樂真寺坐落在永定縣下洋鎮太平村樂真山上,四周層巒叠嶂,林木森森,幽雅静謐,恍惚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2010年4月28日,台灣南投縣中寮鄉長安寺進香團一行53人,在長安寺管委會張錦川主任率領下第15次前來永定縣下洋鎮太平村樂真寺舉行蔭林祖師誕辰慶典,演出木偶戲。虔誠的長安寺進香團幾乎都是南投中寮鄉的村民,他們一來就在樂真山上安營紮寨一星期,誠心祭祀。據張主任介紹:現台灣南投縣13個鄉有供奉蔭林祖師寺廟40多個,成爲閩台民間信仰交流融合的獨特文化現象。
蔭林祖師是誰?由於歷史資料缺失,當時遷南投的先民多爲文盲,現能够尋找的實证不多。有人説蔭林祖師是中國明朝的潘達孔、潘達德、潘達明三兄弟,生於福建平和縣蔭林山上,父親潘達,母親葛民,造型爲黑面無須,頭戴王冠,身著文武裝,赤脚跣足,右手持寶劍,左手掐道指,端坐於山頭之上,其聖誕日爲農曆三月十六日。我個人認爲:蔭林祖師實際就是唐代大德高僧潘了拳。據《三明市志》等載:潘了拳,沙縣夏茂鎮洋元村粉干曲自然村人,生於唐元和十二年(817)農曆三月二十五日,幼年父母雙亡,嬸母不容,12歲時到洋元村崇聖庵出家,16歲到沙縣淘金山佛光洞苦修悟道,17歲離閩赴粤弘法,是廣東梅縣和大埔縣交界處的陰那山萬福寺、靈光寺的開山祖師,唐咸通六年(865)農曆九月二十五日圓寂,神迹衆多,名播閩粤。潘了拳在陰那山中住了30年,每當講經説法,大家都聽不明白,了拳嘆氣吟詩道:
行脚腰包廿載游,一天花墜雨成秋。
指禪未覺羞拳了,頑石因何不點頭。
他想到從前佛祖都能弘演法經,自度度人,我無法度人,心中實爲慚愧。一天,他召集徒衆説:“我今天圓寂歸西,你們要恪守清規戒律,七日後,將吾骸骨葬於塔中,並號爲慚愧。”説完端坐而逝。圓寂後,人們以檀香木雕其法像,作爲紀念,稱“慚愧”祖師。明朝梅縣人熊端蒙在靈光寺題了一副楹聯,總結了慚愧祖師一生功績,聯雲:
生閩地,化粤地,金身從萬劫中,離色色空,入慧慧定,慚愧實不慚愧;
溯唐朝,迄明朝,佛法經千載後,禳灾灾息,祈福福臨,祖師真是祖師。
“文化大革命”中,萬福寺受到嚴重衝擊,惟宋代木刻的慚愧祖師像保存下來,餘皆化爲灰燼。其木刻雕像有個顯著特徵:黑臉。
據我個人考證,所謂蔭林祖師就是沙縣人潘了拳。蔭林祖師是潘氏三兄弟是訛傳附會,我的理由如下:一、“蔭林”兩字讀音在閩南語中與“陰那”同音,蔭林祖師就是“陰那祖師”。二、説潘氏三兄弟生於平和縣蔭林山却没有確切的祖籍地,不可信。三、潘氏三兄弟三人都黑臉,可能性不大,明顯是受唐代潘了拳雕像影響。四、潘了拳有確切的生日記載,而潘氏三兄弟却以傳説中的潘達明“坐轎飛回靈鳳廟”的神迹日作爲生日,顯然是杜撰。五、潘氏三兄弟的姓名與生父潘達竟然没避諱,顯然有背明代理學。但是,我們看到本是客家保護神的慚愧祖師在向台灣南投地區傳播過程中,也發生了以訛傳訛、將錯就錯的情形。這留待學者去研究考證。那麽客家保護神是怎樣渡海過台的呢?
據永定縣下洋鎮太平村《曾氏族譜》記載:“曾衍崇,字崇,諱上貞,號愧三,又曰宗傳,生於康熙甲申年(1704)十月二十五日子時,往台南投縣中寮村,卒葬台灣。配謝氏,勤儉持家……生子四:名文仰、文義、文芳、文福。公往台後又配某氏,生子五:名永廷、安廷、昌廷、盛廷、廣廷。兄弟均居台灣。”清雍正年間(約在1732年),太平村十四世祖曾衍崇(愧三公)與鄉親團隊從樂真寺迎請、携帶慚愧祖師神像一起渡海,來到台灣南投縣竹山、鹿谷鄉新寮一帶從事開荒墾殖,他們搭建簡單的茅草寮,形成大大小小的草寮聚落。他們共同開墾荒地,搭寮輪值,看守作物。而每當有不祥之兆時,慚愧祖師必先示顯神迹,或托夢救人,禁止信衆入山墾作以保平安,降福桑梓,村民同沾。基於殊勝法緣,信衆遂誠心籌建一座廟宇安奉慚愧祖師,名爲長安寺,因顯靈顯聖,護佑百姓,香火鼎盛,成爲中寮村宗教信仰中心。
塵封的時光,歲月的滄桑,模糊的石碑,歷史的謎團,讓樂真寺這座千年古刹一直默默無聞、默默無言。一座看上去普普通通、樸檏素素的古寺,在幾乎村村都有寺廟宫觀的著名僑鄉實在不是什麽稀奇的事。可是,有一天,走遍龍岩、梅州古寺的台灣南投縣中寮鄉長安寺的信徒,却驚喜地發現了樂真寺一個驚人的密碼。於是虔誠的信徒一下激動得眼睛模糊了。
相傳,唐代高僧慚愧祖師潘了拳的徒孫(姓名失考)就在這裏築建簡檏的“禪聖寺”,青燈研經,晨鐘暮鼓,普渡衆生,過着清寂而寧静的生活。香火雖然寥落,却也淡泊優遊。曾宏鼎,諱奇,字鼎真,號子真,生於嘉靖乙醜年(1565),没於天啓甲子年(1624),配楊氏,生子四:伯、翠、裔、燕。《曾氏族譜》有詩贊曾宏鼎曰:“生平樂善,行愛清净;好修佛性,默頌真經”。明代萬曆三十六年(1608),曾氏十世祖曾宏鼎與堂叔名元、僧人福從、佩真人各出家財,在破敗崩圮的“禪聖寺”原址上興建佛寺,更名爲“樂真寺”,兩扇寺大門仍留刻“禪關聖域”四字,從此終身茹素。寺内安奉慚愧祖師雕像。因祖師有靈,萬民敬仰,名譽一方。
歲月叠叠,時光漫漫。也許是思鄉切切,也許是親情繾綣,至1991年離開故寺260年的慚愧祖師托夢顯聖:欲駕返故寺會香。中寮村長安寺管委會查閲極少的文字資料,發現對祖寺有“禪聖”的文字記載,可是原址不明。中寮村長安寺管委會黄萬進主任及曾祈祥等委員,遵祖師之命回大陸尋根,先後走訪梅州陰那山萬福寺、靈光寺,廣州六榕寺等古寺,歷時幾載,踏破鐵鞋無覓處,悵然而返。1993年,管委會通過查勘曾氏族譜,并且根據祖輩記憶:我們的祖先牌位或墓碑上冠有“永定”兩字,而長安寺原立有石碑“永定”(現已毁),開始向福建省永定縣方向尋找故寺,他們先在永定湖坑曾屋寨尋找未果。後轉向永定縣下洋鎮太平村樂真寺尋找,終於發現兩扇大門刻有“禪關聖域”文字,而《曾氏族譜》也明確記載了曾愧三來到南投中寮村的事實,最終確認樂真寺就是長安寺分香的故寺。“禪關聖域”四字成爲破解百年謎團的神奇密碼。虔誠的長安寺信衆還舉行扶乩儀式,神示文字曰:“故寺位於金豐裏太平寨往東行十裏,寺坐東向西,寺大門書有禪聖兩字即是。”百年相思,兩岸情緣,一朝相牽。長安寺信徒激動得哭了。他們於1994年至1996年農曆三月十六日,三度組團護駕祖師回樂真寺會香,兩岸共慶大典,信衆如縷,絡繹不絶,熱鬧空前。
台灣南投縣中寮村長安寺台胞爲表虔誠深情,贈送祖師金身一尊、銅鑄玉皇爐、大神爐、不銹鋼燒紙爐及匾額錦旗等。據太平村曾清華先生介紹:長安寺護駕慚愧祖師回故寺時,扶乩神示:將紅布條幅書字“曾高峰進榜堂”懸掛於曾愧三祖居龍興樓廳堂之上。1999年,由台胞三度返寺捐贈的50多萬元善款修築的太平村至樂真寺可行摩托車的水泥路順利竣工。從此,千年古刹更是馳名遐邇,遊客如織。
樂真長安:佛教淵源再續佳話
佛法經聲唤回世間名利客;
晨鐘暮鼓驚醒苦海夢中人。
樂意念彌陀不徒在口;
真心朝南海何須求遠。
樂真寺石柱上一副副隽永藴借的禪聯輕盈地流入我信衆的靈魂。回眸間,吟咏時,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爲生命中的高僧。
樂真寺還是那樣古檏,清新,别致,恬淡,安詳,從容……滿山坡的梨花悠閒自在地開了。一叢叢,一片片,賞心悦目,豁然開朗。潔白的花海,將樂真寺渲染在皎潔的花心裏。陣陣清脆悦耳的梵音夾雜着淡雅的花香,順着那蜿蜒的石道流下山去,融進凡人的耳膜。潺潺的流水聲,淡淡的山土味,還有偶爾的鳥鳴,更增添了山中静謐的意趣。裊裊香菸騰騰昇起,在廟内盤旋繚繞。寺前是一口月牙似的魚塘,水澈如氣,水緑如玉,水平如鏡,錦鱗有的在悠然自得地浮游,有的在三三兩兩地喁喁私語,全然不知還有紛繁的人世。水面上彌漫着霧氣,昇騰着,縹緲着。魚塘邊上擺滿了花盆,有芳菲素雅的海棠,有翠如碧玉的笠竹……紅緑相間,點綴映襯,煞是綺麗。右邊那幾張石板凳,凉沁沁的,小巧别致,坐上去舒適愜意!廟後秀氣挺拔的鬆樹,高聳雲天,偶然微風光臨,嘩嘩啦啦,嘀嘀答答,令人陶然而醉。從廟前放眼眺望,四周的青山翠谷都披上了縹縹緲緲的輕霧,更增添了它的幽静,嫵媚和神秘,讓善男信女的靈魂恍恍惚惚走進一個岑寂而自在的世界。
海峽兩岸的樂真寺與長安寺,成爲閩台佛教淵源的歷史見证,並譜寫了文化傳承的美麗佳話。2010年4月28日,台灣南投縣中寮鄉長安寺進香團一行53人,在長安寺管委會張錦川主任率領下第15次前來永定縣下洋鎮太平村樂真寺舉行蔭林祖師誕辰慶典,演出木偶戲。進香團員已經不會講客家話,他們也不是一個曾氏家族成員了。但他們千裏迢迢、連續不斷地來到樂真寺祭拜,説明慚愧祖師已經超越了時空與族群,成爲閩台民衆的共同神祀與宗教信仰,就像湄洲媽祖女神也成爲客家山區的神靈一樣,慚愧祖師慈悲濟世的情懷成爲閩台百姓的共同文化記憶,融入了我們的靈魂血脈,變成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這或許是歷經磨難、流落他鄉、至死心懷愧疚的慚愧祖師潘了拳無法想到的吧?
2009年,太平村樂真寺理事會發起重修可行汽車的水泥路與建築宿舍房倡議,善男信女紛紛響應。現在一條寬3.5米,長2.5公里的水泥路峻工,面積350平方米的2層磚混宿舍房也已矗立,總計收到捐款85萬元,其中台胞捐款約20萬元。有意思的是:據不全統計,捐款者中有柯、詹、田、蔡、周、王、汪、温、林、鐘、吴、粘、鄭、魏、廖、張、江、簡、曾、李、陳、黄等二十多個姓氏。而台灣南投長安寺贈送的匾額“情懷師恩”、“長安寺三度回鄉”、“千江水動道心”,錦旗“長安成真”、“永懷隆誼”高高懸掛在樂真寺内,似乎在訴説着什麽。280年前,懷着美麗夢想,渡過茫茫海峽,來到南投中寮村拓荒的曾愧三,無意中將慚愧祖師的精魂播撒在這片蠻荒貧瘠的土地上,收穫了閩台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豐厚饋贈。這種歷史的美麗回聲,悠遠動聽,韵味深長。
本文采寫過程中,先後承蒙台灣長安寺張錦川主任,太平村曾清華先生、曾憲來站長、曾帶納文書、曾昭良主任、曾景星主席等接受采訪,並提供族譜等文字材料,還得到樂真寺管理員阿娥叔大力幫助,一並致謝!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