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對比起來,兩者的研究有以下方面:
大陸同胞情感和認知對幸福感的影響研究有以下方面:有研究探究工作反刍及其“雙刃劍”效應,驗证了壓力認知激活理論的觀點,即情感反刍産生的消極結果期待會導致心理生理激活的延長, 進而損害幸福感;有研究探究農民工隨遷子女文化適應的影響機制及支持路徑:積極心理學視角,得出情感支持系統提高農民工隨遷子女的生活幸福感;有研究得出自然接觸能够幫助恢復心理疲勞、改善認知表現、緩解身心症狀、提昇幸福感;有研究得出幸福感與職業成功受個體能力與人格的直接影響,能力與人格受習慣的直接影響,而習慣源於行爲的重復,行爲受當下的“認知—情感—意志”互動過程的直接影響;有研究基於社會認知雙視角模型和人類適應機制,探討能動性和表達性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及其作用機制;有研究探究情緒調節策略對流動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自尊和心理彈性的序列中介作用,得出,認知重評既直接正向預測流動兒童的主觀幸福感,又能通過自尊和心理彈性及自尊→心理彈性的序列中介作用間接預測流動兒童的主觀幸福感;有研究探索心理痛苦的内涵種類、心理機制與調節干預策略——認知重評視角下個體主觀幸福感提昇新路徑;有研究探究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機會不平等認知降低了其幸福感水平,説明認知對幸福感具有調節作用等。
台灣同胞情感和認知對幸福感的影響研究有以下方面:有研究探究家庭效能信念的影響與來源,得出婚姻效能信念對於現代台灣同胞的家庭生活滿意、過去及現在主觀幸福感的解釋力最大;有研究從情感與認知觀點解釋幸福感與工作績效之關係;有研究者期盼透過課程的安排,强化親子間的正向情感連接,協助青少年善盡自身的子職角色,並提昇家庭的情感功能,增進幸福感;有研究得出自然體驗確實能促進兒童情感,包含:降低壓力、减輕負面情緒、提高正面情緒、促進幸福感;有研究探究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幸福感-志工角色認知的中介作用;有研究得出提高學生對於運動的認知,藉以消除學生對於運動的疑慮與阻礙,增加内在動機,如此一來提高運動參與行爲,使學生感受正向幸福感與情緒,减輕負面情緒;有研究得出感恩性情可透過認知面的生命回憶與情緒面的感恩情緒兩個不同的中介機制來影響主觀幸福感三成分,其中,又以生命回憶具有較大的正面效果;有研究主要是針對正念、執行功能與運動表現三者間關聯的文獻進行回顧,發現運動表現的提昇可能與正念促進個體之流暢、專注、幸福感,减少壓力與焦慮,以及降低皮質醇有所關聯;有研究探究高中職學生的父母親情感支持、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中介效果的分析。
對比大陸和台灣,可以發現兩者研究的區别在於結合當地人群,當下的發展情况等展開不同的研究,各自有各自的側重點,比如大陸有關於農民工子女的幸福感研究。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