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同宗同源,共同的民族文化傳承使得兩岸人民對幸福感的理解和感知有着相似的一面,但同時,由於不同的教育、文化制度和經濟發展速度,兩岸人民對幸福感的理解和感知又有着不同的一面。對兩岸人民的幸福感現狀及其差异進行比較研究,有助於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幸福、準確地評價幸福,幫助她們提高獲取幸福感的信心,促進她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兩岸人民在對幸福感内涵的理解上有相似性,都把“身體健康”和“家庭美滿”、“自由自在”作爲首要的幸福感受,這與我國文化中歷史悠久的歷史有關,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人們對身心健康和幸福家庭的渴求很高。但作爲新時代的人們都認爲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是主要的幸福感受,這也體現人們幸福感受的矛盾性。兩岸人民在對幸福感内涵的理解上也有區别,在“有職有權”、“知心朋友”、“受 到尊重”和“貢獻社會”幾個方面,台灣和大陸的人民之間的認同度差异較大。這些説明台灣多數人民更注重個體是否得到尊重,注重個體對社會的貢獻,把自我幸福同社會幸福相統一;而大陸認爲幸福是“有職有權”的人數多過了認爲幸福是“貢獻社會”的人數,大陸人民過分注重權利而忽視自我獨立,不願意奉獻社會的這種意識令人擔憂。
譚家倫 ,趙小芳等研究表示,休閒活動參與是兩岸高學單身女性預測幸福感的最佳因子,而健康生活型態不會影響休閒滿意度。另外在綫性結構競争模式的比較後發現,台灣地區以健康生活型態預測幸福感的效果較好,而大陸地區則是適合使用休閒參與來預測幸福感。由此可知,針對不同的地域應該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增進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所以應多鼓勵大陸地區女性從事休閒活動,而台灣地區則更適培養女性的健康意識。
Lu,Gilmour 和 Kao 曾對中國台灣地區和英國的大學生進行過文化價值觀與幸福感的研究,采用中國文化聯繫小組在 1987 年編制的中國價值觀調查量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和哈佛幸福感量表分别對台灣和英國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價值觀對於台灣大學生幸福感的預測力更好,社會融合和人際和諧僅對台灣大學生的幸福感有正面預測力,而孔子工作動力論對台灣和英國大學生的幸福感都有正面預測力。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