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節 台灣同胞社會比較對幸福感影響的研究現狀

  同樣,以社會比較、社會比較傾向、向上社會比較、向下社會比較,幸福感、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正性情緒)、消極情緒(負性情緒)爲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萬方數字化期刊數據庫、TWS台灣學術期刊數據庫、PubMed、SpringerLink、EBSCOhost、Web of Science中進行檢索,檢索步驟和要求除大陸被試换爲台灣同胞外其他同上一章節。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在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中,普遍假設向上的社會比較是以評估自我改善自我爲動機的,向下的社會比較是以提昇自我爲基本動機的;但這兩種動機都是反映西方文化下,個體尋求自我認識以及自我實現這一價值觀;而在中國集體主義文化下,個體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的每一個社會行動往往都涉及自己、他人之間的社會關係,而在中國這種文化下,社會比較能提供多元的功能;如:人們可以通過社會比較來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情景、可以理解自己以及他人、人們還可以通過社會比較來理解雙方目前的關係親密程度等等。社會比較這一心理現象不僅在探討中國人的行爲特徵上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并且它同時也是個人日常生活中及其突出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在中國本土文化下探討社會比較這一重要的心理現象,台灣學者林以正1999年在台灣特有文化下,通過連續十四天對台灣人民自發性的社會比較的描述的記録和最後的晤談,來探討台灣人民社會比較的形態及其背後的動機過程回答社會比較的核心問題即比較什麽、與誰比較、如何比較等問題(林以正, 1999)。研究結果表明,台灣大學生社會比較的基本目標是社會信息的尋求,如學業、生活形態、意見和想法等信息;而比較對象任然是生活中最常接近的人物爲主,如:最好的朋友以及普通朋友、同學等;在如何比較上(向上比較、向下比較、對等比較)受試者最常進行的社會比較方式是對等比較,其次是向上比較最後才是向下比較,總之,最後研究得出的結論爲個體的社會比較幾乎涵蓋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重要的向度,并且個體的社會比較具有高度的選擇性,個體會因爲不同的人際關係而對社會比較的向度和方向有明顯的偏好,在與自己人的比價中,中國人特别偏好對等比較厭惡向下比較,而這一模式有别於與外團體的比較。這一結果支持中國人在内團體中會由社會比較的訊息來理解情景的選擇性,並由此調節自己的行爲表現的基本假設。

  在中國以集體主義文化爲主的社會中,面子這一概念對中國同胞至關重要,對中國人民來説没面子或丢臉更是一種心理困境,而面子是一種依附於社會情境的自尊是一種與他人相比較産生的結果,比較情景中的相關因素對當事人在該情景中所産生的失面子和情緒感受,會有不同的影響。例如:同樣是因爲成績不好而感到没有面子,但當比較情景是自己知道自己表現不好,當事人可能只是難堪地笑笑;相應的,當情景是他人故意比較聲張自己不好的成績,當事人的情緒感受就是非常消極的可能産生憤怒和受傷的感覺。因此有必要探究在不同的社會比較情景中産生的失面子現象時當事人所産生的不同情緒。因此韓貴香學者在2014年進行了一項研究(韓貴香, 2014),其將比較情景分爲强迫式比較即個體處於團體中,若團體中的其他成員在對自己而言重要的能力向度上表現優异時,而自己又僅表現平平或差强人意時,個人並不需要進行刻意的社會比較,便會有自己被比下去的感受,這一比較方式被稱爲强迫式比較,在這種比較情景下外在情景中的他人(包括表現優者)並没有注意到劣者所感受到的壓力。而第三者比較即第三者强加給事件當事人的社會比較現象,當我們處於一個和他人進行比較的情景中,自己的表現又不如他人時,這時,不論是他人有意或者無意地涉及“你的表現没有誰誰好”的信息,都將我們不如人的事實,由模糊轉爲明確且成爲了公開檢視的難題。研究假設爲,劣者在第三者比較中没面子的感受大於在强迫式比較中産生的没面子的感受,且在强迫式比較中劣者在失面子後所産生的情緒主要是沮喪、煩悶與困窘難堪而在第三者比較中劣者在失面子後所産生的情緒除了在强迫式比較情景産生的情緒外還會體驗到生氣、敵意、被羞辱和受傷害等負面情緒。而研究結果也驗证了假設,即在公開指責的社會比較情景下的失面子感受高於私下規勸;私下規勸産生的情緒主要是沮喪、煩悶與困窘難堪、懊悔和罪惡感,公開指責的情景所産生的情緒除了沮喪、煩悶與困窘難堪,生氣、受羞辱、受傷害的感覺明顯提昇,但罪惡感下降。

  人的一生從摇籃到人生的終點,是一系列社會比較與自我評價的過程,而青少年階段由於認知復雜性的提高和同伴影響力、壓力的增大,因此在這一時期社會比較的作用力最大,而人之所以進行不同類型的社會比較,是因爲想要滿足自我的某些動機如:自我改善、自我强化、自我評價,但關於目標導向和社會比較的關係尚未有明確的關係。因此,吴永清等學者以高中生爲研究對象探究社會比較方向與目標導向之間的關係(吴永清 & 毛國楠, 2012),研究結果表明,高中學生的目標導向以趨近表現目標的傾向最高,精熟目標的傾向最低;社會比較則以平行比較傾向較多,向下比較的傾向最少;高中學生目標導向和社會比價間有典型的相關關係;目標導向的三個向度均能精確的預測社會比較的方向,其中精熟目標導向最能預測向上的社會比較和平行比較的行爲傾向,逃避表現目標導向最能預測向下比較和拒絶比較的行爲傾向。

  此外,台灣學者張梅鳳也以青少年爲研究對象,探究青少年的客觀表現、社會比較與其自尊的關係(張梅楓, 2009),青少年正處於社會比較的高峰期,社會比較在其成長階段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社會比較的結果也會影響青少年個體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自尊是這一階段個體的基本需求,是個體重要的發展任務,而個體評估自尊的方式之一就是與他人的社會比較,處於青少年階段的個體大多數時間都處於學校和學習情景中,在這一情景中個體不可避免的會與同學和同伴進行社會比較,而這些社會比較會對青少年的自尊産生何種影響,基於此,張梅鳳學者采用問卷調查法探究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伴關係、家庭因素等方面的社會比較對其自尊的預測力以及在這些方面的客觀表現對其自尊的預測力等。研究結果表明,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伴關係、家庭因素等方面的社會比較均可預測其自尊,此外,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作用大於客觀表現對自尊的預測作用。這與前人研究相一致,即社會比較會影響個人主觀的情感,當互動的雙方進行社會比較時,可能會突出一方的優勢彰顯另一方的劣勢,處於劣勢的個體會經歷一種負向的情緒或情感進而影響其自尊。而國外Taylor等學者認爲在探究社會比較的方向與情感反應時,自尊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總之,社會比較可能會通過自尊、情緒、情感等進而影響個體的幸福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