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張亞中:兩岸增認同 做好政治安排

  中評社台北12月10日電(記者 李文輝)“台北會談-強化認同互信 深化和平發展”10日上午在台北福華飯店大會議廳開幕,主辦方“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在開幕致詞表示,統合學會非常清楚回應了北京十八大政治報告,未來兩岸關係要從“一中三憲”慢慢走向“一中一憲”,而不是“一國兩制”走向“一國一制”,思維上必須解放,以“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做為統一前的政治安排。 

  張亞中表示,“台北會談”目的在喚起整個兩岸的認同、互信,在兩岸政治發展的重要性,兩岸如果沒有足夠的認同,兩岸所有的交流成果,只不過是在沙中建塔,很容易被摧毀,兩岸統合學會長久以來推動兩岸能夠建立兩岸能夠認同、互信,兩岸統合學會是希望從結構面討論這個問題。 

  張亞中以統一的“一”、分治的“分”、分離的“離”、統合的“合”等四個字做致詞,他說,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希望兩岸能共同探討,在國家尚未統一前,特殊情況下,做出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他覺得,這十八大政治報告,是向兩岸所有華人丟出嚴肅的問題,請大家討論,統一前,應該有什麼樣的政治安排,才算“合情合理”。
  
  張亞中先談北京“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他說,“一國兩制”概念是統一後、不是統一前的政治設計,基本上是像香港、澳門,是直接德分裂進入統一,中間沒有經歷過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和平發展期,港澳回歸沒有處理到互相的“認同、互信”問題。由於沒有處理到,可以看到港澳,的確在“認同、互信”上與北京有一些距離,因此,必須思考是在國家統一前、而不是統一後、不同於“一國兩制”的思維邏輯。 

  張亞中表示。轉到台灣,中華民國從1987年開放兩岸探親以來,依國統綱領,是分治的概念,憲法還是包括全中國,但是治權在台澎金馬,這觀念形諸於1992年“九二共識”基本互信,很重要三點,一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二是謀求國家統一、三是兩岸有不同看法,台北對“一個中國”涵義有不同解讀,媒體稱他“一中各表”。 

  他指出,北京認為這是事務性協商,大家可以各自表述,所以是“一中互表”,遺憾到了1994“一中各表”被李登輝異化成民族概念,也就是地理歷史血源上的概念、一中變成一族,到了1999各表又成了“特殊國與國關係”,李登輝定位成“一族兩國”,國民黨“分”的概念,到李登輝變成“離”的概念。 

  張亞中指出,到了陳水扁上台,在2002年執意走“離”的道路,變成“一邊一國”,馬英九2008年上台後,基本在“九二共識”的基礎往前下在走,表述時,有一奇怪現象,馬英九在表述時,一方面堅持“一中憲法”,另方面表述方式又強調“主權獨立”的概念,“主權獨立”獨立於誰?當然是中國大陸,你不可能一方面表達主權及於全中國、另方面又說主權獨立於中國之外,國民黨政府愈來愈傾向於“隱性獨台”,強調“中華民國主權獨立在台灣”,是跟大陸沒有關係的,更重要是從李登輝到陳水扁,歷史教科書、話語,讓兩岸快速往分歧方向在走。 

  張亞中說,即使馬英九在2008年上台後,兩岸認同還在快速失聯,兩岸互信也沒有真正建立,彼此只有商務間往來,政治不敢去碰,兩岸論述一直沒有處理認同互信的問題,“分”的論述是往“離”的方向去走,“認同、互信”又沒辦法做得很好,“離”的“一邊一國”論述,透過政治的話語強化,繼續往分歧方向去走。 

  張亞中憂心表示,台灣內部因此出現奇特現象,雖然兩岸交流愈來愈密切,可是兩岸彼此認同,民調顯示卻是“背對背的奔跑”,很擔心下一代,統合學會因此提出兩岸的政治安排,認為這是國家統一前的情況,必須有統一前的政治安排,要有兩個條件。

  張亞中指出,第一個條件必須是邁向統一的,不可能是永遠分裂、或主張獨立,因北京也不可能接受;但第二個條件,是符合現狀,暫時訂下來,包括主權、治權問題,兩岸目前憲法主權都包括對方,兩岸主權宣示方面,另一現狀,兩岸治權都在彼此憲法,應該要把現狀固定下來。 

  張亞中說,因為彼此主權重疊,將來簽訂“和平協議”時,一定要確立第一點,兩岸不可以分裂整個中國主權,因為憲法是互相包括對方,主權是相互重疊,將來“和平協議”要保證不分裂中國主權;另一現狀是,尊重彼此來自一個憲政的治權,彼此治權是來自一個憲法性文件,因此創造出第三個“憲法性文件”。 

  張亞中表示,和平協議是對這個“憲法性文件”有所約束;在兩個和平協議之外,創造第三個和平協議,形成他們主張的“一中三憲”,一個中國有三個憲法性文件,第三個憲法性文件,剛開始是“和平協議”,處理兩岸問題時,一定要把“和平協議”跟“軍事互信機制協議”、“國際空間協議”三個協議是一掛,不能分開處理,未來政治安排一定包括這三個協議,形成第三個憲法的內容,透過兩岸統合,逐漸充實。 

  張亞中認為,兩岸統合與歐洲統合不同,是在一個中國框架之下,沒有政治參與就沒有政治認同,彼此互相學習,彼此互信、鞏固基礎,慢慢解決彼此認同問題。 

  張亞中強調,未來兩岸關係從“一中三憲”慢慢走向“一中一憲”,而不是北京主張的從“一國兩制”走向“一國一制”,思維上必須解放,要在“統一前”、而非“統一後”做一個新的安排。統合學會非常清楚回應了北京十八大政治報告,“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做為統一前的政治安排。希望這兩天會議秉持原則,多想一下下一代,為下一代做出思想貢獻,認真思考,在認同、互信問題上,創造契機,建構好的條件,兩岸走向美好的未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