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木雕竹刻工藝

  永定縣山清水秀,樹木葱蘢,竹木資源尤爲豐富,爲雕刻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原料物質條件。

  一、栩栩如生的木雕藝術

  爲了滿足不同層次的人群欣賞、實用、把玩、裝飾、建築等各種不同的需求,永定客家土樓的木雕極具本土民風特色且豐富多彩。雕刻手法充分表現了綫條流暢、細膩繁雜,人物造型端莊、形態活潑之美。

  (一)建築雕刻

  明清時期,木雕藝術是輝煌時期。在漫長的客家土樓建築史中,建築雕刻區别於“木工匠”,形成有專業雕刻和“木工匠”結合的一種風格獨特的雕刻藝術,成爲客家土樓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木工工匠分“大木製作工匠”和“小木製作工匠”兩類。古時,“大木工匠”或“小木工匠”要“出師(學藝畢業)”,必須兩類都精通,所以土樓建築雕刻工藝中往往“大木”、“小木”都能雕鑿、雕刻。而民國以後的雕刻技師,大部分以“大木”“小木”分類出來,逐而自成一派。有的木工工匠爲了炫耀自己的手藝,傳揚名聲,特别注重對架柱、拕架、樑桁、斗拱、隨樑、彎枋、雀替等構件進行精緻雕刻,在樓中廳堂左右兩梁架開展競賽,比試雕工技藝。因而無論是方形樓還是圓形樓,中軸綫上的門廳、中廳、正廳建構雖然都大體相同,而雕刻手法却出現了派别的不同、圖案的不同。

  永定客家土樓,“大木”製作的雕鑿、雕刻,體現在門廳、中廳,其中的椽柱、柁樑、樑枋、斗拱、木瓜、昂、桁舌、雀替、垛頭、兜肚、垂花、飛罩等構件中,大都粗獷、做工精細、雄健。人物、花鳥、花草圖案吉祥,寓意深刻。

  1.雕樑畫棟金漆木雕

  大溪天恒庵仰樑雕(民國三年),淺浮雕,作品以紅漆貼金爲裝飾,圖爲“五福臨門”。圖案設計檏實、典雅、莊重,雕刻精緻,美觀大方。

  2.垂花

  垂花是土樓正廳或門廳,兩側的建築雕刻構件,體現雕刻圖案美,造型美及文化寓意的地方,也是木雕師大展才藝的主要部位。垂花實際是垂柱下端的一個柱子截面,顯得粗糙而不美觀,於是工匠們將它們加工成方形、圓形、六角、八角形的柱頭。樓層下一排垂柱,一個柱頭一個樣,有的還加工成花朵形,所以稱它們爲“垂花”。下洋永康樓、洪坑奎聚樓、南溪衍香樓、大溪關帝廟内的垂柱被雕成宫燈、花燈、蓮花等多種樣式,呈現了豐富多彩的形態。

  3.綵繪梁架

  梁架除了用雕刻外也有用綵繪作裝飾的。木梁架和木柱子一樣,爲了减少空氣中潮氣對木材的侵蝕,多在梁架上涂刷油漆,由單色的油漆發展到用彩色油漆在梁架上作畫,形成古建築特有的“彩畫”裝飾。這種綵繪梁架在永定客家土樓名樓和一些豪華廟祠、凉亭中都有呈現。

  4.雀替雕刻

  雀替宋代稱之爲“角替”,清代後稱爲“雀替”,民間雕匠俗稱爲“角花”。雀替是永定客家土樓建築中的特色雕刻構件之一,通常被置於樑枋與竪柱相交處側於承載樑枋,亦有柱上交託蘭額的一根拱形横木。此件各式各樣,寓意深刻、吉祥,意義深遠,大都采用圖雕、鏤空透雕,結合綵繪製成,造型美觀,雕技高超,身法細緻、優美,使人過目難忘,回味無窮。雀替有八大特點。

  1.一是宿短樑枋的净跨度,從而增强梁坊的荷載力,藝術上的過渡。

  2.二是减少樑與柱相接處的向下箭力或减小净距。

  3.三是防止横竪構材間的角度傾斜。

  4.四是美觀樑枋與柱頭間的單調,好似雙翼附於柱頭兩側,各種雕刻造型和五彩、彩金結合,是一種風格獨特,富有裝飾趣味的客家土樓建築構件,既是建築構件又是美學結構。

  5.五是形式多種,有的成對翅膀在柱頭兩邊伸出,有的亦枋下面裝飾,生動的形式隨構件間的尺寸寬度而改變。

  6.六是雕刻手法獨特,圓雕、浮雕、透雕相結合,粗中有細,靈活變化。

  7.七是雀替也常用於日常生活用品雕,由於位置不同,風格有各异的雀替,大體上又可歸納爲七大類。

  (1)大雀替:用大塊整木制成,上部寬、逐步向下收分後,在底部還加一大鬥,然後再整體地放置於柱頭或木瓜(獅瓜)之上。

  (2)雀替:置於柱與樑枋交接處的下部,向左或右及下發展,不似大雀替有二度空間上,多向發展,有時還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鬥。

  (3)小雀替:此類雀替主要用於室内,因體積小,本身造型没變化,但雕刻有各種不同的圖案造型和吉祥意義。

  (4)通雀替:此類雀替的外形與雀替相比,没有多大的不同,主要區别在於結構,柱子兩側的雀替是分别扦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則是柱子兩側的雀替爲一個整體,它是穿過柱身而成立的。

  (5)騎馬雀替:當二柱距離近,並在梁柱交接即梢間、盡間或廊子等處,所要用雀替;而兩個雀替因距離過近産生相碰相連接的現象,用雕飾物銜接,有的直接用一枋雕花牙,此類雀替一般美觀起裝飾作用。

  (6)龍門雀替:此類雀替雕刻,一般用於牌樓、亭閣、回廊的柱頭兩側,造型格外美觀華麗,造型樣式有雲墩、梓框、麻葉頭,三福雲等,特色所在,是使原本在水平方向發展的雀替形象,轉移到了向垂直方向發展,在觀感上使柱增高,在土樓建築中較爲少用,常見於石牌樓石雕的龍門雀替。

  (7)花牙子雀:無力學上的使用價值,純粹起美觀裝飾作用,又稱掛落,但變化萬千;有的爲了增加建築中樑坊周邊的美觀,雕刻較爲簡潔、輕盈、靈巧、通透的花牙子;有的在花牙子雀替中雕刻“八吉祥”“暗八仙”“琴棋書畫”等吉祥物,裝飾效果强烈;有的花牙子雀替的整個圖案用較小的欞條拼成。

  八是特殊雀替 客家方形土樓建築中,屋檐周的“幕風枋”四個角及屋頂兩側“幕風枋”交接的正中處,雕有似“雙人”的飾物,既有加固“幕風枋”的銜接,又具有觀賞性;有的雀替是雕刻大師們,根據需要雕刻成各種形樣。

  (1)卷草紋雀替:(鳳城“日子好”雕刻軒藏品)

  (2)形雀替魚:土樓建築中,正脊處和歇山、懸山建築的山花處,正脊處飾“鰲魚”、山花處懸叠稱“懸魚”,而這類雀替,永康樓則用於門廳、中廳的樑。

  (3)回紋雲紋雀替:在雀替雕刻紋樣中,回紋雀替是較爲常見的一種。它近似於方形的折綫紋樣。回紋連續綿長不斷,象徵幸福喜事等綿延不絶。這類雀替整個都雕作回紋。

  (4)梅竹紋雀替:梅、蘭、菊、竹是花中四君子,古代建築裝飾極爲常用的題材,梅花耐寒,剪雪載冰,一身傲骨。蘭花空谷幽香,與世無争,象徵謙虚君子。竹緑常青,清雅高格,篩風弄月,瀟灑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趨炎勢,恬然自處。以“花中四君子”雀替,既是自然清新,更顯高雅不俗。

  (5)牡丹花雀替:牡丹與鳳凰結合爲“鳳朝牡丹”或“丹鳳朝陽”。牡丹與花瓶結合有“富貴平安”之吉祥意,而單獨作爲雀替雕刻或配以喜鵲,富麗典雅,在雕刻手法上,花莖還大多采用柔美曲折的綫條,看似卷草非常動人。

  永康樓中廳廳檐,柱裏側雕“雙龍戲珠雀替”,“雙獅戲珠雀替”而左邊外側雀替,雕花瓶配文盔狀元帽、佛手、金鷄尾,寓意爲官者不趨炎付勢,積極向上,恬然自行,福壽平安;右邊外側雀替,雕牡丹花瓶配武盔、帥旗、鳳尾、柿子,寓意爲將帥者,旗開得勝,盡忠職守,柿柿(事事)平安。

  (6)蔓草回紋雀替:(鳳城“日子好”雕刻軒木雕藏品)

  (7)葫蘆紋雀替:(圖略)

  (8)草龍雀替:(鳳城“日子好”雕刻軒藏品)

  (9)福壽雀替:(圖略)

  (10)步步高昇雀替:(鳳城“日子好”雕刻軒藏品)

  (11)龍頭魚尾雀替:(永康樓木雕雀替)

  (12)雙龍戲珠雀替:

  雙獅戲球雀替:

  丹鳳朝陽雀替:

  (13)戲曲故事雀替:(永康樓木雕雀替)

  (14)文武(書劍)雀替:

  (15)鶴雀替:

  (16)如意猴雀替:(圖略)

  5.垂樑雕

  10.華拱雕(圖略)

  11.彎枋雕(圖略)

  12.屏風雕(後節詳述)、門窗雕

  (二)日常生活用品雕刻

  永定的木雕工藝除了上述運用於土樓建築外,還廣泛運用於日常生活用品。常見的有木雕傢具,如花床,雕花木箱、衣橱、衣架、桌椅、果品盒等;木雕擺件,如觀音、彌勒、財神、福禄壽、飛禽走獸、松柏等等。雕刻題材多爲功名利禄、延年益壽、八仙過海、梅蘭菊竹等圖案,表達人們對生活的期盼和祝福,反映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

  金漆木雕果盒(層盒):

  客家婚禮、祭祀用(圖略)

  太師椅(圖略)

  托盤雕:

  根雕(圖略)

  梳妝盒(圖略)

  鏡台雕:

  筆筒雕:(圖略)

  牌匾、楹聯、商號雕

  富嶺“覃恩敇封”聖旨匾

  永定高陂富嶺的著名土樓——中隆樓(府第式加圍壠層),藏有干隆二十六年的“覃恩敇封”木雕匾額。據民國版《富嶺王氏家譜》載,此匾額是高陂富嶺人王之機任台灣訓導時“敇封”的聖旨匾。該匾額是康干時期,閩台文化交流,教育發展和客家遷台等歷史的見证,是永定彌足珍貴的涉台文化,歷史悠久,品相完全,雕刻圖案、文字十分清晰。

  聖旨匾外框邊,浮雕八龍。匾的框上邊——“雙龍戲珠”兩龍身朝中間,兩龍首朝中間的寶珠,珠火球狀,尾朝外(即左右兩側),寶珠與龍頭間,及尾部空隙處,雕有祥雲;匾下框邊龍身朝外,龍尾在内而往外卷,龍頭在外(即左右側)而轉向中間,朝火球,空隙處亦雕有祥雲;匾左右框邊,各雕竪龍,尾朝上而往裏卷下,頭朝下而轉回往裏向上。此八龍皆有小框邊與四角如意角花相連,組合成整體匾的外框邊,匾的内框以凸綫同聖旨文相接。匾額中央“覃恩敇封”,左右有兩竪龍,尾朝上而往裏卷下,頭朝下而轉回往裏向“覃恩敇封”四字,“封”字下方,有“火焰”雲相連成整體。

  該匾美觀獨特,雕刻手法與衆不同,雖淺浮雕,未雕出細的龍鱗,但龍雕粗中有細,鱗騏忽左忽右,有如騰雲飛狀,極其生動。聖旨全部文字,字體行楷繁體,淺浮雕,刻劃流暢清晰,爲永定客家土樓匾額雕刻中佼佼者。

  (一)宗教道具雕刻

  (1)佛像雕刻

  二、雅俗共賞的竹刻藝術

  永定客家人稱竹雕爲竹刻,即在竹的莖節上面雕刻各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者用竹根雕刻成各種人物或器皿的造型等。竹刻是雕刻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竹刻藝術品品類繁多,風格既有簡練、古檏大方,又有精緻典雅、變化多端;既可爲日常生活所用,又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可謂雅俗共賞,備受人們青睞。永定竹資源非常豐富,竹文化也源遠流長,竹雕藝人們,在竹文化長河裏,處處閃爍着他們執着和智慧的光芒。永定的竹刻藝術品大多傳承中原古風,題材多半爲民間傳説、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神佛故事、儒者、賢士、漢字書法及各種吉祥圖案,雕刻技藝精湛、搆思巧妙、造型優美的作品存於民間不少。

  (一)竹刻工藝術語及技法

  (1)竹雕從作品來分可分爲:平面雕刻和立體圓雕兩類。

  平面雕刻作品 是以竹節爲原材料,先做成筆筒或插屏等原物,再在這些原物上施以各種雕刻技法後而做出的作品。以楹聯、筆筒、掛屏、竹凳、筷子籠爲代表。

  立體圓雕作品 是以竹根爲原材料,根據它的象形之處,擴張寫意,結合各種雕刻技巧,刻成的人物或器物作品。立體圓雕作品的製作,有三分雕七分巧之説。

  (2)從雕刻技法來分,可分爲陰文和陽文兩類。

  陰文和陽文屬於篆刻的術語。陰文就是把文字或圖案凹刻到竹節表面上,使文字和圖案低於竹平面。陽文就是讓所刻的文字或圖案凸現在竹節的平面之外。

  陰文裏面依據刻的深淺又分爲毛雕、淺刻、深刻、陷地深刻等。

  毛雕 即在竹表面上作凹刻,以刻綫條爲主,刻痕帶有毛刺。刻字畫均宜,具有很强的書畫表現力。

  淺刻 刻痕很淺,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種刻法,是凹刻中最淺的,以表現畫的筆墨意趣爲主。凹刻,刻書法作品,有碑刻的韵味,是一般竹制工藝品常用的方法。

  陷地深刻 是凹刻中最深的一種,具有很强的立體感,實際上是凹刻的浮雕,大多以雕刻蔬菜、瓜果、荷花以及龍拐花紋等爲主。

  陽文裏依據突起的程度又分爲留青刻、淺浮雕(薄地陽文),高浮雕、透雕等。

  留青刻 又名皮雕,是皮雕中的凸刻法,把有圖案文字覆蓋的竹青保留,將其餘的竹青全部鏟去的雕刻方法。

  淺浮雕 又名薄地陽文,略有立體感的層次。

  高浮雕 不作鏤空的具有相當立體感的浮雕。

  透雕 畫面以外空白處鏤空,或層次之間透空,具有很强的立體感。

  竹刻的技法有很多種,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以某一技法爲主,同時施用其他技法,這樣雕刻的作品韵味更加豐富,藝術的效果才會更强烈。

  (3)竹雕使用刀具的種類

  刀具是雕刻者最親密的助手和伴侣。在竹雕過程中,它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雕刻出一件完整的作品來,没有功能不同的刻刀,是不可能成功完成的。竹雕的大小用刀一共有五十把之多,一般要選用强度高、刀刃鋒利、不易卷缺高碳工具鋼、白鋒鋼做材料。刻竹用的刀具按其形狀可分爲平刀、圓刀、三角刀、彎鋤刀、斜口刀。這些刀具,個個都要正確磨鋒利,才能讓它好好的聽從使唤,而且還要相當熟練操刀之功。

  (4)熟悉竹性,瞭解竹體搆造。

  竹體分裏、中、外三層,即:竹黄、竹肌、竹青皮,它們的搆造不同,堅韌的程度也不一樣。外層竹青皮質地堅韌,表面光滑,易滑刀或跑刀;裏層竹簧,質地脆弱,不經刻;中層竹肌的維管束搆造爲縱向排列,縱向切削則夾刀,易造成撕裂,横向硬度大,抗切削。越往裏去組織越疏鬆,濕水後軟如泥。雕刻時行刀手法及運刀的力度應恰當把握。

  (5)熟練技藝

  雕竹是作者的情思馳騁於竹,用刀來傳達自己心中的情感,全憑自己的悟性,恰當地運用各種竹雕方法。使用什麽技法,技法與技法之間怎樣互變,往往因人而异,各有千秋。既是作者藝術涵養、技巧、風格的體現,也是作者技藝的熟練程度的表現。只有這樣,才能使行刀運鑿清晰流暢,進而創作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二)客家土樓竹刻主要作品製作工藝

  在衆多的竹刻作品中,凳椅、楹聯、筆筒和竹根是雕刻者喜歡去創作的物件。下面就以這幾類作品爲代表,具體介紹一下筆筒、楹聯和竹根刻制過程和作品的做舊以及養護的一般方法。

  (1)筆筒的刻制

  製作筆筒坯時,首先保護好竹筒的外形不受破壞,在工作中,把竹筒底部朝上,用鐵刨把底部刨平,不要直推,握刨子的兩手要水平的一前一後,斜着下刨,從一邊向另一邊推,因爲竹筒壁裏外的硬度、疏密程度不同,阻力也不相同。這樣可以避免將筒壁刨壞。底部刨平後,把筆筒的上口也刨平。

  做上口 上口一般處理成凸出的指甲圓形,即内外低中間高,呈圓弧狀。做指甲圓時,除要斜着下刨之外,兩手還要一高一低,將竹筒口的裏外稜刨光滑,中間留圓。然後,把筆筒底部竹節處刨光,但不要完全刨平,留出一條凸起的綫來,看起來會更真實、好看。

  刮竹青 刮竹青時,要用木工鐵刨順着竹的紋理來刮,幅度要大,盡量每一下都推、拉到頭。用力要均匀,下刀要輕,不能有撞竹的聲響,以免表面留下刀痕。這樣才能刮得均匀、乾净、平整。爲了讓筆筒的底部看起來更好看些,通常要做出三個底足來。

  做底足 做底足時,先量出筆筒底部的圓周長,把圓周等分爲三份,在等分點處畫出三個相同的底足,大小不限,以美觀爲主,用圓刀留出底足,其餘部分用平刀把它們鏟去,下平刀時,也要斜着下,三個凹處也要鏟得形狀、高低一致,使三個底足凸出來。爲了把底足做得更精美,還要用圓刀、平刀、刨子等仔細的修出底足的樣子來。有的不做底足直接象做上口那樣,刨平呈指甲圓弧狀。

  打磨 當底足做好之後,用600號砂布把底足、整個筆筒表面、筒口統統都打磨好,把粗糙、高低不平的地方打磨平,用軟布把灰塵擦去。這時就可以在筆筒壁上繪圖了。

  圖樣臨摹 由於筒壁光滑,采用圖樣臨摹的方法在竹筒上繪圖,更方便一些。當然,如果美術功底好的話,也可以直接在筒壁上繪圖。圖樣臨摹時,拿來事先選好的圖紙,在它的背面,附上複寫紙,複寫紙的尺寸與畫稿大小一致,圖畫在最表面。然後將它們一起用橡皮筋固定在竹筒表面上。

  刻畫稿 用鉛筆沿着圖案的輪廓綫,仔細地把整幅畫稿複寫在竹筒上。然後,拿掉圖紙,在筒壁上,就印上了一幅完整的圖畫。爲了避免圖案磨損,看不清楚,通常要用三角刀沿筒壁上的圖案綫條,再細細地刻上一遍。

  打孔 畫稿刻完之後,重新固定筆筒,把花鳥蟲魚人物等關鍵部位留出,用鑽子在有空白的地方,一鑽挨着一鑽打上一條條的洞孔。洞孔的深度以畫面所需的立體效果而定,可深可淺。鑽孔的目的是爲了切斷一些表皮纖維,防止雕刻時,桶壁開裂。

  打坯 打坯時,要用打坯刀,沿圖案的輪廓,先横向斬斷竹子的纖維,這樣也是爲了避免竪敲使筒壁開裂。打有洞孔的地方,下刀時,刀自然地打入洞眼綫中,不滑刀,不裂竹,很安全。弧綫用圓刀,直綫用平刀,根據弧度和綫條的長短選用不同的型號。之後,再敲竪向的輪廓。由於竹雕刻出來的畫是立體的畫,有高有低,層次要區分開來。這樣,敲輪廓時,先把最外的一層敲出即可,哪些放在第一層,哪些放在第二層、第三層,要考慮周密,設計合理,符合審美及客觀規律。之後,用平刀把空白處,即底子鏟出,若要留圓凹底子,要换用圓刀。有時,也要把欲在第二層或第三層表現的部分先鏟去,大致敲出第一層人物樹木的立體效果。由於筆筒屬於精細的製作,坯打得不多,比較細微的地方,若需打坯,一般將筆筒放在腿上,用身體和工作檯將筆筒扺緊,然後打坯。並隨時拿到工作檯上細刻,進一步塑出物體的形狀、層次來。

  粗處理 細雕時要一層一層地刻,例如做竹林,竹林的層次感很强,在做竹林時,至少要做出三層來,在做第一層時,只挑選出幾根竹子,將其做出來。其餘的先鏟掉。但如何布局其他的竹子,要胸有成竹。第一層竹子要做得稀疏些,爲的是可以透出第二、三層的竹子,這樣,也更符合我們的視覺規律。第一層刻出後,要把鏟去的圖案再補充上去。在搗圓、鏤空第一層竹子的同時,第二層竹子退後一步,正好出現在第一層的空隙中。用小平刀把它周圍的部分鏟出,鏤空,然後,再在合適的地方小心地鑿出第三層竹子,在鑿挖第三層竹子時,由於部位較深,一般的刀子不好用,要用彎杆圓刀深入到竹子之間進行掏挖。

  細刻與修光 竹子要做得蒼勁、挺拔,作竹節是關鍵,竹杆搗圓後,按下密上稀在竹子上畫好竹節,用平刀在竹節處刻出陰綫,陰綫上下作成骨頭狀突起,節間過渡要自然,這樣做出的竹子才有生命力。

  刻人物五官時,先要把臉形修好,臉形與人物的表情,五官的形狀有很大的關係,臉形確定下來後,表情自然也就有了。先在臉坯上打一下草稿,這樣可以從整體上布局好五官的位置,然後,用小圓刀或小平刀,刻畫出眉、眼、口、鼻來,幾刀下來,一個生動的面孔就躍然而出了。要刻出形神俱佳的人物來,一方面要有悟性,另一方面要多學多練。刻上等深浮雕竹刻筆筒,是一件長工細活,這也是竹刻的難關,最能鍛煉雕竹人的耐心、修養與功底。

  做松針、鬆樹皮等細部處理,一般都放在最後。刻松針,要先在松球上點一個點,然後向四周畫上射綫,之後,用三角刀從中心點向外刻出發散的、細密的綫條來,個個如此,這樣,一頂頂形如小傘的鬆冠就刻好了。做鬆樹皮時,要先在樹干上畫出一個挨一個的大小不等的圓圈圈,之後,用不同型號的小圓刀,將這些小圈圈刻出,把圈圈之外的部分鏟掉,讓小圈圈凸出在樹表上,並耐心地修出小圈圈之間的交叠、層次效果來。需要注意的是竹子表皮和竹肌纖維的美要留得恰到好處。每一處都刻好後,便可以對筆筒進行打磨了。

  打磨時要備好不同型號的砂布,如:240號、400號、600號等,型號越大,砂越細。在打磨時要按花草人物的條紋來打磨,要做到用砂紙如運刀,這樣不至於把細節部分磨平。先用240號砂紙對作品進行一遍粗打。要打磨出細膩光滑的效果來,通常還要再用400號、600號砂紙各打一遍。打磨鏤空的竹杆時,要將砂紙撕成小條,將小條穿進空隙中,左右擺動着將竹杆的一圈都打磨上。大空隙用寬條,小空隙用窄條。打磨較深的部位時,要把砂條纏在一個細細的簽子上,伸進内部來磨。作品要做精細,每一處都不能忽略。打磨好後,把筆筒檢查一遍,没有缺憾後,這樣一件作品就雕刻完成了。爲了防蛀,通常要給作品刷一些油。一般使用核桃油。上油時,要準備兩個盤子,一大一小,把油倒於小的盤中,大盤用來放作品及接作品上淋下的多餘的油,在上油時,裏、外、邊、角,每個地方都要上到,而且要上得均匀。刷較深的部位時,要使用長毛刷子。油上好後,要晾上一個小時,再把多餘的掛在作品之上的油刷去,就可以拿到陳列櫃,存放起來了。

  (2)竹楹聯刻制

  竹楹聯是客家土樓工藝裏較爲普遍的掛件。文人雅士或普通百姓,爲了抒懷勵志,將詩句用書法刻於竹件上,掛於書房内;有的將神佛對聯刻竹於神龕的兩邊;有的將增廣賢文刻於竹上,掛於廳堂,表達對子孫的厚望,鼓勵後輩“忠孝守義、勤勞儉檏、積極進取……”這類作品一般采用凹刻、陷地深刻結合的技法。

  (3)竹根雕的製作

  用老竹根作材料,雕成各種人物、動物、植物等形象,稱爲竹根雕。這種雕法,以圓雕和透雕技法爲主。由於竹根品種多,有色竹根,緑竹根,台灣竹根,而且形態各异,個體與個體之間差异大,所以,做竹根雕時,要依竹根的自然形狀,進行搆思和設計,經過精心的雕鏤,從而形成渾然天成的藝術品。竹根雕的特點,須雕鏤者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及深刻的獨創性,以及高超的雕刻藝術。

  高頭大嶺下永盛樓雕刻師江育龍先生,祖傳師傅雕刻手藝,緑竹根雕絶活,曾在1996年中國藝術博覽會獲銀奬,而且作品被中國藝術博物館收藏。下面就以“壽星”作品爲例,簡單介紹竹根雕製作過程。

  竹根的粗處理

  有緣發現了一緑竹頭,去掉雜餘部分,到頭回來。底部整平後竪立起來,像一穿長衫袖手且駝背的老者,頭部根須刻巧做人物的鬚髮用,於是就雕成搆思喜聞樂見的吉祥人物“壽星”。

  “壽星”竹根雕。用打坯用的大手刀,把頭部多餘須茬,粗略鏟樣,鏟時要用鏟刀,從茬子兩邊向中間鏟,而成“壽瘤”狀,頂部成“壽星”的髮髻狀。

  繪圖。竹根鏟好後,根據造型用鉛筆在竹根表面進行簡單勾畫,“壽星”竹根雕,十分形象,只要雕頭部就完成。繪圖時,要勾勒出“壽星”頭部的“三停五眼”比例、粗須茬共留的布局,巧妙運用竹根須茬的天然美,擴張寫意,創造生發。這就要求作者要具有高深的繪畫功力,綜合運用各種技法和對作品進行全局把握的能力。

  打坯。粗處理將繪好竹根,用大耳刀、大弧綫圓刀、小弧綫圓刀等,粗雕出“壽星”鼻、眼、嘴、壽瘤。俗話説“一錘勝過一刀”,在粗處理時,處理得到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特别注意保留“壽星”眉毛、胡子和頭髮,不能雕去。

  打磨上漆。經細雕之後的“壽星”作品,要打磨光滑並上油漆。方法和技巧與製作筆筒相同。

  竹根的雕制

  由於竹根,各具形態,個體與個體之間差异很大,這也正是竹根的價值所在。做竹根雕時,要對竹根材料的造型反復地觀視,依據它的天然形態,在腦海中對它進行藝術性的想象,結合自己想要創作的作品的造型,挑選出合適的竹根來,例如要製作“壽星”作品,就要挑選一個“壽瘤”狀,有須茬,根瘤突起似凸肩的竹根。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壽星”竹根雕的製作過程。

  一是竹根的粗處理:竹根選好後,先在底部做一下標記,將底部鋸平,使整個竹根立起來的形態更符合要刻人物的形態。然後將竹根坯上没鏟掉的須茬用打坯用的大平刀鏟掉,鏟時也要斜着下刀,從茬子的兩邊向中間鏟。再把竹根尖上多餘的部分去掉。

  二是繪圖:竹根鏟好後,即可根據竹根的造型在竹根表面進行簡單的勾畫。在竹根上勾畫時,比例、布局要安排得當,圖是雕刻的依據,圖若畫的不合理,便很難作出合理的作品來。做圓雕不象做平面雕,有圖紙可臨摹,這就要求製作者要有很深的繪畫功力,及綜合運用各種技法和對作品進行全局把握的能力。會巧妙的利用竹根的天然象形之美,並進行擴張寫意,創造生發。

  三是打坯:畫好後,把竹根在台虎鉗上固定好,用打坯刀,沿輪廓綫,先大刀闊斧地敲出主要部位的輪廓來,如:先將人物的頭和脖頸出敲出,將手、袖的立體效果鑿出等,這樣,竹根便初步顯出了人物的比例和造型來。接着,再把人物服飾的褶皺、綫條,配飾等一一敲出。刀具的選擇和使用,一方面取决於輪廓的形狀,一方面也和雕刻者的喜好有關。一般情况下,長的直綫條用大平刀,短的直綫用小平刀,大弧綫用大圓刀,小弧綫用小圓刀。如:刻人物的頭髮時,巧用根的須茬,要用大圓刀將頭髮的自然彎曲刻出。輪廓之外没用的部分要鏟掉,鏟時多用平刀,弧溝部位如人的頸部要用圓刀來鏟。這時用的圓刀,刀口不帶角,帶角不容易向前推動,而且有可能鏟掉有用的地方。圓雕屬於立體雕刻,需要多角度、多層面來處理,打坯很費時。打坯雕刻的深淺要撑握好,只有正確地挑撥判斷竹纖維的肌理,才能在雕刻時减少作品的報廢率。俗話説:一錘剩過十刀。在粗處理時,處理得到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坯打好後,人物的初步造型便出來了。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要花費作者很多的時間與心血,接着進行細雕和修光及打磨、上油等工作,方法和技巧與製作筆筒時相同。

  歷經百錘千刀之後,一件“壽星”作品才能製作完成。製作者若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細心,及勇攀竹雕藝術高峰的信念,是很難製作出上等的竹刻作品來的。當我們讚嘆竹刻作品時,我們更是在讚嘆作品的製作者。製作一件竹刻作品,無論是小的掌中把玩之物,還是大如屏風之類,無論是立體人物、器物雕刻,還是平面的臂擱、筆筒之類,都要經過選材、材料整理、防腐處理、毛坯加工、圖案繪製、製作粗坯、細部雕刻、砂磨打光、上油、打臘、染色、乾燥等多道工序,非一朝一夕可得。

  (4)竹雕作品的做舊與保養

  由於有人喜歡清水出芙蓉般肌膚、纖維清晰可辨的原色作品,有人喜歡色調古檏,帶有遠古遺風的作品,所以,有時會對原色的作品進行一些簡單的做舊處理。做舊不是爲了以新充古,只是换一種方式展示竹刻作品的藝術之美。

  竹刻作品做舊方法:

  煮:對作品進行做舊處理時,要先往一只裝有適量水的鍋裏,分别加入兩勺黑納粉、兩勺黄納粉、兩勺紫紅粉、兩勺大紅粉色料,蓋上鍋蓋,把水燒到大約50度左右時,把筆筒放入鍋内,鍋中的水要高出筆筒3公分,以免鍋中水分蒸發,筆筒露出水面,使着色不匀。等鍋中水煮沸後,再用小火煮上7到8小時,讓作品喫透顔料,然後熄火,讓水慢慢冷却到40°—50°左右,帶上塑膠手套把筆筒取出。煮好的筆筒色如琥珀,潤澤通透,很是好看。

  清刷:把筆筒放入乾净的温水之中用棕刷洗刷一遍,刷時要把每個地方都要刷到。放到一邊把水晾干。再放置陰凉之處慢慢陰乾。在陰乾期間,不要讓作品遇水、吹風。

  打磨:作品陰乾後,用600號砂布和1500號砂紙打磨抛光,用長毛刷刷去灰塵。

  打蠟:由於剛上過油的作品不能立刻放入錦盒中。如果欲將作品放入錦盒中收藏,最好給作品打上蠟。打蠟的方法與上油的方法相同,不同的是,油是液體,蠟是固體。作用和效果也與上油相同。這樣,在盒裏放些樟腦丸就可以收藏起來了。

  作品的保養

  隨着時間歲月的流逝,保存環境的變化,竹雕作品會出現一些瑕疵,如:開裂、發霉發硬、蟲蛀等,爲了更好地保存竹雕作品,讓作品愈久遠愈古香。日常中要注意對作品進行保養,將作品存放在温度20℃左右,空氣的相對濕度60%左右的地方。而且平時要多觀察,及時發現問題,防止蛀蟲危害。當發現作品的表面産生污垢時,應該用柔軟的絨布輕輕地把它擦掉,如果發現作品乾裂,要給作品上一些油或打上蠟。霉雨季節勿上油,要經常用毛刷去霉,乾燥季節以半月上一次爲好,經過反復地上油保養,撫玩後,竹色會加速轉深,神采焕然,仿佛得人之精氣。

  存放和取拿筆筒時,要防止堅硬之物摩擦或碰撞到作品表面。

  平時取拿、擺放或移動作品時,要注意取拿的方法,正確的取拿方法應該是一只手握持上端,另一只手托住底部,輕提輕放。

  (三)竹刻工藝品鑒賞

  龍柱香筒(鳳城“日子好”雕塑軒藏品)

  雕刻“雲龍戲珠”,龍身向下而轉上,龍頭朝下吐水戲珠,其間還雕山石、海浪、一條在浪上跳躍的鯉魚,還雕一火焰珠,又有“鯉躍龍門”“龍戲雙珠”之寓意。

  該品,明末清初作品,采用鏤雕、高浮雕、淺雕的手法,四層工藝,整體搆思緊凑,疏密相間,虚實相應。龍頭、龍須、龍鱗、龍尾、祥雲、鯉魚、小石水浪、火焰珠等,均雕得十分精細。把龍雕得似從海面騰起一般,逼真生動,立體感强,而且刀法簡練,流暢有力,爲上乘之作。

  書法筆筒(鳳城“日子好”雕塑軒藏品)

  這件竹雕筆筒是以書法爲題材,留青浮雕平刀雕爲主的作品。這種雕刻法,將肉地雕去較多,使所要雕的書法留取青筠高出地面,然後整平地面,下刀較深,刀法婉轉圓潤流暢,立體感强,雖未做底足,但打磨光滑,透亮,古色古香,富有韵味。

  雙口連體筆筒(鳳城“日子好”雕塑軒藏品)

  該筆筒雙口連體狀,正面雕刻“喜上眉梢”行書四字,作者不知是否覺得兩孔像人眼而生發此語詞。整件作品造型奇特又渾然天成,用陰雕技法,書法行書綫條流暢活潑。

  海角天涯筆架(“日子好”雕塑軒藏品)

  該作品,圓月形,前低後高,實用性强,既是多峰雙重筆架,又是墨池盤。下部刻翻滚海浪,有“海角天涯”之寓意,留青陰刻,以朱砂染色仿古,有闢邪之意和達山海共色之效。

  竹椅綫條雕(晚清作品,高頭大嶺下永盛樓藏品)

  這件作品出自農村民間竹器刻匠之手,陰文淺刻,先書後刻(有的直接以刀代筆刻於竹條上),製作綫條簡練,造型美觀,凹刻字體,内容爲“萬里長江漂玉帶,一輪明月滚金球”(干隆詩句),刻在竹椅靠背上,面積雖小,却很顯眼,有以小見大的感觸。

  八角形竹盒罐雕(晚清作品,陳鴻寧藏品)

  此件作品高24厘米,直徑爲13厘米,整體削青八角形,上部1/4處爲盒蓋,四足着地。盒罐身每角均陽刻以梅花圖案,上下各横刻兩道凹槽,足部沿邊淺陰刻細綫紋,刀法繁簡結合,綫條流暢。搆制精妙、古色古香,是少見的竹刻精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