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黎元洪爲林在亭祖孫三代題匾額

  客家土樓振成樓内有幾塊匾額,其一是民國總統黎元洪爲林在亭題褒的“裏黨觀型”匾,其二是黎元洪總統爲林仲山(林在亭次子)題褒的“義行可風”匾,其三是黎元洪總統爲林仁山(林在亭三子)題褒的“義聲載道”匾,其四是黎元洪總統爲林鴻超(林仁山次子)建振成樓落成題“承基衍慶”匾。數塊匾額引得來自四方的衆多遊人極大的興趣和關注。一個偏僻的山村,黎元洪總統爲何給林鴻超祖孫三代題此數幅匾額,説來話長。

  林鴻超(字遜之)爲清末秀才,從小接受正統教育,琴棋詩畫無所不通,一生研究易經,傳統文化底藴深厚。民國二年(1913年)一月,其當選爲民國衆議院議員,成爲當地頗有影響的知名人士。林鴻超到北京開會和公務,因此有機會覲見總統。

  林鴻超祖父林在亭(字起春)乃洪坑村一貧苦農民。道光年間,其弟在明觸犯煙禁,被拘押連江。聞訊後,在亭只身赴連,懇求以身代弟,當道矜其“孝友”,釋放其弟。民國《永定縣誌·卷二十九 孝友傳》記他:“道光間,禁煙嚴厲,有弟在明服賈台灣,歸途經厦,觸犯煙禁,被拘解連江。在亭聞訊,上體親心,孑身赴連,懇以身代弟,得省釋後,當道廉悉,矜其孝友,並釋之。在亭回家後,嘗以敦孝友、戒洋煙訓誡子弟。後嗣亦克遵訓,一門孝友,人無閑言。”

  同治初年,林在亭帶着三個兒子德山、仲山、仁山到撫市新寨妻子外家避亂,又在此處學打鐵,主要是鍛打煙刀。幾個月後,時局平静,他和兒子回到洪坑開鋪打鐵,以三個銀元起家,辦起了第一家煙刀廠,起字號“蓋本真”(後改爲“日昇”)。林在亭去世後,煙刀廠由三個兒子接手。由於經營有方,以質取勝,注重信譽,先後創辦起十餘家煙刀廠,生意十分紅火,煙刀遠近聞名。他們又在廣州、上海等大城市開店經銷,“日昇”牌煙刀行銷全國,幾乎壟斷了全國煙刀市場。他們也成了當地富有名氣的財主。於是三兄弟花了20萬塊光洋建起一座占地4000平方米、土木結構的府第式土樓福裕樓。汀州知府張星炳爲其設計,並題寫樓名。

  當黎大總統聽説了林在亭的德行,認爲確實值得宣揚、提倡和傚仿,於是爲其題了“裏黨觀型”匾額,以加表彰。“裏黨觀型”之意,就是鄉村中可供學習的模範,是褒揚林在亭的善舉及爲人,可以作爲鄉人學習的楷模。

  林氏三兄弟發財後,熱心公益,四處修橋,築路,建凉亭,出錢賑灾,廣積善德,爲地方做了不少公益事業,在社會上聲譽鵲起。後來,三兄弟分家,老二仲山在洪坑村口獨資興建了一座漢光學校(現稱下村小學)。老三仁山於1903年在洪坑村頭也獨資興建一所新式學校——日新學堂。

  三兄弟行善積德,得到了鄉里好評,地方旌表。

  民國《永定縣誌·卷三十  行傳》記林仲山:“精岐黄術,施診施藥,活人無算。而尤留心於恤孤救貧、修橋砌路諸善舉,力任其成。復建大厦、家塾、祖塋及洪川文館、豐盛社、文昌祠以培植後進。……” 林仲山行醫救人,還爲地方做了很多善事,確實值得旌表。當黎元洪總統聽了林鴻超講述他叔父的事迹,又欣然爲其題褒“義行可風”匾額。“義行可風”之意,就是鄉村中的風範,可供鄉人學習,是褒揚林仲山的高尚德行。

  林仁山是林鴻超的父親。林仁山傳承父親家風,在鄉間廣做善事,以積善讀書勖勉後人。得到衆多官員包括郡守張星炳、閩省長薩鎮冰旌奬。《永定縣誌·卷三十 惇行傳》記林仁山:“少貧,輟學經商,家道漸豐,樂善好施。如修橋、砌路、建亭,營冢貰,救灾賑荒,費資巨萬。清末,廢科舉,設學校,自築‘日新小學’,培育鄉鄰子弟,開風氣之先。……”

  日新學堂(林氏蒙學堂)是有别於舊式科舉教育的新式學堂,占地1000多平方米,磚木結構。外大門頂扇形匾額寫四個大字“日新學堂”,内大門横額是英文“THE DAILY NEW SCHOOL”(新學校的生活)。内大門額頂之上的二樓欄杆,鑲嵌一方長條石匾,上刻“林氏蒙學堂”五個遒勁大字,上款爲“仁山三兄大人建立”,下款爲“甲辰夏,知汀州府事張星炳書”。題匾者是當時汀州知府張星炳,題匾時間是1904年夏天。日新學堂緊跟時代潮流,内大門額頂寫英文,以示跟科舉時期的私塾有區别。學堂大門一副對聯“訓蒙心存愛國,爲學志在新民”,思想也很新潮,藴涵着一種抱負。

  《永定縣誌·卷十六 惠政志》又記:“洪川義冢,在大坪頂,光緒戊戌年,林仁山建造。”“洪川流馨亭,每年五月至八月,林仁山立租田施茶。”林仁山爲無後代之人建“義冢”,在凉亭爲過路人“施茶”,由此可見其行善積德之廣。

  《永定縣誌·卷十三 教育志》又記“日新小學校,在金豐裏洪川。校舍爲林仁山獨資建築,清光緒三十二年開辦。”清末廢科舉是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次年林仁山便開辦新學堂,可見其對辦學的重視。

  黎元洪總統聽到林鴻超父親的功德,又爲其題褒“義聲載道”匾額。“義聲載道”之意,就是林仁山高尚的品德、聲譽傳遍四方,是值得褒揚的。

  老大德山、老二仲山相繼去世,老三仁山想獨資興建一座大圓樓,可惜未遂心願,人先謝世。林鴻超乃仁山次子,正當年富力强。他繼承父志,邀集堂兄弟數人,又親自設計,於民國二年合資興建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大型圓土樓,歷經5年時間,共花費了8萬塊光洋。林鴻超兄弟從上代祖宗福成公、丕振公父子名字中各取一個字爲大樓取名“振成樓”,以紀念先祖,真是極具孝心。林鴻超也是很有善心之人。《永定縣誌·卷十八 交通誌》記載:“萬年古橋,在洪川中心,光緒間林遜之創建。”振成樓落成,黎元洪總統又爲林鴻超題“承基衍慶”匾額,表示對振成樓大厦落成的慶賀,並希望後裔能傳承祖上的德行。

  林鴻超設計裝飾振成樓時,把黎元洪總統褒揚其祖父林在亭的“裏黨觀型”題字和褒揚其父親的“義聲載道”題字刻成石匾,鑲於内環正面門楣上,又把“承基衍慶”、“裏黨觀型”、“義行可風”、“義聲載道”數幅題字布置張掛在正廳墻上。這些裝飾一方面表明瞭他的孝心,也無形中提高了振成樓的文化品位。

  隨着土樓振成樓走向世界,黎元洪總統爲林在亭祖孫三代題匾額的風雅故事也傳揚全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