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明代土樓日三堂的傳奇故事

  樓名有含義通俗又深刻

  建於明崇禎年間的日三堂是一座三堂兩落府第式大土樓。大樓建好後,建樓者廖廷葵(號嚮日)請來梓叔共同商議安一個好樓名。按當時的習慣,很多樓名都圍遶建樓者來取,可廖廷葵説,樓名有深刻的含義更好。梓叔説,你歷來重視讀書,延師課子,廣置書費試費培養子弟,就取個與孔子有關的樓名豈不更雅?不知是哪位説,叫“日三堂”如何?並説出了取名的緣由。你平時常讀《論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你以此檢查自己,吸取教訓,以不斷上進。這是謙虚向上的美德,又是對子孫的厚望。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日三”者,嚮日排行第三也,又含有你的字號。衆人聽説,都認爲“日三堂”好,既有儒家文化,又暗含建樓者身份,兩全其美。於是新建樓房便取樓名“日三堂”。

  土樓外觀美吸引外村妹

  日三堂整體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十一間,樓場寬廣。

  獨立的外大門進去是一個面積約100平方米的鵝卵石鋪砌廳門坪。廳門坪北面正中是大廳門(又稱内大門),踏上兩個台階進入大廳門便是前堂(俗稱下廳)。前堂高5.7米,屋面爲兩峨四帶棟脊雙翹的懸山屋頂。寬9.5米,深4.6米,面積約43平方米。前堂北面中間有4扇大木屏及屏門隔着,屏門只有在重大節日或樓内有婚嫁生喪大事及有高官貴客來臨時才有打開,俗稱“開中門接送”。前堂大門扇厚4.5厘米,鐵門環下飾有像大鈸樣子的圓形八卦花紋鐵皮。

  前堂沿着兩邊過廊往北,中間夾着一個近四水歸堂的大天井,高一個台階是中堂(俗稱上廳),與前堂中間隔着大天井。中堂高約8米,屋面爲九脊歇山屋頂,是比較講究的“四點金”大廳。四根高大的衫木圓柱竪立在瓜形石柱礎上,支撑着廳頂上的梁架。梁架與梁柱都用榫卯結構連接,樑與樑之間的連結短柱稱爲“木瓜騎筒”,造型古檏又實用,不用釘子就把上下横樑連結得十分緊密,又顯得美觀好看,是明末清初土樓大廳梁柱結構的時代特色。梁柱間還雕飾有造型抽象的吉祥鳥獸花卉。中堂寬7米,深6米,面積42平方米。中堂背面是衫木大木屏,屏背隔着天井是後堂。後堂又稱正樓,寬15.6米,深9.6米,建築面積約150平方米,每層1廳6間。正樓高11.5米,屋面爲九脊歇山屋頂,四周出檐約2.2米。

  大廳、正樓兩邊隔着長方形河卵石天井是左右横樓,即所謂“兩落”。横樓北面轉一個角與正樓連在一起。兩邊横樓前面一層,後面兩層。一層爲厨房、飯廳,二層是卧室。

  正樓背後原是荒雜地,人稱“背頭坎”。清朝康熙中期,十八世祖廖又蒿(1652-1729)與親房叔伯協調好關係,利用此地方建起了後正樓(簡稱後樓)。後正樓地面又高兩個台階,樓寬17.8米,深10.6米,建築面積約190平方米,樓高約15米,四層加閣樓(燕子尾)俗稱四層半。也是每層1廳6間,共4廳30間。屋面亦是九脊歇山頂,兩層杉木挑樑和瓦桁更加粗壯,四周出檐約2.8米,顯得高大雄偉。外墻仍是建樓後粉塑的“秆灰”(三合土加拌稻草)墻面,只少許損壞。後樓建成至今300多年,木料、墻頭雖顯陳舊,大土樓仍結實壯觀。後正樓四向角間均有約18平方米面積,各開三個窗。房間寬闊,通風采光極好,做卧室十分舒適。後正樓門扇厚6厘米,外部也包鐵皮,防盗賊火攻,門後是兩根8厘米見方硬木入墻門閂。四層樓廳人稱觀音棚,屏前設有一個佛龕,供奉觀音菩薩。頂層的閣樓則放老人的壽櫃及其它雜物。後正樓建成,日三堂實際就是“四堂兩落”了。

  後正樓前面隔着小天井和厨房與前正樓之間形成了一個近300平方米的大坪,用鵝卵石鋪平,平時是男女老少休息活動的好場所,過年或是有其他重大活動,此處便搭起戲台,請來戲班演戲。此時,這裏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日三堂大門外還有一個長40米、寬9.5米、面積近400平方米的大坪。大坪平時供人們活動,收割季節就成了大曬谷場。大坪中央靠外沿有兩座青色石桅杆,是清咸豐十一年廖福京被選爲拔貢生後所立,高約7.5米,巍峨挺拔。

  站在日三堂對面的南山尾排上,遠眺日三堂,只見藍天白雲之下,三堂兩落樓群,屋宇巍峨,前低後高,過度自然,前後正樓、中廳的九脊歇山屋頂與大門、前堂的翹脊錯落有致,雄偉壯觀,門前兩座青色石桅杆高高聳立,樓前樓後一片沃野,樓左樓右水塘映日,圳渠蜿蜒,高樓縱横。整座建築給人一種强烈的美感。各村往坎市赴圩的過路妹子經過南山尾排時,禁不住要停步眺望,心生羡慕,有人甚至有了想嫁到日三堂來的願望。

  書香世綿延人才代輩出

  明萬曆十四年,廖嚮日之父廖黄中考中二等省祭吏員,族中文風漸盛。之後廖嚮日的長兄廖廷策、次兄廖廷藩又分别於萬曆二十八年、萬曆三十四年被取爲縣學生員,全族重文之風更進一步濃厚。他的兒子廖長庚(號西星)於清順治十一年考中秀才,孫子廖之豸(號又蒿)於康熙十六年取進縣學。之後代代人才輩出,讀書入仕者日增。至清咸豐十一年,二十四世廖福京被選爲拔貢,後經朝考,授爲知縣,歷任山東鄒平、陽信、歷城、海豐等地知縣。因治黄河有功,昇任知府,授通議大夫。廖福京之子廖海航(字超中)光緒十七年鄉試録爲附貢生,充縣丞,後爲欽差楊子通隨員出使美國、日本、秘魯三國,歸國後授廣西懷遠知縣,卸任後創辦道山高等小學。民國《永定縣誌·列傳》也爲這父子知縣立了傳記。

  日三堂由於書香綿延受到遠近鄉鄰欽慕稱贊,被譽爲書香門第、讀書之家。 

  楹聯内涵深書香味濃厚

  日三堂内有幾副鑲嵌樓名的對聯,對杖工整,内涵深刻,耐人尋味。

  大門對聯是“日映丹砂第;三春緑荔家”,包含了紀念祖宗、崇敬祖宗的兩個典故。晋代葛洪《抱樸子》記載,廖氏家室,代代長壽,究其原因,屋内井中離井邊數尺外埋有丹砂數十斛,丹砂不斷滲入水中,飲其水得壽。後就用“丹砂井”譽水質美,稱長壽。蘇軾有詩曰“廖井窖丹砂,紅泉涌尋常”。遠太祖北宋廖衡,官朝議大夫,家有緑荔二株,實緑而味甘。黄庭堅與之友善,號其家爲“緑荔廖家”,後人因以稱之,以别他族。

  大廳門聯爲“日向南山看豹變;三從北嶺聽龍吟”。何爲“豹變”?《易·革》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疏:“亦潤色鴻業,如豹文之蔚縟,故曰君子豹變也。”原來“豹變”喻潤色事業。“龍吟”似龍鳴之聲。唐朝薛能有詩“一束龍吟細竹枝,青娥擎在手中吹”。對聯表達了日三堂人對事業的美好願望以及高雅的情趣。

  上廳屏柱聯“日就月將願家庭焚膏繼晷;三墳五典教子弟詩禮傳家”,激勵子孫努力學習,知書達禮,讀書、事業,不斷進步。上廳廳口柱聯“日映芝蘭長焕彩;三開魁壁漫增輝”希望人們讓高尚的德行發揚光大,讀書上進,爲家族帶來名譽,增添光彩。下廳柱聯“日修其孝弟;三省楚書言”則要子孫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美德,不斷研習詩書,以求進步發達。

  日三堂的嵌樓名對聯寄託了多麽厚重的客家人文! 

  建樓者廖嚮日持身淳謹,廣做善事。在任太平里長時,在塘厦水尾修路架橋,方便行人出入,受到鄉里推重,幾次被推舉爲鄉飲賓。康熙《永定縣誌·鄉善》也記載了他。

  “團拜”老傳統延續數百年

  大年初一的“團拜”是日三堂源遠流長的有獨特人文内涵的重大活動。

  大年初一,日三堂内外布置一新,上廳廳口兩側高掛寫有“廖”、“日三堂”字樣的大紅燈籠,廳屏掛着嚮日公夫妻的大幅畫像。上午,嚮日公傳下的兄弟叔侄男女老少數百人口聚會於大廳,他們各奔東西忙碌一年後,於此相互祝福恭賀問好。三通大銃響過,“團拜”之禮於上午10點左右開始。女子集中於下廳。男丁在上廳左右兩側站立,中間一位有較好文化素養的長輩做主持人。先是燒高香、拜天地、敬祖宗,之後主持人便在擺滿五牲供品的神桌前、面朝廳口細語祝福:“嚮日公房,子孫滿堂,大年初一,相聚團拜。”過後,主持人説一句,衆人也跟着説一句,並相互鞠躬作揖:“祝年高者——添福添壽!祝年幼者——日高夜大!祝讀書者——聰明智惠!祝耕田者——五穀豐登!祝工匠者——心靈手巧!祝工作者——步步高昇!祝生意者——財源廣進,想千賺萬!”然後,主持人回首面向全體:“祝嚮日公子孫安居樂業,合家幸福,萬事如意!”並一起祝福:“恭喜發財!”之後大家便在大廳吃年糕,吃糖果,喝新丁茶,喝利市湯(一種用豆豉熬成的咸湯)。大廳裏其樂融融。而小孩子便到大門外分糖果紅棗去了。“團拜”結束後,大家又敲鑼打鼓從本樓出發依次向搬遷出去的分支府第拜年去了。

  日三堂特有的春節團拜歷來受到附近鄉鄰和遠方來賓的關注。每年大年初一,都有近處鄉鄰和外地來探親的親友前來觀瞻采訪,感受那種和和美美的氛圍。

  五色鑼鼓美流傳已久遠

  日三堂流傳久遠的五色鑼鼓,是客家民間傳統鼓樂精華之一。過年期間或是碰到其他節慶,人們便打起五色鑼鼓歡慶。五色鑼鼓用扁鼓、堂鼓、大鑼、小鑼、大鈸、砂磬(小鈸)六種樂器演奏,前五種樂器爲主,小鈸只起打節拍的作用。演奏時,先是大鑼“夸—夸—夸—”洪亮三響,接着由扁鼓開場,其他樂器依次切入,由慢到快,由簡到繁,逐漸推向高潮。扁鼓高音清越,堂鼓低聲渾厚,大鑼粗獷響亮,小鑼清脆明快,大鈸洪亮悠長,小鈸清亮柔和。在演奏過程中,大鈸、大鑼、小鑼各有突出表現,而小鈸總是以清亮的聲音,不緊不慢的協調好其它樂器的節奏。在廳堂演奏稱爲堂鼓,打法比較多變。快疾的緊板、舒緩的慢板,交替進行,時而奔放,時而婉轉。慢板與緊板之間,一個樂章與另一個樂章之間,還用“轉板”、“過門”銜接,前後協調,富於變化。有時,其它樂器突然停頓,此時小鑼“當—當—當—當—”的清脆的聲音就顯得特别突出,别有風味。雖然打法復雜,變化多端,却不會引起聽者産生聽覺疲勞。在行進中演奏稱爲路鼓,打法比較單一。而到了某一家拜年時,鼓樂齊鳴,冬冬鏘鏘,樂聲響亮,歡快熱鬧,演奏進入高潮,樂隊與主人都歡欣鼓舞,其樂融融。五色鑼鼓真是客家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遠近文人來觀畫宋元明清古意存

  二十四代廖福京,字運九,號澤春。清咸豐十一年,他被選爲拔貢生,後經朝考,授爲知縣,歷任山東鄒平、陽信、邱縣、歷城、海豐等地知縣。他在各地清賦額,革陋規,治劇盗,鋤豪强,勸農桑,興學校,政績卓著。光緒七年秋,黄河泛濫,漂没田廬無數。他奉委賑恤灾民,救活甚衆。後又上書數千言,指陳開小清河分黄河水之事。他任治黄河事,二年功成,昇任知府,授通議大夫。廖福京生平善古文辭,並工書法,特别喜好古字畫。他收藏有宋元明清名人字畫百軸。過年時,他選擇幾十幅字畫掛在大廳墻上供人觀賞。那掛滿大廳墻壁琳琅滿目的古字畫,有宋代黄庭堅、米芾的書法,有元代王蒙、黄公望的山水畫,明代唐伯虎、沈征明的人物、山水畫,清朝鄭板橋的竹石圖,吸引了一批批遠近鄉村文人雅士前來觀賞。

  兄弟友情深世代傳佳話

  由於兒子早逝,廖嚮日直接擔當起撫養兩個孫子的重任。他給兩個孫子起了與衆不同的名“之豸”和“之獬”,一方面願孫子像猛獸一樣身體强壯,也寄託了希望孫子將來能做公正廉潔官吏的願望。之豸和之獬雖自小失去父愛,然深受老祖父疼愛,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們日裏同窗讀書,晚上共床而眠,小兄弟十分和睦。一個小餅都要拗開兩半,兄弟才肯享用。長大後兄弟情誼更深。出門同行,穿衣一樣。如有人請客,兄弟倆只收到一張請帖,那是萬萬請不到他們的。一時傳爲佳話。他們相約,百年之後,兄弟同穴。後來兄弟先後逝世,後代依據遺囑,將他們共葬一處,而没有照風俗夫妻同葬。道光《永定縣誌·孝友傳》記載了他們兄弟友愛的事迹:“廖之豸,字又蒿,田段鄉人,邑庠生。嗜學守静,與弟之獬一生友愛,人無閑言。之獬字懷蔚,亦老成端謹,能事其兄。”之豸和之獬兄弟友愛的故事爲子孫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教育後人要孝敬老人,友愛兄弟,使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啊。日三堂人代代相傳他們兄弟友愛的故事。

  華南虎入樓夜訪日三堂

  民國三十六年的一個冬夜,在左邊横樓廖汝申的客間裏,燈光下,上杭縣豐稔畫師廖家登正爲主人的上祖畫像。畫師揮動畫筆,仔細用墨。上祖畫像完成後,畫師又爲長輩綉公畫老虎。半個多鐘頭以後,一只威武的老虎便站立在畫紙上。畫師將“老虎”掛在墻壁上。大家一邊觀賞,一邊稱贊。此時客間外傳來了“咯—咯,咯—咯”的皮鞋脚步聲,從石檐塍往正樓後面而去。大家以爲是“均子滿”打完麻將回來了,晚了,便散場了。主人安排好畫師上樓住宿,剛進房間,就聽後正樓背傳來“老虎打猪”的呼喊聲。原來剛才“咯—咯,咯—咯”的聲音並非“均子滿”的皮鞋聲,而是虎爪踩石路的聲音。那老虎潜進後樓背圓溝猪寮,把一只八九十斤重的猪咬死,又把猪抛出六尺高的圍墻外,自個又跳出了圍墻,正準備拖走猪。猪的叫聲驚動了前輩叔公。他從窗子發現老虎打猪,於是大喊。老虎聽到被人知覺,扔下猪向田野逃跑了。猪的主人趕緊叫來殺猪的親戚漏夜把猪開膛處理了。

  第二天,全樓人都在談論昨夜老虎入屋打猪的事。畫師廖家登把昨夜畫的那幅《老虎》修飾完美,題上標題《神虎》,並寫了題跋,記下作畫時“神虎”造訪的奇遇。“神虎”的奇事很快傳遍十裏八鄉。《神虎》畫卷也成了家藏的珍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