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幸福感的界定

  國外對幸福感的界定也是不同的。幸福感在英語中有不同的表達:happiness,well-being,subjective well-being等。目前心理學家傾向於合成詞subjective well-being,這個詞直譯就是主觀好的存在,它的意思就是指健康、快樂的狀態。我國學者一般將其譯爲“主觀幸福感”,簡稱爲“幸福感”。不同的學者根據自己對幸福感概念的理解編制了幸福感量表,我們可以從幸福感量表中歸納出各位學者對幸福感概念的研究視角:

  1.情緒、情感體驗視角

  該種界定主要考慮人們的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的對比關係,認爲如果個體較多的體驗到正性情感而較少的體驗到負性情感,那麽他就是幸福的。其中Bradburn(1970)編制情感平衡量表(affect balance scale,ABS),該量表包含10個項目,其中5個項目測量的是積極情感,另5個項目測量的是消極情感,權衡被測者在這兩個方向的得分情况,就可以對其近期的情感狀態作出判斷,從而推測其幸福感狀况。Watson、Clark、Tellegen等編制的有關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測評量表,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發展了簡式的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NAS),該量表共20個項目,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各有10個項目。Kammann和Flett編制的情感量表是以被試近期内體驗到的積極和消極情感之間的平衡爲基礎,測查其主觀幸福感。總之,以上這些模型對於幸福感的界定都是從情感角度來考慮的,因此也被概括爲情緒情感模型。值得一提的是從情緒情感視角進行幸福感研究的過程中,還有學者提出將心理健康作爲是否幸福的評價標準,如果個體更多的體驗到消極情緒,那麽其幸福感一定也是低的。所以他們采用抑鬱量表或心理健康測查量表的得分高低來考察個體的幸福感,但也有學者提出正性情感與負性情感相互獨立,即負性情感體驗少的個體並不能直接下結論説該個體的正性情感就豐富,因此從抑鬱、焦慮等負性情感反映主觀幸福感可能會失去一些重要指標,結果單純從該種界定出發研究幸福感的思路受到了質疑。

  2.認知評價的視角

  從認知評價的視角將幸福感界定爲人們對自身生活滿意程度的認知評價。Neugarten 編制“生活滿意感指數”量表(LSL),該量表涉及到生活熱情、毅力、所達到目標與期望目標的一致程度,身體、心理、社會方面良好的自我概念,以及愉快樂觀的心理品質等維度。Cantril編制的“自我標定梯形量表”(self-anchoring scales,SAS),要求人們按照自己的評價標準,對自己現在、過去、以及預期未來的生活滿意程度做出等級評價(Cantril, 1965),它們的目的都是從被試對自己生活是否滿意的認知評價角度來評定其幸福感,通常也被學者們稱作生活質量意義上的幸福感測量。

  3.自我評定的視角

  自我評定的視角認爲幸福感就是“主體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它和僅僅從認知評價的視角來界定主觀幸福感相比,自我評定視角既包括認知評價成分,也包括情感體驗成分,學者們將其界定爲主觀幸福感。Diener(1984)認爲主觀幸福感有三個方面的特徵:(1)主觀性。它是指主觀幸福感只針對個體的主觀體驗,它是以個體自己設定的標準來衡量的,以個體主觀評價來反映,不涉及任何外在社會客觀的衡量標準。(2)整體性。主觀幸福感是一種綜合的整體性評價,是個體對其生活整體的主觀評價,包括認知評價和情感體驗。(3)穩定性。主觀幸福感是一個長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應和生活滿意度,盡管主觀幸福感會受到個體所在的情境和一定的情緒背景的影響,但從長期來看,主觀幸福感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值。正是這種相對穩定性爲量化研究主觀幸福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

  4.心理發展的視角

  此種研究視角以Ryff爲代表,從心理發展意義上闡釋主觀幸福感。認爲幸福不僅是獲得快樂,而且包含了通過發揮自身潜能而達到完美的體驗。Ryff等爲了區别起見,他們將其命名爲“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1998年,Ryff等人提出了心理幸福感的多重測量維度並編制了多維度的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Ryff, 1989)。該量表所包含的維度涉及到人的自我實現的6個突出的方面:自主、環境駕馭、個人成長、積極的人際關、生活目的和自我接受。

  而國内學者關於幸福感概念的界定是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目前研究使用的概念中,主觀幸福感、幸福感、幸福度、主觀生活質量、心理福利等涵義基本接近,都是基於主觀幸福感(SWB)的概念模式。由於Diener的闡釋基本上涵蓋了主觀幸福感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且他的闡釋具有比較好的操作性,尤其是便於使用其概念的學者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分析,因此,他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受到了我國學者的青睞和普遍認同,鄭雪、王極盛、張進輔、孔克勤、鄭日昌等都直接或間接地介紹、引用過Diener的概念,有些學者還在引用的基礎上,基於自己假設,針對我國一些特殊的社會群體編制了一些很有説服力的主觀幸福感評定量表,學者們普遍認爲幸福感指標反映社會公衆的心理狀態,是社會心理的綜合指標以及衡量社會效益的重要尺度,是反映社會心理狀况的“晴雨表”,因此對它的研究在任何時代都是及其重要的。主觀幸福感是以行動者自己界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主觀的整體評價,因此可以將幸福看作是人生意義實現時積極的心理感受,它具有終極性 、動力性、意義性等特徵,而且幸福不僅僅是一種情緒狀態,更是人們對生命的理解與領悟,是自我對人生價值的直接肯定,是個體對自身存在狀况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並不是某種轉瞬即逝的情緒狀態,而是基於直覺或反省所獲得的某種切實的、比較穩定的感受。主觀幸福感可以界定人們一種積極的或良好的生存狀態,表明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以實現時産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由需要(包括動機、欲望、興趣)、認知、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心理狀態,因此它成爲人們對客觀生活的主觀反映,它既同人們生活的客觀條件密切相關,又體現了人們的需和價值。簡言之,主觀幸福感正是由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産生的個體對存在與發展狀况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