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厦“遺經樓”
高陂鎮上洋村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大土樓——遺經樓,其位於上洋村中部偏西地段,坐西南朝東北,東西寬約83米,南北長約133米,占地面積約1.13萬平方米,是永定客家土樓中規模最大的方樓,當地人俗稱“大樓厦”。
遺經樓由後向的方樓(爲一大“口”字形)與前向的左右文武學館、下學堂以及正前方的大門樓(亦爲一“口”字形)組成一個日字形的平面。其建築雄偉高大、堅實牢固、裝飾精美。
遺經樓後向的方樓,其主樓是一字相連的3座5層正樓,高17米多,是永定現有土樓中最高的樓房,每座6間起脚,共15個廳、90個房間。正樓左、右、前方三向,緊挨着各建4層的圍樓,與正樓圍成了大方樓,方樓中間則是大廳。三向圍樓共有12個廳、80個房間。圍樓底層爲套間,套間設計是外間作厨房,内間作飯廳。2至4層則只建單間,外間相應的位置建成寬敞的走廊。
方樓前一左一右建有兩所學堂,樓内子女可以在樓内就讀,學堂中間是個石坪,前向建大門樓。
全樓底層包括附屬建築共有328個房間,34個大小廳堂,學堂4座,花園2個,水井2口,池塘1口,曬坪、草坪、石坪各1處。四周有圍墻,有外大門及入門廳、正廳、左廳、右廳門各1個,正樓前大門3個,東西南北外圍小門8道。當地人形容其大説:一個人從太陽昇起開始開窗,開到中午下樓喫飯,然後上樓關窗,直到太陽下山才關完最後一扇窗。曾有日本建築學教授參觀後感慨萬千地説:“這動人的客家土樓,與其説是一幢龐大的住宅,不如説是一座小城市。”
遺經樓不僅雄偉高大,而且堅實牢固。墻基大脚用巨石砌築,大脚上面是高約2.7米用三合土夯成的墻,再上面才是土墻。外墻厚1.1米。門框、門檻、廳堂邊沿、梁柱墊脚、台階,全部用青色花崗岩條石,甚至底層的窗户都用青色花崗岩石條做框。梁柱、檩子都用粗壯的大圓木。大門扇用12厘米厚的硬木板,外釘鐵皮防火,門内安3根粗大的入墻大門閂。2至5層的樓板是4厘米厚的老衫木板,所有房間、樓廳包括走廊的樓板上都鋪上青磚。樓的四角設有防火水櫃。底層的正廳以及其它大小廳堂,都是三合土地板,平整光潔。
遺經樓的廳堂裝飾精美。大廳立六根木柱支撑屋面,青色花崗岩瓜形柱礎雕刻不同的樣式和花紋,平滑光潔,熠熠發亮,既防潮又美觀,柱礎石上面還有一段約1.5米高雕刻精美的石柱,之上才是衫木圓柱。廳頂梁柱間雀替裝飾福禄壽喜、龍鳳獅子及花鳥祥雲圖案等民俗吉祥的木雕,使整個廳堂顯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大廳左右墻裙則是山水瑞獸壁畫。廳口垂下四個倒掛木雕花籃,兩兩相對,雕刻精美。大廳兩旁厢房的8扇木門,上部鑲嵌草龍、花卉及“卐”字形、梅花形木雕圖案,顯得古色古香。
外大門樓就像一座城樓,墻上亦有灰塑與壁畫,雕塑與描繪了竹苞、鬆茂、書畫、山水、樹木、花鳥圖像,藴含了客家先人高雅的文化追求。三向圍樓三樓檐口木樑外也各裝飾一個倒掛木雕蓮花,共20個,這也是福建所有土樓中絶無僅有的。學館外墻也裝飾“喜”字花窗和萬壽花窗。可見遺經樓的建造者十分注重土樓的美觀。
爲何偏僻的鄉間能建起如此宏大、精美的土樓呢?這還得從頭講起。
棄學從商,赴廣州承父業
却説干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永定縣太平裏上洋一個富裕的家庭裏一個男孩出生了,取名陳華昇。其父陳永春在廣州經商發財,建起了三堂兩落的大土樓“慶宜樓”,家庭生活富裕,家中設有學館。陳華昇幼時便在家中學館就讀,聰明勤奮,少年時已熟讀四書五經,吟詩作對也能出口成章。父親見他從小機靈,又是長子,要帶他前去廣東協助自己經商。陳華昇於是放棄學業,改行從商,把讀書應試之路留給了弟弟們。
陳華昇到廣州後,先是在父親的商行管理賬册,接待客商,與當地商家交往應酬,熟悉商務。幾年後,他便以商行的經濟實力和自己出衆的才華,在廣州商界贏得一席之地,成爲商會理事和永定同鄉會館理事。之後他又多次到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地考察商務,尋找商機。由於其比父叔輩多讀些書,人又機靈,父叔們對其極其贊賞,大部分商務交其處理。陳華昇不負衆望,處理商務果斷,商機把握準確,因此生意越做越大。到干隆末年,叔叔們年歲大了,都已回家鄉做大樓享清福,商務全部交給陳華昇管理。陳華昇盤算了所有賬目,此時總商行及各分支商行資産已共有四五十萬兩銀。他讓叔叔他們每人各帶5萬兩銀回家,各建一座大樓,説這裏的店房及存貨還值二三十萬兩銀,已足够自己周轉了,又説今後的生活費用,他會每月寄回。
執掌家業大發展
叔叔們陸續回鄉後,廣州商務就全由陳華昇掌管了。此時,陳華昇30來歲,精力充沛,學識豐富,商務精通,做生意更加放開手脚,加上干隆嘉慶年間風調雨順,天下太平,老百姓安居樂業,生活水平提高,因此各種生意更加好做。原先父叔們經營的木材、石料、土紙、菸絲等生意繼續經營。陳華昇還憑着自己的豐富經驗,不斷挖掘新的商機。他親自到雲南、貴州等山區的小縣收購三七、白藥、肉桂等中藥材,運到廣州批發,又把廣州的綢緞、瓷器、鞋帽、肥皂等物品運到彼處的偏遠山區去賣。經營項目越來越多,生意越做越大。由於資金雄厚,商業信譽好,貨物對路,加上路途平安,因此利潤十分豐厚。
有一年發運木材,突遇暴雨,山洪水猛,河水暴漲。陳華昇擔心木排會被洪水冲走,誰知老天賜他好運,洪水只漲了一天,而且把别人歷年發運擱淺在沿河彎道淺灘上的木排都冲了出來,匯合到他的木排之中。到下游木排起岸時,木排不僅没有减少,反而多出幾倍來。於是陳華昇又發了一注大財。
經過20多年的精心經營,陳華昇的資産已接近200萬兩白銀了。
老年回鄉養天年
接近50歲時,陳華昇離開廣東回到家鄉永定縣太平裏上洋。此前,他每隔一兩年回鄉一次,看望老祖母、父叔們,送些銀錢給伯叔們家用,參觀伯叔們興建的樓房,也督促一下諸弟的學業,並祭祀祖宗。但每次回鄉,他都只能小住幾天,匆匆歸家,又匆匆離去,因爲廣東的商務讓他時刻牽掛。此時,他已擁有100多萬兩白銀的資産,年事也漸高。他要像父叔輩那樣,完全擺脱繁忙勞神的商務,回鄉頤養天年了。
回到家鄉, 陳華昇住在父親建的宜慶樓裏,先忙於接待來訪的親朋好友。安定下來後,他想到兩個弟弟已中舉當了知縣,自己仍是白身,不但有失面子,也難在鄉中立脚,於是按例出錢給自己捐了個“監生”的功名,并封了“候補州同”的銜頭。
彰顯家聲建大樓
陳華昇覺得父親所建宜慶樓還不够氣派,難以顯示自家的財勢,他要再建一座更大的土樓,一定要超過周圍幾十裏内的所有土樓,這樣才能顯耀其家族在鄉里的顯赫地位。
他先請來風水先生找地方。風水先生認爲上洋村中心偏西的一個地段是風水寶地,前有溪流,後有人家,又與其父所建的慶宜樓相近,地形是中間略凹的鍋底形。風水先生説,四面八方象徵財源的水都會流向此處,而不再流走,是聚財的好地方。陳華興想方設法把這塊十幾畝田地買下來,以作建樓之用。據説買最後一塊“釘子地”時,陳華興是用鋪滿該地的銀圓才買下的。
他又四處參觀訪問,尋找樓房的樣式。他來到龍岩州的適中上坪,發現一座新樓很有氣派,結構款式很合自己心意,便情不自禁繞着大樓走來走去,一邊仰頭觀望,一邊頻頻點頭。他的古怪行徑引起樓主懷疑,走出來攔住他問:
“你在我這裏繞來繞去,東張西望,意欲何爲?”
陳華昇見此人衣着光鮮,舉止不俗,料想便是樓主。慌忙施禮説:
“我自永定而來,見此樓器宇軒昂,不免欽羡,也想照式建一座,故此多看了幾眼。還望尊兄見諒。”
樓主見陳華昇雖然説話文雅,禮數也算周到,但衣着一般,又無隨從,没料到他也是百萬富翁,便傲然説道:
“你也想照式建這麽一座?怕不見得有此財力吧!除非是陳華昇,聽説他剛從廣東發財回來。”
“見笑見笑,在下正是陳華昇。”
樓主愕然半晌:“失敬失敬!快請樓内奉茶。”
樓主謝員外把陳華昇讓進樓内,敬茶敬煙,並吩咐家人設宴款待。席間,謝員外還問了一些廣東的商務。
臨走時,謝員外還奉送用過的建築圖紙:“圖紙就送你作個參考吧。”
陳華昇帶回圖紙,很是興奮,於是把附近田心村有名的土樓建築師廖師傅請來商議,最終决定按上坪土樓的款式擴大規模。
嘉慶十一年(1806年)開始動工建樓,先備料,再施工,每日上場工人少則幾十多則上百。歷時十多年,終於建起了占地17畝規模龐大的“遺經樓”,成爲永定最大的土樓。
雖然陳華興富甲一方,可是,他始終認爲,千金終究會散盡,惟有讀書可傳家。大樓建好後,一天,他把子女召集在一起,語重心長地囑咐道:爲了建這座大樓,我賺的錢已經花掉,没有多少可以留給你們,倒是我和你叔叔幼年時所讀過的詩書都保存着。錢是花得完的,學問却用之不盡。只要你們飽讀詩書,自然不愁衣食。我把經書留給你們,樓就取名“遺經樓”,希望你們永遠記住,讀書爲重,代代相傳。
遺經樓外大門對聯爲“筆岫屏山喜見文光萬象,豪潭柳灞欣看浪級千層”,内大門對聯爲“遺謀式谷,經味其庚”,突出表現樓主熱愛讀書、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懷。
樂善好施濟鄉鄰
陳華昇兄弟六人,父卒後,他全力培植弟弟。建遺經樓用剩的材料,他送給弟弟陳湘南建了一座土樓“郎官第”。他還樂善好施。干隆六十年乙卯歲(1795年),家鄉發生大饑荒,他買米煮粥賑濟鄉鄰,連續一個多月,救活了很多人。嘉慶九年甲子歲(1804年)淫雨數月,很多人已無米下鍋,他出谷减價平糶給村民,使村民渡過難關,受到大家稱頌。民國《永定縣誌》記其“樂善好施,急公尚義。凡有義舉,捐資數千金慨然不惜,邑裏至今誦之。”
大樓堅固,土匪莫奈何
同治年間,太平軍丁海洋部自詔安竄來,由小路直竄上洋,意欲據守遺經樓。不料,陳家紳民數十人拼命堅守,丁部多次發動進攻都無法攻取,進退兩難,且部衆大半潰散,最後只好歸誠。
一次,土匪來上洋意欲襲擊遺經樓,可樓門緊閉,無法攻進。土匪繞到遺經樓的側門,放火燒門。此時,門頂上安裝的防火水櫃、水槽大顯神威。樓内百姓一按開關,水便順門而下澆滅大火。樓内百姓還把燒好的滚水從樓上窗口往外潑,燙得放火的土匪哇哇直叫。土匪又想用炸藥包炸大門,結果連炸三次,石門框才炸崩一角。
久攻不下遺經樓,土匪於是把大樓團團圍住,想等樓内百姓自己出樓投降。然而,土樓内有各種齊全的生活設施,還有礱、碓等加工糧食的生活器具,大樓内天井中兩口水井,可提供充足的水源,老百姓在樓内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經過兩個多月的對峙,土匪最終没能攻下遺經樓,只好撤走。樓内民衆得以平安。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