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王見川倡修高陂橋的故事 廖永茂

  吴氏女遇險誓建橋

  康熙年間,有一年五月初六,剛好發大水,可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心切,依然出門送節看望父母。此時,高陂“深渡”上一條渡船正行至河中間,突然上游來了陣洪水,渡船受到洪水衝擊,左右摇擺,上下顛簸,船上渡客大驚失色,只見渡船中有一懷孕少婦,雙手合十,口裏念念有辭,求天後聖母保佑大家平安,將來懷中小子出世長大後,定叫其在此架一座大橋,方便行人來往。説來真怪,渡船頓時平穩下來,一船人化險爲夷。船上的懷孕少婦就是王見川之母吴氏,她娘家就在“深渡”附近的塘下。日後,吴氏生下兒子王見川。吴氏每次回外家帶他去塘下,就要向他講自己的許願。王見川也暗中立誓,將來定要在此建橋。

  王見川文館講學倡議修橋

  干隆十七年(1752),翰林王見川辭官回籍。他在原深渡橋畔的太平文館設帳講學,一邊編纂縣誌。他閑時常常徘徊於故橋之畔,看到豀邊當年修橋的幾塊殘石,回想起昔日石橋的雄偉,大發思古之幽情,感慨不已。長老所講,成化年建的“深渡橋”,畫棟雕欄,相當壯觀。當時,兩岸開墟,有街道,有歌樓,有酒館,貿易興旺。橋下船隻上下,橋上,乘轎的,步行的,人來人往,十分熱鬧。這裏北通龍岩,西去上杭,南出廣東,橋的作用可大啦。他感嘆民生之不易,就以旁邊的深渡橋來説,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被大水冲垮後,人們在原處多次重建木橋、石橋,屢建屢毁。看到裏民、客商過往不便,平時和本裏士紳來往,大家就常常談到修橋的事。他决心聯絡衆位重建石橋。

  於是王見川親撰一篇《募修高陂深渡橋序》告之紳民:

  高陂之有橋也,由來舊矣。聞諸故老,昔年方盛時,累石爲樑,翼以長欄,覆以雕甍。橋之下,鬆檜悠悠,或泛或泊。兩岸開墟列肆,商賈輻凑,歌樓酒館掩映於榕竹陰翳之間。於時,前後數十裏附橋而居者,物阜材蕃,輿馬往來,比諸隋堤壩岸。蓋路通岩永,取便旅行,抑諸鄉衆流之會,彩虹一鎖,形勢亦藉以增雄也。

  溯厥興廢:成化十三年,裏民吴克恭、簡維時、盧宗善,募資鑿石拱砌。嘉靖三十七年,水廢,易以木。康熙甲辰,又廢,巡檢郭天福仍修以石。辛巳又廢,石樑盡圮,僅存兩址,市亦寢衰。自是,病涉者衆。居民通以略彴,旋易旋朽。春夏波濤,魂銷柱杖。秋冬板迹,足繭霜華。當夫殘月清曉,野草夕陽,既醉無眠,欲題少柱,指顧幾片餘石,人人澤然於昔年駕鼉排雁之盛也。

  餘館處橋側者四年,近輯邑乘,以書局自隨,編登及此,慨然生感。爰告里人,僉謀重建,樑空、釃道、覆屋、重檐,修也實創,踵焉而增,計靡金錢當得二百餘萬,將募衆而共勷之。夫川澤不樑,單子以卜人國。而火見水涸,舉事必期於司裏。况形勝所關,夙有明驗,知輸金庀材,必皆踴躍震動,萬無道旁之慮。獨念餘跨策蹇驢,聽殘杜宇,徘徊此橋者數矣。兹際盛舉,莫效大夫之輿,又愧學士之帶,聊發一言以導之,命毫而書,自笑鵲枝之空銜雲耳。

  《序》文回憶了故老所言昔日深渡古橋的盛况,歷代修橋的盛舉,周邊的美景,橋毁後給人帶來的種種不便,期盼里人共襄此盛舉。

  他又請來金豐秀士蘇挺秀題了《募捐文》“天有缺,煉石以補之,地有陷,搭橋以渡之。煉石者何人?女媧氏也。搭橋者何人?芳名如左——”貼在人多醒目處。

  《募捐文》以女媧煉石喻遇河搭橋,言簡意賅,很有號召力。

  王見川的倡議得到了太平裏紳民的熱烈響應,很快便募得銅錢二百餘萬,折合白銀數千兩,於次年建起了宏偉壯觀的石拱陰橋,成爲永定勝迹之一。他又與衆紳商議,橋旁乃古地名,高陂古驛站,於是將石橋易名爲“高陂橋”,并親題橋名,刻在橋兩邊拱頂之石上。

  高陂橋建築很有講究

  此次修建的石拱陰橋,位置往原來橋位上游移了三十米,更加高大,工程質量及裝飾藝術都大大超過了成化石橋。石橋半圓形獨拱,孔徑横跨20米。拱圈用條石干砌,設計精密,建築堅固。據説,修建拱圈放最後一塊拱石時,師傅對好位置,石錘輕輕一敲,拱石擠進拱圈,與其他拱石接觸緊密。師傅還在南岸橋下修了一個小拱,以便宋代水利工程高陂的水渠從橋下通過。石拱橋全長60米,高15米,寬7.5米。橋台護墻以塊石漿砌,上蓋屋瓦。又在橋面中間靠下的墻頭設一神龕,立橋神護佑石橋平安。

  高陂橋橋面和屋頂的建築,特有講究,是按天罡、地煞、十三太保、十二生肖、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三百六十日來設計建造的。橋面路心石板,特製成寬、厚一樣的長方體石條七十二塊鋪成,合七十二地煞星數。左右兩邊各十二個柱石墩,合十二生肖和十二個月。二十四支頂梁柱,合一年二十四節氣。柱頂十二架扛樑,每架扛樑有三支横樑,總共三十六支横樑,合三十六天罡星數。左右兩邊墻共開十三個窗子,一邊七個,另一邊六個(中間留一個窗位安奉土地伯公神座),合十三太保。屋頂有三百六十行桷子枋,合農曆一年三百六十天數。

  橋聯、橋匾和橋碑

  橋建成後,王見川想到要給石橋寫一副對聯和立橋匾、橋碑。

  他在橋邊走上走下,走到橋下游不遠處,立於溪中,透過橋拱,只見遠處田段、北山田疇密佈,屋宇林立,近處橋洞半圓,倒映在水下,成了一個整圓,實在美觀。從橋上漏窗可看到行人來來往往,人們爲前途和生計匆匆而行。心中若有所思,對聯已醖釀於胸中。回到文館,他親筆將對聯“一道飛虹,人在青雲路上;半輪明月,家藏丹桂宫中”題寫在宣紙上,之後請來一幫文友定奪。大家都説很好,内容恰切,對仗工整,而且氣勢磅礴,激發人上進。於是叫來工匠按原字刻於橋兩頭的木柱上。

  他又召集太平裏士紳文友相商,説明作横匾的意思,發動衆人想一個四字的橋匾,擇優選用。最終選用了西坡貢生林雅韵題的“長橋永太”,叫匠人製作成匾,掛在橋兩頭的屋樑上。

  他又召集裏中士紳商量立碑的事。衆議,諸位紳民熱烈響應募捐,很快便募得足够修橋之銀,成就了大家多年的願望,定當立碑紀念,激勵後人。於是請來石匠,將王見川《募修高陂深渡橋序》和蘇挺秀《募捐文》以及捐銀者姓名、所捐銀兩數共刻了三塊石碑,立於橋面中間神龕旁。

  修橋閒暇游山,發現“千年”摩崖石刻

  修橋閒暇,一個秋日,王見川邀請了修橋理事文友數人一起游太平銅鼓山(現通稱“石鑼岐”)散心。

  王見川數人一路跋涉,一邊談論修橋之事和太平裏“汲古文會”的活動,不覺得辛苦就登上瞭高五百仞的銅鼓山之顛。極目遠眺,只見周圍數十裏的太平裏各村莊歷歷在目,溪流碧波,田舍儼然。近處群峰高聳,見稜見角,石壁險峻,奇峰突兀,林木碧緑,無邊無際。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大家心情舒暢,真是快樂極了。

  快樂之餘,王見川又向諸位講起了一件事。歷代傳説,銅鼓山頂石壁有倒書“千年”二字摩崖石刻,可是自己作爲塘下人的外孫,在銅鼓山下讀書十二年,雖然聽先賢講過山頂石刻的事,亦曾多次登上山頂,尋找所謂“千年”倒書的字迹,然而正如韓昌黎在衡山尋找大禹碑,千搜萬索,哪裏找得到呢。因而心想,古時的一些名勝,很多出自一些好事者荒誕虚構的附會,以致以訛傳訛,貽誤後人。而鄰近的州縣,也有數處叫“銅鼓山”的,倒書“千年”或許不一定就在此處銅鼓山吧。因此編縣誌時就想把舊志有關倒書“千年”的記載删去,此次游山也就不打算再去尋找所謂倒書“千年”的遺迹了。

  王見川數人在山頂飽覽美景,談古説今,不覺已有一個多時辰。各人心中也擬好了此次游山欲作的詩文,便準備下山回家。

  下山另選山左小路。一裏左右的山路十分險峻,兩旁懸崖峭壁。看山谷深處,使人越感艱險怕行。真是人迹罕至之地。王見川慢慢走着,偶然看對面山岩,蒼勁黝黑,似乎有鎸鑿的痕迹。再仔細辨認,原來就是倒書“千秊”二字也。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只見“千”字楷書,“秊”字從“禾”從“千”。《説文》曰,禾,一歲兩熟,故“秊”字“從禾千聲”,原來是古字“秊”也。銅鼓山有民謡説:“銅鼓聞,歲大稔。”大概就是由此而出。字徑一尺,鎸作雙鈎。初看似乎分辨不清,經大家指劃,字形便十分明顯了,只是“秊”字“千”畫模糊不可識别。原來字本倒書,第一横被雨水長年冲刷,漫漶不清了。王見川低首深思,欣欣然感觸良多,又若有所失。蘇軾曰:“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確實如此,如果按自己原來所想,此名勝是出於好事者虚構訛傳,而準備在新編縣誌時把舊志有關倒書“千年”的記載删去,那真是既對不住遠古先賢,更對不起後世鄉人。而如按前人所説,字是李陽冰篆書,可李陽冰是唐朝天寶、干元間人,那時汀州山洞初開,陽冰游踪從未到此,這就肯定是後人附會無疑了。真是有所失也有所得啊!

  諸位文友跟着王見川指指點點,慨嘆古人奇絶,探究古人是如何在此凌空石壁上鑿字的。諸位文友説:此次銅鼓山之行收穫甚多,既娱樂了心胸,又發現了倒書“千年”的史迹,考證了千古之迷,大有益於後人也。

      回到太平文館,王見川立刻研墨揮毫,在宣紙裝訂的書册上,記下了歸途中已經搆思成熟的《游銅鼓山》詩篇:

  三代古文留遺迹,多銘鐘鼎少書石。
  岐陽石鼓始周宣,繼此琅岈之罘嶧。
  方碑圓碣終移徙,唐宋以來乃鎸壁。
  或於深洞或岩阿,近來平夷未奇特。
  銅鼓山頭峰砐峨,上陟下削高無極。
  有石隆然面勢開,倒書千年字徑尺。
  初疑石泐冰裂痕,又疑雷文飛霞靂。
  注觀老健作雙鈎,分明斧鑿深鎪刻。
  想像當時欲下錘,百丈繩牽定喪魂。
  嗟哉古人真好奇,不顧軀命殉題勒。
  矢心字待留千年,只今千年尚可識。
  愧餘他日搜不到,輒以訛傳删古册。
  豈知天壤古怪多,有無安敢憑胸臆?
  指點同游仔細看,申作長言紀其實。
  水底鶴銘岣嶁文,寄語後賢莫輕測!

  撰寫《高陂橋落成》詩

  趁着高陂橋竣工慶典的喜事,王見川又撰寫了一首五言排律《高陂橋落成》:

  經綸孚地脈,結構有神功。排雁連雲際,飛虹落鏡中。
  百川争赴壑,萬石怒張弓。盡障狂瀾倒,須知砥柱雄。
  人行銀漢路,魚躍水晶宫。醉卧垂楊緑,仙遊彩幔紅。
  留題車與馬,覓句雪兼風。倘得奇書授,甘爲納履童。

  詩以排律的形式,對石橋的神奇設計、堅固建築、美觀造形、橋旁美景等極盡讚頌之詞,還以張良納履的典故,表達了對石橋設計者的稱贊之情。

  煙販貪財獻聯遭惡報

  相傳本縣有一位外號叫“油老鼠”的煙販到湖南做菸絲生意,遇上當地也建了一座石拱橋,正出重金徵集橋聯。他竟冒充才子,裝得很懂文墨的樣子,把王見川題寫的那副橋聯獻上去。衆人看對聯對仗工整,生動恰切,能激勵人奮發向上,於是馬上被采用。“油老鼠”得了賞銀,而且弄得名聲很大。過不久,當地另一鄉村也要建大橋,也來請他題寫橋聯,嚇得他連夜逃走。第二天,人們發現“才子”不辭而别,猜疑不已。後來,又有一永定煙商來到那裏,經問才曉得橋聯的來由。大家對“油老鼠”非常氣憤。“油老鼠”怕醜事被追究,以賞銀作盤纏下了南洋,没料到海上遇盗,財失身亡,真是應了“惡人自有惡報”這句俗語。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