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采善堂萬應茶製作工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具有二百多年臨床應用歷史的“永定采善堂萬應茶”,對胃腸積熱引起的腹痛、腹瀉、痞滿、痢疾、便秘;中暑所致的發熱、惡寒、嘔吐、泄瀉;飲酒過量所致的惡心悶亂以及外出暈車、暈船、水土不服、傷風感冒等各症均有顯著療效,且無毒無副作用。其美名遠揚,暢銷海内外。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

  “萬應茶餅”創始人 據《永定縣誌》記載,清嘉慶年間,在福建漳州有家中藥坊研製了一種可治人多種外感和消化道疾病的妙藥——“萬應茶餅”,因療效顯著,聲名遠播,行銷甚廣。而萬應茶餅的創始人則是永定客家著名老中醫盧福山。盧福山(又名萬福),字曾雄,(生卒不詳)出生於永定陳東鄉陳東村,出身貧苦,12歲只身前往漳州拜師學醫。其聰穎博學 ,依據三十多年臨床經驗,精選三十多種地道中藥材,用傳統中藥製劑工藝技術配製成了“萬應茶餅”。該茶餅對胸滿腹脹、嘔吐泄瀉、飲酒傷脾等胃腸道疾病有特殊療效,深得人們贊譽。據傳當年浙江天台山一位老和尚雲遊至漳州南山寺,親身體驗了“萬應茶餅”的療效,對“萬應茶餅”的療效深爲嘆服,即贈聯一副:“采集名山藥,善療天下人。”此後,盧福山便將藥鋪更名爲“采善堂”。

  盧福山行醫漳州60年,去世後,其子盧宏漢繼承遺業,並將藥鋪從漳州遷回永定陳東老家,設廠制藥,以傳統的手工技藝製作“萬應茶”,産品爲小丸狀。後改用水車、石磨、銅磨等制藥工具,專業制成産品。清道光元年(1821),永定縣大溪鄉的進士、翰林院編修巫宜福回鄉探親返京時,盧福山之子盧宏漢贈與“萬應茶餅”。巫宜福回京,適值京城瘟疫流行,巫翰林即取家鄉“萬應茶餅” 施治,得愈甚衆。爲此,巫宜福親筆題寫“采善堂”三個大字,並贈寄五言律詩一首:“有客桑君語,良方妙化裁;桔榮先蔭外,藥引上池來;驅疫千金换,通神六氣歸;枕中宜寶貴,知是濟世才。”從此,“萬應茶餅”美名遠揚。盧宏漢將巫翰林所書“采善堂”制成金字匾額掛在藥店中,傳諸後代。

  “萬應茶”主要藥材配方 采善堂“萬應茶”的原産地永定縣,位於福建省西南部,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氣候温和,冬短無嚴寒,夏長無酷暑,年平均氣温20.1℃,無霜期達300天。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024小時。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約1647毫米,且降雨量相對集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境内生物種類繁多,山地植物有160多科1000餘種,藥材有140多種,爲“萬應茶”的生産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萬應茶”采用的主要藥材有:檀香、肉荳蔻、大黄(酒制)、 陳皮(制)、 廣藿香、薄荷、羌活、白术(土炒)、明黨葠、山楂、茯苓、白扁豆(薑制)、香附(醋制)、蒼术、白荳蔻、厚樸(薑制)、香薷、枳殻(麩炒)、肉桂、澤瀉(鹽制)、前胡、木瓜、紫蘇葉、半夏(薑制)、木香、猪苓、丁香、小茴香、桔梗、白芷、甘草、檳榔、 高山茶葉、砂仁(薑制)等三十多種地道中藥材。

  組方和功效:

  “萬應茶(餅)”中成藥選用的三十多種地道名貴中藥材,用獨特傳統制藥工藝制成。組方中重用了砂仁、荳蔻、白蔻、木香、枳殻等多種珍貴南藥,都具有理氣、健脾、和胃的功效;配以白术、蒼术、厚樸、半夏、木瓜、丁香、陳皮、小茴香、白扁豆等化濕消脹、和中理氣的藥物,對治療濕濁中焦、中暑、飲食和飲酒不當引起的胸悶、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瀉泄及濕熱引起的痢疾等各症,具有顯著的效果;並能調理脾胃平衡,對脾、胃、腸具有保健功能。組方選用了薄荷、香薷草、紫蘇葉、前胡、白芷、羌活等芳香藥物,具有疏風解表、健脾和胃、行氣之功效;配以制大黄、檳榔、澤瀉等,具有清熱導滯,盪滌胃腸的積熱、積滯的功效,特别是對胃腸積熱所致的痞滿、便秘,具有很好的解毒通便作用。組方還配以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藥性。諸藥配伍,使萬應茶組方寒熱相因,藥性平和,使濕濁内化、氣機通暢、清昇濁降、表邪得解,諸症自愈。 

  “萬應茶(餅)”製作工藝 

  主要工具:

  舊時生産“萬應茶餅”的工具主要有水車、切刀、石磨、銅磨、木制印版、簸箕等;現代采用機械化生産,各種設備甚爲先進。 

  主要製作工序:

  “萬應茶(餅)”製作工藝獨特,三十多種地道中藥材按不同方法炮製,整個生産工序有一百多道,主要:

  1. 净制  包括中藥材的净選、清洗與乾燥。 

  2. 切制  藥材切段、切絲、切片、劈碎、方塊。

  3. 泡制 部分藥材需要童尿浸泡,今被現代醫藥代替,僅限傳承掌握。

  4. 炙制

  (1)酒炙  加黄酒拌匀,悶潤至吸盡,用文火炒至表面或切面呈黄色,或色略深,取出,放凉。

  (2)醋炙  加米醋拌匀,悶潤至吸盡,用文火炒干或炒至表面或切面呈黄色,或色略深,取出放凉。

  (3)麩炒  取麩皮撒在熱鍋内,中火加熱至麩皮冒煙時,分别加入净藥材、切製品,迅速翻炒至表面或切面呈黄色,或色略深,透出焦香氣時,取出篩去麩皮,攤開,放凉。

  (4)鹽炙  取净藥材切製品,加薑汁拌匀,悶潤至吸盡,置熱鍋内,用文火炒至表面或切面呈黄色,透出焦香氣味時,取出,放凉。

  (5)土炒  取净土(竈心土、紅磚粉、紅土或赤石脂),撒在熱鍋内,中火加熱至土呈靈活滑利時,加入净藥材、切製品,迅速翻炒至表面或切面盡染土色,取出,篩去土,攤開,放凉。

  (6)薑汁炙  分别取净藥材砂仁或厚樸切製品加薑汁拌匀,悶潤至吸盡,置熱鍋内,用文火炒干或至規定程度,取出,放凉。

  (7)半夏制法  生半夏除去雜質,大小分開,用水浸泡,每天换水2至3次。若起白沫, 加藥材2%的白礬末,泡一天後再换水,繼續泡至規定天數。至内無干心時,去水,洗净。另取生薑切片煎湯,加入白礬與半夏煮透取出,棄去剩餘液汁,乾燥,用時粉碎。

  注:净制、切制、泡制、炙制的藥材應裝入潔净容器並註明品名、批號、操作日期、操作者、數量。

  5. 環境的温濕度  生産過程的適宜温度18℃~26℃,相對濕度45%~65%。

  6. 配料、混合、滅菌  按配料單的藥材稱量配料,粉碎過篩後混合、滅菌。投入下道工序。

  (1)按處方量批生産指令準確配製。

  (2)按處方量稱取檢驗合格的萬應茶生藥原粉、黏合劑、純化水。

  (3)加入藥粉、黏合劑和純化水,混合,制成軟材。

  (4)將軟材置滅菌櫃内,注入蒸汽滅菌。

  7. 制粒乾燥  滅菌後的軟材制成顆粒,乾燥。

  8. 整粒、過篩、總混、壓片、包裝。

  9. 半成品質量檢查和控制                 

  (1)外觀檢查  本品爲棕褐色顆粒狀袋泡茶,或淡紅褐色小扁圓形塊狀茶餅;氣香,味苦、微甘。

  (2)水 分  按照水分快速測定儀標準操作規程進行測定,顆粒水分<6%。

  (3)裝量  允許誤差±9%。                    

  (4)内包裝密封性每袋過濾茶紙壓紋清晰、切邊整齊、粘合穩固。鋁膜袋壓紋清晰、切邊正確整齊、粘合穩固。

  10. 原料消耗定額

  (1)配料、混合、制粒乾燥、整粒、過篩、總混工序理論産量和損耗量按消耗定額標準收得率98±2%。

  (2)内包裝、壓片工序理論産量和損耗量按消耗定額標準收得率100±2%。

  11. 檢 驗  在生産過程中,若某一工序物料平衡超過允許範圍,不得轉入下一道工序。須經調查原因直至做出合理的解釋,審核放行。

  相關製品:

   “萬應茶”主要産品有: “萬應茶餅” 、小丸狀“萬應茶”和“萬應茶袋泡劑”等。

  傳承概况:

  “萬應茶”自創始人盧福山之子盧宏漢將藥鋪從漳州遷回老家陳東設廠,專業生産“萬應茶餅”後,世代相傳,綿延不失,民間臨床應用至今,已有二百餘年曆史。1926年冬盧宏漢之子盧鬥三、盧樂三及同宗盧從老家陳東遷至廣東大埔(今廣東大埔縣茶陽鎮)設廠經營20年。1947年春,盧作屏之子盧文華、盧文壽從廣東大埔遷至老家永定縣陳東鄉,專業生産“萬應茶餅”。1956年盧曾雄的後裔盧文華、盧文壽將秘方獻給當地人民政府經縣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永定縣公私合營岐嶺茶餅制藥廠” 1957年,成立“永定縣陳東公社采善堂制藥廠”。1961年,藥品“萬應茶餅”正式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商標註册,批準註册证號爲39627號,註册商標爲“金豐山牌”。1985年,縣政府批準,藥廠從陳東遷至永定城關, 成立國營“福建永定采善堂制藥廠” ,以傳統工藝 與機械 設備相結合的方式生産“萬應茶餅”。1988年,采善堂制藥廠引進現代先進製作技術,結合傳統工藝,成功研製出“萬應茶袋泡劑”,既保留了 “萬應茶餅”原有的藥效,又具有泡服方便、溶速快、藥效快、包裝新穎等優點。自面世以來,深受消費者信賴,成爲永定人贈送親朋好友和海外僑胞的佳品。面對競争激烈的藥品市場,爲凸現采善堂品牌效應,永定采善堂制藥有限公司與新加坡唯奇文化傳播公司厦門分公司合作,對采善堂品牌進行了宣傳策劃,提高産品檔次,並向國家專利局申請了“萬應茶餅”、“萬應茶袋泡劑”的外包裝專利,産品暢銷福建、廣東、北京、上海等16個省、市、自治區, 並出口新加坡、香港、台灣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該産品1994年榮獲“國際保健醫療精品”、“展銷會金龍奬”;1996年獲福建省林業名特優新産品博覽會“最暢銷産品奬”;2000年被省鄉鎮企業局授予“名牌産品”;2002年被全國人大九届五次會議指定會議專用茶;2002年被上海市十一届政協五次會議指定會議專用茶。2002年,“采善堂”註册商標被龍岩市人民政府授予 “龍岩市知名商標”;2006年,被評爲“福建省著名商標”。2007年,申報爲“中華老字號”;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