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7日電(記者 郭至君、林艷、黃蔚)詹浮雲,台灣著名畫家之一,原名詹德發,是“二二八事件”中倖存的台灣畫家之一。從1951年開始參加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並多次獲獎,是該展覽中獲獎紀錄最多的藝術家。同時,他也是台灣光復后油畫入選日本“日展”(原“帝展”)的第一位台灣油畫家,活躍於日本畫壇20餘載。
他曾自述,“個人從事藝術研究已超過一甲子,這條走不盡的藝術坎坷之路,若非身歷其境者,實無法體會其中有如遊歷於沙漠中的苦行僧那般滋味。”中評社“南台灣文化藝術採訪團”記者此次走訪高雄,也拜訪了詹浮雲老師的畫室,聽他講述其在畢生行走的藝術之路上的漫長修行。
詹浮雲1927年出生於台灣嘉義市,在他幼小時,對母親為外祖母做的繡花纏足布鞋上的紙花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於是便自己拿起畫紙,畫出跟母親做的一模一樣的紙花。“那個時候我大概才五歲,就臨摹家裡的雞、狗、牛,畫得很像。母親因此看出我具有很好的藝術天分,從那以后,也常買蠟筆、鉛筆、紙張來給我畫畫,鼓勵我走上藝術之路。”他說。
詹浮雲在中學時開始正式學畫,18嵗時由台灣第一畫家陳澄波教授啟蒙(註:陳澄波是台灣光復後第一位油畫入選帝展的台灣油畫家)成為兼備的油畫、膠彩的畫家,並往藝術之路邁進。“陳澄波老師和我說,要走藝術這條路,但台灣的藝術環境不太好,應該去日本留學,向著最高級別的帝展努力。”
台灣“二二八事件”在1947年發生時,南部地區發生嚴重衝突,包括台灣著名畫家陳澄波在內均未經法院審判而被槍斃。那個時候,詹浮雲作為陳澄波的學生,在陳靈堂外祭拜時,被當場羈押在嘉義的衞戌司令部。五天之後,他的家人在有關係人士的幫助之下將詹浮雲從司令部救出,隔天便得知與其同房囚禁的人均遭槍斃,且羈押後隔沒幾天又再度上門追捕他,幸好當時他不在家。詹浮雲的家人那時便和他說,“嘉義不再適合你住下去了,去別的地方吧!”且他自己也顧慮會有相同的事再次發生,因此逃至高雄寄住在朋友家。
說到改名,詹浮雲對中評社記者表示,“畫家是要畫畫的,畫作上都有簽名,但那時候我在黑名單上,便不敢用我的本名。那時我歷經危險與困難,感到自己像一朵浮雲般來到高雄,因此便改名做浮雲。”
定居高雄后,詹浮雲在高雄開畫室和藝術補習班,知名度漸漸高起來,也收了很多學生,其中有四個學生後來成了台灣省展的評審委員。“一個補習班能出四個評審委員,是非常了不起的,包括黃五謝和呂浮生、謝峰生、黃惠穆,都是很有名的。”詹浮雲一邊和記者講述,一邊拿出手中的老照片介紹著。
1975年,“二二八”事件之後將近30年,詹浮雲為追求藝術中的轉捩點去了日本進修。最初他在日本光輪美術院研究所進修,畢業之後又在日本東光會專攻油畫及理論。二十多年來回於東京、台灣,其畫作多次入選日本歷史悠久,具有全球性規模的“東光展”。期間受到日本老師們的教誨在日本東光會油畫研究所學習,尤以其森田茂老師(註:森田茂老師曾榮獲日本最權威“文化勳章”,享壽101嵗)對於詹浮雲影響至深,他的後期作品亦受其影響。
1988年,其畫作《城》獲日本第54屆東光展“朝日繪具賞”,1989年成為東光會會員,是會內唯一一位外國人。之後,他更是成為台灣光復後油畫三次入選日本“日展”(原“帝展”)的獨一人。詹浮雲表示,“當時,日本的油畫研究和台灣和不一樣,常有畫評會,一些有名的老師都會聚在一起討論學員的畫作,進行指導,非常嚴格。我的老師就常說,畫要真的畫好再拿出來,不要水平不夠出來丟人。”
“在日本的經歷對我的畫作影響很深。在台灣,我以為我會畫了,因為在台灣省展共獲得主席獎、第一、二、三名及優選十四次之多,也創了在省展獲獎最多的紀錄,到了日本才明白,作畫容易但畫好很難,日本研究所的畫評會經常批評學員的畫作,但這讓我進步很快。”他說,“不接受批評的人怎麼會有進步呢?評別人的畫的時候我也坐在後面聽,多多學習。”
當然,詹浮雲在藝術上的高深造詣使得其在台灣也獲獎眾多,光是台灣全省美展就入選14次。至今為止,他已經在台灣各地舉辦了28次個展。他的作品中總是帶著艷麗陽光,強度色彩對比,內容生動活潑。對此,詹浮雲笑著說道:“我在高雄定居已經70多年,在這裡結婚生子,完全是高雄人了。這裡的陽光常常很亮,所以受到影響,我的一些畫作的風格也較明亮。而且,我的取材也常涉及台灣的風俗。”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詹浮雲每次拿作品去日本參展的時候,都會用畫筆在畫作內“藏”一個小小的台灣地圖形狀,以表熱愛家鄉之心。
以前受日本的影響,很多台灣人都不會讀寫漢字,但詹浮雲的父親就鼓勵他學寫漢字,讀懂漢文。詹浮雲說,“因為那時我父親說,將來台灣終會和大陸在一起。所以我那個時候就學習了漢字,到現在都非常受用,後來更被台陽展、全國油畫展推薦為榮譽評議委員。”
說到現在台灣的油畫藝術,詹浮雲說,現在台灣很多畫家對於動感的表現比較缺乏,構圖的安定性也不是很清楚,而這些都是作畫的基礎,非常重要。“想蓋好一間房子,不打好地基怎麼行?”另外,詹浮雲也非常肯定台灣藝術研究院在繪畫上和兩岸藝術交流上所做出的貢獻。他也表示,“現在,很少有大陸人買台灣畫家的作品,兩岸繪畫藝術交流應該更頻繁一些才好。”
由中國評論通訊社和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聯合組成的“南台灣文化藝術採訪團”於1月28日啟動,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南台灣採訪報導活動。
此次採訪活動的總督導為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召集人林富男,總調度為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執行長陳雅婷,採訪組組長為中評社採訪主任林艷,組員為中評社國際部主任郭至君,中評社編譯主任黃蔚。此外,中評社中國部主任廖梓達、中評社新媒體主任孫儀威作為第二梯隊接力採訪。共同參與此次採訪活動的成員還有台灣藝術公司人員包括董事兼執行總監柯芷吟、藝術總監謝佳伶、內稽內控主任丁肇茨、採訪編輯洪威喆、美編設計陳奕帆、藝術企劃謝宜潔、特約記者崔家齊、林千畬。中評社副總編輯羅祥喜也將參加部分採訪活動。
“南台灣文化藝術採訪團”是根據中評社與台灣藝術研究院雙方的長期約定,持續不斷推廣南台灣藝術之美,以美的力量增進兩岸人民感情。此行將全面介紹高雄以及屏東墾丁的人文自然之美,將向兩岸讀者介紹南台灣從事美的工作的藝術家。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