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永定客家服飾

  服飾分爲“服”和“飾”兩大類。“服”即指通常意義上的衣服,分類方法五花八門。如,按性别可分爲男服和女服;按穿戴時間可分爲春裝、夏裳、秋衣和冬服,日服,晚裝;按人體部位分爲首服、體服和足服;按穿着場合分爲常服和禮服等等。“飾”指配飾,是衣服搭配的一些裝飾物品,按佩戴部位分類,可分爲頭飾、肩飾、胸飾、手飾、脚飾、佩戴飾等等。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先説衣服。永定客家人稱衣服爲“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裾衫,下着大襠褲”是過去最常見的衣着打扮。大裾衫是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裝結構的特點是:直領、斜襟、布扣、寬袖、無口袋。男女大裾衫衣襟均開右面,布紐扣紐襻。男衫按照服裝的長度,可分爲長衫、中長衫和短衫3類。長衫亦稱長袍,因衫長至脚踝而得名,多爲老年男性天冷時穿。短大裾衫與平常短衫差不多,爲便於勞作,又在下襬處開小襟。中長式大裾衫的長度介於長衫與短衫之間,一般長及腿部,多在休閒時如逢年過節、走親戚、辦喜事時穿。除了大裾衫之外,還穿一種破胸衫。破胸衫又名對襟衫,左右對襟,胸間剖開綴紐,早先以布紐爲多,以後又有骨紐、金屬紐。用藍、黑、灰色布料縫制。

  而女性衫一般來説,年輕婦女的大裾衫裝飾較多,美觀亮麗,中老年婦女的則稍爲檏素、莊重。女子對襟衫多爲短裝,多用作睡衣或内衣。無論大裾衫,還是對襟衫,都分爲夏、冬裝,夏裝爲了凉爽、透氣,則是單衫;冬裝則爲了禦寒,則用雙層,是爲夾衫,有的還在中間鋪以棉絮,成爲棉襖。

  與上衣相關聯的,就是圍裙,永定客家人叫“圍身帕”。圍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蓋,常用一塊花色耐臟的單布做成,多爲客家女子勞作時穿着。嚴格説來,圍裙並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單用,常穿於大裾衫表面,爲勞作時防止弄臟衣衫而穿戴的附屬服飾。

  大襠褲是客家人最爲常見的下衣,幾乎在各種場合下都可以看到。大襠褲的特點是褲腰、褲腿均寬鬆、肥大,褲腿直筒裁剪,通風透氣,便於上挦下放。這種設計,是爲了適應田間勞作的需要,如果緊了,就不適於勞作時的彎腰邁腿。還有一種叫“水褲”的褲子,是客家男人在夏天穿的便褲。這種褲子用較薄的軟布做成,長者可及膝蓋,短者僅遮臀部,類似現在的平角短褲,不過要寬鬆得多。過去客家人不穿“底褲”,但十分注意對腿脚的保暖。即使在夏天,睡覺時也會給腿脚蓋上薄薄的被單,以防腿脚受凉。到了冬天,他們還會專門穿上“褲筒”。所謂“褲筒”,其實就是兩條褲腿。褲筒的穿法很簡單,直接把它套在腿上,爲防褲筒滑落,褲筒上端有帶子,有的分别綁在腿上,有的則連接係於腰上。客家人之所以注重腿脚的保暖,是怕腿脚受凉,無法勝任常年翻山越嶺,或在水田裏勞作的艱苦生活。

  女用裙、袍。裙有尾裙(又名摺叠裙)、桶裙(又名“蟒子”)。多用棉布或綢緞制成,講究的加嵌金綫或彩綫,走起路來閃閃發光。舊時裙長多及小腿以下,長的可遮蓋脚面。女袍,又名旗袍。平常婦女多穿雙料布質旗袍;富家或有身份女子講究綢緞、毛皮製作的旗袍,還有綉花嵌邊的旗袍。

  兒裙童衫褲。童衫有和尚衫、滿月衫、食飯衫和肚兜。童褲有圍怕褲、吊帶褲兩種。幼兒開檔,稍大閉襠。多用花布制成,男女兒童通用。

  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數女人夏天戴的“凉帽”和秋冬時期戴的頭帕。凉帽實際是麥笠帽(又名笠子)。主體爲麥秸編成的笠子,形狀似鈸,直徑尺許。笠頂平面上,蒙着呢布剪成的花樣,上綴各色絲綫織成的美麗花朵,如梅花、石榴花、萬字花等,再在花的中心嵌一個絲綫編織的“油柑頂”(帽頂珠)。由於頭圈淺小,故必用紅芯帶或彩珠串作挽帶,戴時挽在下頷防風吹落。笠沿垂下一圈笠帷,僅面前留着七八寸寬的空檔,以免遮目。帷高約九寸,作用猶如面紗,婦女戴着這樣的笠子,就不致完全“抛頭露面”了。此笠帽流行於金豐一帶,青年婦女配以欄杆花邊衣服或綉花大襟衣裙,平添許多風韵。

  頭帕,永定客話叫“東頭帕”,“東”是“頂”(用頭支承)的意思。“東頭帕”就是頂在頭上的帕。它用格子花羅制成,摺叠時爲方形,戴上時如“金”字形。它罩在婦女的高髻或圓頭髮網之上,作用原在防護頭髮,免遭日曬塵污,但久而久之,却成爲一種中老年婦女的頭飾了。此帕流行於豐田、溪南等地。新娘帽,即“鳳冠”。永定用爲閨女出閣的婚禮帽,以示新娘的高貴,因古時只有誥封夫人才能戴鳳冠。男帽有夏冬帽、風帽、新郎帽等。常見的有“遮子帽”,又名“碗帽”或“六合帽”。用六塊材料制成,夏用布或紗,冬用絨氈。此外還有禮帽、凉帽、絨帽和有帽舌的遮陽帽以及草帽等等。風帽,是冬天擋風禦寒的綿帽。能覆蓋頭、耳、頸及肩膀。中老年人冬季常有,直到三四十年代仍常見。新郎帽,即用呢絨制成的一般男禮帽,惟帽沿左右各插金花專供新郎迎親時攀紅簪花、拜堂和引新娘入洞房時戴用。童帽,有八仙帽、孔明帽、猫頭帽、雪帽、湖其帽及圈子帽等十餘種。每種帽子都鑲有銀飾,銀飾上的圖像,八仙帽爲八仙,孔明帽爲孔明,其他或爲羅漢,或爲和合仙等等,不一而足。還綉有各種精美的花紋。帽子後面一般都有兩條一寸寬二尺長的彩色飄帶,飄帶上各係一個小鈴鐺,孩子戴上走起路來玲玲作響。帽子左右耳朵部位各垂下一條絲縧子。據説,戴着這樣的帽子,不但美觀,還能避邪護身。

  客家人衣着打扮的飾品很多,發簪、手鐲、戒指、耳環、頭巾、手帕、荷包等等,均是客家人常戴的飾品。飾品多爲女子所掛佩,客家男子一般極少穿戴飾品,即使偶有富裕男子鑲嵌金牙,佩戴戒指,也被認爲是在顯擺炫富。客家飾品中的頭巾、手帕和荷包等,多爲布料做成,上面一般會綉上精美鮮艷的圖案,金屬飾品則多爲銀質,金質飾品僅爲富裕之家所佩戴。女子頭髮裝扮有叫高髻飾與平髻飾的。高髻又名高頭,是舊時婦女的髮式之一。有鵲尾式(梳法與“大拉翅”相似)和如意頭髻頓式兩種。不論何式,均飾以金、玉、銀簪、孔雀簪、珠子簪(走動時珠子隨行步而摇晃,故又叫“步摇”)等。平髻飾,平髻又名圓頭。將頭髮一齊梳攏於後盤成扁圓球狀,罩以黑色髮網。其飾物有珠子針、髮夾和花朵等。女子佩戴的耳環,有金、玉、銀制的。平民多佩戴銀耳環。其狀有的僅爲一小圓圈,但大多在圓圈下綴着各式墜子。手鐲飾品有金、玉、銀手鐲。環狀又有竹節鐲、圓圈鐲、扁圈鐲等幾種。銀鐲每只最重達8兩左右。平民多戴銀質的,富家婦女才佩戴金質玉質的。戒指飾品有金、銀戒指。富家子女所戴戒指,或嵌印鑒,或嵌各色寶石。童飾,有頸鉗、項鏈、手鐲、脚鐲等,多爲銀制。頸鉗和項鏈都配上鎸有“長命富貴”、“福禄壽全”字樣或麒麟圖案的小牌子,牌下垂着三個小鈴鐺。手鐲、小鈴鐺。手鐲、脚鐲也配有小鈴鐺。

  在婦女和兒童的頭飾和服裝上,客家人喜歡紅,粉,緑,黄等鮮艷的色彩來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來的憧憬,從姑娘大嫂到老婆婆都喜歡一針一綫把襪底,帽子,揹帶綉成美麗的藝術精品。客家人服飾上圖案檏實精美而又寓意深刻,這也是南遷客家人與原住少數民族交流融合的結果。

  鞋子也算服飾的一部分。女鞋,有綉鞋,又名如意頭鞋、翹頭鞋。從鞋頭至鞋幫,都綉上美麗的花朵、花枝和花葉,還以彩色絲綫沿鞋口綉上花邊。另有用彩色珠子精製鞋襻的各式拖鞋,以及通身綉上梅花、菊花、石榴花等美麗花樣的拖鞋。男鞋,舊時多爲布鞋,分硬底軟底兩種。硬底是層叠“布骨”(把幾層棉布片,漿以米湯,曬干.叫“布骨”)再用苧蔴纖維搓就的“苧索子”密密地“納”,即成。納目簡單地横排的叫“横底”;好像鷄心形的,叫“鷄心底”;猶如篆字的,叫“篆底”。軟底則用棉綫在布層上納成。

  草鞋 ,有黄麻打的,也有用布條或稻草打成的。還有一種較講究的草鞋,用布鞋底,後頭裝上“布骨”或皮革制的後跟,前頭緔三個或五個扁闊布帶子做的鞋帶襻,串入鞋帶即成。這種草鞋,還可當一般的鞋穿用。木屐,一般用棕繩編織的或用皮革制成的屐襻。高檔木屐,屐身通體髹漆,描上花朵圖案,皮襻或彩珠串襻,十分美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