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節 特色土樓

  永定客家土樓以其數量衆多、千姿百態巧奪天工,與秀美的山川搆成一幅幅壯麗的畫卷,而令人讚嘆不已。永定客家人在規劃設計搆築土樓時,充分發揮獨到的藝術天賦,利用建築位置上的自然空間,合理安排房屋的布局,或依山,或傍水,或田邊地頭,使居住的樓房與自然融爲一體,形成渾金璞玉般的居住環境,使永定客家土樓在青山緑水之間,充滿着獨特的田園風光所展現出來的詩情畫意與哲學意趣。據永定縣土樓普查辦2007年7月對全縣24個鄉鎮進行全面普查,共有土樓23018座,其中有特色的方樓2480座、圓樓360座。最具有創新價值、工藝價值、研究價值和實用價值的特色土樓有:

  無石基土樓:日應樓、馥馨樓、大舊德樓、華封樓、五雲樓、昇遠樓。

  有石基土樓:1.方形土樓——裕隆樓、遺經樓、燕詒樓、業興樓、繩德堂、永隆昌樓、永豪樓、明謨第、五實樓、順源樓、紗帽樓、和平樓、東成樓、鎮江樓、華萼樓、榮禄第、虎豹别墅、富紫樓、德輝樓、西陂天後宫、奎聚樓、福裕樓。  2.圓形土樓——承啓樓、振成樓、環極樓、衍香樓、振福樓、如昇樓、深遠樓、福盛樓、五福樓、永康樓、集慶樓等。

  本節重點介紹如下著名特色土樓。

  “福建土樓王”——承啓樓

  承啓樓坐落在高頭鄉高北村西北部。該樓爲高頭江姓第十八世祖集成帶領四子、二十孫、七十二曾孫等上百人,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建成。集成常年辛勤勞作,並善於組織和安排全家勞力進行農副業生産,除耕種一大片田地外,還開墾荒地,養猪養牛養鴨。據江集成第25代裔孫所言,江集成還擅看“風水”,收入甚豐。加上其勤儉持家,有所積蓄後即籌劃建樓。夯墻期間,天公作美,土墻未受雨淋,故又名“天助樓”。新樓落成時,永定知縣曾九壽把題寫“邦家之光”的金字匾額贈他,至今保存完好。有一首民謡對承啓樓作了極爲形象的概括:“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手書“筆花廬”相贈,這三個字被鎸刻在内大門的門楣上,“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鏟除。

  全樓由4個同心環組合而成,兩面坡瓦屋頂,穿鬥、抬樑混合式木搆架,内通廊式。

  第一環爲外環,即主樓,土木結構,直徑72米,高4層、14米,垂檐滴水3米,底層墻厚1.5米,第四層墻厚0.9米。底層和二層不開窗,底層爲厨房,二層爲糧倉,三、四層爲卧室。每層67開間(含門廳、樓梯間)。除外墻和門廳、樓梯間的墻體以生土夯築之外,厨房、卧室的隔墻均以土坯磚砌成。底層内通廊寬1.65米。二層以上挑樑向圓心延伸一米左右,搆築略低於欄杆的屋檐,屋檐下用杉木板按房間數分隔成一個個小儲藏室;屋檐以青瓦蓋面,上面可晾曬農作物。東、西面各有2道樓梯。正面、南面開一大門,石門框。外環東西兩側各開一個側門。樓名“承啓樓”鎸刻在正大門門楣上,大門對聯爲:

  承前祖德勤和儉,啓後孫謀讀與耕。

  第二環單層,磚木結構,36開間。除正面和東、西兩側各以一個開間作爲通道外,其餘各間與前向的小庭院、青磚隔墻圍合成小院落,院落的廳堂即二環,爲客廳或膳廳;每個院落各開一門,與三環後側的内通廊相通。院落後側即外環底層的厨房、膳廳對面,是用青磚建的浴室、衛生間、雜物間,高約1.8米。

  第三環單層,磚木結構,20開間。舊時樓主一方面崇文重教,另一方面又不讓女孩到樓外的學堂與男孩一起讀書,於是在樓内辦起男女共讀的私塾。

  第四環爲主廳,單層,比第三環稍低,占地33.83平方米。後向的廳堂與正面兩側的弧形回廊圍合成單層圓形屋,中爲天井。主廳歇山頂,雕樑畫棟,正面對着大樓門,門面兩側飾以繪畫和精美的磚雕;廳堂東西兩側各設一小門與全樓東西走向的通道及外環東西兩面的邊門相連。廳堂後向上方和前向屋檐下懸掛清代至20世紀80年代一些名人贈送的題匾;兩側柱上書寫警示子孫後代的楹聯:

  承先祖嫡傳,派衍無多,何必大分爾我;
  啓後裔良訓,同居相見,最好重法人倫。

  承啓樓占地面積5376平方米,全樓外高内低,形成逐環遞减的格局。總計365個房間,1個大廳,2個弧形廊廳,2個厢房,2口水井,1個大門,3個中門,3個門廳,8個側門,8個廊道,8個巷道門,樓梯總長百餘米,木廊道約650米,巷道300多米。

  該樓環與環之間以鵝卵石砌的天井相隔,以石砌廊道或小道相連。中軸綫上和東西兩側的二、三環各有4個開間作爲豁口;設主通道,外環3個門均可直通主廳,其他方向亦有多條通道,但寬僅1米左右,而且必須沿着屋檐的走廊並經過主通道才能到達每一環或樓門、邊門。因此有許多人形容該樓爲迷宫,進去容易出來難。

  第二環與第三環之間的東面和西南面的天井各有一口水井,俗稱陰陽井,各代表陰陽,大小、深淺、水温各不相同。全樓平面按《易經》八卦進行布局,與《易經》先天六十四卦圖的太極、兩儀、三元、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相呼應。外環卦與卦之間的分界綫最爲明顯,底層的内通廊以開有拱門的青磚墻相隔。

  樓外爲石砌門坪。樓後爲2級石砌護坎,高5米,護坎平台爲東西走向的村道。學堂坐落在樓後東北面,與樓外環相距約20米,高2層,長方形,土木結構,占地約300平方米。

  承啓樓爲縣内環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客家圓形土樓,有“圓樓王”之稱。鼎盛時期居住600餘人,2008年仍居住近200人。自大樓落成至清朝末年,先後40多人考中進士、舉人、貢生,民國迄今,共有高級知識分子80餘人,其中一户人家出了10個博士。

  台灣桃園“小人國”和深圳“錦綉中華”都有承啓樓的模型供遊人觀賞。1981年,承啓樓被國家文物管理局編入《中國名勝詞典》,並列入《世界建築史》。1986年,郵電部發行一套“中國民居”郵票,其中“福建民居”采用的就是承啓樓的圖形,該郵票被日本評爲當年世界民居最佳郵票。2001年6月,承啓樓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7月,被列爲《世界遺産名録》。2008年8月14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吴伯雄在參觀該樓後,欣然提筆寫下“福建土樓王”五個字,並在樓前栽下一棵香樟樹。

  “土樓王子”——振成樓

  振成樓坐落在湖坑鎮洪坑村中南部,建樓主人是林遜之(鴻超)兄弟。其祖輩、父輩因生産、銷售“日昇”牌煙刀成爲一方巨富。遜之接管家業後,力邀秀生、蓮生、雲璈等兄弟,以“集資建房”的辦法,於民國元年(1912)動工興建此樓,耗資約8萬光洋,歷時5年建成。它以外觀富麗堂皇、内部設計豐富多彩而著稱。其局部建築風格及大門、内墻、主廳、花墻等所用的顔色,大膽采用西方建築美學所强調的多樣統一原則,達到極高的審美境界,堪稱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築的杰作。人們贊美它是“建築奇葩”、“土樓王子”,稱頌它是“人類奇觀、中華一絶”,驚嘆它是“句號,却引出了無數驚嘆號和問號”。

  振成樓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與風水學中“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後有玄武”的説法相吻合,被認爲是富貴吉祥之宅。該樓設計者爲民國初年國會衆議院議員林遜之(鴻超)。孫中山和黎元洪總統曾分别親自題詞“博愛”和“裏黨觀型”並制成匾額贈給他。

  林遜之一生聰明好學,琴棋詩書樣樣精通,並潜心研究《易經》,從中得到啓發,結合《易經》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中國傳統的風水理念,綜合儒家思想和佛、道兩教教義,精心選址,按八卦太極圖形式進行立體布局和設計,建造了振成樓,俗稱八卦樓。

  該樓占地約5000平方米,由兩環同心圓樓組合而成。外環爲主樓,土木結構,直徑58米,高4層、14米,垂檐滴水3米,墻厚1.4米,内通廊式。兩面坡瓦屋頂,穿鬥、抬樑混合式木搆架。樓内按中國傳統《易經》八卦原理布局,以青磚防火墻分隔成8個單元,樓房呈輻射狀8等分,寓意干、坤、震、巽、坎、離、艮、兑八卦,每等分6間起脚爲一卦。每卦關起門户自成院落,打開門户全樓貫通。每層2個廳、73間。底層每單元各自與内環天井圍合成一個院落。每個單元的青磚隔墻均有拱門,使各層的内通廊暢通無阻。底層和二層不開窗,底層爲厨房、餐廳,二層爲糧倉,三、四層爲卧室。底層的内通廊以三合土鋪面,二層以上每層以較薄的青磚鋪地。三、四層内通廊的屋檐下設精美的園林風格的木質靠背欄杆。

  外環共有4道樓梯,東、西兩側分别開一雙扇邊門出入,兩門對稱,可直通樓外東、西兩邊的耳房。邊門花崗石框,門扇以鐵板封面。大門、門廳位於中軸綫上,樓門花崗石門框,門扇以鐵板封面,樓名“振成樓”三個楷書大字,是當年營建圓樓時主人花了相當於建造三個房間的銀元請鄉里聞名遐邇的書法大師題寫的,可謂“一字值千金”。樓主爲紀念上祖福成、丕振而從其名字中各取一字作樓名,並將“振成”兩字嵌入大門對聯之首:

  振綱立紀,成德達材。

  意爲不論爲國爲家,都要嚴正綱紀,造就有德有才之人。

  外環後向爲闊口廳,較寬敞,與内環後墻、兩側的青磚隔墻圍合成一個院落。廳前爲天井,廳口兩側分别設拱門,與外環的内通廊貫通。

  内環高2層,磚木結構,每層2廳8間,兩面坡瓦屋頂,穿鬥、抬樑混合式木搆架,内通廊式;全樓中間爲主廳,主廳前面爲花崗石板鋪成的天井。底層不開窗,除東、西兩面的廳堂及樓梯間外,其餘房間面積較大;間面爲活頁式木質門扇,上半部爲木條,供通風采光之用。

  内環南面的廳堂約占2個房間位置,又稱中堂或中廳,位於中軸綫上。其後向與内環的通廊之間,以8塊鏤雕木質活頁門扇相隔,既是中門,又是照壁。舊時中門一般關閉,只有在重大節日或迎接貴賓時才打開。它還是外環進入内環的直接通道。其南面設正對樓大門的内環正門,石質門框,門楣鎸刻當年中華民國總統黎元洪題寫的匾額,兩邊鎸刻楹聯:

  干國家事,讀聖賢書。

  門檻前設石質台階,前向天井兩側爲通往外環的回廊。

  内環東西兩側對稱的廳堂俗稱廬廳,也兼作連接内外環東、西走向的主要廊道,其東側爲“超廬廳”,西側爲“醒廬廳”,分别與側門相對。石柱上分别刻着對聯:

  振刷精神,擔當宇軸;成些事業,垂裕後昆。
  醒世金繩覺,廬山面目真。

  前者爲民國初期中國五大書法家之一李瑞清所題。

  内環的正門與兩側回廊、樓門廳圍合前面的天井,自成院落。内外環以天井相隔,組成多個院落;後向東西兩邊各有一口水井,兩口水井剛好處於八卦的陰陽兩極上,俗稱陰陽井。兩口水井相距不過30餘米,在同一平面上,水位、水温和水質却明顯不同。天井中的花圃與内院融爲一體,體現園林風格布局。

  内環二層的内通廊,裝飾圖案精美的西式鑄鐵欄杆,古檏典雅,精緻美觀。每組欄杆圖案中,有4朵百合花,3朵朝上,1朵朝下。百合花圖案旁邊分别嵌着梅、蘭、菊、竹,代表春夏秋冬四季。那些鑄鐵欄杆從上海由水路運到厦門,再雇人肩挑運到洪坑。二層的房間舊時用於接待客人。前向南面爲闊口廳,面積與其樓下的中廳相等,但前向一段内通廊的地板比同一層樓通廊兩邊高0.2米,作爲樓内演戲時的長輩席和貴賓席。

  主廳特别引人注目,它位於内環北面,有2層樓高,屋面則高於内環屋面;前向立4根具有西方建築風格、高至中心大廳屋檐的圓形花崗石柱;主廳前面兩邊爲花崗石欄杆,中間開口與三合土鋪面的天井相通,也具有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前向敞開式,後向兩邊各設一個磚砌拱門與外環廊道連接;後向和左右兩面墻上有多幅名人題詞。與其他土樓的主廳不同之處在於,它突出體現了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既是族人議事、舉辦婚喪喜慶、接待賓客親友的公共場所,又是演戲的戲台。

  該樓具有突出的防火功能。以磚墻隔成8個單元。如果某一單元發生火灾,那麽火勢就會被磚砌的防火墻隔開,不會殃及鄰近的單元;外環的二、三、四層和内環的二層包括通廊在内全部樓板都鋪設青磚,一旦發生火灾,樓板經火燒後,青磚會自然往下壓,起到滅火作用。

  樓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幢高2層的耳房,半月形,磚木結構,每幢6開間。一幢爲學堂,另一幢爲條絲煙刀加工作坊,均以磚砌圍墻與外環隔開,自成院落。耳房各開一拱門,與樓外環的邊門相通。

  振成樓的細節部分也設計得很巧妙。樓外墻上不見烟囱。1994年,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節目介紹振成樓時,留了一個問題讓觀衆猜:樓裏的烟囱到底藏在哪裏?原來夯墻師傅夯墻時在大墻内預先留下通向墻頂的排煙孔。外環每道樓梯的頂部墻上,都挖一個小龕,用來放置燈火照明。二、三層小龕的頂端爲尖形,以示仍可往上,四層的小龕爲弧形,表示已經到頂。一般土樓的排水溝講究“風水”,要設計得曲折迂逥,以求“駐財”;而振成樓的排水溝則從樓内直通樓外,以利於排泄污水。主人認爲,是否駐財在於人,與水無關。向樓外排水的暗溝在兩側門廳處,污水或雨水先流到沉淤池,然後才流到樓外,這樣可避免堵塞暗溝。三道門的門板都用15厘米厚的硬木做成,外加鐵皮,門上安裝門環。門後有藏於土墻内的大門閂。關閉大門,拴上門閂,樓内十分安全。

  建振成樓的木匠師傅是洪坑村水尾樓人林進兆(1867—1945)。建樓之初,其子林培秀還是個學徒。後來,振成樓被火燒掉兩卦,是林培秀修復的。

  振成樓的内部裝飾有豐厚的文化底藴。用花崗岩雕琢的門框、柱、樑、廊、井欄等,工藝精巧,有的還刻着精美圖案。内圈一樓鏤空屏門,二樓走廊鑄鐵欄杆,格外古檏典雅。樓内門、廳等處的題詞、題詩、楹聯更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如前廳門額上鎸刻着民國初年總統黎元洪“裏黨觀型”的題詞。後廳懸掛着建樓主人林遜之撰寫的聯首嵌入樓名的家訓聯。聯語有的宣揚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提出做人要爲國爲民,建功立業,忠孝兩全,光宗耀祖;有的教導人們要勤儉廉潔,積德行善;有的表達樓主在歷經坎坷沉浮之後寄情山水、恬適超然的隱逸情懷。從中不僅可以看出根在中原的客家人耕讀傳家、報效國家的精神追求,也可以體察到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對山野偏隅的潤澤。振成樓裏先後走出40多位大學生,大部分成了專家學者,其中成就最高的是中科院院士、化學家林尚安。

  樓中有固定對聯20副,其中有6副嵌入樓名。這些對聯對仗工整,淺顯易懂,寓意深刻。如大門:

  振綱立紀,成德達材。横批:威鳳祥麟。

  大廳前中石柱:

  振乃家聲,好就孝弟一邊做去;
  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

  後廳觀音神龕:

  振刷精神,功參妙諦;
  成就福德,果证菩提。

  後廳柱:

  振作那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
  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

  樓西過道石柱:

  振刷精神,擔當宇軸;
  成些事業,垂裕後昆。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大丈夫不可無此氣概;
  成一代完人,作萬世師表,士君子皆應有是胸懷。

  振成樓開創了將西方建築文化融入客家圓樓建築的先河。1985年,振成樓的模型與北京天壇、雍和宫的模型一起作爲中國古建築代表,參加美國洛杉磯國際建築模型展覽會。該樓自1990年正式對外開放至2007年,接待國内外遊客上百萬人次,其中包括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2001年6月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録》。

  “樓梯最多的土樓”——集慶樓

  集慶樓坐落在下洋鎮初溪村,海拔500多米,高出溪面約30米,地勢險要。據初溪村族譜記載,該樓爲初溪三世祖仲富所建,主要靠田産收成及家庭成員親自參加和與人换工等,歷三代而成。該樓爲圓形土樓,兩環,占地2826平方米。該樓中軸綫上自北而南依次爲門坪、樓門、門廳、天井、内環及内外環通道、天井、主廳、後院。

   該樓的建造年代,據考證當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前後,距今約450年。根據一:清光緒七年(1881)徐姓族譜一篇序言記述:

  天瑞公於元初成宗大德九年(1305)自福州遷居永定城中……尊天瑞爲一世祖。

  其九世祖大一郎公由弼鄱坪上經歐裏(下陂)遷入初溪,爲初溪一世祖,並建和慶樓;三世祖仲富籌資興建集慶樓。天瑞到仲富相隔10代,以每代25年計,共250年,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往後順延250年爲公元1555年。根據二:經走訪初溪村徐棟祥(80歲),得知至2008年初溪人口已繁衍至21代,與建樓者三世祖仲富相隔18代,以每代25年計,距今450年,即仲富建樓當建於1555年前後。

  樓門爲石質門框,陰刻對聯:

  集益都從謙處受,慶餘只在善中求。

  横批:物華天寶。

  厚實的門扇封以鐵板,上方設防火水槽,可防止火攻。

  外環爲主樓,土木結構,直徑61米,高4層、12米,垂檐滴水2米。底層53開間,二層以上每層56開間。底層墻厚1.7米,無石砌墻基,後人在墻根部用鵝卵石加砌1米高的石裙,以防土墻被屋檐水濺濕。建樓時只在門廳東側設一道較其他土樓樓梯更寬的樓梯,通至四層。外墻底層、二層不開窗,底層爲厨房,二層爲糧倉,三層以上爲卧室。

  外環1—4層原爲内通廊式。清干隆九年(1744)維修時,爲瞭解决全樓數百人只靠一道樓梯上下,造成諸多不便的問題,同時也爲便於管理,除底層仍爲内通廊式外,對其他各層的結構稍作改變:二層以上改爲單元式,各設一道較窄的樓梯,每單元6個房間;三層每單元分别在梯側設一神龕;單元與單元之間的廊道以杉木板相隔;底層每單元各有一條比天井高、與内環户主名下的房子相連的石砌通道。外環二層以上在每單元的梯間靠外墻處,另設一道寬0.5米的暗梯,平時用木板蓋住,外人根本無法發現,遇到緊急情况時才使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樓内住户陸續在底層厨房門口至4層裝上樓梯,有的三五户共用,有的一户專用。單元之間隔開廊道的杉木板則因年代久遠,不能再用而陸續被拆除,復爲内通廊。

  外環第四層外墻有9個瞭望台,木結構,向外挑出,既可瞭望又可架設土銃;大門上方的瞭望台可觀察到村口的動静,還可封鎖正面的通道,憑險據守該樓。這是由於初溪村地處大山深處,舊時常有土匪野獸出没,所以建樓者特别注重增强防衛功能。

  樓後側底層設一秘密通道,在一個房間的外墻上預留一個距地面高1米、長1.6米、寬0.7米的缺口,外面用泥土封住,因用與土墻相同的泥土,外人發現不了;房間内平時用木板封住,外人進入該房間亦無法發現其中奥秘。當樓内居民需向外緊急疏散時,可迅速啓用這個秘密通道,直奔樓後的山坡,隱蔽在樹林之中。

  内環和外環以天井相隔,門廳至内環之間的通道以青石板鋪成。内環單層,磚木結構,前後向和兩側各有一條約3米寬、高於天井的石砌通道與外環的内通廊連接。26開間,設膳廳、雜物間;房間與房間以杉木板相隔,房間前、後向地面以上1米爲青磚墻,磚墻以上爲杉木封板;每隔一兩個房間分别開前、後門,前門朝向主廳,後門與外環底層相通。

  内、外環均爲兩面坡瓦屋頂,穿鬥、抬樑混合式木搆架。

  主廳位於樓中心,方形,單層,土木結構,與位於後向的廳堂、廳前兩側的回廊和正面的回廊圍合而成,中爲天井,主廳的門正對樓門。廳堂寬敞,供奉神座,兩邊各設一小門。歇山頂,穿鬥、抬樑混合式木搆架。

  全樓木構件全靠榫頭銜接,未使用一枚鐵釘,此爲該樓一大特色。

  2005年5月,該樓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録》。

  宫殿式方樓——奎聚樓

  奎聚樓坐落在湖坑鎮洪坑村西北部,爲洪坑林姓第十八世祖奎飏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建成。坐北朝南,占地約6000平方米,三堂兩落。中軸綫自南而北依次爲大門、門廳、天井、中廳、天井、大廳(主廳前廳)、主廳,兩側爲横樓。

  奎飏爲拔貢,後經營煙刀生意,家資百萬。他與清嘉慶年間翰林院編修巫宜福(大溪人)是拜把兄弟,過從甚密,彼此常有詩詞唱和。據説,奎聚樓即爲巫宜福依照奎飏之意而設計的。

  奎聚樓主樓方形,土木結構,面闊32米,進深26米,底層墻厚0.8米,垂檐滴水2米,内通廊式,穿鬥、抬樑混合式木搆架。前低後高,前半部分高3層、11米,後半部分高4層。前半部分的一、二層不開窗,後半部分因靠近後山,一至三層不開窗。全樓只設一個大門。大門楹聯爲:

  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於斯氣象新。

  該樓前樓與後樓的屋頂都分成3段,作短檐歇山頂;兩側横樓屋頂則作懸山叠落。主樓底層爲厨房、餐廳,二層爲糧倉,三層以上爲卧室。兩側横樓的前半部分與後半部分之間,從底層至三層均以青磚砌築的防火墻隔開,内通廊以磚砌拱門貫通,兩面磚墻兩邊對稱。這兩面磚墻同時也是前後樓的分界綫。底層内通廊以鵝卵石鋪面,二層以上均以較薄的青磚鋪面。

  主廳位於後樓中軸綫上。雕樑畫棟,其前廳磚木結構,高2層,樓閣式建築,重檐歇山頂,與後樓的腰檐相連接。二層棚廳爲“敦禮堂”,裝飾華麗,其飛檐下懸掛樓主奎飏入庠、出貢後榮獲的“選魁”匾額。後樓第四層的腰檐中段突出一段小屋頂,使主廳前向形成4層重叠的屋檐,層次分明,雄偉壯觀。内院套一個由主廳的前廳與中堂兩邊的回廊圍合成的小合院,回廊均朝向中心的天井,外側環繞披屋。

  主廳、中堂及披屋的地板均以三合土(石灰、沙、黄土按一定的比例拌和)鋪面。左右兩邊的披屋除作爲浴室、衛生間之外,還各有一口水井。水井分别在其中一間敞頂的披屋内,瓦面各開一個與井口大小相近的缺口,既使井口露天,又便於樓主雨天汲水。

  中廳位於主廳前向、樓門廳之後,單層,青石門框,雕樑畫棟,典雅堂皇。

  樓内廊道多,邊門也多。拱形邊門上方都有禮義仁德方面的題字。

  廳門爲青石門框,兩邊鎸刻着清朝翰林巫宜福題寫的楹聯:

  静以修身,儉以養德;入則篤行,出則友賢。

  横批:是亦爲政。

  門楣鎸刻樓名,門扇封以鐵板。

  中樓前爲鵝卵石砌矮墻圍合而成的院落,門坪以鵝卵石鋪面。外大門位於西南面,與圍墻相連,與該樓中軸綫約成45°角,歇山頂,裝飾考究。

  樓兩側有附屬建築,左側原爲學堂,右側原爲煙刀作坊,現均廢棄不用。

  奎聚樓内薈萃雕刻、彩塑、繪畫、書法等藝術品。樓中書法作品幾十件,主要是大小門頂題額和門兩邊的對聯,其中以臨摹海瑞筆迹的楹聯和巫宜福的墨寶最有名。

  從樓的外部看,奎聚樓背靠的山脈遠而悠長,近而雄勁,風水先生謂之“猛虎下山”。爲了適應山形,建築上作相應布置。如圍墻中間正對大門處開兩個圓形泄窗,形似一對虎眼;樓西築一横屋,樓東築一煙棚,如虎之兩耳;大門框上方圬以石灰,如虎之白額;門廳前面天井的一個活動石階象徵虎舌。加上“片丘”、“田地頭”(樓附近的小地名)隆起的小土包,活像虎之兩條前腿。從遠處眺望,遠山、土包、土樓恰似一只威懾百獸、聲振山林的“下山猛虎”。

  2001年6月,奎聚樓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録》。

  三堂四落式五鳳樓——福裕樓

   福裕樓坐落在湖坑鎮洪坑村北部,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東臨洪坑溪,坐西朝東,占地約4000平方米,爲三堂四落府第式(五鳳樓)。福裕樓由樓主三兄弟(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張星炳仿西洋式建築風格設計並題寫樓名。其結構特點:高低有序,主次分明,强調縱横之間的對稱。外形像三座山,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沿中軸綫自東而西依次爲:門坪、内大門、門廳、前天井、主廳、後天井、後廳。面闊45米,進深37米,後向寬41.4米,後墻兩個角分别收進1.8米,收進部分深9米。樓内共有166個房間、22個廳堂、28道樓梯、6個天井、2個側門、2口水井、6個浴室。

  主體建築即前、後樓和兩側横樓,均比一般的五鳳樓高一層,更具防衛功能。後樓比中樓高一個台階,中樓比前樓高2個台階,前後樓爲土木結構,與兩側横樓連接。前樓高2層,後樓高5層半,兩側高5層。内通廊式,歇山頂,穿鬥、抬樑混合式木搆架。後樓底層爲厨房、餐廳、客廳,二層爲糧倉,三層以上爲卧室;中樓底層爲主廳、厢房、過道等,二、三層爲觀音廳、卧室等;前樓底層爲門廳、厢房,二層爲卧室。

  主體建築縱向自西向東分爲中間和南、北3個部分,各部分的前樓分别設一門,中間的爲大門,兩邊是比大門稍小的側門。前樓大門花崗石門框上刻有楹聯。

  樓門廳兩側爲厢房,廳後向立一堵與一層樓等高的雙合三開隔扇,既作爲中門,又作爲照壁,6扇活頁門上半部分鏤刻鎦金圖案。隔扇後向是三合土鋪面的長方形天井,隔扇兩側各設一個小門,與主廳前面天井兩邊的走廊連接,此處的走廊比其他各處的走廊寬闊,可以擺設宴席,加寬部分的前向各開一小門通往横樓。登上過廊後向的2級台階,便是中廳走廊,其兩邊各開一個門通往横樓。

  主廳磚木結構,高大寬敞,比樓内其他房間高出一米多,雕樑畫棟,裝飾精美,廳口朝着前面的天井。後壁上懸掛玻璃匾額;廳後面兩邊的柱子上懸掛陰刻木質楹聯: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

  前向兩邊厢房柱子上,懸掛樓主喬遷時京城大員林震贈送的精美木刻賀聯。

  主廳前沿左右兩邊各立2根圓柱,每兩柱之間的下半部分爲泥塑,前向塑花艸,後向塑“福禄”二字;上半部分是鑲嵌緑色琉璃花格的屏風。廳後兩側向後凹進,正向和側向分别設一門通往後堂,正向爲鏤雕木質屏門,側向爲磚砌拱門,屏門後爲天井。天井兩側爲高2層、3開間的厢房,磚拱門後向的前側設一個小門進出。廳後壁的背面爲通往二樓的樓梯,與廳後向兩邊厢房的走廊相通。

  中樓二層中間爲觀音廳,其樓板比廳後厢房二層的通廊高,左右兩邊的通廊前向各設一短梯,通過拱門進入位於中間的觀音廳。觀音廳高大寬敞,供奉觀音菩薩,神龕兩旁各有一塊鏤雕木質隔屏。廳的棟、樑刷紅漆,頂部中間飾大幅八卦彩圖。廳口設高1.2米、寬1米的平台,平台外沿爲琉璃花格護欄,廳口兩側、平台内沿以及與底層主廳前向立柱對接的柱間也鑲嵌琉璃花格屏風,高至屋樑。

  廳兩側分别有前閣樓和後閣樓,由廳側拱門邊的短梯登臨。前閣樓設一門與廳前的平台相通,廳後厢房二層與後樓的墻體相連接。後樓前面的通廊在後樓與厢房的墻體之間形成一段封閉式通廊,兩端各設一門與兩邊的横樓相通。

  中樓與前後向兩側的内通廊以及前後厢房將全樓分隔成大小6個天井,使内部空間層次更爲分明。

  後樓9開間,被分隔成3個單元,每單元3開間,各有樓梯上下。每層樓梯前向爲廳堂,後向分隔爲2個小房間。二層以上的結構與底層的結構相同,最頂上的半層則爲閣樓。後樓前面左右兩邊各有一口水井。舊時樓裏的族長居住在後樓,以示尊崇。

  該樓前堂(樓)、中堂(樓)爲斷檐懸山頂,後堂(樓)爲斷檐歇山頂,飛檐翹角。前、中、後堂(樓)屋頂作3段叠落,由前往後層層昇高,屋頂坡度比其他類型的土樓的屋頂坡度要大得多。

  全樓二層以上樓板均以較薄的青磚鋪面,既防火又隔音,還可以防止上層的泥沙掉進下層;底層廳堂、天井、走廊均以三合土鋪面,至今保存完好。

  樓内中軸綫上的底層建築所有木結構都刷上油漆,外墻粉刷石灰。凡對開的門扇、樓梯的踏板,均以鐵板封面。

  與前後樓連接的兩側横樓高2層,磚木結構,兩樓對稱,内通廊式,穿鬥、抬樑混合式木搆架。横樓外側各有一排磚木結構的平房,兩邊對稱,與横樓平行,設1間碓房、2間磨房、4個雜物間、4間厠所。

  樓前爲鵝卵石鋪面的長方形門坪,門坪前面臨溪處爲磚砌圍墻,高2.3米,其他各段圍墻則以鵝卵石漿砌而成。

  外大門位於東北角,與圍墻相連接,門的屋面3段叠落,脊端的朝天笏高翹,屋檐雕飾精美,古色古香。外大門石質門框,兩邊陰刻對聯。東南角另設一小門出入,南側圍墻内有一座2層高、3間1廳磚木結構的學堂。

   福裕樓裝飾十分講究,薈萃木雕、石雕、泥塑(加上色彩的也叫彩塑)、書畫等藝術品,處處透露出濃郁的文化氣息。木雕工藝精緻華麗,門窗、隔扇、屏風上拼花圖案鏤空木雕,造型優美;觀音廳内的神龕、神案、供桌,用鐵梨木雕制而成,古色古香。石雕内容豐富多彩,石門框就有21副,外大門和前後堂門框前的門枕石浮雕,内容豐富,形態逼真。泥塑主要集中在屋脊上,所塑飛禽走獸,形神兼備。彩塑作品絢麗多姿,主要在儀門門牌、屋面脊部和山墻的檐口等處。南北樓中堂屋脊頂前向的飛禽走獸,保存較好,至今仍色彩鮮明。書畫精湛不俗,樓中對聯、門額、牌匾的書法遒勁有力,外大門前壁畫上的山水人物,富有情趣,非書法名家、丹青妙手無法做到。

  福裕樓還深深烙下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觀念。首先,建樓的同時,在樓側建造“雅言齋”學堂,供子弟讀書。其次,楹聯觸目可見,如:

  福田心地,裕後光前。

  安堵豈雲高百尺,愛廬惟幸辟三弓。

  説的都是爲人處世的哲理,對整個家族起着長期的、潜移默化的影響。

  該樓鼎盛時居住27户200多人。20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居民遷出,另建新房,2008年樓内住有9户40多人。2001年6月,該樓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7月,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産。

  直徑最小的圓樓——如昇樓

  如昇樓坐落在湖坑鎮洪坑村北部。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該樓坐東朝西,單環,土木結構,外墻皮直徑19.5米,高3層、9米,墻厚1米,垂檐滴水1.5米。每層16開間,内通廊式。底層爲厨房、膳廳,二層設糧倉,均不開窗;三層爲卧室。全樓只設一道樓門。樓門、門廳與主廳同在中軸綫上。樓内天井中有一口水井。兩面坡瓦屋頂,穿鬥、抬樑混合式木搆架。

   如昇樓爲洪坑林姓第二十世高麟所建。樓周圍環境優美。樓前有照壁,樓與照壁之間是小石坪,亦是石路。照壁前面是清澈見底的金豐溪支流。樓外溪面上架着一座小橋,與對岸的洪川小學相連。樓後緊靠山岡和梯田。

  該樓取名“如昇”,暗含“如日東昇,光明萬年”之意,寄託樓主的美好願望。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土樓旅遊熱興起後,樓主撰寫一副大門對聯:

  如日同迎天下客,昇階共話小樓家。

  1998年7月,該樓被定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録》。

  “土樓公主”——振福樓

  振福樓坐落在湖坑鎮西片村,圓形土樓,建於1913年。在青山緑水掩映下,振福樓獨立秀美,猶如傍溪梳妝的少女,柔媚婀娜,是風景最爲優美的土樓,被人們譽爲“土樓公主”。

  振福樓建造者蘇振泰,1877年生於南溪落飛壩,年輕時生活艱苦,以挑擔賺脚力錢爲生,後來經營條絲煙生意,經過幾年的奮鬥,生意越做越大,繼而開了3座條絲煙棚,在上海、廣州、福州等地開設煙行,成了富甲一方的大財主。發家之後,他便想建一座大樓。其時,他打聽到南溪餘姓人家有一座舊圓樓要出賣,看了之後,覺得該樓址的“風水”很好:後有氣勢磅礴、蒼翠葱鬱的高山倚仗,前有清澈見底的溪流環繞。他請來的幾個風水先生也都認爲是一塊風水寶地,便買下這舊樓,將其拆除重建。該樓是振成樓的姐妹樓,兩樓主人還有姻親關係,兩樓建造時間相近,結構相似,都是20世紀初期客家土樓融合部分近代西方建築藝術的杰作。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録》。

  該樓坐北朝南,占地約4000平方米,樓前樓後竹木掩映,青石小路四通八達。

  該樓由内外兩環同心圓建築組成。外環直徑45米,高3層、11米,墻厚1.6米,垂檐滴水2.5米,土木結構,按照中國傳統的《易經》八卦格局建造,計3廳96間,内通廊式,兩面坡瓦屋頂,穿鬥、抬樑混合式木搆架。

  外環底層爲厨房、膳廳,不開窗;二層爲糧倉,三層爲卧室。底層内通廊以鵝卵石鋪面,間内以青磚鋪面;二、三層全部以青磚鋪面。東西兩邊各設一道樓梯,兩梯對稱。後廳位於北面,與樓門、主廳同在中軸綫上,廳内供奉神座,前向兩側各有一青磚拱門,與外環内通廊連接,廳口兩邊各立一根花崗石圓柱;後廳與兩側回廊、主廳圍合,自成院落,前面爲天井。

  大門設於外環的正南面,西面設一邊門,均爲石質門框,門扇以鐵板封面。大門的門楣上方塑樓名,兩邊鎸刻楹聯:

  振衣千仞,福履萬年。

  横批:景星慶雲。

  門廳與底層内通廊交接處分别設一磚砌拱門,門楣分别書:“入孝”、“出弟”。門廳以鵝卵石鋪面,兩側各有一間特殊用房,均占2個普通房間的面積,一間原爲向外地條絲煙商店發運條絲煙成品的倉庫,一間爲條絲煙銷售和管理人員的辦公室,面向門廳處各開一門。門廳與内環的前門圍合,自成一個院落,中爲花崗石板鋪面的天井。

  内環單層,磚木結構,兩面坡瓦屋頂,穿鬥、抬樑混合式木搆架。中廳位於内環北面,高約7米,寬7米多,比門廳後廳更寬敞,雕樑畫棟,富麗堂皇,琉璃瓦脊、瓦當,前後向分别有2根西式花崗石圓柱。

  中廳前向石柱鎸刻楹聯:

  振其家聲,忻翰麟趾祥呈,鳳毛德備;
  福君門祚,定卜鴻疇嘉錫,燕寢香凝。

  後向石柱鎸刻楹聯:

  振翮凌雲,鸞翔鳳翥;福田種德,桂馥蘭薰。

  横批:爲善最樂。

  中廳後向有鏤雕人物、花鳥的門扇,已毁。其兩側各設一個磚砌拱門,與後廳前向的回廊相通。中廳前爲圓形天井,花崗石板鋪面。天井兩邊爲弧形厢房,地面比中廳低一個台階,與主廳相連,内無隔墻,但在面向天井處分别設3個拱門,門楣上書地名:“薊都”、“郢都”、“臨淄”、“大樑”、“陽翟”、“邯鄲”,充分表明樓主對中原故土的深切懷念之情。

  内環前向的門俗稱内門,雕樑畫棟,琉璃瓦面,石質門框鎸刻楹聯:

  振興有慶瞻輪奂,福履同綏頌熾昌。

  横批:雲蒸霞蔚。

  門兩邊爲磚雕花格窗欞。

  内外環以鵝卵石鋪面的天井相隔,東西兩邊築有磚砌、單層的衛生間、浴室,兩邊後向還各有一口水井,俗稱陰陽井。

  樓前門坪面積較大,以鵝卵石鋪面。鵝卵石砌築的圍墻環繞全樓,與外大門連接。外大門朝東南,石質門框,鑄鐵花格門扇。

  樓外兩側各建一座耳房。東側耳房4間,磚木結構,3層,原爲學堂。西側耳房6間1廳,土木結構,2層,原爲煙棚、礱房、碓間、厠所、禽畜欄舍等,已毁。

  書翰延綿——衍香樓

   衍香樓坐落在湖坑鎮新南村,坐東北朝西南,占地約4300平方米,位於南溪與奥杳溪的匯合處。據永定縣蘇九三郎公係《大宗族譜》記載,該樓爲蘇谷香擇址獨資籌劃興建,後由其子守廉,孫玉池、玉珊於清光緒六年(1880)督造完成。

  主樓圓形,直徑43米,高4層、13米,垂檐滴水2.5米,土木結構,内通廊式,兩面坡瓦屋頂,穿鬥、抬樑混合式木搆架。外墻厚度自下而上逐層遞减,底層厚1.5米,第四層厚0.7米。每層34開間,底層爲厨房、膳廳,二層作糧倉,外墻均不開窗;三、四層爲卧室。二層以上每層廊檐下設木結構小儲藏室。

  主樓後廳爲豁口廳,較寬敞,供奉神只。前爲小天井,與前面和兩邊的廊道圍合成一個院落,與樓門廳、樓中間的主廳同在中軸綫上,後廳兩側各有一磚砌拱門,與主樓内通廊連接。

  主廳位於樓的中間,單層,方形,磚木結構,雕樑畫棟、古檏典雅,比後廳低一個台階。屋面爲歇山頂,穿鬥、抬樑混合式木搆架。後廳位於主廳後面,其後墻爲木結構,後墻兩側各有一門通往後廳:兩側回廊前向爲天井;後廳地面比前向3面回廊高一個台階,其兩側各有一個磚砌小拱門與厢房連接。

  主廳兩側的豁口厢房,磚木結構,單層,面向後天井,面積均約50平方米,爲舊時舉行婚喪喜慶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也是宴會廳。厢房與主樓之間有磚木結構、單層的浴室等附屬建築,緊靠厢房,但略低於厢房,兩邊對稱,排列整齊。

  主樓與主廳之間以小庭院相隔,以廊道小門貫通,地板均以三合土鋪面。

   全樓設一個大門、4道樓梯。門板封銅板,門楣上方設防火水槽。門坪由正面向東面延伸,全部以鵝卵石鋪面。門楣上方“衍香樓”三個大字遒勁有力。樓門左右兩邊及上方約2米以内爲石灰墻面,繪飾“八龍”、“五福”圖案。

  樓外圍墻環繞,墻高1.8米,正面的圍墻用鵝卵石砌成,長約50米,寬0.3米,彎彎曲曲,形似卧龍。龍頭爲西側的外大門,重檐歇山頂,石條門框,門楣鎸刻“大夫第”3字,門楣左右各鎸刻四條龍,搆成“福”、“禄”兩字,樓主稱“八龍迎福禄”。門兩邊墻上繪飾壁畫,並配上處世格言。當年建此樓時,因外大門找不到更好的朝向,只能選擇内樓門偏西方向,但它正對樓側的小溪,而且又是順溪水流向,再加上樓後就是山坳(俗稱山窠),爲圖吉利,特地將圍墻設計成卧龍狀,寓意驅邪鎮煞,充分體現中國傳統“風水”建築規劃理念。

  樓兩側和後側的圍墻順着地勢而建,前低後高,跌宕起伏,其中一部分爲石砌墻體,大部分以生土夯築而成。西側和後側建有高2層的學堂、娱樂室(居民吹、拉、彈、唱處所),東南面有礱碓間、猪圈等,均爲土木結構,其外墻與圍墻相連。據樓主所言,樓左側原有一“濟元堂”藥店,窮人看病免費贈藥;還有一藏書室。外大門聯語:

  積德多蕃衍,藏書發古香。

  衍香樓這種圓中有方的設計布局,是建樓主人恪守“規矩做人、規矩做事”的家訓,精心搆思的杰作。其外大門上横批“規行矩步”便是對這種設計的最好注脚。

  衍香樓的内部裝飾極爲考究,特别是樓門廳和三個廳堂,梁柱間“群龍騰雲”、“卧獅踞樑”等木雕,栩栩如生。枋額斗拱“五福臨門”、花鳥蟲魚等内容的綵繪,艷麗多姿。技藝超凡的雕刻、繪畫烘托出高雅的氛圍。

  該樓人才輩出,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涌現出博士2人、碩士15人、學士76人、中專生21人。另外,旅居海外的後裔有1000多人。

  2001年1月,衍香樓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録》。

  抗震聞名——環極樓

   環極樓坐落在湖坑鎮南中村老湖子,占地面積約4800平方米,坐北朝南,背靠中華山,旁邊是蘇溪小瀑布,依山傍水,富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情韵。大門上方花崗石打造的横匾上鎸刻着“環極樓”三個筆力遒勁的大字。大門左右的石門框上陰刻一副對聯:

  環拱南峰眉山獻瑞,極瞻北鬥許國生輝。

  對聯既寫出樓的方位、環境,還流露出樓主對本姓光輝文化傳統的自豪感。該樓係蘇姓第十四世卜臣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興建,歷三代而成。蘇卜臣以經營木材發家,後大量購置田産,收入頗豐,始建環極樓。

  環極樓分内外兩環,布局科學合理,搆造精巧。外環是樓的主體,直徑46米,高4層、14米,垂檐滴水2.5米。底層墻厚1.6米,由下而上逐層减薄,到頂層仍有1米厚。每層高度也由下而上逐層减少,分别是3.9米、3.1米、2.9米、2.8米,這樣的設計,既滿足人們生活方便舒適的需求,又控制樓的總高度;既有利於底層通風采光,又顧及三、四層和外墻的防風防雨。外環底層含1門、1廳、4梯、30間,二、三、四層各有34間。内環1層,有10間和4處通道。中間是天井。全樓以連結門、廳的中軸綫爲主軸,形成左右對稱的布局。上廳横額懸掛一匾,上書:

  文林郎 知永定縣事吴樑爲奬曰:文繼眉山,學宗洄水,仗義急公的仁者之量,孝親友弟,真聖人之徒。具此德行,理宜奬旌。

  躬行君子 樓内有一水井,爲陰井,上有凉亭,至今仍在用;樓外的陽井,已廢棄不用。全樓的地板用經過精心挑選的大小相似的鵝卵石鋪就。樓内地面前低後高,有利於排污排澇,盡管無水溝,但下再大的雨,天井等處也不會有積水。樓外兩側各有一半月形附屬建築。出於防洪、防盗的考慮,該樓石砌基礎近7米高。

  環極樓以具有擴音功能和抗震性能而聞名。站在樓内天井正中的圓心處用力跺脚、呼喊、唱歌,能聽見清晰的回聲,有如北京天壇的回音壁,這種現象在永定土樓中絶無僅有。環極樓抗震性能極强,300多年間歷經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據民國《永定縣誌》記載:“民國7年陰曆正月初三日,午後一時地大震,淅淅有聲,歷20餘分鐘始止……北門城樓倒塌。”環極樓正門上方第三、四層墻體被震裂,裂口近0.2米,長近3米。震後,由於圓樓的向心力和架構的牽引作用,裂縫竟奇迹般慢慢合攏,至今僅留下一道細長的裂縫。

  1998年7月,該樓被列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月,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大上”方樓——遺經樓

  遺經樓坐落在高陂鎮上洋村,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爲永定規模最大的方樓之一,稱得上是“高大上”。爲清道光年間(1821—1850)陳華興所建。陳華興的父親陳永春在廣東做菸絲生意發財後,於嘉慶末道光初在家鄉上洋建一座“慶宜樓”,這是一座中等規模的長方形土樓。而當陳永春在家紅紅火火建樓時,繼承父業的陳華興在廣東經營的煙莊比他父親手上更加興旺。至永春去世時,華昇已是腰纏萬貫、富甲一方的大財主,其弟錦湖也科甲及第,在陝西任知縣。回鄉奔喪時,陳華興看到父親生前所建的慶宜樓,不免有點遺憾。這樓雖説造得不小,也算堅固、華麗,但在鄉里只能排在第十位左右,他覺得不够氣派,與自己家族的財力和地位不相稱,於是决定重建一座新樓,規模必須超過周圍幾十裏所有的樓房,以顯示自己在鄉里的財富和地位。遺經樓所在的地基位於上洋村中心偏西地段,原來是屋基、良田、菜地,分屬許多人家。前有溪流,後有人家,和慶宜樓又可連接,且地勢中間略低,呈鍋狀,風水先生説,這是個很駐財的好地方。陳華興看中後,志在必得,不惜重金收買。傳説最後一塊地是用銀元鋪在這塊地面上才買來的,可見陳華興財力之雄厚。

  遺經樓坐北向南,東西寬約83米,南北長約133米,占地約1.13萬平方米。正樓是一字相連的三座5層樓房,每座6間起脚,共90間。

  正樓左右前方,分别緊接着一直列4層的圍樓。圍樓各以7個套間1個廳起脚,外間作厨房,内間作膳廳。二至四層則只建單間,外間相應的位置建成走廊。兩列圍樓共計房間70間,廳8個。

  兩列圍樓末端,又爲一横列前圍樓所連接。前圍樓也是4層,結構和左右圍樓相似。底層正中爲中廳,左右各4個套間,二三四層只建單間,走廊與左右圍樓相通。第四層正中伸出墻外建一木閣,稱“望花樓”,既可以觀賞四周景色,又可以作瞭望台。前圍樓共計房間40間,廳4個。

  在正樓和前、左、右圍樓的圍護下,中間是一座2層正廳。正廳周圍有厢房、後房、護廳室、浴室等。與左右樓相通處,各建1穿堂。穿堂附近各有1口水井,水質清甜潔净,冬夏常滿,從不枯竭。正廳2層除1大廳外,尚有房30間。

  中廳(在前圍樓)門外,是一個鵝卵石鋪就的大坪。石坪左右,各建學堂一座,供樓内子弟讀書,上下2層。另有供師生用的卧室及厨房。左右兩學堂共有房16間;大廳各一,可容納上百人上課。

  緊接學堂的建築,叫左右下學堂,也是2層樓房,只是房間略小,是供工人、童僕住宿的。共20間,4個小廳。

  連接左右下學堂的是大門樓。大門樓主樓雄偉壯觀,上書“遺經樓”三個楷體大字,兩邊對聯:

  筆岫屏山喜見文光萬象,壕潭柳灞欣看浪級千層。

  大門高達6米,寬近4米,可容大卡車進出。主樓左右爲2層的護門樓,共有房間8間,小廳2個。大門内是“四點金(4根立柱)廳”。

  大門外是一塊大草坪,面積約1300平方米。

  樓的左右外圍,有舂米房、猪舍、牛欄、厠所等附屬建築共32間,花園1個。

  樓後有一座2層小樓,計有12間,2個廳。還有1口池塘,1座花園,1個曬坪。全樓底層包括附屬建築共142間、14廳起脚。總計有房328間,廳24個,穿堂2個,學堂4座,花園2個,水井2口,池塘1口,曬坪、草坪、石坪各1處。四周有圍墻,有外大門及中廳、正廳、左廳、右廳門各1個,正樓前大門3個,後大門1個,東西南北外圍小門8個。

  遺經樓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堅實牢固。墻基用巨石砌築,外墻厚1.4米;門框、門檻、廳堂邊沿、梁柱墊脚、台階,全用整石和條石;梁柱、檩子都用粗壯的大圓木;大門都用6寸厚硬木板製造,外釘鐵皮,内設3根粗大的入墻大門閂;從二層到五層,厚木樓板面上全鋪上青磚,連走廊也不例外。樓的四角設有水櫃防火。正廳、中廳等處地板,用紅糖、糯米飯拌三合土經捶打而成,歷時100多年仍平整光潔如鏡。

  金碧輝煌——永康樓

  永康樓坐落在下洋鎮霞村,坐東南向西北,建於1938年,占地約1300平方米,是一座建築極其精巧華麗的圓土樓,爲該村旅居新加坡華僑胡來興所建。

  永康樓外圓内方。大門對聯:

  永日和風一門吉慶,康衢樂土百代蒙庥。

  外環主樓直徑37米,高3層、10米,垂檐滴水2米,底層墻厚1米,頂層墻厚0.8米,内通廊式,26開間,含1個大門、1個後廳、4個樓梯間、20個正間;對稱布局,門廳、後廳兩邊第三間架設樓梯。外墻全部圬抹石灰,潔白耀眼;一、二層不開窗;分隔房間的子墻厚0.4米,子墻前面立金柱架樑。外環與中間的方形建築之間,靠中廳的兩側,各有一弧形的磚砌小舍,爲堆放雜物及圈養禽畜之處。

  樓内有方形建築,單層,磚木結構,與門廳和後廳相連接。門廳兩側在走廊處設拱門,拱門上方的横額上書“敦詩”、“説禮”。中廳前後是天井,後天井比前天井稍大。中廳内有6根立柱支撑屋面,在居中的兩根立柱間設一道屏門,把廳分爲前後兩部分,增加了層次,避免進門直視後廳。中廳兩邊的磚墻外有一小間,從廳與後天井間廊道兩端的小門進出。後天井的兩邊各有一個側廳,側廳後裝屏門,可通外環。後廳地基比中廳高一個台階。廳前兩根石柱撑起二層欄杆外加長的腰檐,以增大後廳的深度和廳前的寬度。後廳前額掛一横匾,上書“輪奂增輝”四個大字,爲下洋頭面人物胡道南於該樓落成時所贈。後廳墻上正中懸掛建樓人晚輩、曾任新加坡永定會館總務胡冠仁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合影。在走廊位置上,後廳左右也各設一拱門通外環。門廳、中廳、後廳連爲一體,是樓中的公共場所;門廳、後廳邊的拱門和後天井側廳的屏門,使全樓相通。側廳後和中廳外與弧形小舍之間,建有浴室。左側廳外的天井中挖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

  樓外屋檐走廊、樓門廳、樓内天井、樓門坪均以花崗石鋪面,主樓的底層内通廊、主廳、方形大廳則以三合土鋪面。門坪左邊距主樓外墻20米處,有一口長3米、寬3米、深1米的水池,水池兩頭與村裏的水渠連接,池内的活水既可以作爲消防用水,又可以供居民浣洗衣物。

  進入永康樓,最讓人驚嘆的是樓中的裝飾屏風(門),滿眼“金碧輝煌”。中廳至後廳共有屏風(門)40扇,其中木雕屏風32扇。中廳中間有12扇,居中6扇,兩邊各3扇;後天井兩邊側廳各有6扇,側廳前面的小間門各1扇;後廳兩邊厢房各3扇。另外,後天井兩邊過廊的墻壁上,各有4扇泥塑屏風,風格與其他的木雕屏風一致,邊框上還有假木紋,别有一番韵味。木屏風每扇都分爲上下兩半,上半部都是鏤空木雕,雙面圖案,兩頭還各鑲一塊横置的小飾板,小飾板上爲浮雕;下半部爲陰刻漆畫。一扇屏風内的圖案設計,横竪相間,大小相宜,互相襯托,顯得豐富而有變化。其中中廳居中的6扇和後廳兩邊的6扇工藝最精,鏤空木雕的雙面圖案全部鍍金,至今仍金光燦燦;圖案中有花瓶、花卉、人物、動物,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就連小飾板上的浮雕也極爲精緻細膩,其襯底鮮紅;飾以金粉的浮雕人物、動物、花艸樹木各具特色,惟妙惟肖,生動逼真;邊框内的花飾也雕刻得極細緻,各具神韵。其雕刻技藝之精湛,惟親眼目睹,才能領略一二。據樓主介紹,中廳的屏門分别延請福建、廣東的師傅雕刻,一人雕左邊,一人雕右邊,僅此12扇屏門即耗資2000多個光洋。

  其次是樓内梁柱間的雕刻飾品,内容極其豐富,造型精巧、美觀。門廳前廊柱樑枋上,兩只碩大的卧獅相對而視;樑下的附樑爲鏤空立體人物雕刻,展現千軍萬馬交戰的宏大場面;樑端的垂柱下方,爲圓形鏤空木花籃,花籃邊上密佈“編織”孔,花籃上方繞着垂柱“插”有各種花朵;垂柱與口桁下的附枋交接處,蒼龍展角瞪睛,張口揚髯,勢欲衝天。中廳前半部分的梁柱間,瓜柱層叠,斗拱飛揚;口桁下枕着卧獅,樑角處掛着睡蓮;色彩鮮艷的鏤空木雕裝飾其間,尤爲精彩,有雙龍戲珠、鳳凰牡丹、飛雲卷草等;立柱旁邊飾垂柱,垂柱下端的蓮花座,一仰一俯,花瓣重重。

  後廳伸展的腰檐下,弧形拱頂望板,富貴高雅;瓜柱斗拱上的紅藍色彩鮮艷奪目;柱枋連接處,牡丹雍容華貴,彩鳳展翅欲飛;金柱與步柱間樑下的雕飾最爲精美,左邊爲飛鳳弄群芳,花莖柔弱纖細,花團錦簇;右邊爲野雉鳴花枝,枝條虬曲遒勁,花繁葉茂。

  再次是樓中的石雕和石材裝飾品,精雕細刻,别具一格。永康樓的大門寬1.5米,高2.45米,雙層的石門框,内拱外方;門板厚10厘米,外加0.6厘米厚的鐵皮,門後兩根粗壯的門閂。内層門框中間的浮雕,左邊爲方形花瓶,花瓶上鑿出小孔,旁邊有“民國二十七年”字樣;右邊爲圓形花瓶,瓶上插花,花間有兩只小鳥,作對喙狀,旁邊有“二雀争蜂”四字。門檻由一塊與門框一樣厚的石頭挖鑿去一部分做成。外層石門框的門楣上雕有飛鳳;前有一對石門枕,門枕石前向浮雕爲吉樹、祥鹿,内側爲雄鷄、吉羊。門枕石兩邊靠大墻處各放一塊打磨得十分光滑的弧形石板,可作凳子。樓内的門廳、天井、中廳的屏門前、後廳的廊檐部分,用方石板、長石條拼成圖案。長石條規格都是30厘米寬。門廳前的天井邊沿水溝由鋪在天井中的石板鑿成。樓内的廊檐、天井邊沿都鑲石板。門廳、中廳、後廳的石柱大多直頂架樑,與一層樓的高度相當,這樣的石柱有20根,其中後天井兩邊的兩根爲正六稜柱。後廳前通外環有兩個石拱門,左邊門框中的浮雕爲“二雀争蜂”,拱門上方浮雕書卷,上書“金玉”兩字;右邊拱門上方雕刻着卷雲花鳥圖案。樓中所有的石雕,無不顯示出建樓者只求精美,不惜工本的建築追求。

  2005年5月,該樓被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土樓“航空母艦”——永豪樓

  永豪樓座落在撫市鎮新民村大洋段,清道光年間(1821—1850)歷時18年建成,迄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該樓坐西南朝東北,由外大門、門埕、内大門、門廳、正廳、正樓、後樓等組成,占地面積16畝(約10672平方米),係大型府第式方形土樓。其主樓高六層,八間一廳,左右兩側横樓高六層,各建四個單元,大門坪兩側建有高二層磚木結構的文館和武館。從高處俯瞰,永豪樓氣宇軒昂、威武雄霸,猶如行駛在土樓群中的“航空母艦”。

  2005年5月,該樓被公佈爲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撫市《黄氏族譜》記載,永豪樓係黄永豪主建。十三世祖黄寵齋一生務農爲業,生有5個兒子,依次取名爲永賡、永豪、永桂、永聚和永歧。黄永賡成年之時,正趕上永定條絲煙風靡大江南北的大好時機。爲了發家致富,他和老二黄永豪商量後决定,由他只身前往湖南、雲南和廣西等地開拓市場,銷售條絲煙,家中諸事則由老二黄永豪統管:一是和幾個弟弟一起負責菸葉的收購、加工和營運;二是照料年邁的父母。兄弟們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加上年輕人肯動腦筋,經營有方,不幾年,家道便漸漸殷實起來。

  客家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富裕起來之後,當務之急便是買田建房添置“恒産”。黄氏兄弟也不例外,他們决定蓋樓。由於黄永豪成年累月在家搞經營,幾個弟弟又少不更事,因此建樓的重擔便理所當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兩兄弟約定,凡是與建樓有關的事一概由黄永豪全權處理。

  黄永豪人如其名,豪氣十足。他覺得,手頭上寬裕了,樓就要建得宏偉、典雅、壯觀些。這樣一方面可以光宗耀祖,另一方面也可以顯示出自己家族的雄厚財力。再説,五兄弟分家之後就是五大房,所建之樓既要有足够的“單元房”(此爲該樓的一大特色,在當時就有這樣超前的意識,實屬不易),又要有供收購菸葉的大廳以及加工條絲煙的手工作坊,同時還要有專供子弟讀書習武的學堂、武館等。於是他選擇了撫溪河邊的一塊十五六畝的土地作爲樓址,然後又分期分批購進了可供建造10個單元、36個廳、270個房間的所有用料。這樣,自然耗資巨大,開銷不菲。

  就在大樓施工進入緊張階段的時候,一天,老大黄永賡居然千裏迢迢回家來了。他雖然常年漂泊在外,但魂牽夢繞的是建樓,寢食難安的仍是建樓——建樓畢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啊!還有,他對老二能否勝任建樓一事也心存疑慮,因此趁到外地跑生意之便順路回家看看。老二黄永豪乍聽到大哥到家的消息,着實吃了一驚,他擔心大哥會責備他花錢太多,心裏一直忐忑不安,猶如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所以不敢貿然前去會見大哥。黄永賡一到家,行裝甫卸,就心急火燎地朝建築工地走去。他立刻就被眼前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深深地吸引住了:夯墻的揮汗如雨,運土的健步如飛,木匠師傅又是刨又是鋸,石匠師傅又是鑿又是敲……200多個施工人員各司各職,井然有序。他不禁心花怒放,手舞足蹈起來,讓人立刻把老二找來。黄永豪急切地問來人:“我哥哥都説了些什麽?”來人如實地把他哥哥的話説了一遍。這時,黄永豪才把懸到喉嚨裏的那顆心放回到了原處,長長地吁出了一口氣。當他把建樓的設想及工程的進展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大哥匯報後,老大不由自主地對他竪起了大拇指,連聲夸奬道:“二弟這幾年真是大有長進。有膽識、會辦事,好!樓就該這樣建,花多少錢也值得,這下我就放心了!”

  該樓施工的時間很長,從動工興建到遷入居住歷時共7年,從遷入居住到全樓裝修完畢又經過了11年。造價大約35萬兩白銀。建樓期間,各種工匠、小工的延請、安排及工資的發放,各種建材的購買和各種突發事件的處理等,一概由黄永豪親手操辦。在大樓落成之前,該樓並没有一個正式的樓名。其間,有人問過工匠:“你在哪裏做工?”工匠回答:“在黄永豪家裏。”“在他家做什麽?”“建新樓。”問這個問題的人多了,有工匠脱口而出:“在永豪樓。”永豪樓,意思是黄永豪主持所建的樓。一傳十、十傳百,永豪樓就這樣傳開了。盡管在該樓全面竣工之後,樓主曾專門請人取了個很有内涵的名稱叫“五福樓”,寓意爲五兄弟一齊幸福,但是所有工匠及村中老少都先入爲主,或者認爲五福樓的名稱在音韵上没有永豪樓這一名稱響亮,因此仍習慣地稱之爲永豪樓,並口口相傳,以至於家喻户曉,遠近皆知。相反,其正式的樓名却很少有人提起。

  2011年10月31日播出CCTV-4國際頻道[走遍中國]《土樓春秋》第3集“黄金時代”。通過永豪樓的財富故事,講述關於福建土樓發展的第一個高潮,同時,通過土樓内居住的居民展現永豪樓的現狀,和居民對土樓輝煌時期的懷念以及對土樓未來的期望。

  2013年由蔣欣、朱曉漁、楊昆、舒耀宣等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土樓裏的女人》在該樓内拍攝。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