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本地超市欣喜忘外地發現了該店竟然出售雞腳,有如久逢知己,一口氣買了三包。付賬時,櫃台的年青金髮小姐看到了雞腳,除了馬上露出一臉嫌惡的表情之外,時把一包雞腳高舉在上,叫隔壁櫃台的小姐欣賞,對方也毫不思索地做出捧心欲嘔的樣子。我看了心生不快,覺得身為教授,有必要藉此機會教育一下這位小姐。乃輕聲問她是不是本校學生在此打工。既然是,我繼續問她主修什麼,發覺竟然是我們系的學生。再問說知不知道我是系上教授,她說不知。我說現在妳已知道,希望妳下學期一定要選修我的文化間傳播學,在那堂課裡我將向妳解釋為何在許多其它地方雞腳是美食,而且比雞胸肉貴的原因。我話尚未說完,此小姐已如喝了半瓶高粱酒,自知做錯了事,羞得面紅耳刺,無地自容了。
人際間交往為何會產生這種不必要的誤會呢?認知差異所致也。認知乃是把吾人感官經驗化為有意義事件的過程。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歷經家庭,文化,宗教,與周遭環境等的教化與影響,就好像掛上了一副有色眼鏡,對任何事物的看法,免不了塗上了一層色彩,因此視域與思想乃被局限在某個角度上。也就是說,人類的認知系統是一個偏而不全,而且常常錯誤連連的心智活動。人類的溝通互動就是建立在個人認知的系統,既然認知系統各有差異,小則誤會嘔氣,大則動干戈,兵戎相見,也就不足為奇了。因認知的不同而產生的摩擦,例子在人類社會可真不勝枚舉。
認知系統的建立以生理、文化、和宗教的影響最為顯著。在生理方面,人之高矮胖瘦,性別年齡,和機能健全與否,都會影響到一個人認知功能的發展。一項研究發現美國企業界有六成經理級的人員身高超過六尺;傳統詩詞小說裡惹人注意的英雄美女,不是虎背熊腰,身長九尺,就是環肥燕瘦,柳姿蛇腰;男人和女人的戰爭;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或六○年代美國社會「不要相信三十歲以上的人」的口號等顯示了生理結構對人認知的影響。另外也有人說,若要了解人生的哲理,不妨請教失明或失聰的人。因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常常比常人深刻透徹。這也印證了生理機能的不同對人看待事物的差異。
文化對認知的影響就更顯著了。本文開頭所舉的例子就是文化差異造成的。另外,西方人一聽到東方人吃蛇宰狗,馬上眉頭緊蹙,甚或出口成髒,怒罵東方人野蠻不是東西。殊不知此乃認知的不同,而與野蠻無關。這只要叫回教和印度教徒看到西方人大啖豬排牛排的德性所產生的反應即可得知。我二十年前剛到美國時,在亞特蘭大城一位美國教授家裡作客。女主人以貴賓待之,親自下廚烹煮一道拿手好菜招待我這位稀客。當我看到她把巨碩的蚵丟入待滾的牛奶,然後撒入胡椒,再加上一匙牛油,心裡不禁發毛,胃也波濤洶湧起來,不知待會兒如何下嚥。幾年前有一個修我的課的中年美國人,在課堂談到有一次公司派他到日本去洽談一樁生意,他的客戶為了盡地主之誼,特別招待他一道魚內臟以表歡迎之意,害他看了大驚失色,不知如何是好。雖然最後還是捏鼻屏息把東西吞下去,但日後卻夜夜惡夢,老是看到那些魚內臟來向他招搖抗議。我聽了不禁搖頭嘆息,自忖他也太不知什麼是好東西了。想到小時候,在餐桌上我們幾個兄弟姊妹常常大搶出手的就是阿母剛煎出來的那盤香噴噴的虱目魚的內臟,真不懂為什麼洋人為何如此不知享受。
文化表現在價值取向方面對認知的影響更是重大。華人傳統忠孝節義和敬老尊賢的觀念在西方人眼裡,可能是腐朽不可理解之事;天人合一和陰陽一體的思想可能自欺欺人,軟弱無能之表現。反之而言,西方人的個人主義和與天爭勝的作風,在東方人的眼裡很可能是自私自利,目中無人,與好狠勇鬥的表現。曾經在課堂試著對那些藍眼金髮的大學生講述中國二十四孝與桃園三結義等故事,發覺那些藍眼睛眨得像大清晨的星星,我立即知道這堂課是白上了。至於文化對其他如交友處事,衣著與舉止行為的影響所產生的差異就更不勝枚舉了。
以宗教信仰建立起一套認知系統,進而演變到偏見仇恨而彼此互鬥殘殺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有神或無神,一神或多神,真神或假神,拜或不拜,燒香或不燒香,上天堂或下地獄,有罪或無罪,禱告或唸咒,通靈或不通靈,殺生或不殺生,吃素或吃葷,緣起或神造,自主或救恩,輪迴或永生,本真或原罪等叫人不知所措的問題,隨時給人帶來至大的困擾。看看中東,印度,北愛爾蘭,印尼,巴爾幹半島等區域幾年來的不幸衝突,就不難了解宗教信仰經由認知系統的建立對人類思想行為所帶來的威力。
認知系統一旦建立起來,就有如上了強力膠的東西,極難改變或恢復原狀。當它逐漸發展出一個信仰的模式,一套待人的態度,和一組行為的指導方針,整個人類溝通互動的過程也就完全受制於它。這是人類無法逃避的宿命。從好的方面來看,只要人的認知系統相近,製造相互理解的意義網和溝通程就相對地容易,衝突也必然減少。可惜的是,如同俗話所說「一種米養千百種人」,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文化與文化,族裔與族裔,國家與國家之間,通常是異多於同。如何正確地審視與調理自己的有色眼鏡,試著了解、肯定、與尊重他人的思考模式和舉止形態,並進一步取得相互容忍的和諧共處與互依互存之道,便成了人類在當今多元文化與全球化社會共同存活下去的唯一可行的道路。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