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節 客家漢劇戲裝及其製作工藝

  客家盛行漢劇,而永定漢劇舊時亦家喻户曉。因其用客家話演唱,戲裝也與現實服飾相似,故爲人親近喜愛。小小的一個舞台,天南地北、山河湖海盡收其中,才子佳人帝王將相各呈其能,恩怨情仇在咫尺之地表現個淋漓盡致。説起來,幾個人套上了件戲服,就造就瞭如此的神通。台上的藝人是在娱樂台下觀衆,去表演故事,而以夸張、突出的表現手法及服飾去區分現實與虚構。 下面就以永定客家漢劇爲題,説説漢劇戲裝及其製作工藝。

  一、客家漢劇服概説

   戲具謂之“行頭”,泛指漢劇演出一切用具,客家漢劇服裝有多種稱謂:行頭、戲服、戲裝、穿戴、裝扮等。漢戲服是客家漢劇表演的專用服飾,它具備了配合漢戲漢曲以歌舞的形式(唱功和動作配西皮、二簧漢曲等的表演過程),從而表演故事的基本功能。漢劇服飾的類别範疇,基本沿明朝服飾,其中包括對於漢戲衣繁重的刺綉工藝、製作工藝、裝飾手段、紡織面料和樣式特徵等方面演變過程。

  二、搆成漢劇表演傳統戲裝服飾體系

  1. 保留繼承了明代以來的表演服飾。

  2. 引進吸收了清代服裝樣式。

  3. 借鑒納入了中國古代宗教服飾。

  4. 樣式和功能取自古代舞蹈服飾。

  5. 創新改良的漢劇服飾。

  三、漢劇戲裝的分類

  1. 按衣箱分類:即以文扮、武扮分類,大衣箱裏裝文戲服,二衣箱裝武戲服。此種分類方法只限用於漢戲行業内部。不同的角色應有明顯的身份象徵分别在衣飾上表現出來,例如官位高低、老幼尊卑、男女、輩分等,都可以用漢戲服裝來區分,使台下觀衆對這些程式化的戲服習慣後,便會認同及不需説明便知道該角色的身份。在封建社會,大衣箱是很尊貴的,任何化好妝的演員不能坐在上面,因爲大衣箱裏裝的是帝王服飾,如果坐上去,輕則罰跪,重者罰打。 

  2. 按形態分類,分爲袍服類、短衣類、鎧甲類。此種分類方法適用於非專業人士(外行觀衆)的一般瞭解介紹,如針對不了解漢劇的外國人。同一名將帥,上朝時所穿的便和戰鬥時所穿的不同,戰勝時與戰敗後更是不同。觀衆看見剛才一身大甲的戰將,再出場時,丢盔棄甲、披頭散發、衣衫不全,便可知他已戰敗了。

  3. 按功能分類,分爲蟒、帔、靠、褶、衣五類,這種分類方法目前用於漢戲舞台藝術教學。

  ①“蟒”是帝王將相等高中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禮服,通常被稱作“官衣”,有龍蟒、女蟒、老旦蟒、改良蟒等;

  ②“帔”是各級官吏及其眷屬在家居場合穿的常服,包括皇帔、生帔、旦帔等;

  ③“靠”是武將通用的戎服,分硬靠、軟靠、女靠、霸王靠、改良靠等;

  ④“褶”是一種斜領長衫,主要有小生花褶、素褶、女花褶子、老旦褶子等;

  ⑤“衣”是除前面四大類外的其它所有戲服的統稱,一般歸納爲長衣、短衣、專用衣和配件四個部分,常見的有氅、宫衣、抱衣、僧衣、坎肩、斗篷、生衣和箭衣等。生衣還分文生衣和武生衣,箭衣有龍箭、團花箭衣、平凡箭衣。

  4. 按編輯學分類,即把各種戲衣按官服類、鎧甲類、常服類、衣褂類歸納,此種分類方法兼顧戲衣形態和功能,照顧到業内、業外的情况,以圖典分類方法適應多數層面讀者的閲讀使用。

  四、漢劇服裝的身份區别

  漢劇服裝身份區别並反映在服裝的式樣(款式)、顔色和圖案花紋上。

  1. 漢劇服裝的式樣

  ①男角方面,如皇帝穿龍袍,朝臣穿蟒袍,地方官(州縣府官)穿官袍;告老官員及貴紳穿對襟十團帔;學士、公子、儒生穿項衫;小販、童僕等穿短衣褲。

  ②女角方面,皇太后及各級夫人穿蟒袍;公主、皇妃穿宫衣;貴族小姐及名門閨秀穿古裝;老婦穿十團帔、中青年婦女穿對襟花帔,村姑、婢女穿彩羅衣褲。

  ③武職人物,主帥及大將穿大甲(靠);偏將、小將穿小袖甲或蟒甲;御林軍穿武鎧(鎧甲);武士穿小袖服(箭衣);俠士穿武裝;兵卒穿褂衣褲;公差穿公差服;道士穿道袍;和尚穿和尚衣;犯人穿囚衣。                  

  2. 漢劇服裝的顔色等級

  黄色爲皇帝(或地位最高的神仙)專有,其他人物不得用,比中蟒袍,常有黄、紅、青、白、黑五色,其蟒袍爲皇帝穿,朝廷命官穿其他色蟒,狀元、巡按(小生)和紅净一歷穿紅蟒,廉正的官員(老生)穿青蟒或白蟒,烏净(如包拯)一歷穿黑蟒。這是蟒袍的主要顔色,漢劇舞台上根據同類人物,也有用絳紅、深藍、紫紅、銀灰等的色蟒。 

  3. 漢劇服裝的圖案和花紋製作

  如官袍,在胸前及北背各綴上一塊彩綉叫“肚掛補子”,文官綉上飛禽,武官綉走獸。文官一品綉仙鶴、二品錦鷄、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溪、八品鵪鶉、九品黄鸝、無品練雀。武官六品彪、七品狼、八品犀牛、九品及無品海馬。蟒,實際上是巨蛇,但舞台上蟒袍的蟒,却有鱗有角,似龍非龍,因爲龍是生活中至高無上的形象,舞台上不能綉龍,故綉成非龍非蛇的蟒。蟒的形象也分等級,黄蟒的蟒趾綉五爪,朝臣蟒袍的蟒趾只綉四爪。 

  4. 漢劇戲服的等級標誌

  漢劇戲服的等級標誌,就可以區分劇中人物文與武、善與惡、富貴與貧賤等身份,而且有嚴格的界限,不能逾越,穿錯了,不但受到同行的鄙視,有時還會到官府治罪。故戲班歷來有“寧穿破,不穿錯”的規矩。全部戲服以明代的生活服飾爲基礎,參用其他朝代的一些服飾,按其基本式樣,通過圖案、色彩的變化,組成常用服飾,適應於上起秦漢,下至宋元明(清代另設)各個朝代的不同官階,文武、男女、貧富、老少、番漢等各種人物的穿戴,比如皇帝穿的黄蟒袍、唐皇可穿、宋皇可穿、明皇也可穿。 

  五、漢戲服飾綉紋種類

  漢戲服飾從其造型、圖案紋樣和顔色上,所綉紋樣來區分人物。

  1. 官衣前胸後背有方形“肚掛”,文官綉飛禽,武官綉走獸,另以不同禽獸的圖案區分一至七品官。

  2. 男女披風上綉團花,壽字紋的多爲中老年人穿用,年輕者穿的則是綉梅蘭菊竹花卉圖案。

  3. 穿綉滿花卉的海青的是花花公子,穿不綉花紋素色海青的多爲清貧落難書生。

  4. 最有特點的是“八卦袍”,這種八卦袍,穿上更顯出角色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袍上所綉八卦的布局規則是:

  ①肩承天地(干、坤卦)

  ②胸懷風雷(翼、震卦)

  ③揹負山川(艮、兑卦)

  ④袖藏水火(坎、離卦)

  ⑤前胸後背有太極(即陰陽)。 

  5. 除戲衣外的配套服飾

  除戲衣外,漢劇裏還有頭盔、靴鞋、戰旗、玉帶等配套服飾,如將帥出征時穿大靠,這大靠配上兩肩飛袖、胸背處綉的護心鏡,胸腹處凸綉出虎頭的甲衣,背後插着四支三角形背旗,再配以頭上的戰盔和脚上的戰靴,能表現軍令在身,披掛上陣的雄姿。且大靠下身作開裂形狀,分上下兩層嵌有八件一並的比裙,專用於配合表演上下戰馬的動作。將帥手中持馬鞭或執刀槍,在走圓場、跨馬、對打時,比裙飄動,夸張和美化了動作,顯示出沙場將帥勇悍威武的氣派。 

  六、漢劇戲衣的規定性、表演性和裝飾性

  1. 規定性:漢劇傳統舞台人物的穿扮,采取概念化的表現手法,把漢劇戲曲的表演成分發展到極致,體現出客家漢劇藝術獨特的美學特徵。在此前提下,戲衣使用無寒暑四季之分,不論是朝官的蟒袍,還是百姓的項衫、短衣,一年四季均可穿戴,並無季之别,這樣不分朝代、不分季節,而是根據行當、人物、劇情、場合的不同,服飾、顔色、穿法、搭配有嚴格規定。這也是漢劇舞台戲服的一個特點。 在服裝的管理方面,演出分成“衣”、“盔”、“雜”、“把”箱,“衣”箱裏面第一件是“富貴衣”,是一件袍服(褶子)上面墜滿了各色補丁戲服,是戲箱裏第一件行頭,這也是傳下來的規矩。

  2. 表演性:服裝一定要有助於唱和表演完成。戲衣功能中最明顯例子就是水袖,爲了能够輕唱曼演,漢劇服裝的水袖受古代舞衣影響水袖在不斷加長。現在普通老生的水袖是一尺長,青衣的水袖是一尺七到一尺八;同樣短打抱衣下邊的那兩道“走水”,實際也是原來裏面内襯水衣的一個延長;正旦穿扮使用的宫裝和神化戲中的仙神、妖怪的衣冠扮相特點更加明顯。

  3. 裝飾性:漢劇服裝,區别於日常服裝,是表演的一個重要依賴部分,以手工刺綉爲主要裝飾手段,具唯美裝飾性作用。過去可以在露天舞台或庭院表演,没有完備的演出條件,則用服飾區别於現實,以此目的客觀上加强了漢劇服飾的裝飾手段。

  1)“一衣一式”决定了戲衣使用大量的刺綉工藝。即使是同一類服裝也要通過繁縟的、圖案各异的刺綉來完成,如同樣是蟒袍,要根據不同的面料底色配綫綉制。戲衣的裝飾在豐富舞台的同時還可以適應不同的角色特點。

  2)成熟的織綉工藝,使戲衣的裝飾錦上添花。手工織綉方法和技術,可以製作出華麗的戲衣。漢劇戲服顔色除了有襯托和美化的作用外,亦是暗示穿衣者的身份階層等的分别,這種象徵性是做戲的與看戲的都已有共識後而達致的傳統,例如黄色代表尊貴、紅色代表正直、黑色代表粗獷、白色代表莊重、緑色代表剛毅,戲服顔色從傳統的“上五色”紅、緑、黄、白、黑,發展擴充爲“上、下五色”,又納入了紫、藍、秋香(一稱“沉香”)、月白(現通稱“皎月”)、粉紅諸色。

  七、戲裝工藝

  (一)製作工藝

  永定鳳城有位客家女叫張秋連,她是祖傳的專業刺綉漢劇戲服的師傅,從手工刺綉到半手工縫紉機綉,干這行已有三十多年了,在刺綉方面有很豐富的經驗,不過像這樣的師傅已經爲數不多了。據她説,要製造一件戲服,一般要經過五個步驟:初樣、畫圖、綉花、裁剪、車縫,每一個步驟都非常重要。平時她畫一張圖,簡單的短時間内可以完成,如果客户的要求特别高,則設計畫圖會花費幾天的時間。但凡看過戲劇的人都清楚,古裝戲服不像一般服裝那樣簡潔大方,爲了表現不同的人物角色,戲服會綉上不同的圖案和花紋,使用不同的顔色和色彩。傳統漢劇對其角色服飾有着嚴格的規矩,“寧穿破、莫穿錯”就是戲行裏流行的一句諺語。據她介紹,客家傳統戲服,種類非常多,經長期實踐,改良後形成現今傳統程式化的形態,從服裝的造型、圖案紋樣和顔色上,就可區分劇中人物文與武、善與惡、富貴與貧賤。如帝皇將相穿男大蟒,皇后公主穿女蟒裙;元帥將軍穿男大靠,才子書生穿海青,夫人穿女披風,員外公穿男披風,小姐和未婚姑娘穿西湖裝、小宫裝、小古裝等等。

  戲服除以造型和顔色的不同顯示各種不同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徵之外,還可以從服飾上刺綉的圖案花紋對人物形象加以區分。如戲服中官衣上綉的圖案就大有文章。文官綉的是飛禽紋樣,武官綉的則爲走獸,還有以不同的圖案區分一至七品之别。

  漢劇服裝分類有,蟒、鎧、褶子、開氅、官衣、帔及衣七種。她設計的戲服,樣圖有“男大蟒”、“ 女蟒裙”、“大海青”、“男小靠”等。

  蟒

  ① 蟒的種類

  穿蟒的多是漢戲中的帝王、將相、后妃、大臣等高貴身份人物通用的禮服。特别是於禮宴、朝會、大典、理案等場合穿着,以示莊重嚴肅。蟒的種類還有“加官蟒”(天官蟒)、“改良蟒”等,老生如《沙橋餞别》之李世民,《龍鳳呈祥》之劉備,《四郎探母》之楊延輝,《戰太平》之花雲,《朱簾寨》之李克用,小生如《會審》之王金龍,《群英會》之周瑜(白蟒)。

  ② 蟒的式樣

  蟒的式樣是:齊肩、圓領、右衽、大襟、大袖、帶水袖、袍長及足、腋下開至底襟、袖根下襯有與袍不同顔色的闊邊,叫“擺”;配有“玉帶”,又名“角帶”。蟒的紋樣多是在袍前後襟下部綉有海水、江崖(俗稱海底),包括彎立水、直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等紋式。

  ③ 男蟒和女蟒

  男蟒全身綉龍,包括團龍、行龍、大龍,或祥雲等。女蟒略短,綉龍或鳳圖,下裳配裙子及飄帶,爲后妃等穿。

  ④ 蟒的色彩

  色彩方面主要是用十種純色,包括上五色:皇帝、后妃穿黄色,元帥穿紅色,將軍及忠臣穿緑色,老臣及小將穿白色,剛烈性格人物穿黑色。還有粉紅色、湖色、沉香色、藍色、紫色下五色。

  ⑤ 永定龍崗漢劇藝術團,民國時期的黄緞盤金大龍蟒,張漢華老先生的私人藏品,張秋連女士修復,此蟒刺綉技法,是平針盤針,用金綫銀綫代替絲綫而綉成,張女士綉的“改良蟒”采用機綉套針彩綉,老生如《干隆觀燈》之干隆。

  鎧

  即古代將士通用的鎧甲,又稱爲“甲”。是所有戲曲中武將常用的戰袍。分“大鎧”、“鎧仔”、“改良鎧”等。亦有人用“扣”字代替“鎧”字。它的式樣是:圓領、圍鎧領、緊袖口、鎧身分前後兩片,長至足部,前片中部略寬,稱“鎧肚”,鎧肚上綉虎頭形謂之“武鎧肚”;只綉一般花紋的謂之“文鎧肚”。雙腿的兩側各有一塊保護腿部的“鎧腿”。背部有“背虎殻”,上插三角形鎧旗四支,旗的顔色是與鎧相同,旗内多綉祥紋或龍紋或令字。鎧旗即是“令旗”,是將帥重要象徵之一。插旗的方式是將旗插在背虎殻上而向外擴散,因而給人有威武的感覺。有些鎧有“護心鏡”在胸前。而不用旗鎧的稱“軟鎧”。鎧的紋樣多用魚鱗紋或丁字紋,以模仿真甲上的甲片。而色彩是與蟒袍一樣,有正五色及間五色的鎧。鎧漢劇較爲少用,而客家木偶劇亂彈用的較多。《觀音傳》之韋陀穿的甲稱魚鱗甲或丁字甲,緣飾爲雙層水邊,用紫色綫綉,鎧的紋樣爲大虎頭,適用人物如《失街亭》之馬謖,《三國戲》之關羽也可代用。

  褶子

  漢劇的褶子又叫“海青”、“斜領長衫”或“道袍”。戲裝之外服,男女均有。褶子是劇中廣泛被使用的便服,無論文人武將、平民百姓都可以穿着。

  ①男褶子又稱道袍,它的式樣是大領闊袖、右衽大襟、斜領,褶身長及足,胯下有開褶、身寬、帶水袖,文、武、醜褶子可適當將尺寸縮短。男褶子是各行的便服,又可襯在各類袍服內使用,根據用途分爲素褶子、綉邊褶子、綉花褶子;又可根據脚色的使用分爲老生褶子、小生褶子、花臉褶子、醜褶子;此外富貴衣、老鬥衣、道袍等也可歸入男褶子類。男褶子顔色有上、下五色,綉法可根據衣料的顔色,采用綫綉盤金、盤銀或綫金混綉。男褶子中團花褶子,是由十個團花和衣邊紋飾搆成,適用武生、武净等角色,通常根據演出需要搭配顔色。 

  ②女式褶子是漢劇中女性角色日常居家之服, 式樣爲對襟、小圓立領、身長略短。褶子上的紋樣有兩類:有花紋綉在褶上稱“花褶子”,如一般文武生、小生、青年、旦角等用。全件没有綉花的稱“素褶子”,如老年人穿的深色素褶。而武丑、俠士等則不用花卉,而用飛禽作紋飾。色彩方面,花褶子有用正五色及間五色。素褶子則多用紅、藍、黑、古銅等色。刺綉根據色彩的需要,用盤針、套針、平針、變體綉等混合綉法。

  帔

  漢劇又稱“帔風”,帔主要是帝王、后妃、達官貴人、富户人物家居場合所穿的便服。它的式樣是對襟、直領、闊袖、帶水袖、左右胯下開裾。男帔長及足,女帔則稍短。帔上綉的紋樣則很多,例如皇帝用團龍、后妃用團鳳,其他人物視乎年齡身份,用團花、團壽、桅子花、鶴、蝴蝶、鹿等紋樣。而色彩主要是紅、黄、藍、紫、粉紅等色。皇帝后妃用黄;狀元、新婚、喜慶用紅;其他人等没有嚴格規定。

  開氅

  漢劇又稱“海長”。析羽爲裘也、旌旗之屬,氅本爲鳥毛,故多以鳥羽爲之。鳥之羽毛,用以制衣服,叫鶴氅。開氅本是漢劇中武將權臣在非禮儀場合所穿的便服,亦有用於禮儀宴會等場合,當禮服用。一般無官職者不能穿。它的式樣是大斜襟、大領、氅長及足,與海青相似,但袖比海青大,肋下有擺、有緣飾,但腰不用玉帶。紋樣主要有獅、虎、豹、麒麟、仙鶴、飛燕、鷹,亦有團花、八寶等。而現今的開氅比海青多四柱花。色彩方面主要是紅、黄、紫、緑、白及黑。

  官衣

  漢劇又叫“圓領”或“補子”。官衣是文武百官辦理公事時所穿的官服。式樣是盤領、大袖、帶水袖,形制與蟒相似,但不綉團龍,下身不綉江崖海水紋樣。有肋擺、掛玉帶,胸背各綉一正方形圖樣,以區别文、武官及官階之高低,此即謂之“補子”。官衣的紋樣主要是胸背上的補子圖案。但現今漢劇中的官衣並不理會所用的補子是否是正確的官階,而形成程式化的作用,觀衆看見有仙鶴補子的便知是文官,見麒麟補子的便知是武官了。况且没有一出漢劇需要六七個官同時穿官衣排班的。所以漢劇官衣上的補子已成爲飾紋的作用多,而用以區分官階的作用漸少了。現今亦有用旭日海水圖案作補子的,但比較少見。婦女也有官衣,但極少用。至於色彩方面,多用紫、紅、藍、古銅、黑等色,而應是紫官袍地位最高、紅次之、黑最低。但現今漢劇甚少理會官袍上顔色的區分,及顔色與補子的配合了,一品綉仙鶴的官袍應是紫或紅色的袍,但仙鶴配藍袍也没有人理會了。 

  衣

  漢劇與其他地方劇一樣,“衣”是式樣最繁,所包括的種類也是最多的。凡不入上述六類的各式人等所穿的服裝,均可歸入此類。上自公主、皇族人員,下至宦官、兵卒、役、堂倌、書僮、平民、和尚、道士等都可穿用這類服裝。因爲各種“衣”的式樣和紋樣都不同,所以不能具體歸納出“衣”類互相共通的式樣或紋飾。“衣”大致上有:宫衣、太監衣、快衣、箭衣、黑鬼衣、八卦衣、法衣、袈裟、馬褂、茶衣、上下手衣、兵衣、旗裝等。 

  漢戲戲服的品種繁多,每個品種都有其自己的工藝特點,它們的製作工藝復雜,一套戲服要經過多道工序的精心細作,才能完成。

  設計 是製作戲服的首要工序。傳統漢戲服裝在造型和結構上是較爲固定的,但服飾紋樣千變萬化,需要設計人員一一搆思與描畫出來。不過有一個基本原則:戲服的顔色和紋樣設計要適合劇中人物的造型特點,同時又要合乎刺綉和縫制等工序的要求。

  設計之後,接着就是刺綉。漢戲服的刺綉具有“民間刺綉”的藝術特點,綉工精細、色彩富麗是漢戲服裝的一大特色,服飾的紋樣刺綉主要有彩綉和釘金銀綫兩類。“漢劇中帝皇將相、官宦和富貴人家穿的服飾,即使五彩綉,也要多釘金銀綫。平民百姓、窮苦人家穿的服飾,則以彩綉爲主,顔色較爲素淡。”

  車縫   縫合是戲服工藝的關鍵工序,也是比較復雜的一道工序。一件戲服穿起來平整舒服與否,和縫合有極大關係。有些特殊的部位,如男大甲靠腹部虎頭的製作更非一般,要用棉花將綉成虎頭紋樣的緞子墊成浮雕式的虎頭形狀,連虎眼、虎鼻、虎牙也要做得活靈活現。還有些服飾,車縫技術難度很大,如製作大靠,每塊件料都要“捆”邊,由於各塊件料邊緣形狀不同,要將它們的角度“捆”得恰到好處,就非要有熟練的車縫技術不可。製作武旦的漢戲服裝時,光是裙子就有十幾條帶子,整個工藝是由很多配件組成的。製作漢戲服裝,各個工序都有各自的難點,但設計是整個製作戲服過程的靈魂,如果你設計的布局好一點,後面的工序就容易得多,所以做設計的人一定要學美術,還要培訓很多年才能上手。

  (二)裝飾手段

  客家刺綉一般用作服飾用品的裝飾,做工精巧,色彩華美。李白詩“翡翠黄金縷,綉成歌舞衣”、白居易詩“紅樓富家女,金縷刺羅襦”等,都是對於刺綉的咏頌。刺綉除了作爲服飾用品外,還用於綉作佛經和佛像,爲宗教服務。刺綉的針法,除了運用傳統的辮綉外,還采用了平綉、打點綉、紜襇綉等多種針法。紜襇綉又稱退暈綉 ,即戧針綉。它可以表現出具有深淺變化的不同的色階,使描寫的對象色彩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裝飾效果。

  (三)紡織面料

  材料方面以布質爲主,早期民間漢劇團經濟能力有限,戲服的質料多是用布、綾、(綢)、緞。只有少數富裕一些的戲班或官宦家中聘用的班子才會用錦緞、雲緞等貴重衣料。亦有用尼龍紗等現代化産物,後期增加了膠片或者銅托小鏡點綴戲服。現將各質料之特色簡略介紹:

  1. 大緞,比較光滑,厚密的絲織品;

  2. 縐緞,亦是光滑,但較輕的緞;

  3. 縐,出自浙江、古時湖州絲綢的一種,故又名“湖縐”;

  4. 綢,一般絲織品的通稱;

  5. 緙絲,宋代開始的一種絲織品,織法繁複,而效果則似雕刻而成,故又名“刻絲”;

  6. 真絲緞貝縐,與縐緞差不多,但不反光;

  7. 尼龍紗,主要是用作釘珠片珠筒的輕紗。 

  (四)樣式特徵

  資料顯示,漢劇早期服飾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樣,並加以改良爲戲服。清朝時期,其他劇種越來越多,尤其京劇倍受歡迎,交流逐漸增多,服裝制度亦漸受京劇影響,而且當時新劇目加入朝廷官員角色,部分戲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樣。傳統京劇服裝可分爲:蟒、靠、褶、帔、衣。然而傳統漢劇服裝可分爲:蟒、靠、褶子、開氅、官衣、帔、衣。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