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陳明通:強化認同有理性與感性的算計

  中評社台北12月10日電(記者 李文輝)“台北會談-強化認同互信 深化和平發展”10日在福華飯店大會議廳開幕,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舉了“台灣政治學會”與“中國政治學會”並存;以及台商請示部長發言兩則故事,強調認同、互信背後,有理性與感性的算計,划算就認同,就有互信。 

  陳明通強調,“台北會談”主題“強化認同跟互信”,前面高見,希望強化“中國認同”、台灣的“中國認同”有歷史發展,過去七、八、九十都是,後來改變了,那年代我們常唱“四海皆有中國人”,那時“中國認同”最強,是因“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大陸是“被動員戡亂對象”,但隨台灣國際地位的喪失,“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去了,台灣“去中國化”是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不是“去中國化”,認同是感情的東西,後面有理性的算計,背面有個感情基礎,有fu不會算計什麼,沒有fu就另當別論,理性的基礎是感性、感性的基礎也是理性,年輕追女朋友,喜歡漂亮,窈窕淑女,非常風光,也是如此,要加強認同,要算一算,划不划算。 

  他分享故事,有一去得很早的台商朋友,與一統戰女部長餐敘,指定台商坐旁邊,酒過三巡,部長問台商,說說台灣跟大陸有什麼不一樣?台商請示要講真的假的?“當然講真的”,台商說:心有什麼不一樣,就這點不一樣,在我們台灣不用請示。” 

  陳明通強調,如果說李登輝、陳水扁去中國化,有認同危機,但是為什麼馬英九上台後,民調“台灣認同”卻沒有下降?這是因為感性背後還是有理性,背後還是價值算計,讓人認同你,要看划不划算。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