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節 永定菸絲製作工藝

  永定是著名的“烤煙之鄉”,曾經有“菸絲王國”的美譽。永定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種植的菸草品種優良,加之工藝考究的制煙技術,使得以曬菸葉加工而成的“永定菸絲”色澤金黄、氣味清香、組織嫩細、油分適宜,吸起來有特殊清香甜味。至於烤煙的品質,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國内外市場上均享有很高聲譽。宣統二年(1910年)龢民國三年(1914年),超莊菸絲和菸葉,曾分别在南洋勸業會和美國舊金山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萬國博覽會上兩次獲奬,素有“煙魁”之稱。1957年,在全國菸葉質量鑒評會上,就被列爲全國烤煙“清香型代表”,成爲國内卷制“熊猫”、“中華”、“雙喜”等高檔卷菸的重要原料。

  一、菸絲歷史概况

  菸絲是用特製切削工具將菸葉切成不同粗細的細絲、顆粒或碎片的煙製品,用煙鬥、煙袋或手工自卷燃吸。相關史料記載,菸絲製作始於永定。永定的曬菸栽培,始於明萬曆末或崇禎初,至今有四百多年曆史,是全國最古老的煙區之一。烤煙正式傳入永定,則始於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菸草種植傳入永定後不久,永定的煙農就很快掌握了曬菸種植技術,其中仙師鄉所産曬菸,質量名列本縣前茅,時有“一深塘,二湖洋,三凹下,四利坊”之説。據清道光十年(1830)《永定縣誌》載:“永定曬菸獨著於天下,本省各地及各省雖有種植,然色、香、味皆不能及。”與此同時,本地煙農也掌握了“細切如絲”的加工技術。民國十五年(1926年)以前,永定的菸絲製作的作坊林立,遍佈全縣各鄉村。如原撫市鄉社前村,清干隆至嘉慶年間,開設條絲加工作坊近百家,全村90多座樓房,幾乎樓樓有條絲加工,一座樓内有二三家條絲作坊者也並不鮮見,從業人員達2000餘人,日産條絲7000公斤~8000公斤。隨着永定條絲煙的興旺發達,永定籍條絲煙莊、商行也遍及江南各大中城市和東南亞諸國,條絲煙每年出口五六萬箱,箱裝百包,主要銷往漳州、厦門、台灣、廣州、南京、上海、武漢、長沙、揚州、蘇州以及南洋等地。

  二、永定菸絲製作工藝

  永定傳統制菸絲工藝一般可分爲分級、打煙、制煙板、刨煙、包煙五道工序。

  1. 分 級

  分級是指按菸葉質量的好壞,將菸葉分成若干等次。菸葉是製作條絲煙的基礎原料,菸葉等級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條絲煙品質的優劣,等級不同,製作出來的成品優劣差别很大,因此菸葉分級工作應由經驗豐富者擔任。過去,一般以菸葉所出部位及顔色作爲分級的主要依據,利用眼觀、手摸、鼻聞的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判斷,然後分出上、中、下等級。下部葉,主要是脚葉、下二棚菸葉;上部葉,劃分爲頂葉和上二棚菸葉;以中部菸葉爲最佳。從顔色上看,同一品種同株産的菸葉,隨煙株着生部位的上昇,顔色逐漸加深。紅棕色一般出現在上部葉,葉片以紅爲主,葉背呈金黄色;中部葉檸檬黄色,色澤較鮮亮,黄色色素明顯。因此,上等煙主要是中部、下二棚和上二棚菸葉;下中部菸葉、二代煙及次品頂葉爲中等;脚葉、二代煙頂葉、三代菸葉則爲下等。

  2.打 煙

  打煙由工藝水平高的師傅操作,將菸葉置於專門的打坪内,讓太陽暴曬發脆,然後撕去煙骨,用雙手拍打菸葉,除去粘附在菸葉上的塵土,並使菸葉成爲碎片,再用大小不同規格的網篩去除烟塵和殘留塵土,而後用簸箕反復顛簸,除净附在葉片上的細小煙骨,稱之“打煙”。 

  3.制煙板 

  菸葉碎片放在室内乾净處讓它回潤,之後噴灑適量上等花生油,煙與油的比例通常爲6∶1;再加入適量薑黄粉,每30公斤菸葉加0.15公斤~0.2公斤;然後拌匀,使之緊握能成團,抛起即散開爲度。將菸葉碎片放入特製的木筐架套上略加壓緊成“煙磚”,安放在絞煙馬凳上,上加木制壓板,壓板上面壓以大小“龍骨”,扣上苧麻繩索,轉動絞輪,漸加用力擠壓“煙磚”。經過一段時間,取出切成等寬的煙板,把7塊~8塊煙板叠放整齊,用一苧麻繩捆緊,放在竪於馬凳一端的長木夾板内,上壓扁形“龍骨”於兩木板夾内的煙板上,再扣上繩索,轉動絞輪,擠出煙油,停留一段時間將煙板卸下,謂之“制煙板”。

  4.刨 煙

  刨菸絲是一項技藝要求很高的活,刨煙工人須體力健壯,並經三年學徒訓練方能勝任。將堅硬如鐵的“煙板”置於特製夾板内,由刨絲工人用2公斤~3公斤重的鐵制煙刨,由上往下小心刨削,即成細如發絲的菸絲。菸絲置於長方形木盤内分列成兩行,每到一包之量,即套取預先排好在煙桌的包煙紙上,稱之“刨煙”。

  5.包 煙

  包煙工人把排在包煙紙上的條絲煙,包成四角長方形煙包,略加晾曬即可裝籠待運出售。煙籠用薄竹片編制成四方形,上下兩層相套。裝籠時先在煙籠四周及底層放置用小竹簽連成的白葉,然後將煙包叠入,上面再壓蓋白葉,再將外套籠蓋套上,外加繩索四面扎緊待運。

  三、主要工具 

  菸絲手工製作的主要工具是煙刀,用鐵材鍛造而成。打制煙刀技術含量高,尤其要把握好“焠火”工藝,否則刀刃易“酥嘴”、“倒芒”,切起煙來不但勞工費力、效率極低,而且切出的菸絲大小不一、質量差。名躁一時的煙刀有湖坑鄉洪坑村“日新牌”和高坡鄉睦鄰村“勝制牌”煙刀。與此相應的配套器具是磨刀石,以撫市鎮鵲坪村的産品爲優。

  永定條絲煙製作屬於純手工操作,製作工具簡單,但製作工藝講究,成本低廉,所制菸絲細嫩,色澤金黄、油份充分,氣味芳香純净,刺激性小,燃燒性好,適宜用水菸筒和旱菸筒或用煙紙自卷吸食。

  附:干隆皇帝“煙魁”匾額的由來

  永定從明朝萬曆五年就開始種植菸草。永定生産的條絲煙,“色澤金黄,氣味芬芳而醇厚,吸之驅除瘴穢。”(《民國版永定縣誌·物産篇》)到了清朝干隆年間,永定條絲煙風靡全國,干隆皇帝還賜匾額給永定煙商,稱永定條絲煙爲 “煙魁”。 1995年永定縣菸草局組織編寫《永定菸草志》,編寫人員在查閲《民國版永定縣誌·物産篇》時,發現干隆賜給永定煙商《煙魁》匾額的記載,並向國家菸草局匯報,引起國家菸草局領導的高度重視,派來二位專家核實。最後,在二位專家的努力下,終於在天津博物館找到干隆賜的《煙魁》匾額原件。   

  干隆賜《煙魁》匾額還有一段佳話。清朝干隆年間,永定撫市社前村煙商賴存寬,在蘇州做條絲煙生意。有一次,存寬和他的伙計忙裏偷閒,乘着私家船在蘇州河上遊玩,巧遇干隆皇帝微服下江南的船隻。因干隆從京城大運河坐船南下到了蘇州,時至多日,又不想讓地方官知其行踪,此時食用物資供應不上了,船上的太監和大臣們都心急如焚。此時,真是“山不轉水轉”, 干隆的隨從看到迎面駛來一艘豪華的彩船,想必他們一定很有錢,船上的食物一定很充裕。這些隨從忙上前詢問:“客官,你們船上有食物嗎?”存寬答道:“有哇!”其中有位隨從告訴存寬,他們是從京城來的,船上的食物已不多,快要斷炊了,能否助他們一臂之力。存寬知道後,趕緊叫伙計們將自己船上的食物往他們的船上搬。一位“後生”聽到聲音,氣宇軒昂從船艙裏走到船頭,問道:“客官,你們做什麽生意?那裏人士?”存寬答道:“我們是做條絲煙的,從福建永定而來。”他邊説邊把自己所帶的條絲煙遞給“後生”,“後生”饒有興趣地仔細端詳了金燦燦的條絲煙。存寬立即取出水菸筒,施好菸絲、點上火,遞給“後生”,“後生”吧嗒吧嗒地抽起來,吞雲吐霧,頓時感到飄飄欲仙。他當即贊口不絶:“極品,極品!”存寬還把水菸筒獻給“後生”。後來才知道這位“後生”就是干隆皇帝。干隆回到京城後,爲了感謝賴存寬,賜給他“煙魁”匾額。存寬即把干隆賜給他的匾額,掛在店鋪最顯眼的地方,使永定條絲煙名氣越來越大,生意做得越來越紅火。從此,“煙魁”成爲永定條絲煙的著名品牌,給永定商人帶來巨大的財富。這就是干隆皇帝賜“煙魁”的由來。

  (附文:羅福初)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