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土樓建造工程

  永定客家土樓的建造工程,一般要經過擇址、設計、籌備、施工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可先可後,建樓主人在順序上可依實際情况靈活實施。

  一、 擇址

  擇址包括選擇樓基的坐向和選擇樓門的方向,同時兼顧同宗同族生産和生活的需要等。

  選擇樓基的坐向 永定客家人在選擇樓基的坐向時十分注重風水,認爲風水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是否適宜居住,甚至關係到整個家族的禍福和興衰。樓主無論是有幾個地塊可供選擇,還是只有一個地塊别無選擇,一般都要延請風水先生到實地去勘察,從而選出理想的樓基的坐向。

  坐,即坐落,指樓基的位置。風水先生在選擇樓基時特别講究“座要對龍,門要對水”,强調“四看”:一看“龍勢”,即樓基背後山脈的走勢。後山林木茂盛、山勢蜿蜒起伏如行龍才顯得有生氣。二看“地勢”,即樓基相對要高些,開闊、平坦、乾燥些。三看“來水”,即水流的走向。樓前入水口可以有幹流和幾條支流匯集,象徵財源廣進。四看“出水”,即“來水”的去處。出水口忌多,否則財富就會多頭流失。“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後有玄武”是風水學中的“行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古代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星宿的名稱,意思是樓基的左右兩邊要有山丘輔弼,前面有流水蜿蜒,後面有山峰聳立。至於低窪、潮濕、有“窠煞”的山谷入口處則歷來爲風水先生和樓主所不取,因爲住在那樣的地塊上建成的樓裏容易生病,人丁不旺。總之,凡是符合上述四個方面要求的地塊,就是風水寶地, 可以選作樓基並建造土樓。

  向,即樓基的方位。樓基選好後,風水先生還要看“分金”,用羅盤確定待建土樓的方向,從而定出待建土樓的中軸綫。而中軸綫一經確定,樓主就可以憑着自已的心意設計、建造出或圓或方的土樓。

  如果樓主别無選擇,只有一個地塊,那麽風水先生就把勘察的重點放在確定土樓的中軸綫上。土樓的中軸綫乃至坐向與一年四季的風霜雨雪、日出日落、酷暑嚴寒等自然現象密切相關,與土樓民生也有着直接的利害關係。風水學認爲土樓應選擇在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地方。這樣,一是冬季的北風不能穿堂入室、横冲直撞,且由於太陽高度角隨季節變化,日出偏東南,日落偏西南,從早到晚日照時間達到8個小時以上,温暖宜人;二是夏季日出偏東北,日落偏西北,照射北樓庭院空間的時間較短,可以使居民感到凉爽舒適。由此可見,風水學説中包含着很多科學的成分。

  除了地形地貌、水流的走向外,能够影響土樓坐向的因素還有:本村大部分土樓的坐向、周邊土樓的情况和樓主的要求等。

  客家先民初到永定之時,由於地廣人稀,坐北朝南的樓基好找。隨着人口增長,土樓數量增多,符合風水要求的樓基就不好找了,但是人們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人爲地“製造”風水,如在村口栽上竹、木等,使土樓建築與周邊的自然環境協調起來。金豐溪流域的山村居民,還創造了封閉的圓形土樓的建築形式。這種建築形式把四面八方三百六十度角全部納入居住空間。它用高大的承重土墻作圍護結構,還利用東西方向日照和房屋間距來調節氣候,改善居住環境,以彌補方位上的不足。

  選擇樓門的方位 永定客家人中流行着“千斤樓門四兩屋”的説法。在一般情况下,樓門的位置都在中軸綫上,并且就是整座土樓的前大門,如湖坑鎮洪坑村的振成樓;但也有不少例外,當土樓的正前方不遠處就是河道時,風水先生就要用羅盤“校準”方位讓樓主先築一道圍墻,然後將樓門的位置確定在樓外的一個既迎着水流而又偏離中軸綫的某一個方位上。風水理論認爲水就是財,如此設計才更駐財。如湖坑鎮洪坑村的福裕樓就是這樣。

  在整座土樓之外建造的樓門俗稱外大門。選擇外大門的方位和建造外大門並不一定和建造整座土樓同時進行。外大門建好後,還要在它的兩邊築上圍墻,一直築到能够銜接上整座土樓爲止,或者把整座土樓包圍住。

  考慮生産和生活的需要 靠近同姓同宗的居住地。永定客家人向來十分注重血緣和親緣關係。選擇樓址時,都盡量靠近本姓本宗的居住地,以便在遇到困難或兵荒馬亂之時互相之間有個照應,共同克服困難或共渡時艱。

  此外,爲了便於日後的生産和生活,擇址時還必須考慮擬建樓址與可耕之地之間距離的遠近,道路是否通暢等因素。符合上述要求的地塊,便是建造土樓的最佳之地。

  二、設計

  樓址擇定之後,樓主便根據周邊的環境和地塊的形貌,擬定未來土樓的造型和規模,形成建築設計構想。然後恭請風水先生和泥水、木匠師傅共同謀劃,對要建造的土樓作出比較詳細的規劃,確定設計方案。整個設計分爲整體設計和局部設計。

  整體設計 明清以至民國時期,樓主在設計土樓時,都是先將建樓總的意圖和要求告知風水先生和泥水、木匠師傅,並與他們一起到實地去丈量、磋商,然後才確定設計方案。設計時有一點非常關鍵,即確定樓内天井的長度和寬度,使土樓某一部分的日照和採光不至於被土樓的其他部分擋住。即根據土地面積和實際需要來確定土樓的建築規模、層高直至房間、大廳和樓梯間的位置、個數。

  在永定,許多村落都有一批建造土樓的能手,那些能工巧匠對土樓的布局、結構,對建築的技術要領乃至所有構件的尺寸都成竹在胸,在各自的建築領域裏遊刃有餘。在設計建造土樓時,他們大多没有繪製設計圖紙,至多只是在紙上記下一些相關的數據,然後,泥水師傅根據中軸綫所在的位置,采用打樁拉綫法來確定石基坑的位置,再在待挖的石基坑的兩邊撒上石灰,這就等於將“設計圖紙”放大到樓基上。圓樓的設計比較特殊。首先,泥水師傅從中軸綫上找出最恰當的一點作爲“原點”,經過原點再從中軸綫上取出最恰當的一段距離作爲“定長”,然後以原點爲圓心,定長(可以用繩子截成和定長一樣的長度)爲半徑在地基上畫一個圓,待建的圓土樓的占地範圍就這樣確定下來了。怎樣劃分房間等各個空間呢?聰明的設計師通常采用摺紙法設計。方法是:第一步,取一張正方形的紙,横竪各對折一次,成4等分狀;然後從紙的中心點開始,沿着直角的平分綫再折一次,展開後便成8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從理論上説,若繼續對折下去,便可得到所需的等分數。但是,泥水師傅並不是這樣做的,因爲土樓經過分隔以後的各個平面的面積並不都是相等的,比如大門廳就比房間大,而樓梯間却比房間小,只有房間才需要“等分”。第二步,將紙的中心點置於圓心所在的位置上面,然後把作爲“定長”的繩子順着紙上的折痕拉直,在圓周上截取8點,這樣就將圓周分成8等分,接着按照各個空間的大小把各段圓弧繼續分下去,一直分到適合樓主的心意爲止。其中的每一小段圓弧即爲房間等設施的“寬”。第三步,連接圓心和圓周上各個點(實爲半徑),再以圓周上的各個點爲起點,在半徑上截取一定的長度作爲房間等設施的“長”。最後把石灰撒在各條“長”和“寬”上,待建土樓的“設計圖紙”便展現在眼前了。木匠師傅也以此圖作爲計算木料的依據。新中國成立後,建造土樓才開始出現簡單的圖紙。

  局部設計 局部設計内容主要分爲如下細節:

  石基。基坑的大小、深淺以及石基露出地面的高度,要根據地基的高低、土質等綜合情况和土樓的層數來决定。近代建樓,石基一般要高出地面50厘米以上。石基的頂寬比底層土墻的厚度稍微小一點點,誠如人們常説的:“尺二的土墻,尺一的石基。”更厚的土墻情形也一樣。

  土墻。土墻的厚度根據土樓的大小和層數來决定。舊時建樓者都注重防禦功能,土墻一般都比較厚。3層以上的土樓,其底層墻厚大多在1米以上,甚至達1.5米以上,也有0.8米—0.9米的,然後由下而上按比例逐層减薄。而分隔房間的子墻的厚度通常爲0.48米或0.54米。

  層高。樓層的高度通常以1枋(版)墻的高度(約0.36米)爲計數單位。一般底層9枋,頂層7.5枋,其他各層7枋。

  屋頂。屋頂瓦面的坡度也有定制,俗稱“放幾分水”。當方樓的頂層夯到7.5枋以後,夯墻師傅便開始夯築屋頂的斜坡,即把土墻的墻面夯成近似於等腰三角形。接下來的工作由泥水師傅來完成。首先,泥水師傅根據“放幾分水”的原則,定出近似等腰三角形的高,然後開始整修。以整修等腰三角形的一條邊爲例,泥水師傅首先確定出土墻的頂點,然後從土墻的頂點開始拉出一條墨綫,一直拉到“木跳”上面的“騎筒”上,接着在土墻上畫出一條直綫,再鏟去直綫上方的泥土。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另一邊也依此處理。最後還要在近似等腰三角形中間偏上一點的地方開一個“鵝頭窗”。“鵝頭窗”是日後上屋頂“檢漏”的通道之一。屋頂出檐的長度一般爲樓高的1/5—1/4。

  房間。土樓普通房間的面積大多是10平方米—13平方米,較大的也只有15平方米。前廳、後廳比普通房間大,後廳又比前廳大。樓梯間則比普通的房間小。圓樓的前廳、後廳取方正形狀,不按扇形布置。厨房都設於底層。南方春夏兩季多雨潮濕,因此糧倉多設於第二層,而卧室多安排在第三層或第三層以上,但也有把第二層當作卧室的。

  走廊。走廊的寬度則視土樓的實際情况而定,一般第二層以上多爲1.1米—1.2米。

  窗户。土樓窗户的數量、位置及大小也有規定。一般大型土樓的外墻一、二層不開窗,三層以上每個房間開一個窗户。和外墻相對、朝向天井的那堵墻上(圓樓爲木板墻)則開盡可能大的窗。

  廳堂。土樓不論大小一般都設廳堂。廳堂是全樓活動的中心。在此可以進行家族議事、舉辦婚喪喜慶、接待親朋好友、宴請賓客等。因此,對廳堂的位置、坐向、大小必須作出合理的安排。

  排水溝。土樓的排水有個原則,即水不能筆直地穿廳過房排出,也不能横亘天井排出;不能從樓後排出,也不能有多個出口。各條暗溝必須曲折地向前匯集成一個總出口,然後讓水緩慢地向外流出。

  還有,對樓内的瞭望台、神龕、烟囱等設施,甚至連主樓之外的禽畜欄舍及厠所等附屬設施都必須預先進行安排和設計。

   三、籌 備

  建築土樓動工前,樓主要請師傅,準備土、石、木、磚、瓦等各種材料,除了要求各種工匠自帶工具外,還要做好租借墻板、購置畚箕等事務。施工中要安排好工程進度、質量、安全以至後勤等方面的管理,竣工後要負責工程的驗收和結算。相關工作安排後,即開始請工與備料。

  請工 土樓建築要請各個工種的專業人員,如風水先生,打石、木工、泥水、夯墻、補墻、燒磚瓦、篾匠師傅和從事運輸以及後勤的雜工。各個工種專業人員的報酬有計日和計件之分。樓主和總管爲了保证建築質量,不盲目追求每日的夯墻進度,常常采取按日計酬的辦法。按件計酬帶有承包性質,如燒制磚瓦,有的以窑計算,有的以磚瓦的塊數計算;土箕則以擔計算等。唯獨風水先生最爲特殊,既不按日也不按件計酬,而是憑東家的滿意程度和參考風水先生的名氣及當地當時的行情奉送紅包。

  永定客家人素有互相幫助的習慣。在建造土樓過程中,有些不需要專門技術的工種,如運土及挑土上墻等,大多由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去做。其中有些是無償的,有些是换工,也有少部分要付工資。

  備料 建造土樓需要的材料主要有生土、石料、木料、竹料、磚瓦、石灰等。這些材料有的要在開工前備好,有的可以邊施工邊進料。

  生土。建造土樓需要大量生土。動工前,樓主或總管必須在樓址附近選好取土地點,一般取“田隔泥”或黄土(即黏土)。取土點要求是該處土質好,含砂量適中,又便於運輸。動工後,安排勞力用肩挑或板車運到建樓工地,根據土質情况摻入適量水分反復翻動,俗稱“做熟”。除了剔除樹枝、草根等雜質外,還要求土粒不宜過細或過粗:過細含水量大,墻體難干影響連續施工;過粗則難於夯實,影響墻體的堅固程度。含砂量要適中,因爲泥土中的砂質過高,墻體就不耐風雨剥蝕,容易脱落;砂質過低,墻體就易開裂,影響質量。有個簡單的方法可判斷生土含砂量是否適度,那就是“握緊能成團,擲地會散開”。有的在生土中摻入極少量的碎石,使土墻更爲堅固,但此種情况較爲罕見。

  石料。建造土樓需要大量石料。大墻石基一般用未風化的堅硬山石或鵝卵石砌築,以小石塊作填料。石門框用青花崗石打造,石柱礎用青花崗石打造成方柱形、圓柱形、鼓形備用。有的土樓底層乾脆用石柱替代木柱。有些土樓的窗框也用條石,許多土樓底層走廊的檐邊均鑲上石板。

  木料。樓主最遲必須在動工前一年的農曆七八月份組織人力到自家山上砍伐樹木,剥皮後運回家中堆放到陰凉之處陰乾,等到第二年下半年徹底乾燥後才能使用。自家山上無樹可伐的,則需提前購買。木料以杉木爲佳,杉木筆直,材質好,易於加工,加工後一般不變形,較少被蟲蛀。如果本地杉木不够用,就要組織人員到外地去買。明、清以來,土樓的柱、樑、椽、門、窗等一般都用杉木。房間的樓板大都用杉木,有的也用松木,但松木板被雨淋濕後會變形、易腐爛。如遇到地基不實,需準備大松木用來打樁和作基礎枕木。還有一些輔助性材料,如夯墻時埋入墻中的“門排”、“窗排”,多用杉木枋板;“墻骨”多用杉樹枝條,也有用雜木或竹片的。

  竹料。除編織挑土上墻的畚箕和遮蓋土墻的竹笪所需的竹料外,有的還要備足放置在墻内起牽拉作用的長條竹片。明、清時期有的以老竹頭做成竹釘,用砂炒至微黄後用來釘樓板。民國以至新中國成立後,大多以鐵釘代替竹釘。

  磚瓦。建造大型土樓時,所需的磚瓦一般請磚瓦師傅開窑燒制。其尺寸大小、重量及用量均由泥水師傅决定。較小型的土樓所需的磚瓦,則向磚瓦廠訂購。另有一種用木模印製、不需燒制的土磚,用來砌矮墻及房間的隔墻。製作方法簡便,曬干或陰乾後便可使用。

  石灰。明、清以至民國時期,有的土樓底層在夯墻的泥土中摻入一定比例的石灰,使墻體更加堅固及具有防水性能。新中國成立後,這種做法已較少見。裝修時用石灰粉刷墻壁或拌以黄土鋪地板。

  夯墻工具。夯墻師傅夯築土樓的工具,共有以下幾種:墻板(即墻模,以質地堅硬的杉木製作),整副墻板由兩塊長1.5米—2米、高0.4米、厚7厘米、外向有提手裝置的木板和墻卡(俗稱獅頭、獅尾)組成;夾板(墻路過於短時,用夾板夯築比較方便);夯杵(客家人稱爲舂杵);圓木横擔(俗稱墻梆或墻擔);長拍板(俗稱長搧杯);短拍板(俗稱短搧杯);繩綫、鉛垂;長木尺(俗稱五尺、楊公尺);水準尺;木棰;榔頭;墻鏟;泥刀等。

  其他。鐵釘、鐵皮、繩索、小竹篙、竹笪等。

  四、施 工

  不論建造何種類型的土樓,其施工程序爲:

  挖基溝 挖基溝稱“挖石脚坑”。動土時,先要燒香化紙、殺鷄祭天地,安楊公牌符,出煞驅邪。

  石脚坑的寬度比小脚的寬度約大一倍,深度則根據樓高與地基而定。樓高三層以内,基溝深30厘米—60厘米,但必須挖到實土爲止。若遇到爛泥田或河邊沙灘的鬆軟土質,應在基溝内密密地打上松木樁,再在其上鋪兩三層粗大的老松木(松木富含油脂不怕水浸,抗腐能力强,是做地下木樁最好的材料)。這樣,基底的受力面寬,整體性加强,石基砌在上面就十分牢固了。

  砌石基 地面以下的石基稱大脚,地面以上的石基稱小脚。

  大脚多以大石塊干砌,呈立體梯形狀,下大上小,縫隙以小石塊填緊,方土樓四角用整塊巨石鎮定,以確保屋角地基的穩定。大脚砌成後填土,夯實邊緣。土樓的大脚比較容易處理,因爲土樓的墻體是平均受力承重的,大脚上又是漿砌小脚,不會因大脚一處不實下陷而致使房屋傾斜,極少有土樓因大脚基礎不實而倒塌的實例。

  小脚的厚度要比墻體小一些,一般小4厘米—5厘米,收縮成瓶頸曲綫狀。其上的土墻内外兩面都比小脚大出2厘米左右,這樣比筆直到底要美觀得多。土墻與小脚交接部位,以小拍板拍成斜坡狀。這也有利於泥水師傅懸垂綫修墻。

  小脚以表面比較平的石塊壘砌,石塊的鋪排必須與大脚石塊的方向不同,這樣才會穩固。通常以三合土(石灰、黄泥、沙按一定比例拌和)濕砌。其砌法爲石砌内外兩層,接縫處必須錯位,中間用小石塊、三合土濕漿填實。墻角的小脚,用較大塊石片或大方青磚,砌成標準直角。小脚兩面用三合土漿抹一層,待乾燥到一定程度,以草錘拍擊這小脚墻面。經草錘拍打之後的小脚壁面,干固之後久不脱損,這是强固小脚的重要一着,也便於以後粉刷。

  小脚的高度通常爲50厘米,但也有高至80厘米甚至到門排以上的。在易受洪水侵襲之地,小脚往往砌至2米高。 

  夯土墻 夯土墻,簡稱“夯墻”。夯墻前,有關人員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做好墻泥,做泥時要根據土質情况摻入適量細砂和水反復翻鋤,俗稱要“做熟”。比較重要部位的墻泥,爲了做熟,還必須將泥堆成土墩,打結實後,再削下來,有些要三打三削。二是籌足作墻骨的毛竹片或杉樹枝。三是木匠師傅提前做好門排和窗排。一般一副墻板配夯墻師傅2人(墻體較大的要三四人)、整墻師傅1人另帶徒弟1人補墻,再配吊泥(即把畚箕裝着的泥土吊到墻上,並把土傳給夯墻師傅)工或挑泥工數人,以及做泥小工10人左右。行墻要點:

  起夯方位 。不論方樓圓樓,行墻必須從放有“五星石”的石基上方起夯。開始時,將墻板頭部向左,架定在石基上面兩根分放兩端的頭大尾小的圓木横擔(比墻厚略長、頭部直徑3厘米)上,然後用墻卡夾緊墻板尾部,接着兩位夯墻師傅各執一根舂杵,分立在墻板的兩端,先鋪土、踩平,後從右邊開始夯築。每版墻分三至五次上土,墻厚1米至1.5米、墻板高0.4米的要分六至八次上土。每次上土要夯三四遍,第一、二遍上土時,要一夯接一夯;從第三遍起,可一夯壓半夯。每遍均應先夯墻板的四角和邊緣,後夯中間,舂杵直起直落。但邊、角要斜起斜落。落杵時用力均匀,成行夯築,不跳夯、漏夯。好的夯墻搭檔落杵的聲音互相錯開,富有節奏感。墻土是否已夯實,以有無出現斷層來判斷,理論密度爲1∶0.4(或0.6)。

  搭壓。 同層墻體,兩版“接頭”的水平搭壓應不少於40厘米。上下兩道墻的“接頭”要錯開(大門兩邊例外)。每版要夯成凹凸不平的毛面,以增强上下版之間的粘結。

  放墻骨。 一版墻中,每逢傾倒中間的那層土時(如每版分5次倒土,在第3次倒土時)要放置幾根毛竹片或杉樹枝作墻骨,和泥土一並夯實。夯較高層土樓時,每版墻内要放兩次墻骨,即置於每版墻高的1/3和2/3處。大型方樓轉角處甚至要用直徑不小於15厘米的原杉木(去皮)交叉做“排”。這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木骨泥墻”的夯築方法,其作用類似混凝土結構建築中的鋼筋,能增强土墻的牽引力。在永定農村,人們偶爾可以看到個别土樓的屋頂已經坍塌十幾年甚至上百年,但它的墻體任憑風吹雨打日曬仍傲然挺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墻骨在起作用。

  埋門排、窗排。 門排、窗排須預先做好,夯墻時夯入墻中。樓門、房間門可留洞口,窗户不留洞口,待裝修時再挖開。

  整墻。 每夯完一版墻,對墻面和版與版交接處的縫隙、蜂窩、缺塊、掉角和洞眼(即拔出圓木横擔後留下的洞),要用本色細土補平、用小墻拍拍光、打實。凸肚處先剗平後再拍光。鏟墻收分、補平、拍光和打實(整墻)等工序要隨版完成。“打實”這道工序很富技術性,它可以檢驗出墻夯得好不好。如果土墻寬度不大,如0.4米時,那麽打實時整版墻都會前後晃動,這就表明墻體有韌性和彈性,夯築質量好;反之墻體隨時有垮塌的危險。另外,也有用直徑5毫米—6毫米的墻針用力剌進墻内,深度在12厘米以内方爲合格。由於向陽一面墻干得快,土墻往往會朝背陰的一面傾斜。這就需要通過整墻加以處理。整墻時,對向陽一面墻的下方要整得重些,上方要整得輕些。待太陽曬上一段時間後,墻體自然會矯正過來,這就是所謂的“日搡墻”(“搡”,客家話,推的意思)。整墻人只有因時間、地點不同,根據經驗靈活掌握才能勝任。

  墻體收分和層高。  厚度在1米以上的土墻,從第二層樓開始,將朝向天井的一面逐層减薄,上一層土墻都比下一層减薄10厘米—15厘米,俗稱“收分”。收分的好處主要有三:减輕樓基的荷載,有利於土墻重心下移,整體更加堅固;擴大室内使用空間;相應地省工省料。

  土樓每層高度不同:底層3米—3.6米,第二層3米—3.2米,第三層2.7米—3米,第四層以上2.5米—2.8米。頂層的上面爲閣樓,立面呈三角形,高約2米,不住人,一般用於存放雜物。

  夯築進度。土樓多在秋冬農閒之時動工興建。每天連續夯築高度没有定數,單列横排的五家居,一天可築1—2版高。但也不能天天如此,要留有足够的風乾期,須干到一定程度後才能再加高。大型土樓一般夯到一層樓的高度時,就要停工半個月,待土墻自然乾燥壓實後才能繼續夯。如果是墻厚1米以上的大土墻,連續夯築的高度則不以時日計算,而是以月計算。大概一年築一層樓,約7—9版的高度。永定不少大型土樓的建造時間長達幾年,十幾年甚至數十年,此爲原因之一。

  行墻管理。每天收工時,總管要檢查墻體的夯築質量,還要敦促夯墻師傅等人把土墻遮蓋好,做泥的小工要把墻泥蓋好,一防霧水,二防雨水,冬天還可防霜凍。

  立柱安樑 大墻夯築到一層樓高時,要立柱、放龍骨(棚樑)、放“跳”(即挑樑,大部分埋入土墻中)、架棚盛(客家話,下同)。立柱,客家話又稱“企柱”。立柱時,要在間面的兩頭安放柱盤石,柱盤石上設置磉石,在磉石上立柱,柱頂放龍骨(棚樑),然後用梁架將左右龍骨連接而成框架,再在這個框架上安放棚盛,使之成爲一個開間的架搆結構,集全樓所有開間的架構便成爲全樓一個層次的架搆結構。承接龍骨的企柱叫金柱。金柱,原是架搆結構的組成部分,稱作“金柱”,含有固若金湯之意。

  從第二層(樓)起至頂層,要在金柱外的龍骨末端,增立一根銜接走廊欄杆或“美人靠”的木柱,俗稱步(輔)柱。這樣,從金柱至大墻之間的距離爲居室空間,從金柱到步柱之間的距離爲室外走廊(外通廊)。

  安樑,即夯墻工序基本完成後安放樓頂的木屋架。上樑之前,要在中樑上裹紅布,再在樑中間懸掛一塊繪有八卦的紅布,然後掛上五穀包。上中樑時,用五牲(鷄、鴨、猪、羊和魚)三素(黑大荳、紅糖果、甜糯米湯丸)祭樑。木匠師傅要給八卦開光點眼,呼祝樑詞。風水先生要給八卦灑上雄鷄血,呼贊樑詞。祭樑後,用整匹新的石蘭布將中樑包好,由泥水、木匠師傅用繩子拴住中樑的兩頭,逐層抽吊到屋頂上,用水平尺測平後墊穩,即完成安樑這道工序。安樑後,一邊放鞭砲一邊把夯墻用的模板往下吊到地上,再安放瓦桁,然後沿屋頂前後的坡面按一定尺寸釘上杉木板(俗稱“桷枋”)和蓋瓦,進入屋頂施工階段。

  屋頂施工 土樓的屋頂,有單檐廡殿式、重檐歇山式、單檐攢尖式、重檐廡殿式等五六種款式,普通土樓只有雙坡面的懸山頂式和硬山頂式兩種,四坡面廡殿式屋頂極少見。屋頂在土樓中起着遮擋風雨日曬、扺禦霜雪寒暑侵襲的圍護作用。屋頂施工有屋面釘桷板、蓋瓦、排水、隔熱、通風等工序。

  釘桷板 首先要規劃好“一鍵”中所釘桷板的塊數。桷板一般由厚3厘米、寬12厘米的杉木制成。長度能够搭上三根桁子的,稱爲“一鍵”;搭上兩根桁子的,稱爲“半鍵”。桷板與桷板的間距爲14厘米—18厘米。確定間距的要素有倆:一是要“合桷”。所謂“合桷”,是指每一排桷板的塊數不能是3的倍數;二是瓦片的大小。一旦確定間距,就可以開始釘第一排的其他桷板,然後釘第二排、第三排,直到釘完。其中也許有需要釘“半鍵”的,但絶對不能安排在兩邊的檐口處。

  蓋瓦 這是土樓主體工程的最後一道工序。瓦片從檐口蓋起。泥水師傅蹲着一邊蓋瓦,一邊朝屋頂方向往後退,直至屋脊。具體操作方法是:在間距處先鋪上“裝瓦”,即把瓦片小的一端朝下,凹面朝上。“裝瓦”每鋪到約60厘米—70厘米時,於兩道“裝瓦”之間再蓋上“覆瓦”。“覆瓦”的兩邊必須搭壓住兩邊“裝瓦”的一部分,這就搆成一槽瓦。蓋“覆瓦”時,把瓦片大的一端朝下,凸面朝上。但無論是蓋“裝瓦”還是蓋“覆瓦”,都必須遵循“留三壓七”的原則,即後面一塊瓦片必須搭壓住前面一塊瓦片70%的面積。還要在檐口等處壓上兩排磚塊,以防止瓦片被大風吹走。

  當槽瓦蓋到1米多長時,施工人員要用“五尺”(泥水匠常用的一種尺)檢查一下所蓋的瓦是否筆直。如果有的瓦片蓋彎了,就要用“五尺”輕輕敲擊它的邊緣,使之合乎規範。整個屋頂要鋪設得均匀整齊,瓦溝順暢,瓦面乾净,壓磚整齊。

  排水、隔熱 土樓屋頂排水,因其檐部搆造與承重木架連在一起,多屬自流排水。施工時,要在内外檐口下釘一塊經過油漆的木板(幕封),以防斜風斜雨倒灌桁頭瓦桷,起到保護桁桷的作用,又有一定的裝飾效果。屋頂的隔熱、通風設施可以减少太陽熱量的輻射對室内的影響。建築施工時的處理方法:一是建頂棚(暗棚或閣樓),二是在瓦頂下面的承重土墻上開挖缺口。五家居則在歇山頂尖處下方開窗或在土墻上設通風窗,其作用除隔熱、通風外,在屋頂漏水時,便於爬上屋頂修補。

  裝修 土樓的主體(外墻及屋面)竣工後,一般即可進行内部裝修。内部裝修按工種劃分,主要包括泥水工、木工、石工、雕飾工四大類。各工種的裝修順序,視實際情况可先可後,有的可同時進行。

  泥水工。 泥水工的工作有開挖窗口(連同安放窗框)、砌泥磚墻、粉刷磚墻、鋪設天井、鋪砌(蓋)地面、開排水溝、作竈等。

  開挖窗口。須從頂層開始,自上而下開挖。每挖好一個窗口,就將預製好的窗框垂直安放好,並用小木塊或碎石塞緊,在窗框與土墻的接縫處,以黄泥沙漿墁平,使窗框固定不動。

  砌泥磚墻。分隔房間的墻(俗稱“子墻”),有的爲夯土墻,有的砌泥磚。砌泥磚墻之前,須備好足够的、未經燒焙、干透的泥磚待用。砌泥磚墻不需挖基坑,只在墻位的地面上漿砌20厘米—30厘米的火磚,然後在其上漿砌泥磚。漿砌泥磚的方式爲“一竪兩横”,即砌第一行泥磚時,泥磚竪向放置;砌第二、三行時,泥磚横向放置,上行與下行要錯縫砌築(即形成品字形),依此規則,一直砌到所需高度。

  粉刷墻壁。泥磚墻砌好後即可粉刷墻壁。首先用細沙、石灰、黄土按3∶2∶1的比例拌匀,加水調成砂漿,抹於墻上作底,俗稱“打底”,待打底的砂漿干透後,再用石灰拌“竹麻絲”漿的灰漿(俗稱“紙筋灰”)蓋面,使墻壁表面既白且硬。如果打底的砂漿未干透就以紙筋灰蓋面,則紙筋灰容易與打底的砂漿分離剥落。粉刷土墻的墻壁則不用“打底”,直接把石灰和細沙(2∶1)加水調制成的石灰漿刷上墻壁,然後用一塊既平且滑的石頭去研磨石灰漿。研磨的作用一是增强石灰漿與土墻的粘接,二是使墻面更平整光滑。

  鋪設天井。較大型的多環圓樓及方形、府第式土樓,其天井一般分爲大小兩種(單環圓樓及較小的方樓、只有一個廳堂的府第式土樓,則只有一個天井)。方形、府第式土樓的大天井位於大廳之前,一般是長方形;小天井位於横屋(側屋)與主樓之間。所有天井均主要起着通風采光、排水清淤的作用。天井地面大多鋪砌鵝卵石,較豪華的土樓則鋪設石板。爲了使土樓的積水順利排出,需開一道或兩道低於天井地面的陰溝,並在陰溝的入口處安裝攔污栅,以防陰溝被雜物堵塞。有的養烏龜疏通陰溝。

  鋪砌(蓋)地面。廳堂地面多用三合土。門坪地面的施工視樓主財力和意願可繁可簡,有的鋪砌火磚或鋪三合土。也有的門坪不鋪任何建築材料,將地面平整成略呈前低後高狀態以防積水就可以了。

  開排水溝。土墻最大的弱點是怕水浸泡,墻體若長期被水浸泡,會因喪失承重能力而坍塌,可見排水是何等重要。開排水溝前須把檐溝滴水内的場地平整,將餘土清除,隨後開出一條低於室内地面的排水溝(有的溝壁溝底還砌築火磚)使樓内積水順暢排出,樓外來水也能引開,確保墻體安全。

  作竈。在煤炭、石油液化氣進入尋常百姓家之前,永定客家人都以柴草爲燃料,鄉村每家每户都有柴草竈。竈與一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永定客家人認爲,竈的吉凶關系家庭的興衰。因此,作竈有許多規矩和禁忌。如選擇竈的方位,要參考樓的坐向、厨房間的方位和户主的生辰來確定,一般取吉位吉向,也有取坐兇向吉之位的。竈的大小尺寸要“合字”,舊時泥水師傅用魯班尺,一般竈長爲四尺八寸,或四尺九寸,或五尺一寸;寬二尺三寸;高二尺六寸或二尺七寸。作竈要選擇吉日良辰,擇定動工砌竈基和落成起火的時辰。動工前,要在竈位四角埋下五樣主副食物如稻、麥、豆、薯、菜的種子和硬幣,竈下方要放置油燈,同時還要掛紅殺牲。竈的式樣有牛尾竈、老虎竈、單竈。牛尾竈是一個竈門燒火,老虎竈是兩個竈門均可燒火。作竈完成之日,一般便是遷居新宅之時。至此建築土樓才真正大功告成。有些樓主因住房困難等原因,尚未等到整座樓裝修完畢,只要作竈完成就遷入居住,然後繼續裝修其他部分。

  木工。裝修木工與建樓木工的工藝不同。建樓木工做的是木搆架的大構件,又稱“大匠”師傅;裝修木工的工作主要是製作安裝樓門、樓梯、樓板、走廊欄杆及門窗户扇等,又稱“小匠”師傅。

  樓門。俗話説“千斤樓門四兩屋”,説明永定土樓居民對樓門十分重視,它寄託着全樓人對興旺富貴的期望。大樓門一般設於土樓的中軸綫上,這使土樓在整體上顯得對稱、端莊、穩重,但也有少數因地形或風水限制而作變通的。土樓的門楣、門框有的使用加工過的長方體花崗石或青石,有的使用堅硬的雜木。門扇厚15厘米—20厘米,一般用堅質雜木制成,固定安裝在上、下木鬥或石鬥上。大門外面用鐵環上鎖,裏面用木門閂。有的門閂裝有暗軌,即在固定門閂的閂槽上裝一塊活動竪栓,從外面無法挑開門閂,可防小偷。有的土樓大門還以鐵皮包扎,同時在門内設置可移動的、堅硬的約15厘米見方的長木杠,晚間或匪盗侵襲之前插入大門兩邊的墻體,樓内居民即可安然高卧。    

  樓梯。樓梯的安裝位置無定式。傳統土樓的樓梯都用杉木製作。一種是樑式梯,梯樑以同株杉樹剖成兩片,厚度爲10厘米—15厘米,按樹木長勢,頭在下尾在上,梯板在梯樑的凹槽上固定。樓梯級數必須取單數,每級的高度在15厘米左右。過高過低均不便於行走。少數樓梯在杉木梯樑上釘三角木鋪梯板,雖然較美觀,也較省工,但比較容易損壞,傳統土樓較少見這種樓梯。另外,安裝樓梯時樓梯與地面的夾角不宜過大。如果過大,則宜用“轉角梯”,即一層樓用兩架短梯。

  樓板。安裝樓板俗稱“釘樓板”。傳統土樓的樓板均用杉木板,20世紀70年代以後建造的土樓,樓板也有用松木的(松木樓板易被蟲蛀,且受潮後會變形)。樓板寬度不作具體要求,厚度爲3厘米以上,以凹凸縫(公媽槽)或片搭槽片接縫。明、清以至民國時期,釘樓板時用炒制後的竹釘釘緊加固,新中國成立後逐漸代之以鐵釘。釘樓板不能一次性釘完,而是留下一塊樓板的空位,待其經過一個寒暑的收縮後再行“推”緊,並將最後一塊板鑲進固定,以確保樓板的整體緊密無縫。

  走廊欄杆。欄杆立柱的位置一般與間隔墻在一條直綫上。所有立柱均做成方形柱,横欄榫入立柱一半深,欄板則鑲入横欄拉槽之中,以鐵(竹)釘固緊。與樓板一樣,欄板也要一年之後才最後密封。有的欄杆爲了節省工料,横欄之下間距15厘米左右固定一根直桄。也有的欄杆不鑲欄板,而在横欄下面按15厘米左右的間隔,鑲上大小相同、圖案一律的木板,再朝内安裝可供人坐的長條板凳,整體欄杆稱“美人靠”。這種頗有特色的欄杆花工費料較多,只有少數富豪人家才采用。

  門窗户扇。木工師傅製作門窗户扇時,其長寬須按魯班尺(1米等於3.3魯班尺)合字,每字1.8寸,合“財病離義,官劫害本”中的吉利字眼,經計算,如遇到其中不吉利的字眼,則調整其長寬度。此外,門窗户扇的木料一般用杉木。一塊門扇或一塊窗扇,其小塊的數量原則上須逢單數,按杉樹的長勢頭朝下尾朝上,再以老竹制成、經水浸泡、炒熟的竹簽箍成整體,然後安裝在門框或窗框上。

  石工。 建樓資金雄厚的土樓主人在裝修時講究豪華氣派及耐久牢固,往往雇請一批技藝精湛的石工,精選質地堅硬的石材,建造土樓通道、門坪、天井、水井、石柱、門框及鋪設廳廊地面。

  通道。一般建在樓與樓之間及外出的主要路段,有的全部采用鵝卵石;有的中間鋪設大塊石或條石,兩邊鋪小塊石。土樓中,也有在主樓與外大門之間的石坪的中軸綫上,砌成有花紋圖案的石通道。

  門坪。門坪分内坪和外坪兩類。在主樓前與外圍墻之間的空地稱内坪,有的鋪青石板,有的用鵝卵石按花紋圖案進行裝飾,如湖雷羅陂村懷德樓,内門坪砌成“人”字形花紋;撫市社前“天生德”門前建的“硯台坪”,比門坪略低,蓄水後形同硯台池(按陰陽學説水即是財,暗喻“貯財”)。圍墻外的門坪一般不用石料裝飾,整平即可,但湖坑環極樓外的門坪也用經精選的鵝卵石鋪成。

  天井。土樓天井多數用鵝卵石鋪砌,少數采用條石鋪設,但一律都須砌築排水溝。如撫市新民村永豪樓的天井,全部采用條石鋪設,其排水溝則用石槽鋪砌。湖雷羅陂村懷德樓後堂前的天井,則由石條砌成階梯狀,别具匠心。

  水井。土樓内的水井多數是石砌而成。井壁用卵石壘砌,井圈用卵石漿砌,也有用塊石打制而成的。其形狀有圓形,有多邊形。井邊地面多用條石或卵石鋪砌。

  石柱。從功能上看,石柱主要是承重和裝飾,以圓形、方形爲主,六角形和歐式柱較少見。圓形石柱柱體較小,一般在廳前廊檐處或獨立大廳中采用,僅承重廳堂部分荷載,主要功能還是裝飾。有些采用矮石柱上接木柱來裝飾,矮石柱一般高80厘米—150厘米之間。方形石柱運用得較多,與墻體融爲一體,一般都鎸刻廳聯,起裝飾教化作用。六角柱今僅見於下洋霞村永康樓的後天井邊,該樓采用石柱多達20根。據樓主介紹,這些石柱光滑的表面都是用粗麻繩打磨而成的。歐式石柱則僅見於下洋中川村虎豹别墅和湖坑洪坑村振成樓内。前者爲樓前承重柱,柱體高大;後者爲廳前承重裝飾柱,柱體小巧。

  石門框。采用石門框是受陰陽學説和“石敢當”文化影響的結果。陰陽學説認爲,石爲金,金生水,水即是財,魯班八字訣中的“財門”是許多民衆的首選。而“石敢當”文化認爲,石門框可以驅邪鎮煞保平安,因此,在永定土樓中采用的相當多。石門框由框身、門楣、門枕、門檻組成。門楣、門枕均有門扇開啓的軸孔(俗稱“門鬥”),用於安裝木門扇,有平頂和拱頂兩種,單重和雙重兩類。

  廳廊地面。土樓廳堂地面除采用三合土或青磚作材料外,特别富裕的如撫市新民村永豪樓樓主、下洋霞村永康樓樓主則采用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石板材作材料。底層走廊地面一般采用中小石頭鋪砌,有的人家用鵝卵石砌成花紋圖案,外沿用青石板嵌邊,顯得雅致大方。

  雕飾工。土樓雕飾的繁簡與建樓主人的財富、地位和要求或興趣愛好密切相關。土樓的建築材料主要爲土、木、石、磚和瓦,其雕飾的類型視材料而异,分爲木雕、石雕和梁架上的油漆、綵繪等,此外還有少量的瓷片鑲嵌、瓦飾和泥塑。雕飾的場所有外大門、内大門、中門、主廳、廊道、厢房等處,而主廳則是其中的重點。雕飾的内容有花鳥蟲魚,麒麟鳳凰,獅鹿龜羊等象徵吉祥的動物和古代的人物故事等。工匠們根據所選的題材來選擇合適的工藝手法,以達到最佳的裝飾目的。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把自己的藝術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産生許多形象栩栩如生、紋樣精美絶倫的藝術精品,使土樓顯得更加富麗堂皇,與主人的身份、情趣、追求相適應(後面第三章“雕塑工藝”專題記述)。

  裝修結束後,樓主便可擇日“出煞”,立“泰山石敢當”,遷居,開始新的生活。也有的人家在土樓主體工程瓦面“出水”後即搬入居住,然後才進行裝修。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