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節 塑造工藝

  塑造,以可塑的(如粘土、油泥等)材料,製作出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由於它佔有三度(長、寬、高)空間,因此亦名“空間藝術”,也有稱之爲“視覺藝術”或“觸覺藝術”的。它和雕刻總稱爲雕塑。

  泥塑,亦稱“彩塑”,材料多種,形式多樣,用途廣泛,永定土樓民間塑造藝術,主要體現在樓門(樓名)、廳墻壁和宗祠廟宇、亭閣等的裝飾,用材以“泥土”、“紙筋灰”爲主。在粘土裏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或者石灰中摻入少許紙筋灰,加紅糖、糯米,搗匀後,捏制成各種人物、樹木、花艸、鳥、獸、蟲魚、建築物等的泥坯,經陰乾,先上粉底,再施綵繪。

  一、土樓壁塑、彩畫

  (一)樓門塑造

  樓門是土樓的主要外觀,其布局與裝飾决定整座土樓的聲譽名望。如“大夫第”、“太史第”、“中書第”、“文林第”則顯示官宦門第。如“彩雲居”、“鑒清樓”等則爲一般民居。它的裝飾各有不同,官宦門第須莊嚴華貴,一般民居則秀麗自然。但多數離不開用石條門框,有的雕以石聯,朱漆大門、黄銅門環、門板上雕刻金字“加冠晋禄”。門面裝飾有的用大小磚、石雕成飛禽走獸,有的畫上麒麟、龍鳳、鶴、鹿等吉祥物,門樓大字多有以彩塑立體塑造。

    (二)廳堂、墻體彩塑

  永定客家土樓廳堂可分前、中、後三堂,而中堂爲每座土樓的中心,也是全樓公共活動的中心。所以人們不惜一切代價,采用多種裝飾手段加以渲染。大廳寬敞、梁棟暴露。有的石柱雕聯,有的木柱石雕鼓石墊底,有的木柱木聯。柱與柱之間有活動穿洞漏花雕刻爲屏風,屏風亦多繪以飛禽走獸,如雲龍、麒麟、花果等吉祥物彩畫。廳前有拱頂,廳中安裝天花板,繪塑各種花紋;有的廳兩旁繪塑壁畫,廳堂的檐口都用琉璃瓦裝飾,有的屋脊上塑立體花鳥、戲劇人物等等,花樣繁多,裝飾得富麗堂皇。這一切的裝飾手段,都是爲了突出中心。

  清代洪坑奎聚樓的壁塑、湖雷高地和石城坑壁塑,歧嶺石培村門聯塑,下洋中川永勝樓大夫第彩畫,大溪東福山寺、洪坑媽祖廟屋頂彩塑,王壽山祥光寺十殿閻君十八地獄彩塑,各具風格。

  淺浮塑字、畫在預先制好的框框内,於平面上,依照表面塑造凸出各種物像(字、畫、吉祥圖案等)。

  “培源第”門面淺浮雕高浮雕塑造。上層圓形、中層方形,是高浮塑、透塑、圓塑結合的塑造技法;下層方形龍花拐子、組成福禄壽喜花瓶狀圖案,淺浮雕技法。這些作品方圓搭配適宜,以各種塑造技法聚一體,綵繪而成,有些雖在“文革”期間受到破壞,但鏤空塑造痕迹,還給人們清晰明快、如詩如畫的物景自然感覺,而且運用鏤空浮塑的技法,對浮塑進行局部透空處理,把整個畫面的空間有機結合起來,搆成局部透空浮雕中與虚實空間的互補關係,加綵繪使作品增添幾分情趣。

  采用高浮雕、淺浮雕、陰刻和綵繪技法,寓主人的思想情操與自然景色結合其中,手法嫻熟。

  王壽山祥光寺十殿閻君彩塑

  祥光寺十殿閻王殿彩塑像,是永定城關雕刻師張漢華先生,根據“永定城隍”廟藏書而繪,同徒江育龍、張秋連、妙香、妙真、妙定、釋普金而作。閻羅王被認爲是地獄的主宰,掌管地獄輪逥,佛教大約在東漢時期由印度傳入中國,由於閻王的信仰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統相互影響,演變出具有漢化色彩的十殿閻王,才有中國佛教中的十殿閻羅之説;此説源於唐代,相傳天帝册封閻羅王,由閻羅王統率地獄和五嶽衛兵,地獄更分爲十殿,十殿各有其主和名號,稱地府十王,統稱十殿閻王。 十殿閻王各有其主、誕辰和專職,彩塑内容簡述如下:

  第一殿:秦廣王蔣(廣明王蔣子文),專司人間壽殀生死,統管吉凶。

  第二殿:楚江王歷,專司活 大地獄,即寒冰地獄。

  第三殿:宋帝王餘(宋帝明王),專司黑繩大地獄。 

  第四殿:五官王吕(官明王),專司合大地獄,即血池地獄。

  第五殿:閻羅王包(閻羅天子包拯),專司叫唤大地獄。

  第六殿:卞城王畢,專司大叫唤大地獄及枉死城。

  第七殿:泰山王董,專司熱鬧地獄,即肉醬地獄。

  第八殿:都市王黄,專司大熱鬧大地獄,即悶鍋地獄。 

  第九殿:平等王陸,專司鐵網阿鼻地獄。

  第十殿:轉輪王薛,專司各殿解到鬼魂,區别善惡,核定等級,發往投生。

  以上彩塑,形象生動,色彩斑斕,手法精湛,與描述的故事相得益彰。

  二、宗祠廟宇塑造

  宗祠廟宇塑造,主要體現在屋頂的裝修裝飾。此類裝飾粗獷、色彩艷麗,圖案優美吉祥、寓意豐富,深受大衆喜愛。

  宗祠廟宇塑造藝術是泥水工匠行當裏最具技巧的,是泥水工匠在裝飾屋頂棟帶及翹角時,所用的各種塑造工藝。

  使用材料:古法用紙筋灰摻紅糖、糯米,搗熟後進行塑、雕、捏,然後乘泥七成干後上彩,完全干後具有不怕風雨打,經久耐看的效果;近代和現代用水泥造模,貼上彩瓷,加補上彩色而成塑物,此法色彩上比古代艷麗,但由於水泥不耐久,往往幾十年就開裂。

  造形圖案多樣。客家宗祠廟宇屋頂棟帶裝飾圖案豐富,大都爲民間喜聞樂見,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吉祥人物、動物、植物,歷史故事,民間古事,吉祥用具等。比如屋頂上的“雙龍戲珠”“雙龍朝塔”“龍鳳呈祥”“雙麒麟朝花”“雙鯉戲珠”,在棟下四方塑有“雙鳳朝茶”、“鳳朝牡丹”、“丹鳳朝茶”、“丹鳳朝陽”“福禄壽喜”、“八仙慶壽”、“暗八仙”、“八吉祥”、“劉海戲金蟾”、“和平鴿”、“獅子”“象”“鶴”、“猫”“蝙蝠”等等;有的“哪吒鬧海”“三英戰吕布”、“八卦陣”、“郭子儀拜壽”“將相和”等。

   (3)塑造技法:技法是表現内容和形式的基本手段,在實踐中往往互相交叉使用,靈活多變。以古法塑造爲例,在泥點法塑造程中,用略干搗好的泥點壓塑,使塑雕具形體量感,在視覺上獲取鑄造的肌理美感,當塑物表面泥土未干時,選用較硬點的濕泥,用手掌搓捏成大小的圓珠、長條等狀,用塑刀根據需要壓塑各種造形。

  (4)抛光法:在塑造完成後,表面泥略干時,用橡皮塊(現代用不綉鋼雕刀或食品雕刻刀),在塑物表面順勢抛磨至平整光滑。經抛光後,綫條挺拔舒順,具有一種柔美的質感。

  (5)稀軟粘泥塑造法:是結合稀軟泥的特點,以手爲主要塑造工具進行造型,手法輕鬆自如,風格獨特,比如,塑福禄壽喜像,八仙像等,觀察敏覺,下手準確,手感强烈,一氣呵成,綫條飄逸流暢,原生態“泥味無窮”。此技法中,主要用工具進行拍打、壓塑、括、刻、抹等。有時還穿插仿石雕塑法,使人物的底座有敲打出茁痕效果。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