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紙扎工藝

  永定客家紙扎藝術,是客家民間的産物,最初起源於喪俗,後不斷拓展到民俗活動中。它是將扎制、裱糊、剪紙、泥塑、綵繪等技藝融爲一體的藝術。紙扎又稱紙折、糊紙、扎紙、扎紙屋子、扎紙庫、彩糊等,它是一種民間吉祥圖案龢民間手工藝聚合一體的美術形式,寄託客家民衆精神需要和信仰心理,承載着客家人對幸福的追求,對神靈的崇拜,對亡靈的哀思以及對生命的感悟。

  紙扎藝術遍及城鄉,喜慶活動時,紙扎增添了色彩和祝福。每逢節日或喜慶之際,民間藝人則充分施展其紙扎技藝,扎制成神奇的盤古神話,高意詼諧的“白蛇傳”,天冲闢邪的“鐘馗嫁妹”,喜得貴子的“麒麟燈”,望子健康的“鴨(壓)子燈”,祝賀新婚的“鴛鴦燈”,祈求豐收的“金魚燈”,以及名種花艸、鳥獸等。而在哀喪、祀祭的場面,它則寄託着人們對已故親人的哀思和美好的祈願。

  一、紙扎製作分類

  紙扎,以製作工藝類别分爲“坐藝”和“站藝”兩大類、五大種。

  坐藝 是屬於(彩)扎人物、飛禽、走獸等小巧玲瓏方面的藝術品,可以坐下來運用巧妙的手法,細細地剪、輕輕地貼;

  站藝 是屬於紙扎建築物等大型的造型藝術,需要站起來搞,甚至要站到高凳子上去。

  五大種  扎骨、包堆、剪貼、框綫、畫筆。 

  二、紙扎品類

  紙扎品類可分以下四類:

  神像 如入葬時焚於陵墓前的大件扎製品;

  人像 包括童男童女(金童玉女)、戲曲人物、侍者等;

  建築 如靈房、門樓、牌坊、車、轎等;

  明器 包括飲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獸類。

  三、主要紙扎作品及其製作

  1. 扎花燈

  花燈,是紙扎工藝中最高超的綜合藝術。它將編扎、裱糊、刺綉、剪紙、雕刻、書畫與詩詞集於一體,是客家人婚壽喜慶及風俗節日等的重要裝飾。永定客家人稱“迎花燈”爲“迎丁”,燈同丁,迎燈有祝願人丁興旺和慶賀吉祥之意。每年的中秋、春節與元宵節迎神踩街民俗活動,各類花燈璀璨大街小巷,特别是下洋、撫市、坎市、高陂、鳳城、高頭、湖坑一帶,都是花燈的海洋,鬧花燈成爲一道特色景觀……永定客家花燈取材豐富、形態紛呈、工藝精湛,花果類的有荷花、牡丹、瓜果燈等;人物類的有嫦娥奔月、西施采蓮、白蛇傳花燈等;百族類的有龍鳳、馬、走馬燈等; 大型燈有山燈、蓮燈等;飛型燈有孔明燈等;長龍燈;以及各種幾何圖案的花燈如圓柱形、六菱、八菱柱形、三角形、梯形、星形、圓形、橢圓形、扇形等。花燈多是專業的紙扎藝人製作。兹介紹如下特色花燈:

  下洋迎花燈 正月十五迎花燈是下洋一年中最爲重大的民俗活動,各家各户張燈結綵,正如唐代詩人張祜《正月十五月燈》所雲:“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内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人們奔走相告,節日氣氛相當濃郁。下洋花燈製作技藝由來已久,相傳有500年的歷史。花燈主要有製作工藝較復雜的蓮燈和製作較簡單的艾菜燈、竹篙燈。由於“迎燈”寓人丁興旺之意,所以下洋人民對迎花燈情有獨鐘。每年元宵節下洋各姓迎花燈從正月十三開始持續到正月十五落燈。

  下洋迎花燈可分爲炒燈、寫燈、制燈、迎燈、送燈、接燈、吃燈酒等幾個環節。每年正月初五開“小正”後,下洋各大姓就會有“積極分子”共同推舉一人“牽頭”。“牽頭”要做的第一項工作是“炒燈”,即製作4只或8只竹篙燈和寫着各房或樓名的“火牌”,在夜色初融時分敲鑼打鼓“迎”到本村及外村本姓聚集地各房祖樓去“炒燈”,各房族人出來放鞭砲迎接,承諾做燈和迎花燈。接下來就是“寫燈”,“牽頭”拿着紅單到本房募集燈資,把誰寫多少只燈,出多少錢,一一記下來,以便公佈和送燈之用。

  “制燈”是比較費時的工作。“牽頭”根據“寫燈”數之多少,備辦紙、竹等材料,同一房的各家都要派人參加做燈。竹篙燈製作較簡單,一般經過裁竹、剖篾、扎架、糊紙畫、飾絲縧子等工序,就可做出形狀各异的走馬燈、書卷燈、鼓子燈、鯉魚燈、花籃燈等,然後每四盞燈掛在一根六尺長的竹篙上,這樣的竹篙一根根連接起來,並在竹篙接合處安上一支竪杆,迎燈時統一擎着走,像一條長龍,謂之“竹篙燈”。

  蓮燈堪稱花燈中的精品。每架蓮燈由三種燈組成:“蓮花”33朵,“花蕾”72朵,“蓮蓬”(即“花王”)3個。每個花燈裏面放牛油燈一盞,共108盞。

  “迎燈”是整個元宵活動的重頭戲,“迎燈”路綫是:從各姓各房從祖樓出發,匯集後,在下洋鎮上巡遊,最後集結在各姓祠堂。回了燈,“牽頭”要做的最後一項工作是指派人員分成幾個小隊去給寫燈户送燈。“送燈”還有個“接燈”的規矩。寫燈户須留一人在家接燈。燈到時,要燃放鞭砲,向送燈人遞茶敬煙,互致吉祥,講究的人還備辦酒席款待,謂之“吃燈酒”。送完燈,“牽頭”才算大功告成,一年一度的元宵節鬧花燈活動才算落下帷幕。

  下洋曹屋“蓮燈”製作工藝步驟:

  ① 取生毛竹按所需尺寸量好。鋸破成竹條。

  ② 用白熟宣紙捆捻成條紙,後以糍粑糊粘好。

  ③ 以老花燈老尺寸做模架。

  ④ 把做好的花燈模架用白紙以糍粑糊粘好,後在白紙上直接創作書畫,或貼上其他圖案。

  ⑤ 用濕麻竹兩頭竹節鋸掉,留下長節、竹筒大小各一套,用宣紙按尺寸套好。

  ⑥ 然後用二胡棉綫捆扎,一張一張捆好。小竹套入大竹用力下壓,並一層層緊壓滿以後,最外層用草紙包好,然後用小竹竿架好,後用中間釘好條子的木箱子,把捆好的竹筒架起來。箱底用炭火進行烘烤,控制好温度,每二三分鐘翻動一次,差不多三十分鐘後把烤好的竹筒取出烤箱外晾干。

  ⑦ 將晾干的紙筒,先揭去草紙,鬆開二胡綫,就形成了一張張有層層紋路的皺褶紙。

  ⑧ 用做好一根根兩頭尖的小竹片,將褶皺紙用糍粑糊粘好,一張張地壓,一層不斷粘,差不多滿根竹片就行。

  ⑨ 用青緑紙剪成樹葉狀,粘在花燈周圍,最後裝小燈泡即告完成。

  蓮燈製作工序較爲復雜,一人只能做一個工序,整個工藝過程需十幾個人共同協作才能完成。

  其他特色花燈簡介:

  “龍鳳呈祥”竪橢圓的花燈主體上分四個畫面,皆以詩配畫。例如其中兩面,一面題有唐詩——“昨夜洞房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另一面則以工筆國畫細緻地刻畫晨光熹微的洞房中,新娘笑問新郎:就要到廳堂拜見家公家婆了,我的妝扮合不合當地的時宜?這兩面切合題意又語帶雙關的詩,極大地豐富了觀衆的視覺空間和想像力。另兩面則是荷葉鴛鴦戲水彩墨寫意畫配相應的唐詩,也把喜慶的意趣表現無遺。此燈不但詩畫搭配甚佳,而且外圍裝飾也美輪美奂:四條生動的龍,龍尾依附燈座,龍身均布主燈四方、“騰飛”於燈的四角。龍口吐出龍珠大紅穗各一條,拱護着花燈,護衛着燈下六角形小金絲屏帶中的一條大紅穗;燈的上部照應下部,却不雷同,别具匠心地用六角小稜牽結成六面體,各置六只鳳凰,藏尾露翅,嘴含兩條小紅穗,嬌麗動人……

  “連年有餘”創意新穎,構圖隨意大膽:外型是荷葉荷花上置一條大金魚。以蓮、魚喻連年有餘。妙的是金魚戲緑水草(也比喻玉)。蓮葉下又斜出一段蓮(寓意連子)。此燈看似魚、荷隨意叠放,却已表現了客家民間的習俗與百姓希望,搆思新奇。

  “九蓮獻瑞”結構嚴謹,主題非常鮮明:全燈底色金碧輝煌,襯以紅與粉紅的精刻圖案。六稜柱形的主燈開窗三面,内各畫民間故事“麻姑獻壽”“金童獻寶”“劉海戲蟾”等三幅精細彩畫。主體燈上下面各飾雙、單層三角形檐牙,上邊又置飛檐,高挑九盞上大下小的傘型小金燈,再把這主體燈置於大蓮花上。圍遶大蓮花四周,有九朵生機蓬勃的小蓮花盛開。整個花燈給人瑞意無邊、吉祥幸福之感。

  2. 龍獅表演道具

  在客家土樓,節慶的娱樂、慶典活動,尤其每年的正月十五鬧元宵,常常能看到一支支的民間文化隊伍,舞龍弄獅、祈禱龍神“賜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體現永定民間百姓唱頌吉祥、消灾納福的意願。

  紙扎獅子,一雙虎虎含威的大眼睛上,還有自由開合的眼簾,長長的眼睫毛,十分生動,在鑼鼓樂中,表演者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模仿獅子的各種動作,以祈求平安吉祥。 

  3. 寺院做法事焚燒品 

  般若船 又稱般若法船,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般若如船,生死若河,漫漫長路,如何用一葉舟度過遥遥忘川,故般若船筏,可以拯救沉溺之衆生,度越生死海,達菩提彼岸。寺院用之來現世衆生,消灾解難,祈福保平安;現世衆生,預修諸善,消灾懺悔,將來不受輪逥而往生净土;現世衆生,爲往世衆生,用來超脱生死,往生極樂。

   紙扎般若船工藝形式多樣,一般爲師徒傳授,秘不示人,操作上没有統一標準。鳳城龍崗巷張漢華和江育龍、張秋連師徒做的紙扎般若船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其製作工藝是:

  首先“坐藝”,第一步驟是預先用金、銀、金紅、金青、金藍等紙刻好屋檐花邊、花窗、幕風垂珠花、角花;預先畫好各種貼彩花;預先做好各類古裝人物。

  第二步驟是捻紙,把製作過程中用來捆扎竹蔑條的做骨架,如果捆竹蔑條用塑料條,紙扎在燃燒的過程會散發臭氣。爲了使捻紙在捆綁時能更緊致不鬆動,要先在紙上灑上水,增加紙張的韌度,再裁成一條一條,最後用力搓成一根根,搓的時候力度很重要,這個過程,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經驗積累。現代用棉紙,剪成條,或用包裝帶直接捆扎。

  第三步驟是剪圖案和扎人物。做紙扎,很多環節都需要手工去完成、圖像要自己動手畫。除了會畫,還要會剪。剪圖案是一門硬功夫,要能快速剪出生動的花樣。張漢華先生就能幾秒鐘時間内,熟練地剪出了“蝴蝶”、“對稱花圖”、“翹角”“葫蘆”、“櫞邊”等圖案。他能剪一千多種的花卉圖案,只要給圖案,就能剪出來。他們還會剪很多不同形狀的人物、動物、花紋等。到底能剪出多少種東西,連他們自己都不清楚。只要腦海中出現一種形象,或者生活中看見某件東西,他都可以依樣剪出來。現如今,機印彩花技術基本替代了傳統手工剪刻藝術。扎人物,就是紙折各類古裝人物,這道工序最花時間。張漢華先生説,古法扎人物,預先用粘泥做好人物頭,再彩妝、畫頭和眉毛,燒化時,泥燒不壞,此做頭法,時間長,不利於燒化;現在,他獨創了一種做頭方法,就是用草紙(土紙)捆成實心圓柱狀,剪成“小頭”長,然後用白紙包,留出頭頸,接着綵繪頭,畫眉、眼、鼻、嘴等。此做頭法,有利燒化,做的速度快。再,是用土紙折好身,接連頭。最後,用各種顔色的紙或機印好的花紙,折好不同衣帽,粘貼衣帽,完成整個人物的製作。

  第二“站藝”,首先選好竹,選竹選第二年的毛竹,因爲第一年的毛竹較嫩,容易變形,第三年的竹,老而難破蔑;其次,根據設計圖(一要合尺寸,二要合紙張大小,以免浪費紙張)裁料、扎骨架、破蔑。破蔑,分大粗蔑(不脱骨、主骨架用),中粗蔑(不脱骨、次骨架用),細蔑(脱骨、屋檐、欄杆、扎龍頭、魚尾等處用)。而龍頭魚尾同時用幾種蔑,大粗、中粗蔑用來扎龍頭、魚尾主骨架,細蔑用來扎龍眼、龍皮、魚尾;蔑破好了,依圖扎骨架,扎骨架時要注意骨架該直的直、該斜的斜;再次,打底,就是用白紙把般若船該貼的糊上一層白紙,金瓦底貼紅紙,銀瓦底貼青紙,因爲龍頭比較復雜,打底時,先要用土紙貼好底面,要順安平,再上白紙、青紙,而龍頸、龍身(黄龍貼黄紙、青龍貼青紙)。彩船由大至小,由粗到細、由細入微的法則,先彩船身(船下半部分),用刻好的青金窗花横貼,貼好法船的欄杆(經文裏稱玉欄杆)裝上彩條花邊,貼大小“團龍”、“團獅頭”、“團富貴牡丹”、“團鳳朝陽”;爾後貼彩船上的樓閣(船上半部分),貼門花邊、欄脚花、墻花邊、窗花、屋檐幕風垂珠花,貼折好的翅角、葫蘆、貼折好的金、銀、琉璃瓦;再後貼龍魚尾。彩龍頭、魚尾、裝龍須;最後,把做好的古裝人物,裝在船上需要的地方,裝人物時,不能太呆板,應有坐、有站、有半蹲,有一人一起、有二人一起、有群人一起,形態姿勢各不相同,這樣人物才有生機、有活力。按經文裏説,裝船頭船尾人物都有别,船頭裝觀音,船尾裝普賢、文殊……最後,貼上各種顔色的花朵,貼花朵主要貼於樓閣、屋頂、屋檐邊,以達美化般若船、花似錦之喜慶氣氛 。

  般若船完成後,經懺師,開光點龍眼,禮懺一天,消灾法事、進文表,把造般若船功德、功課,奏明西天佛祖聖衆,燒化船,回向,把此功德回向十方善男信女。

  4. 祭祀、冥具

  喪葬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爲悠久的民間文化内容之一,而喪葬供奉紙扎的習俗,在客家永定由來己久。人們去墳前祭拜時會帶上紙制的飲食器品、紙糊的花帽衣箱,在辦喪事時用的紙扎冥屋。在某些祭祀日,用的紙扎有:如七夕節用的“七娘亭”、“七娘轎”,正月十五的“上元燈”、“古代燒花”(竹做,貼花,與硝藥一起,燒出來的圖案有:八仙過海、福禄壽喜、木蘭從軍、庵堂認母,有5至8層,此紙扎手藝已經失傳);寺廟用的“紫竹林”、“七層寶塔”、“天庵”、“靈山”、“靠壁山”、“聚寶盆”,敬天地神明用的紙扎品等等。喪禮用的“牌樓銘旌”,“傳龍”(蓋棺材用),“靈屋”,“摇錢樹”,“烏憂鉢”,“飯藍子”,“魂橋”;建醮用的“冥都銀行”,“庫”,“店”,“血盆池”,“十二崗”,“金橋”,“銀橋”,“奈何橋”,“五花橋”,“鴛鴦橋”,“觀音大士”,“四大金剛”,“四門凉亭”,“四門水井”,“四路高照花燭”都是紙扎。

  做紙扎活是一項細膩工作,它所用材料不難,只需小竹釺、五色紙、小剪刀、漿糊、小麻繩。製作時,先將小竹釺開始做架,每個彎折處均用繩紮住,待架形完成後開始張貼不同紙張,加上平時做好花朵和該用設施,如花圈中間一個大奠字,外圈多層不同花朵如關扎形式很大層層都要排設不同人物,一個關扎約高達3-4米,長度2—3米,寬爲1米左右,尺寸問題,均是按用户定制爲準。關扎内人物多爲三路戲人物爲一體如:斷橋、大祭樁、打金枝、十八羅漢、八仙過海、大拜壽等等,關扎大型,品物繁多,如扎“車馬趕車人”、“金童玉女”、“摇錢樹”等。

  隨着社會的發展,紙扎藝術也開始融入不少現代元素。紙扎品上的場景、裝飾等,也變得越來越多樣,與時俱進,古今并存,内容豐富多彩,比如“大厝”裝上了“空調”“冰箱”“彩電”等家電、會動的“摩托”“轎車”“飛機”等。

  現在的紙扎都采用“流水綫作業”,很多材料都可以從專門的生産商處獲得,無須自己動手。比如,以前手工製作的紙坯模,現在换成塑料成品,然後再用彩筆加工、上色,最後用清油潤色,使之不會褪色;以前手工繪製的圖片,現在被印刷品代替。做紙扎要先做坯模,以前是用紙,現在大多數用塑料。各種新技術節約了許多人力物力和精力,大大地縮短了紙扎的製作時間。但現代紙扎運用塑料會有污染環境的不足。有些工藝還是“用機器代替不了”的,比如紙扎人物,做頭子(坐藝)。紙扎工具看似簡單,大小剪刀、裁紙刀和破竹刀,可是真正做起來很復雜,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識儲備,比如建築學、繪畫、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做出上乘的作品。

  四、紙扎藝術的文化價值

  藝術價值。紙扎技藝是永定客家民間藝術的一門獨特行業,也是民間中最爲突出的習俗技藝之一,是客家人生活的原發性藝術,是生活與審美相結合的産物,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活藝術。紙扎技藝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處理手法,在造型上不求物體的重量感和體積感,而以扎、塑、繪、編結合,虚實相生,形態空靈,色彩濃郁。以彩紙、竹子等爲廉價原材料,扎制神話人物,歷史人物、飛禽走獸、橋樑房屋等各種形象。它是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抽象造型的靈感和創造力,使紙扎藝術成爲永定民間藝術的瑰寶之一。

  民俗學價值。紙扎文化是客家民間民俗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扎花燈、龍頭、龍尾、紙人、紙馬和涂假山、神話故事等,是客家習俗藝術中主要而又相當普遍的表現形式,并且作爲一種客家習俗文化現象,始終貫穿在祭祀、喪俗、喜慶活動之中。紙扎在文化内涵、技藝特徵龢民俗作用等方面永定各地都不盡相同,這種不同特别體現於整個活動過程中。

  宗教價值。紙扎藝術的發展與演變與宗教有着密切關係,與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俗信都有較深的淵源關係,值得不斷探討研究。

  實用價值。紙扎藝術原材料成本低廉,環保。作品輕盈,便於携帶,具有普及性和便利性。對現世人來説,用紙扎藝術形式來悼念死者,能起到安慰和調節傷感的作用;用紙扎藝術形式來祭祀祖先、神靈,能表達心中敬意、敬畏和乞求福祉的誠意。紙扎藝術作爲緩解死别傷痛的精神慰借品,和表達人們情感的一種載體,在一些客家人生活中有着一定的意義和實用價值。

  文化價值。紙扎藝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既具有美術、繪畫、雕塑等許多藝術的綜合特徵,又具有紙扎藝術豐富想象和成熟的藝術才能,具有很强的審美價值和觀賞價值,其文化的含量在衆多手工藝術中,也是比較高的。

  總之,紙扎文化是永定民間一項源遠流長的重要民俗活動形式,其内容雖隨時代發展而有所演變,但象徵意義和功用大體一致。即以紙扎品爲替代物和媒介,寄託人們對崇拜者或敬畏對象的一種感情和願望,成爲一種富有客家民間特色的民俗文化,既具有象徵性視角,又有化生性觀念,既具有環保型性質,又有節約型理念。其長流不息的現象,值得人們不斷地以科學的歷史主義和視點進行探討研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