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從事南海諸島史地研究始於1971年,當時商務印書館要求華南師大地理係編寫一本南海諸島著作,爲搜集南海諸島資料,1971年末,吴鬱文與本人共赴西沙群島,對南海諸島面積最大的永興島(1.85km2)和海拔最高的石島(15.9m)進行考察,歷時20天。1974年西沙事件後,廣東省外事辦公室邀請華南師大2人(其中包括本人),中山大學2人,中山圖書館1人,連同省外辦主任傅奮等4-5人,集中到廣州沙面勝利賓館,歷時一個月,搜集整理南海諸島資料,提供有關部門參考。1980年至1982年4月,應邀參加解放後第一次南海諸島地名普查的全過程,1982年5月被特邀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南海諸島地名審定會議,爲時7天。進入21世紀一十年代,南海局勢緊張,2013年,參與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更路簿)及南海諸島土地名的文化解讀》,2014年獲准立項,2019年結題。此外,1979年11月還應邀出席在厦門大學召開的“南海諸島專題會議”,1990年7月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南海諸島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等有關南海諸島主權的學術會議。
從1970年至今的50年間,在參加上述南海諸島研究活動的過程中,出版南海諸島著作6部,發表南海諸島論文、文章近30篇。這些著作和論文、文章,有20世紀70年代的、80年代的、90年代的,以及21世紀00年代的和一十年代的。最早的是1975年1月面世,最遲的在2018年12月發表,現選擇本人在南海諸島研究中的一些新觀點(如把古地名與土地名聯繫起來,就可充實我國的南海諸島地名系統等)、新提法(如把民國政府内政部公佈的《南海諸島位置圖》中11條斷續綫稱爲“南海袋形斷續綫”等)、新概念(如對土地名和《更路簿》的定義等)、新發現(如在中山圖書館館藏“南海諸島”專項資料中,發現1928年李德光等所呈的《西沙群島圖及圖説》,以及發現“瓊人俗名稱謂”等)、新認識(如認爲最新公佈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島礁和海底地理實體標準名稱》是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的第五次命名等)、新資料(如中國地名委員會對南海諸島地名審定邀請名單的相關文件和具體情况等)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文章出版論集,内容涵蓋南海諸島的生成、南海諸島地理環境,古代中國人民對南海諸島的命名,民間對南海諸島的命名,官方對南海諸島的命名以及海南《更路簿》等方面。
本論集中的文章,時間從20世紀70年代初,至21世紀一十年代末,寫作背景不同,致使一些數據使用不一致(如地名和更路簿版本的數量等),内容也有重復(如土地名來源等),爲反映當時的背景、認識水平和保持文章的完整性,除少數文章進行修改補充外,其餘未作過多的變動,基本予以保留。
需要説明的是,有數篇文章是與張争勝教授合作完成的,也收進論集中。
《論集》蒙華南師大地理科學學院前副院長張争勝教授協助挑選論文和統一體例、研究生陳海湫、董青、王珏曉、李悦平、龍芝杏、陳起鳳負責校對和打字;得到中國地理學會副秘書長、華南師大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劉雲剛教授的鼓勵和幫助並在百忙中爲本論集作序,老同學卓正大教授提出的建議,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郭偉民總編輯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致謝!
本論集涉及範圍比較廣泛,時間跨度大,不完善之處,知所難免,歡迎批評指正。
劉南威
2020年夏至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