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日常用具的編結

  竹編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爲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需要配以其他色彩的製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絲互相插扭,形成各種色彩對比强烈、鮮艷明快的花紋。工藝竹編不僅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更具深厚的歷史底藴。竹編行業歷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傳或以作坊依託的師徒關係,學徒學成後,自立門户,再招徒弟,口傳身教。一般做生活用品、農業用具。下面只簡單介紹永定客家土樓内最常見的幾樣竹器及其編結工藝。

  谷礱 谷礱是永定客家人用來碾米(使稻穀脱殻、去皮)的一種農家工具,俗稱“礱”。其外觀是圓桶形的,分上下兩層,交接處有礱齒,有點像石磨。“谷礱”是以泥、竹、木爲主要原料制成。主體的兩個礱盤是在竹篾編的空心圓柱裏築滿混和土,用槌(棰)夯實。上礱盤半空、中留漏鬥(洞),成漏鬥形用於盛谷,下盤固定在木板支架上,直徑約70厘米。上礱盤有2個礱耳(把手),1 個礱鬥;下礱盤有礱軸和礱脚、礱槽,上下礱盤之間磨合處則鋪設一排排竹片制成的礱齒,礱齒呈逆時針旋渦形放射狀,竹片需經熱鐵鍋加大粒砂子翻炒至淡黄色,使其達到所需堅硬度。一般上礱盤礱齒分爲8組,下礱盤礱齒分爲12組,礱齒與礱齒之間用泥凝土填補並留下一道道筷子大小的淺溝。此外,還配套有一副礱臂推鈎和一根吊繩。在下礱盤底部的外圍還有一圈盛裝糙米用的米槽,槽内有一缺口,礱米時磨好的糙米就是從這個缺口流到籮筐中。上礱盤一邊的礱耳(把手)近米槽處,裝有一竹片,叫礱刮,當槽中糙米達到一定的高度時,竹刮在礱的轉動中將米撥落到籮筐裏。

  製作谷礱,土樓客家人叫“釘礱”。由於谷礱是一種具有一定技術含量實用性專用工具,所以製作谷礱要求較高,製作材料也十分講究,其中礱泥的標準就非常嚴格,要取山壟中特定部位呈金黄色的,無沙石粒,無雜質、黏性高的純紅(黄)泥土。採挖來後要曬干、搗碎成粉、並過篩。礱匠製作谷礱的程序一般是:在準備好礱泥、竹子、木料等後,就開始做礱盤,編礱圈。龍圈要選生長多年的老毛竹,劈片、去骨、破條,編織礱盤座(上下盤),上盤織成約高45厘米、下盤約高25厘米,直徑60厘米的圓圈。然後在盤座内夯土。製作礱盤時,礱匠師傅將礱泥粉噴上清水濕潤,並攪拌均匀。用木杵先夯下座的礱泥,添一層,夯實一層,直到超過礱圈約2-3厘米。接着,將上座礱圈反扣在平整的地板上,在礱手的兩端下面墊上土磚,礱圈的下方放置搗碎的圓錐形磚土,再將杉木板製作的約20厘米見方,15厘米高的方框連接在礱手的正中部位,這時才倒入礱泥,直到夯結實爲止。

  緊接着就是炒制礱釘(炒過的礱釘可增加硬度和韌性,礱谷時更耐磨、損耗小)。礱釘也是老竹爲原料製作的,破成約長6-8厘米,寬3-5厘米,厚約0.3厘米的竹片。曬干後放入大鐵鍋中拌大粒砂,用中火炒,待大粒砂發燙時,將礱釘放進鍋中,與大粒砂一起連續翻炒,炒到礱釘片呈赤褐色且冒出香氣時,便與大粒砂同時起鍋,然後分離,礱釘片則攤開置凉,就可以作爲礱釘使用了。打礱釘時,礱匠師傅要在打磨好的上下兩座平滑礱的正面,用筆劃出八卦綫條,這綫條,由内圓向外圓成直綫輻射,就像一把把扇子擺在圓心的周圍。按綫位逐一打上礱釘竹片,竹片釘入礱泥時,均應留下泥面近3厘米,然後再放上調和好的礱泥,並用一木制專用工具在礱釘的間隙用錘把礱泥夯實,直到嵌入的礱泥與礱釘基本持平。礱心留有直徑約10-15厘米的圓不打礱釘,礱圈邊留近1厘米。礱釘的圖面布局均衡,行路有致,靠裏行路少,靠外行路多,圖似八卦,暗藏玄機。

  然後就是加工造型。上座礱,就是將有礱釘的一面改朝下放平,把礱手上面的礱泥用鏟子鏟成一個光滑的鍋底形,便於放置稻穀。礱手下面方框内的礱泥則用鑿子清除,便於讓稻穀隨着上座礱按順時針旋轉時,有規律地流入八卦槽中碾壓脱殻。此外,兩座礱的八卦邊緣,要將礱泥削壓成光滑的圓斜狀,既美觀,又便於流出米粒與谷殻。

  末了,就可將上座礱中央的圓孔穿入下座的礱心軸,便合成了整座嶄新的谷礱了。如要試試新谷礱的效果,便可將稻穀倒入上座礱的凹坑中,以礱鈎前端丁字形下方的鐵條鈎住礱手一端的圓孔,按順時針方向推拉旋轉,那稻穀就會徐徐脱殻變成糙米流入下方礱盤中。據説,出色精緻的谷礱出米率可高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

  還有配件礱鈎的製作,一般是主人在山上尋找無彎成丁字形的石彎樹、樟、杉等樹作礱鈎。礱鈎彎度要適中,過彎、太直都不行。爲使礱鈎耐用,木嘴上還要釘一個鐵的礱鈎嘴,鐵嘴鈎住礱手,礱鈎另一頭配上一米左右的横木,就組成“丁”字形的礱鈎(即摇臂)。推礱人抓住横木把手,左右脚一前一後分開,雙手推動時,上礱即沿軸心旋轉,稻穀經礱釘磨擦,便脱去谷殻沿咬合口圓周撒出,紛紛落入安於下座礱腰部的環形槽内。

  谷礱,才藝單一,一世專工稻穀脱殻,爲人們剔皮存裏,去粗留精,可謂是人們敬仰的貼心專家!正如宋代大詩人陸游一首《夜投山家》詩道:“房櫳深深績火明,垣屋蕭蕭礱谷聲。作官覓飽最繆算,羡爾爲農過一生。”如今的鄉村,谷礱雖已被現代化的碾米機械取而代之,也早已離開了人們生産生活的視綫,只是成了人們記憶中的一道過去的風景罷了。但是,相信人們永遠不會忘記它爲人類的美好生活所作出的貢獻。

  籮筐 籮筐的種類很多,有粗篾的,也有細篾的,有純青篾的,也有黄篾的。但每種籮筐的大小基本上差不多,高度多爲45cm ~55cm,一般而言,上口徑較大,與高度相差不大,但底部較小,在40cm以下,也有上下大小保持一致的。籮筐是人們儲存物品,搬運物品的主要工具。據説其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直到現在它還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並在永定客家土樓人們的生活中還將書寫着重要的一頁。

  製作竹籮工藝:

  首先取其較長較大、無蛀節、無蟲害的緑竹。俗話説:八月砍竹無老嫩。所以一般製作竹籮都是轉入冬季才開始;二是把砍下的緑竹裁成所需的尺寸,一小部分破成竹籮檔,2厘米大的竹片,約20皮(做籮底用)去除裏面的竹骨及刨去緑竹的表皮,其餘緑竹有多長就破成多長的竹片,再把竹片破成大約如米粒大的竹絲條;三是編織的工序。編織時先從底部編織起,即按籮的大小編織籮底,一般有75公斤(俗稱一石籮)、50公斤(俗稱八鬥籮)不等的規格。編織底部是用按定制竹籮的大小而定,底部編織好後放在陽光下曝曬,使其竹片硬烺。編織籮身時也得邊編織邊放在陽光下曝曬,並用竹板敲打籮身,使整個竹籮結實、堅固。

  待整個籮身編織好後就鎖好籮弦,即把做籮底的竹片頂端扭卷按順時針插回籮身上,放上一捲全用毛竹骨編好的圓圈,再用商店買的籮弦篾鎖好籮弦口,還得在四周(編織底部的四角)安上籮耳。最後是在籮底四角插上做好的大板竹夾作塾底,與减少竹籮與地面的磨擦和損傷。籮底還得用兩個小竹條,用十字架在四角穿過固定好,整個竹籮就完成了。

  斗笠 斗笠是一種遮擋陽光和蔽雨時戴在頭上的編結帽,俗稱“笠麻”,用竹篾、竹葉、棕毛、油紙等材料編織而成。在永定境内,常用的斗笠有尖頂和圓頂兩種形制。圓頂的斗笠邊沿較寬,以竹青細篾加藤片扎頂滚邊,竹葉夾一層油紙或者荷葉,笠面再涂上桐油。尖頂的斗笠相對圓頂斗笠直徑小,主要用細篾和竹殻編織而成,因而人稱“竹殻笠麻”。尖頂和圓頂兩種斗笠各有優點:圓頂的擋雨遮陽面積更大,外形美觀精緻,經久耐用;尖頂的輕便,隔熱透氣,舒適經濟。在鄉村,幾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勞作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用竹篾、箬葉爲原料編織而成,也是一種純手工的竹編活。編織斗笠的工序有伐竹、破竹、削篾、編笠坯、上箬葉、牽笠綫等。在編制斗笠前,首先是要破竹剖篾。將數年生的老毛竹砍來,剔去竹枝,用篾刀將竹干破開,剖成筷狀的竹條,然後慢慢剥離開青黄層,竹青層部分比較堅韌,竹黄層部分則較爲鬆脆,手藝人在剖竹時要注意分别對待。將青黄篾細心地剖離成很薄的竹篾,再用篾刀將篾條刮光滑,就能開始編織斗笠了。剖竹的篾刀形似柴刀,但没有柴刀寬厚。剖竹的功夫好壞,體現在籜環(位於竹子的節與節之間,俗稱爲“竹節巴”)上,因爲籜環質脆,易斷。手藝人在剖竹時兩眼盯着竹節,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竹篾的一端,右手操刀,將竹篾剖分開後,退一退刀,再用力將刀滑向籜環,以成勢如破竹之態。新手一般很難將一大根竹干的竹篾從上到下一剖到底,這是個技術活,稍不注意,不是竹籜環斷裂就是篾絲割手或篾刀切在手上。所以編織斗笠老竹匠的手,總是横七竪八地布滿細碎的傷疤。製作“笠鬥坯”先是編織竹篾條,其實就是經緯交織。這種方法有些類似於織布時的經紗和緯紗,編斗笠主要的手法是“挑”和“壓”。在編制過程中,始終是挑起兩條經篾壓住一條緯篾,這是竹編中最常見的“挑二壓一”的方法。等到竹篾挑壓編織“捏蒂”成型(俗稱爲“安”和“嵌”的工序)後,再放置在一個形似凉帽蓋的木頭模具上“套模”定型(俗稱爲“盤脚”的工序),把竹篾編制成圓形或圓錐形的斗笠半成品。 鋪葉拼裝“笠鬥坯”完成後,接下來就是鋪葉拼裝了。由上下兩頂“笠鬥坯”攏合擠壓組成,中間夾以塑料紙和呈放射狀相互掩壓、旋轉而排列的箬葉。 先把一頂“笠鬥坯”翻轉過來,頂部朝下放置在一個無蓋中空的木桶中,均匀鋪上裁剪過的幾片塑料紙蓋住俗稱爲“笠鬥孔”的經緯篾間孔隙,就可鋪箬葉了。在正式開始鋪葉拼裝前,要先在已經鋪好的斗笠兩側的塑料紙上各放一小把俗稱爲“擦掩”的小竹葉片,其作用是,如果直接將箬葉放置在塑料紙上,怕上層的“笠鬥坯”按下去時會帶動塑料紙一起滑下去,導致斗笠走形。放了“擦掩”,等於是增加摩擦力,就不會使塑料紙滑下去了。將箬葉鋪滿倒置的“笠鬥坯”後,再將另一頂“笠鬥坯”翻轉過來,連同鋪好的箬葉一起按入這頂“笠鬥坯”當中的凹陷部位,進行攏合擠壓,然後用竹篾戳過箬葉稍微鎖一下邊,縫合上下兩頂“笠鬥坯”。爲了在縫合過程中達到上下兩層固定和嚴實的效果,還要在當中放上一塊鵝卵石。在縫合好後,剪去伸出斗笠邊沿多餘的箬葉,再用竹篾細密地進行繞沿鎖邊(俗稱“插笠鬥邊”)後,一頂斗笠才算製作完成,算起來不少於15道工序。                                                          

  蓑衣 “青箬笠,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是古人描述農夫在田間辛勤勞作的場景;“串蓑衣種種田,彈彈棉花過過年”,這句鄉間民諺也提到了蓑衣,説明瞭自古以來蓑衣在農事活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隨着時光的流逝,如今,蓑衣已淡出了們的視野,但是,作爲重要的農家生活用具及其編結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産),還是值得記述的。

  蓑衣,又稱棕衣,是用棕皮經加工而編成的一種避雨用外衣,永定客家人用的蓑衣都是以棕皮製作的。它具有經久耐磨、不易破損、透氣性能好等優點,是農家田間勞作(特别是插秧季節)時的好幫手。

  過去棕樹是山區農民的經濟作物之一,棕樹一年只能長出12片棕皮, 一件蓑衣3斤重的話,差不多需60片棕皮才能制成,這樣的蓑衣亦因此而珍貴。蓑衣通體以棕櫚片制成,無袖,有上下分擺式和整件連接式兩種款式。

  蓑衣是純手工製作的,蓑衣的製作工藝异常復雜,編制一件蓑衣需要十多道工序——選棕、拆棕、梳棕、洗棕、甩棕、絞繩、搓繩、編制等。工具也是好幾種——棕鈎把、車絞子、棕針、水槽鈎、三角銼、鎚子、割棕皮刀、尺子、生油筒等。一件成品蓑衣分上下兩部分做一件成品大概需要20多個小時。主要工藝程序是:首先要把從棕樹上割下的棕櫚片,用鐵刷刷洗棕尾,使棕毛平順,並清理乾净附着的碎物,去掉雜質做防腐處理,然後曬干。接着用手工搓揉棕絲成0.2厘米粗的棕繩,將長約1.21市尺的小棕繩彎成圓的(不閉合),從領口開始編織。然後把棕皮沿彎成圓的小棕繩一片接一片,往左右下三個方向叠成長約4尺、寬3.2尺,一針一綫縫制成衣裙狀,往下就結成菱形的花一樣,自上而下織成斗篷的形狀,兩面都要縫。一般厚度叠四層棕皮爲宜,下襬的棕毛要讓它自然垂懸,領口與衣襟用薄嫩棕片包邊細縫,最後綴上0.6厘米粗棕繩的係帶和扣子,裏面要光潔,外面要平整、美觀,一件可遮風避雨的蓑衣就算製作完成。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