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劉相平:大陸將繼續為台灣人民“吹南風”

  中評社台北12月17日電/在“台北會談”11日上午第二場議程上,出席會議的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劉相平認為,兩岸認同的基本要素包括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三個層面,它們相互依存,逐次遞進。兩岸應由文化認同入手,強化民族認同。大陸將會繼續為台灣人民“吹南風”、“吹暖風”,不會轉風向。 

  他說,目前兩岸認同的同一性與差異性主要表現在:1、兩岸文化認同中的同一性大於差異性。海峽兩岸都擁有悠久的中華文明和歷史文化,擁有強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人文傳統,擁有相近的核心文化價值觀。因此,就這一層面而言,海峽兩岸幾乎不存在所謂文化認同問題。兩岸文化認同上的差異性,主要是共產黨、國民黨在“革命文化”上的差異,是意識形態上的分歧。2、兩岸民族認同歷經歷史的考驗,保持著高度的同一性,其差異性僅僅在小範圍的局部存在。3、兩岸國家認同同一性已經被差異性趕超,差異性有擴大的趨勢。目前,“中華民國”認同是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的“最大公約數”,但也有少數人認同“台灣國”。對大陸民眾而言,“中華民國”已是一個60年前的歷史性政治符號,印象模糊,大陸民眾對這個“中華民國”的歸屬感十分脆弱。至於“台灣國”及以其他名義出現類似組織,則是大陸民眾堅決抵制和反對的。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劉相平認為,海峽兩岸目前應當按照“先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步驟,採取措施,加快兩岸凝聚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步伐。其路徑大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努力尋求兩岸傳統文化核心價值的對接,重塑兩岸共同的民族精神。 

  在兩岸關係出現歷史性機遇之際,1)兩岸應該攜手共同恢復、保持和發揚以儒、道、釋為核心的傳統文化;2)兩岸要不斷尋求將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文化結合併創新,促使兩岸在新形勢形塑共同的文化認同;3)兩岸應該攜手因應世界其他文化的衝擊;4)兩岸應該合作,在全球範圍內宣揚和推廣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大陸應該針對台灣不同的族群進行文化鏈接,尋求共同的歷史記憶。比如,1)與外省人進行中國近現代史的對接,客觀對待以國民黨及其支持者為主體的外省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貢獻;2)設立閩南話、客家話電視台、電台,在福建、廣東創立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研究和傳播中心,促進兩岸閩南人、客家人的親情和融合。台灣方面則應該對李登輝、陳水扁掌權時期“去中國化”的文化歧路進行“撥亂反正”,在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的同時,尊重和進一步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2、發掘和強化兩岸共同的民族利益和民族歸屬的感悟,重建和鞏固民族認同,樹立雄厚的民族意識。 

  3、厚植兩岸共同利益,在培育和厚植兩岸共同利益過程中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 

  在目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綿密推進的形勢下,海峽兩岸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兩者應該聯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和壓力;此外,在維護釣魚島、南海諸島的戰略利益上,兩岸應該聯手合作,發現和培植共同的民族利益感悟,增進民族意識。 

  4、在民族利益感悟的基礎上增強互信、達成共識並制度化,厚植共信基礎。 
   
  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長期發揮作用的是“人際信任”。但這種處於動態發展中的“人際信任”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變化多)、脆弱性(易受衝擊)、狹隘性(基礎不寬泛也不厚實)。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深入,按照“互信是基礎,共識是關鍵,制度是保障”的設想,兩岸不但應該在經濟領域進一步夯實、擴大共識,而且應該在文化、政治等更多層面接觸、協商,達成共識,建立制度性信任機制,以鞏固兩岸來之不易的和平機遇。 

  此外,針對有的綠營學者質疑“過去四年兩岸政治、經濟與社會交流非常快速發展,兩岸政治關係也迅速和緩”,但“兩岸信任與認同差異擴大,將難以鞏固與維續當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局面”,劉相平認為,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正確道路,兩岸認同應該放到一個長遠的時空中考察。台灣曾經流行一個故事,“冷冷的北風會使人裹緊衣服,暖暖的南風才會使人卸掉包裹,敞開心扉”,從中共十八大的戰略部署看,大陸將會繼續為台灣人民“吹南風”、“吹暖風”,不會轉風向,因為大陸有自信,正所謂“杜鵑夜半猶啼血,不信春風喚不回”! 

  劉相平表示,兩岸應該也可以進一步強化兩岸文化認同、民族認同,並以“求同化異”之精神,逐漸消解兩岸在“國家認同”上的誤解和歧異,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為兩岸民眾的福祉創造一個值得憧憬的未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