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北會談綜合座談 兩岸學者激盪火花

  中評社台北12月12日電(記者 李文輝)“台北會談-強化認同互信 深化和平發展”11日下午舉行綜合座談,子題“如何強化兩岸的認同與互信”,第一組會議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提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五大政策建議;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俞新天表示“一中屋頂”,在推動兩岸認同的同時,也要積極爭取民意的支持;台灣“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吳玉山指出,台灣民眾認同變遷,是大陸在國際上壟斷“中國”身分,所產生的擠出效果;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則是認為,社會科學要本土化,最重要的就是要面對現實,正視“一中兩憲”的事實。 

  該項會談是由兩岸統合學會、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心、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21世紀基金會、台灣政治學會、台灣民主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協辦,一連兩天在台北福華飯店舉行。 

  其中,第一組討論由兩岸統合學會顧問、前台灣“外交部長”程建人主持,引言人分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吳玉山;與談人是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俞新天、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黃光國。
 
  程建人表示,這次舉辦會談非常有意義,火花四散,地點、議題、參與人選擇都是精心安排,今天五個主題,都是一體多向;“和平協議”馬英九提了又退回去,簽署是早晚的問題,也要考慮內部因素;1990年代台灣外交推動不行,現在兩岸關係好起來,“中華民國”外交好像沒那麼辛苦,現在是最容易做的“外交部長”,內部因素要帶進來,談認同、信任,不光是兩岸,還要不同黨派、色彩的信任。 

  朱衛東提出十八大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五大政策建議,一是要始終將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擺在兩岸關係發展的突出位置上;二是要認同和維護“兩岸同屬一國”這一雙方政治互信的基石;三是要以自信尊重包容雙贏的思維,積極善意穩妥地增進兩岸互信;四是要在政治互信基礎上,穩步建立包括軍事互信在內的兩岸戰略互信。五是,要加強制度化建設,努力構建兩岸全方位的戰略互信機制。 
  
  俞新天表示,其實兩岸和平協議就是建立在“大屋頂”之下,現在解決好了,應該是可以,大陸學者是否等著發令?其實不然,其實已經做了大量研究,一國兩制、或一國兩什麼的,各種各樣理論,有很大好處,現在政府和智庫建立機制連繫,重大政策上,會廣泛聽取意見,哪怕是反對意見,都可以聽取,台灣先進很多想法,可以介紹吸收到大陸。 

  黃光國說,台灣外籍人士愈來愈多,是不是中華文化復興要翻轉?兩岸經驗真的很不一樣,社會科學界卻不正視,卻說很一樣,他強調,社會科學中國化最重要的就是“要面對現實”,各種說法,都是不願面對現實,“你不同意,我就是要講,你會同意,我就不講。”學者不講真語,兩岸關係如何解決?模模糊糊,認真看各種建議,哪一個不是“一中兩憲”?都沒人談,還是各打高空、各自角力。 

  朱衛東提出三點說明,認同到現在,因素很重要原因,第一領導者個人作為,如果不是李、扁當政,不會討論這個問題。第二談經濟,從未幻想經濟可以解決政治問題,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經濟不可能發揮決定作用。第三,是“一中屋頂”問題,大陸對台政策,新形勢下一特點,強調“共同”概念,十八大報告,多次使用兩岸成果“共同”鞏固、共享、兩岸發展模式“共同”創造,兩岸方案,一定是“共同”對話談判中相互解決,大陸提“合情合理安排”,沒有把自己東西強加對方,強調是“共同”,未來模式一定法理上沒違背中國主權、領土完整不能分割這個話語,同時也是兩岸都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方案,方案是談判、而不是憑空出來的。 

  吳玉山表示,第一個,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說得沒有錯,並沒有說經濟決定論,特別是對於影響台灣統獨意識產生很多作用,但對認同沒產生作用,都主張維持現狀。因此,像排斥中國認同的民調上升、但是支持台獨民調也沒上升,經濟發揮了作用,但有其限制。 
   
  吳玉山指出,今天解決認同問題,大陸、台灣都有其努力之處,台灣有沒有可能很有尊嚴在“一個中國”屋頂下,平等、不受限制地參與,中國意識會獲很大激昂,絕對是必要的。既然藍的在執政,在“一個中國”是否應該要更有作為,馬英九自己從不把“大陸”講成“中國”,區分非常清楚,一個國家。今天如果馬去編教科書,只能算少數,他堅持自己想法,他走進“總統府”,總要對國父孫中山遺像敬禮,他沒有要把他的變成理想堅持,變成台灣人理想跟堅持,其他他應擺在言論市場,爭取國民支持才對。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