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鍛鑄工藝

  永定客家人向來以耕讀爲本,就耕而言,即農耕種植水稻爲主,在耕作上離不開犁(翻土)、耙(整田)、鐮刀(收割)和鋤頭等工具;日常生活用品則有鍋、鏟、菜刀、剪刀、門鎖、煙刀、手斧、刨刀……等等。這些鐵器的生産就少不了鍛鑄。永定鍛鑄工藝歷史悠久,《永定縣誌》(清·道光版、干隆版龢民國版)均有記載煙刀、剪刀、鎖頭等常用鐵器的生産。其時鐵匠鋪遍佈鄉村,“鐵匠執業於漳州、石碼、厦門者頗衆”。

  一、鐵器鍛造工藝

  1.撿料

  要打制器具,第一道工序便是挑撿鐵料。這道工序的最主要目的是爲了盡量節省燒料用的煤炭和鍛打時間。好比説鐵匠需要打制一把收割稻子的彎月鐮,就先需從鐵料堆裏撿一塊足以打制一把七字鋤的鐵料餵到火爐去加熱。撿料靠目測與手掂,目測就是用眼睛看鐵料大小,手掂就是憑手掂量鐵料的輕重。

  2.燒料

  鐵料撿好後,餵入爐膛裏,立刻來回拉動風箱手柄鼓風燒旺爐火。鐵料不斷昇温,漸漸由褐黑色轉而暗紅、艷紅。鐵匠手握長柄鉗夾住鐵料翻動,使之正反、内外均能充分受熱,軟化。

  3.鍛打

  鐵料在爐裏燒到一定温度,鐵匠憑目測估計它可以敲打變形時,用鉗將鐵料夾到鐵墩上,舉錘敲打。若打制的是小件器具,鐵匠一人就可用小錘反復敲打定型。若是大件器具,須得還有一人或兩人、三人掄大鎚輪流狠打。永定客家人所説“打鐵”,也許是從這道程序得名而來。鍛打過程中小錘在需要加工的鐵料上的敲、拖、點、碰、觸等手法,宛如“提示語言”,掄大鎚的人看着小錘的動作往鐵料上使力氣。手起錘落,無論是揮小錘(鐵匠稱“手錘”,由師把握),還是掄大鎚(“吊錘”或“甩錘”,一般由副手或徒弟把握),都要掌握手起錘落的準確度。即一是指力量準——下力輕,對定型無濟於事,鐵料會快速降温,得重新燒料,下力重,會嚴重走樣;二是指位置準——該該打器具頭,莫敲器具尾。等到器具已顯模糊形狀,大鎚就該休息了,小錘輕敲慢打,叮叮當當,有點類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好的鐵匠能敲奏出音樂的節奏。

  4.定型

  經受千錘百煉鍛打的鐵料逐漸失去火紅的的顔色和足够的温度,冷却到任你亂揍也幾近於無動於衷時,鐵匠將它重新餵入火膛裏。再次拉動風箱鼓風,再次燒料。鐵匠給器具定型是個反復的動作,取出燒紅的鐵料,緊敲急打,完善器具的稜角;再加熱,燒紅,再取出鍛打……直至鐵鉗夾住打制的器具已初具成品模樣。

  5.抛鋼

  鐵匠手下的器具,只要是刀具之類,都得抛鋼。而鋼料下在刀具上的多寡與均匀度,往往成爲顧客評定該刀具好壞的標準。給成型的鐵器抛鋼有兩種,一曰明鋼,一曰暗鋼。所謂明鋼,是在刀具的關鍵部位,刀刃上用鋼全部包裹鐵料;所謂暗鋼,是在刀刃部位將鋼與鐵混雜敲打在一起。抛鋼水平的好壞,可看出一個鐵匠師傅的水平高低。鋼料要在刃上下得匀,抛鋼後的刀具要有好看相,大拇指在刃上對鋒利程度進行“刮擦測試”時要有“如走鋼絲”的感覺,這三點掌握好了,就證明抛鋼工序完成得很成功。有句俗語説“好鋼要用在刃上”,即從打鐵抛鋼這一工藝而來。

  6.焠火:

  打制鐵器過程中,定型和抛鋼這兩道工序都夾雜着焠火這一工序。焠火看似是個簡單的冷却鐵器的過程,實際上在時間與温度高低上很有講究。焠火時,常用的冷却介質有鹽水、清水和油三種。而最多被采用的是普通的凉水。打好的鐵件放入水内,“哧啦”一聲,熱氣騰起,即可將之取出水來。焠火時,須保持鐵器的足够温度,高不得,高了,走樣變形;温度底了,刃口鈍。有些經驗豐富的鐵匠會在普通水裏焠火之後,加温再度放鹽水裏焠火,以增加抛鋼後的鐵件的光澤度。

  7.回火

  鐵件焠火後硬度變高了,但脆性大,易變形,甚至出現細小裂紋。可將之重新放回火爐加温來調整硬度,减小脆性,得到所需要的韌性。

  8.澤油

  這道工序並非必然,有的鐵匠會用,有的鐵匠則省却了。所謂澤油,就是在打好的鐵器回火之後,趁鐵器上還保持相當高温,迅疾夾塊猪肉(或直接用植物油),甚至猪皮也可,將猪肉猪皮貼到器具上反復摩擦,鐵器的高温使猪肉滲出的油涂抹在器具上,這既有助於提高器具的光澤,又能使得該器具即便懸掛在鐵鋪久久無人問津也不生銹。

  二、部分鐵器産品簡介

  煙刀、菜刀 據清干隆版《永定縣誌》記載,永定煙刀的生産,至今已有二百餘年曆史。高陂的西陂、睦鄰和湖坑的洪坑均産煙刀。洪坑煙刀因無後繼而停産;高陂煙刀流傳至今。煙刀、菜刀、剪刀、鐵鎖等常用鐵器是高陂主要的家庭手工業産品,故高陂有“鐵鄉”之稱。建國合作後,組成鐵器社。1964年10月,高陂鐵木社的鐵器部分並入城關鐵木社,成立城關鐵木合作工廠,設立煙刀車間。同年3月,福建省五金名牌産品有30種,永定占2種,即高陂鐵木社生産的勝利牌煙刀和菜刀。煙刀獨佔鰲頭,菜刀與福州、厦門、南平等地的媲美。煙刀有手切煙刀、機切煙刀,後又創制旋轉式機切煙刀,規格品種繁多。

  煙刀、菜刀的主要生産者丘守成,永定高陂人,從事生産煙刀50餘年。曾在汕頭等地專業生産煙刀。合作化時加入廠社後,無私獻藝,多次獲省、地、縣名牌師傅及老藝人稱號。1974年,城關成立利器廠,主産煙刀、菜刀,遠銷華南各省、區,被列爲名牌産品。

  鐵制農具 犁、耙、鋤頭、鐵鏈、鐮刀、田刀、牛鏈、刨刀、手斧等中小型農具的生産較著名的有坎市鄭維元、下洋劉洪喜、湖坑李善南、城關胡紀初等藝人。他們生産的産品行銷各地,多次在龍岩地區獲奬。永定生産的插秧機,50年代末風行一時。後因技術難度大而停産。1965年以後,拖拉機配件生産興起,主要有:拖拉機犁刀、油箱蓋、鐵輪、鐵輪葉片、鐵輪加强板、粉碎機大小錘片、消聲器、烤煙軸流通風機、磨薯機及滚筒等,特别是犁刀、油箱蓋等深受用户歡迎。

  鐵鎖、剪刀、剃刀 該類産品是永定手工業傳統産品。主産區是高陂的黄田、塘下,坪在、北山、田煅等處,久負盛名,係當時福建省手工業名牌産品。陳金漢生産的漢榮牌鐵鎖遠銷廣東、江西等省及南洋諸國,享有盛名;張珍芹生産的二昌牌剪刀,吴宏發生産的月利牌剃刀其質量均在省内屈指可數,暢銷南方各省。

  建國後,隨着輕工業的發展,以生産牛頭鎖、彈子鎖、掛鎖代替了鐵鎖。剪刀、剃刀因工藝没有改進,逐步被淘汰。上世紀60年代後期銷量甚微,集體企業陸續停止生産,高陂個體户仍有少量生産應市。

  三、金豐鑄鍋工藝

  永定鑄鍋盛於民國。據民國《永定縣誌》實業卷記載:三區之溪口、四區之培豐、勝運之調虞均開爐鼓鑄。古竹溪口生産鑄鍋暢銷縣内外。1961年前後,從事鑄鍋生産人數上百人,年産均在萬口左右。除溪口外,尚有調虞、培豐、東中、湖雷、蓮塘等地生産鑄鍋。

  永定古竹鄉溪口村出産的“金豐鑄鐵鍋”,價廉物美,經久耐用,在鑄鍋行業中享有很高的聲譽,福建省西南部及廣東省梅州、汕頭、潮州、大埔等地農村的許多居民都用它來烹飪食物。其製作工藝何時由何人傳入,史料尚無確鑿的記載。據《吕氏族譜》載,吕氏始祖於元朝庚寅年(1290年)從金陵旌德入閩,遷永定大陂頭開基,後裔再遷溪口村定居。祖上以打鐵爲業,手藝便世代傳承下來。又傳,一位13世裔孫,曾到湖南瀏陽經商,見當地鑄鍋業興旺,便留下當學徒,學成返鄉,創辦起金豐鍋鑄造廠。另據《吕氏族譜》載,15世吕彩潘(1733—1799)年輕時曾販運犁頭、犁臂、鐵鍋到台灣彰化縣出售,生意甚好,後在台灣彰化縣開辦鑄鍋廠。據此推算,溪口的鑄鍋技術至少有300多年的歷史。

  (一)鑄鍋材料設備

  1.主要材料

  分爲三類:一是原材料,主要是廢鐵鍋和其他廢鐵料;二是燃料,即木炭;三是輔助材料,主要有耐火材料(耐火泥、河沙)、熟碳(浸泡過鐵水不會燃燒的木炭)、耐火涂料(烏烟灰)、竹麻絲和草木灰等。

  2.主要設備

  鍋爐 鑄鍋的主要設備,由爐身、爐底和加料口三部分組成。

  爐身 由耐火固定層、爐體殻、爐膛、風嘴、風石、爐嘴搆成。耐火固定層用耐火泥拌竹麻絲制成“井圈”狀;爐體殻用扁鐵鍛制成“圍欄”狀,起固定和保護爐體的作用;爐膛用耐火泥、粗河沙拌熟碳等材料制成,爐膛内圈修築似花瓶狀;風嘴用耐火泥、細河沙拌竹麻絲制成空心錐體,似喇叭狀;風石的材料與風嘴相同,形似磚塊,因鍋爐的該處易受腐蝕,單獨放置一塊風石方便更换修復;爐嘴是鐵水的出口,外置爐嘴帽,封住爐嘴可以减少熱量流失。

  爐底 主要起支撑爐體和鐵水的貯存、保温作用,由爐底板、爐脚、耐火保温層、爐底石搆成。爐底板是一口較厚實的普通鐵鍋;爐脚用鐵質材料制成,由三根呈鼎狀的支撑脚和一個圓形圈鍛接而成;耐火保温層由耐火泥拌熟碳末制成;爐底石用石塊制成,石塊中間挖一小孔,起固定爐脚的作用。

  加料口 由一口無底的鍋圈和三塊普通磚搆成,是往鍋爐倒入木炭和鐵料等材料的入口。

  風箱 壓縮空氣而産生氣流的裝置,用來鼓風,使爐火旺盛。由木箱、活塞、活門、手柄等部件搆成。木箱一般用整段樟木或楠木挖空心制成圓筒狀,長約2.4米,直徑50厘米,木厚4厘米。風箱的出風口安裝有用竹制成的風管,與鍋爐的進風口相連。

  鍋模 鑄鍋用的模具,用耐火泥、熟炭拌竹麻絲制成,分上下兩層,上層凹形,俗稱“殻子”,頂端上留一小孔,作爲澆注鐵水的入口;下層凸形,俗稱“卵子”。鍋模有大中小多種規格,時常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定制。

  3.主要工具

  鍋車 車削鍋模的刮板,鐵質材料,由一根中軸和一塊鐵板鍛接後加工而成。刮板尺寸根據産品的規格和式樣而定。

  鐵水勺 盛裝鐵水的工具,用鐵皮制成,内涂一層耐火材料,柄長約1.5米。分爲澆注鐵水用的長柄勺和回收鐵水用的回水勺兩種。

  爐鈎 頭部制成勾狀的長鐵棍,是護爐、排除爐渣的用具。

  鍋鏟 用鐵料制成的鏟子,開模後用來修鍋和挑起鍋頭。

  竹篩 竹編制而成,有多種規格,用於篩木炭、熟炭和細鐵珠等。

  煙槽 盛裝烏煙的用具。

  煙刷 涂刷鍋模用具。

  此外,還有竹木製作的架子、棍子以及大繩索等,供合模和捆扎鍋模用。

  (二)鑄鍋工藝

  溪口村的鑄鍋技術歷經數百年,到20世紀60年代仍采用傳統手工操作。一座鍋爐一般配備5個工人,其中師傅1人、副手(俗稱“二師)1人、幫手(俗稱“搬手”)3人。師傅是把握生産技術的關鍵人物,負責校正鍋車、鍋模精車、修補鍋爐,開爐時加料、護爐、倒鐵水、起鍋頭等主要工作;“二師”負責鍋模的粗車、刷烏煙、修補鍋模等;“搬手”則負責修爐材料和鍋模材料的加工準備,開爐時拉風箱、傾斜鍋爐出鐵水、合鍋模、刷洗鍋頭、補鍋頭、清理爐渣及工場等。鑄鍋整個過程按時間順序可分爲開爐前準備、開爐和下爐後的整理三個階段。

  1.開爐前準備

  材料的加工準備 主要包括竹麻絲的加工、熟鐵篩選、舊鍋模耐火泥的加工、熟鐵回收加工等。

  鍋爐的修補和烘干 爐膛經過一個生産週期的熔煉,有些地方會發生熔化、腐蝕,開爐後需要對其進行修補,更换損壞的風嘴、風石,修築爐體後座等。

  鍋模的車制和烘干 用耐火泥拌熟炭末車制鍋模粗坯,烘干後再用耐火泥拌細河沙對鍋模粗坯表面層進行精細車制。這道工藝要求很高,關係到所出産品厚薄是否均匀及産品的光潔度。

  2.開爐

  鍋模刷烏煙 給鍋模涂抹一層烏煙,便於開模時鍋與模分離,使鍋表面光潔且保護鍋模完好,以便重復使用。

  合鍋模 將上下鍋模型腔合在一起,用大繩索扎緊。

  煉鐵水 熔煉鐵水是一道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手工操作由於受條件限制,只能憑經驗通過觀察爐火的顔色、爐渣及爐渣中鐵水的流動性等情况來判斷爐中鐵料的熔煉狀况,及時調整碳、鐵比例,並適時打開爐嘴帽排渣或封閉蓄水等措施進行調控,俗稱“護爐”。

  澆注鐵水 停止送風,將鍋爐整體傾斜,從爐嘴口倒出適量鐵水,覆蓋上草木灰,然後快速準確倒入上鍋模小孔中。

  回鐵水 將澆注口中剩餘鐵水回收到爐中,並用竹(木)棍在澆口中攪拌,加快鐵水凝固,使鍋底平整。

  開模 鐵水注入鍋模冷却一定時間後,適時打開鍋模,剗平鍋底的澆口。

  刷鍋頭 鑄好的鍋頭要趁熱洗刷,把黑灰洗掉。

  3.下爐後的整理

  補鍋頭 有些鑄出來的鍋頭帶有小孔,須趁熱用鐵水把小孔補平整。補鍋必須用高碳硅量的好鐵水,經過回火軟化處理後方能使用。

  清理爐渣 回收木炭和小鐵塊,篩選熟碳。

  20世紀80年代後,溪口的鑄鍋工藝發生很大變化,傳統的鍋爐被現代鍋爐所替代,鼓風機代替瞭風箱,焦炭或煤炭取代了木炭,勞動生産率得到很大的提高。過去煉一爐鐵水約需30小時,生産120口鍋;現在煉一爐鐵水約需20小時,可生産300多口鍋。此外,鍋頭的品種也由原來單一生産傳統的鑄鐵鍋,發展到兼生産鋁鍋、鋁合金鍋等。式樣大至1.2米,小至38厘米不等,品種多達40多種。現在溪口還有吕日光、吕德炎、吕南興、吕永安4家鍋廠,其中吕德炎的鍋廠有4座鍋爐,年産10多萬口鍋,産品主要銷往廣州、深圳、汕頭,江西贛州,本省有漳州、泉州、南平、三明等地。但是,隨着家用電器的普及和不銹鋼鍋的大量使用,人們使用手工鑄鐵鍋日趨减少,鑄鍋技術也隨之面臨失傳的危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