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燒窑工藝

  在土樓建築中,磚瓦作爲重要的材料構件,其使用量相當龐大。因此製作磚瓦的原料(粘土),就地取材是唯一的選擇。其生産方式基本沿用古代傳統,生産工藝爲人工採土、運土、自然乾燥,土窑焙燒。永定客家人稱燒制磚瓦爲“燒窑”。

  燒窑前要先選好土窑場,即做磚燒瓦的地方。從由泥土變成青磚青瓦是要經過先打窑,做磚瓦坯,裝窑,燒窑,出窑這些工序的。土窑一般選擇在靠近河邊,取水方便且緊靠磚瓦場的地方。建窑時一半嵌入低山或田地間的高坎,另一半用青石磚從地面堆壘起來:内部開頭似一倒座的木陀螺,高5-6米,内徑3米,左右内部是用高質量的青窑磚砌起來,一層一層的整齊地排列着,窑門高約2米,寬約1米,上部呈半圓形,通往窑底是平坦的竈台,閑時人進去,向上望天空,給人一種“坐井觀天”的感覺。

  秦磚漢瓦。這種土窑在我國也許有幾千年曆史了。磚瓦燒制時用水冷却,燒出的是青磚瓦;自然冷却的,燒出的是紅磚瓦。再就是土窑四周的土質爲粘性大的黄泥土或灰白田膈泥(永定客家人叫“白石泥”),利於做磚坯瓦坯,燒出來的磚瓦才結實。砌土窑先挖一丈深淺的桶形大坑,再從底部挖一個洞至桶狀的深坑作爲窑門。在窑門處砌好窑爐,留出灰道,放上鑄鐵爐齒。土窑的内壁用磚和土坯磚砌成,呈罎子形,肚子大,口小。整體形狀像個瓮。底直徑5-6米;窑體中間,腰門最大處的直徑8-9米,腰門是磚坯運進,成品磚瓦運出的通道。到頂口的直徑就只有3米左右了。土窑底部的平台後面有三個烟囱,間距是相等的,當火燒起來時,煙就順着窑頂的敞口直冲雲霄。同時也留有許多的小下水孔。窑體的外面是用土蓋着,堆得很厚實,這就叫土窑了。

  一、製作磚瓦坯

  永定制磚瓦歷史悠久,開縣築城就在城郊古鎮燒青磚,民間手工制磚瓦工藝經久不衰,磚瓦作坊遍佈全縣。做磚瓦坯,先把無砂生黄土挖起來,放進泥池中,加水浸泡一天,調和成粘性適宜,干稀合適的粘膠泥,這叫“和泥”。磚瓦工牽來一頭牛,不停地在上面踩踏(牛忙田活時,有時也用人去踩),一般需踩踏4-5小時,踩到泥熟有彈性爲止。然後把粘膠泥整平並分切成方塊泥坨,挑到磚瓦棚裏。

  做磚 做磚是用磚模和磚板凳,一人操作的。把糊上沙的磚模放在磚板凳上,糊上沙是讓磚坯好從磚模裏倒出來。做磚人用鋼絲弓劃或用手挖起一大捧泥,朝磚模高高舉起,重重地扣去,發出“啪”的聲響,磚坯才能做出方方正正的角。然後用鋼絲弓隨磚模的上框邊拉下一層薄而長的泥塊。把做好的磚端到磚場上,倒出來在地上曬至陽干收起來,用磚拍子整理齊刷。用一塊小板端到“摞”上分開碼好,凉干。磚模有兩塊磚的,做出的稱“369”大磚;磚摸有四塊磚的,做出的稱“258”條磚。指磚的厚度,寬度和長度。

  做瓦 做瓦坯時,將和好的泥土堆成一個長方體的泥堆,用細鋼絲將這個巨大的泥塊切割成若干個小長方體。製作瓦坯的工具有兩種。一種是簡易的木架凳子,稱“瓦凳”。加上一塊單瓦模木板(瓦盤)和一張鐵綫弦弓、霑水刷、開口裝水竹筒等。製作瓦坯時先把瓦模(有單塊、兩塊的)放置地下,然後把準備好的泥坨甩向瓦模,用雙脚踩踏結實並提起瓦模板到瓦凳上,用鐵綫弦弓沿瓦板刮去多餘的泥塊。最後用霑水刷刷一下瓦板面,即可將依附有瓦坯的瓦板端至曬坪,輕扣出瓦坯叠堆自然風乾。湖坑、下洋、仙師、鳳城古鎮等地的小瓦窑場都采用這種生産工藝。製作瓦坯的另外一種工具是一個特製的木瓦桶,首先在瓦桶外面套上比照瓦桶大小縫制的濕布衣,而後在泥堆上用特製的鋼絲弓拉下一層薄而長的泥塊。將其圍在穿了布衣的木瓦桶外面,迅速將其拍實,抹平,修整成爲一個精製的泥桶。木瓦桶是放在一個能轉動的車盤上。按瓦的高度把多餘的泥用上頭生有釘的竹筒杆去掉,竹筒下方纏有兩圈鐵絲在泥桶上劃了印,分出瓦的上下口,車出來的瓦坯漂亮極了。將瓦桶子靠着大腿提到場子裏,在地上放好,折起可收縮的木制瓦桶,輕輕地揭去布衣,一個瓦坯桶就完成了。曬陽干後,輕輕地一捏,瓦坯就按原有的印痕破裂成了四塊瓦坯,即可堆起來晾干。

  二、燒窑

  磚瓦坯風乾之後,把一塊塊磚坯,一片片瓦坯用畚箕挑進土窑裏,開始有序地裝入窑膛内。磚坯和瓦片要混裝,裝窑技術也靠多年實踐。一層層按要求叠好。先裝磚坯,至腰門高後,再裝瓦坯。裝窑是個技術活,磚瓦燒出的好壞,跟窑裝得如何有很大的關係。裝窑不是簡單地把磚瓦坯挑到窑裏排叠起來,排叠的時候要考慮火道的布置和走勢,以及各層磚瓦坯的燒烤温度基本保持相同。火道留大了,磚瓦燒變形;火道留小了,温度達不到。裝一窑坯得花二、三天的工夫。一般的小窑,一窑能裝進六七千塊磚瓦坯。永定客家人風俗每燒一窑前,要宰殺一只雄鷄用鷄血酒澆窑,燒香敬土地伯公,以保佑磚瓦能燒制成功。

  燒窑時先留好火路、封好窑,只留燒火的窑門。一切準備就緒才點火燒窑。用木柴燒(也有用煤炭的),三四個人輪班,用長柄鐵叉將木柴夾住往窑口裏送,定時向窑裏添加木柴。用文火排潮,逐漸加大火量,燒窑的人注意控制窑内的火力,保持在合適的温度。一般要七天七夜時間,窑口温度很高,順着窑口可以看到泥磚已被燒得火紅。接下來是悶窑——燒窑時間達到要求了,便把火停下來,把窑門封起來,窑頂也用土封埋,做成水池形狀,開始上水冷却。用水桶挑來水,倒入窑頂,水慢慢地浸入窑内,進入窑内的水形成蒸汽,高温的磚瓦坯起化學反應,窑内的磚瓦便變成青色,形成了堅硬而耐磨的青磚瓦。這個過程大約是3~4天時間。待冷却後打開爐門、腰門,敞開窑頂即可出窑,把成品磚瓦從窑裏搬出來,堆放到合適的地方。

  三、日用陶器製作工藝

  永定日用陶器製作以峰市下水村的“副榜爐”和古竹井隆的水缸、瓮鉢、烤房煙管等産品最爲盛名。

  峰市“副榜爐” 副榜爐誕生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發明者——童祖寵,係永定峰市下水童屋人。生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卒於嘉慶四年(1789),享年九十六歲。童祖寵自幼天資聰穎,以爲功名隨手可得;清雍正十年(1732),赴福州“鄉試”,却没有考中正榜舉人,只録爲“副榜”。爲此羞見家鄉父老,灰心仕途,竟上福州的鼓山涌泉寺削髮爲僧。在寺中,祖寵常與小僧抬着又笨又重的福州“風爐”燒開水,於是有心改進。他看到當時福州“風爐”都以黄土摻馬糞爲原料制成,形如筒狀,重有幾十斤。用這種爐燒沸的開水總帶些馬糞臭味,風爐燒過兩年後臭氣才能消失。爲此童祖寵對風爐的搆造開始潜心鑽研。他首先研究製作風爐爲何摻馬糞?經過反復觀察和思考,終於悟出道理:摻拌了馬糞的黄土,經過火煉,泥中的糞料燒盡後,風爐就全身透孔,四處通風,火焰旺盛。然而能否用谷皮灰代之,以避其臭呢?經試驗果然成功。童祖寵還想從爐的形狀、樣式上加以改進時,接到家書,佯稱父亡。原來是家中雙親懷念出家十年的兒子,而且多次函勸祖寵還俗娶親成家,都被拒絶。這次一片孝心的祖寵爲了奔喪終於回到家鄉——峰市。回家後,在侍奉父母之餘,又重操舊業,製作起風爐來。他取得田中的坂土(俗稱膠子泥)摻合谷皮灰製作風爐,並從樣式上再加改進,終於火煉出瓦青色的耐火風爐,然而嫌顔色不够美觀。他又試取屋後之黄土製作,改爲陰火煉制,又試驗成功,不僅色澤光潔,而且由瓦青色轉爲桔黄色,十分美觀。然而,童祖寵仍不滿足於已得的成功,繼續精心改進新風爐的樣式。經多次的反復設計試驗,又製作出型式多樣而新穎的“金鼎爐”、“四方爐”、“腰鼓爐”、“西瓜爐”、“桶子爐”等等,又再從風爐的省炭、衛生、實用方面精心設計,於是風爐更加完善了。爐頂和風門加了蓋,别開火門,可以燒柴,襯以内圈,大當小用。要用大火時,可放開風門,要用小火時,則閉塞風門,煮完後閉門加蓋,炭火即熄,餘炭也不致灰化,可以直接端到席間桌上,暖菜、温酒、煮食,既衛生又方便,又輕巧。爐的型號大小不一,重則三斤左右,輕則一斤左右,可隨身携帶。時人對此贊譽不已,因爲爐是童副榜發明,故稱“峰市副榜爐”。

  耐高温是“副榜爐”的一大特點,風爐火最旺時,潑上冷水也不至破裂。然而更神奇的是風爐通身充滿磷質,火柴在皮層隨手一劃,立即着火,故真假副榜爐就可以此鑒别。上世紀二十年代,童副榜的後裔至南洋泰國,把“副榜爐”贈給親友,泰國的華僑都把此爐作爲珍貴物品,賞用於“沙龍”。從此,閩粤的水客回國後,都要到峰市買一簍簍的風爐運送南洋,作爲送禮珍品,閩西僑胞們睹物思家,别有意義。據説民國時福建省長陳儀,曾特地通知要把副榜爐送至福州,參加全省工藝品展覽、評比,結果“副榜爐”與福州的脱胎漆器並列評爲福建省手工藝品的特等奬。新中國成立初期,張鼎丞和葉飛同志曾先後去函選購“副榜爐”進京,從此副榜爐更飲譽京城了。20世紀末,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現了家用電器,童祖寵的後裔童鴻鈞,與時俱進,把副榜爐改爲電爐,(爐槽内安裝電爐絲)並由陰火煉制改爲陽火窑燒,造型也更爲美觀輕便。“副榜爐”新産品仍享有盛譽,暢銷在海外和國内市場上。如今由於電氣化運用的普及,“副榜爐”漸漸退出了實用功能,其製作工藝也面臨失傳的危機,成爲亟待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副榜爐”製作工藝:1.取山上含砂量較小的黄土,曬干、打碎,過篩後摻入一定比例岩糠灰。2.加入適量水充分攪拌均匀,做成團狀堆放於陰凉處讓其發酵十天左右,備用。3.將發酵過的材料裝入自製專用模具中,印製成爐坯,凉曬後涂上水漿,再用專用的“磨石”擦亮,然後“開火門”、“安提耳”,待曬干後裝上蓋子和“鐵閉”。4.將制好的模子放入窑中燒煉。過去燒制爐子的窑,用青磚砌成“口”字形狀,爐模放在中間,用岩糠頭燒制。後改用瓦窑柴火燒制。

  附:只願窑火長燃不熄

  ——記“副榜爐”製作工匠童文鼎

  永定城郊萬美村(原峰市信美村移民)的童文鼎,今年67歲,對製作“副榜爐”情有獨鐘。十幾歲開始他就踏入這一行。如今,制爐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想到這門手藝將後繼無人,這位67歲老工匠心中五味雜陳。

  近日,童文鼎忙着將製作好的爐坯放在太陽下烘曬。童文鼎告訴筆者,他一個月可以製作約100只爐子,有2000多元的收入。但童文鼎喜中帶愁:“現在只有我一個人在做,制爐工藝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副榜爐”是清代由永定峰市信美村才子童祖寵發明創造的,距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據史載,清雍正十年(1732),29歲的童祖寵赴福州“鄉試”,却没有考中正榜舉人,只録爲“副榜”。後來,人們就把童文寵及其後裔製作的爐子稱爲“副榜爐”。童文鼎説,過去“副榜爐”不僅風靡漳、厦、潮、汕各茶館、飯店,還銷往南洋各商埠。客家華僑從故土返回僑居國時,都常帶上幾個爐子作爲送禮佳品。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到頂峰,家家户户幾乎都有“副榜爐”。但自進入八十年代後,“副榜爐”産業日益萎縮。

  1999年,“副榜爐”出産地信美村童屋搬遷到現在的城郊鎮萬美村。童文鼎仍然堅守着製作“副榜爐”這一行業,他還研製出“副榜爐”工藝品、旅遊紀念品,使“副榜爐”成爲人們記住鄉愁的一種情結。面對傳承後繼無人的窘境,童文鼎心焦如火,他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副榜爐”製作工藝技術能够成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自己也想申報“副榜爐”製作工藝傳承人,讓煅燒“副榜爐”的窑火一直燃燒下去。(劉永良文)

  古竹井隆陶器 古竹井隆陶器的製作由來已久,據陶藝師蘇彬文、蘇良昌介紹,其祖傳技藝已有六代歷史。過去農村生産生活離不開陶器的使用。井隆陶器的品種主要有:水缸、瓮、鉢、壇、罐、盒、烤房煙管等。20世紀八十年代,永定全縣專業生産陶器的廠家有10家,古竹鄉就占了8家,陶器産量達五萬件。21世紀以後,制陶廠家只剩古竹井隆2家和老年陶匠,陶器産量産值也日見萎縮。製作工藝將面臨失傳的危機。

  日用陶器的製作工藝:1、選材,高粘土(含鐵成分高最宜)放在泥池中浸泡一天,排干水用牛或人工踩踏成熟泥,把踩好的泥收成堆,用塑料布蓋好保濕。2、制坯,把熟泥用攪壓機(或人工)調和適度,放在轉盤上。陶工脚踏轉盤,手壓泥團,慢慢提起轉盤,泥模轉而模漸成,反復踩轉盤,不斷修制陶泥直至陶坯成型。3、晾曬,制好的陶坯放置場棚内風乾,也可陽光下曬干。待曬干(約三天)後涂上釉泥。4裝窑,把上好釉的陶坯按型體大小、品種分類,依次裝進窑膛。窑膛地底鋪些細沙,陶坯型體大的在下,小的在上叠放。裝窑結束即可封窑。5、燒窑,燒焙陶器的土窑型體上與磚瓦窑不一樣,横向空間較大,便於陶器裝出。燒制原理基本與燒制磚瓦相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