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卿,學名翼雲,字才振,永定縣高陂富嶺土樓三槐第人,1895年出生於廣東番禺,父親長期在廣東經商。其自幼聰穎,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讀書一目十行,出語驚人。少年時就讀於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後入北方路礦學堂(唐山交通大學前身)土木工程係學習,精數理,善英文,通經史,好詩詞。畢業後先執教於永定中學。
民國七年(1918年),援閩粤軍總司令陳炯明率部進駐漳州,在閩南興建公路。民國十三年(1924年),王弼卿任岩永公路局局長,在閩西開始修築公路。王弼卿成爲閩西第一位建築工程師。
民國十七年(1928年),王弼卿應“汀漳龍工務總局”局長周醒南之聘,任該局工務處長,兼汀漳龍公路工程學校教員。在此期間,先後主持設計和開築漳州經石碼至浮宫的全省第一條公路,設計了汀漳龍公路並開築從漳州至寶林的路段,開築漳州至九龍嶺(漳汕綫)、漳州至江東橋(通厦門)以及漳州附近的其他短途公路,共長約180餘公里。在公路修築過程中,他又設計和修築了各綫的橋樑涵洞。其中,漳州市區九龍江西溪薌江上中山橋(古橋),全長426.72米,橋面寬5.4米,利用江面上的三個沙洲作路堤,以古橋的堅實石墩爲橋基,上覆鋼筋混凝土橋面,全橋分爲四段22孔,是當時閩南第一座用古橋改建成的公路大橋。如今,中山橋橋頭紀念亭内碑刻,仍有“工程師王弼卿”的刻字。南靖縣的寶林橋,橋長173.34米,全部鋼筋混凝土結構,爲全省最早興建的永久式公路大橋。
王弼卿曾以汀漳龍工務局總局名義發函,呼吁閩西南各界籌款興建公路,並在上報的《全閩公路工程進行報告書》中,建議在福建全省修築閩東、閩南、閩西、閩北和閩中五大公路幹綫,詳列出各綫的起訖處、通過地點和里程。這一建議爲民國十六年福建省政府擬訂的“三縱綫、四横綫”全省公路規劃提供了藍本,並由此形成民國十八年經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審定的閩省“五條國道、十八條省道”的規劃。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應印尼華僑黄超群之請,王弼卿往厦門任大成建築工程公司工程師。先後設計和主持了思明南路壅菜河段街道樓房、思明戲院、中華戲院、白鶴嶺建設等工程,還爲厦門工程處擬訂了《開發嵩嶼商埠計劃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承友人推薦,王弼卿到河南開封隴海鐵路上任職。不久應邀至南京任京贛鐵路局寧蕪段(南京至蕪湖)任工程師、工務段長。抗戰期間,轉赴西南,參加湘黔、川黔鐵路新綫測量設計,後又轉任川陝公路總局高級工程師、工程處副處長,以廉能著稱。抗戰勝利後,在衡陽任粤漢鐵路局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工程處副處長,主持戰後粤漢鐵路全綫的修復改造工程。
王弼卿從事公路、鐵路和城市建設工程30年,爲本省和漳龍的公路建設做了不少工作,是閩西早期卓越的築路工程師。
1949年後,王弼卿移居香港,先後執教於珠海、香江兩書院高等土木工程專科,因教學有方,備受學生尊敬,培養了很多高級建築人才。1968年5月在香港九龍病逝,享年74歲。1990年代初,《龍岩地區志》、《永定縣誌》、《永定縣交通誌》均爲其立傳。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