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紅藍綠專家會談:如何深化和平發展?

  中評社台北12月13日電(記者 李文輝)“台北會談-強化認同互信 深化和平發展”11日上午第一場議程“從認同互信面談如何深化兩岸現有的發展趨勢”,與會大陸學者認為要鞏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增加兩岸和平發展的動力;台灣學者認為認同互信要有感性基礎,兩岸必須要有大共識,多層面的發展;並以兩岸漸行漸遠的民調,強調兩岸發展就不但要“和平發展”,還要“民主解決”。 

  該項會談是由兩岸統合學會、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心、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21世紀基金會、台灣政治學會、台灣民主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協辦,一連兩天在台北福華飯店舉行。 

  11日上午以“從認同互信面談如何深化兩岸現有的發展趨勢,著重在如何強化經貿、文化、社會交流”為子題,分兩組討論,其中,第二組座談由中國社科院台灣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主持,引言人分別是,上海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倪永杰、台灣政治大學國際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前“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與談人是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暨台灣研究所教授、副所長巫永平;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馬道。 

  張海鵬表示,從新聞看到,馬英九對於兩岸和平協議談話,大的方面要先拿出一個方案,是對這個會議認同的回應,是一個好機會。

  倪永杰表示,他的意見第一是“兩岸關係共同論”兩岸共同參與、共同成就、共同分享。第二,兩岸和平發展是最大的民意。童振源提出的民調正確,但要補充,現在民意對大陸友善比例在上升,有積極的變化,友善在上升、不友善在下降。 

  倪永杰指出,未來兩岸關係怎麼走,有四個方面,一是鞏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二是增加兩岸和平發展的動力,現已到了兩岸簽訂文化協議的關鍵點。三是擴大交流,馬英九要求互設辦事處、通盤檢討兩岸條例是對的,要更深入、雙向交流,像大陸學者來台,要有多次有效簽注。四是增加兩岸的政治互信,在一個中國框架下求同存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台灣參與才會圓滿。 

  童振源指出,馬英九已經說了,不管南海、東海,都不跟大陸合作,還跟日本談漁權,兩岸落差蠻大。民調概念,馬英九有些話,大陸刻意忽略,像“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前途2300萬人民決定”,什麼是真實感受,有時是人民的選擇;貧富差距的產生,民進黨是有些宣傳,但不至於有力量能改變人民認知;大陸自信心問題,大陸是強大但是在硬體,軟實力就遠遠不如台灣;如果大陸真有自信,就不但要“和平發展”,還要“民主解決”,才能真正展現自信心。 

  至於軍事威脅,童振源引述是“中華民國”國防白皮書,2010年6月29日,兩岸簽訂ECFA,2010年7月台灣“國防部”副部長楊念祖跑到美國,說中國政府對台灣威脅,也跟日本自衛隊講,中國軍隊是針對台灣,這是台灣告訴美國,包括軍事演習也是台灣“國安局”的資料詮釋。
 
  童振源說,兩岸關係“虛有其表”問題,建立在兩個落差,一是互動頻繁,兩岸共識非常薄弱,兩岸跨步走,舉步維艱;大陸要有信心,就要“三步走”和平發展、民主解決,未來才有統一的可能性。“○八共識”只是提出,沒有推動。他相信大陸是理性,台灣從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到什麼都不提;馬英九勝出,證明民意不是盲從,也有一定理性的計算。 
   
  巫永平指出,馬英九上台後,台灣“政治正確”、政治生態、輿論環境都沒有變化,他研究過台灣教科書,讀著長大的人已經有投票權了,大家討論“建構”的影響,在2008後存在,還會繼續影響,跟誰執政無關,“建構、反建構”是大的輿論環境持續有關。第二,兩岸“交流”真正重要的關係,持續下去,未來影響比什麼都重要。第三,對共產黨的成見,一直決定外界對大陸的認識,這是錯誤的,他們一直在變化,超出想像,他們不是生活在沒有自由的社會,變化速度在加強,在價值觀上,中國與台灣、歐美老百姓對的要求,沒有絲毫差別,持續推動、加快變化,不要用成見看待大陸、看共產黨,要客觀理性判斷,用變化的視野來看待,更客觀、平和態度來看待,更客觀一些。 

  馬道指出,看待認同、互信,還要有第三個關鍵詞“共識”,互信要建立在認同上面,認同是一情感的過程,有一特別意識問題,兩岸認同的建構,不是做了某事,就會達成a、b、c效果,而是來自兩岸共同情感、價值觀,從歷史軌跡上,尤其從文化、社會、經貿來建構,能夠成認同,兩岸還必須要有大共識,多層面的發展,一些發展也要有共識,在基礎下,才有可能建構兩岸共同認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