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袋形斷續綫”範圍内,散佈着310座以上的島嶼、沙洲、暗礁、暗沙、暗灘。這些島、洲、礁、沙、灘,統稱南海諸島。
一
南海諸島,是由珊瑚礁搆成的群島(詳見“南海諸島的生成)。
二
南海諸島,由四個珊瑚群島組成。
南海諸島中的島嶼、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灘,散佈於南海腹心,按照它們的地域分佈狀况,可分爲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個群島。我國漁民稱之爲“四沙”。
1.東沙群島
位於汕頭以南約160海里,發育在廣東大陸架與南海深海盆間、水深約300米的東沙台階上。由東沙島、東沙礁、南衛灘、北衛灘組成,是南海諸島中,位置最北、離大陸最近、島礁數目最少的一群。
東沙島位於東沙環礁西部礁盤上,是東沙群島中唯一的島嶼。島的西部原有被二條沙堤包繞的小海灣,小海灣被人工填平後,全島面積達1.80平方公里,是南海諸島中最大的島嶼。現由台灣省派兵駐守。
在南海諸島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個群島中,東沙一名最早出現,它見於謝清高的《海録》中。該書載“東沙者,海中浮沙也,在萬山東,故呼爲東沙”。這是“東沙”地名的首次出現。它是用方位名稱來區分南海諸島中四個群島和以“沙”字來貫穿四個群島的開始。
2.西沙群島
在榆林港東南,是由一大群現代珊瑚礁和隆起珊瑚礁搆成的群島。其分佈範圍比東沙群島大得多,發育於深約900米的西沙台階上。由八個大小環礁、一個台礁和一個沉溺暗灘組成,以西沙中海槽爲界,分東、西兩群,東群叫宣德群島,西群叫永樂群島。
宣德群島包括宣德環礁、東島環礁,以及一個孤立的環礁(浪花礁)和一個沉溺暗灘(嵩燾灘)。宣德環礁的西部礁體因斷裂而缺失,爲殘缺環礁,使宣德環礁成一馬蹄狀,其澙湖成爲向西開口的海灣。在宣德環礁上發育着永興島、石島、南島、中島、北島和趙述島等六個島,東新沙洲、西新沙洲、南沙洲、北沙洲、中沙洲和西沙洲等六個沙洲以及銀礫灘。其中永興島面積爲1.60平方公里,是西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爲西、南 、中沙群島行政機構所在地。石島高達15.9米,是南海諸島中最高的島嶼。在東島環礁上發育着東島和高尖石二個島,以及北邊廊等4個暗灘。其中高尖石是南海諸島中唯一的火山島。
永樂群島包括永樂群礁,以及四個零星分佈的環礁(北礁、玉琢礁、華光礁和盤石嶼)和一個台礁(中建島)。永樂群島是“島、洲、礁、門”齊全的典型環礁。在其上發育有金銀島、甘泉島、珊瑚島、全富島、鴨公島、銀嶼、銀嶼仔、咸舍嶼、石嶼、晋卿島、琛航島、廣金島等12個島嶼以及羚羊礁和筐仔沙洲等。
3.中沙群島
由發育在中沙台階上的全部淹没在水下的中沙環礁(上有26個暗沙和暗灘)以及一統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和孤立地屹立在南海海盆東部的環礁(黄岩島又名民主礁)組成。其中黄岩島環礁略呈三角形,已發育到海面附近,其上有突出水面0.3~3.0米的巨大礁塊,位於環礁西北端的稱“黄岩”,位於東南方的稱“南岩”。
4.南沙群島
是南海諸島中位置最南、島嶼數目最多、散步範圍最廣的一群,發育在深約1800米的海底高原上。擁有180座以上的島、洲、礁、沙、灘,其中島嶼有11個,島嶼和沙洲總面積僅約2平方公里。大多數島嶼和沙洲發育在環礁上,自北而南是雙子環礁(上有北子島、南子島和北外沙洲)、中業環礁(上有中業島)、道明環礁(上有南鑰島、楊信沙洲和雙黄沙洲)、鄭和環礁(上有太平島、鴻庥島和敦謙沙洲)和九章環礁(上有景宏島)。其中太平島面積達0.43平方公里,是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此外,還有東部的羅孔環礁(羅孔是漁民名稱,上有馬歡島和費信島)。發育在台礁上的島嶼和沙洲有南威島、西月島和安波沙洲。目前,除太平島由台灣省派兵駐守外,我國還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洋委員會要求,在永暑礁上建立了海洋觀測站,還在渚碧礁、華陽礁、赤瓜礁、東門礁、南薰礁等礁上建立第三代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高脚屋—礁堡;在美濟礁興建漁民避風設施。
三
南海諸島,是終年高温多雨的地方。
南海諸島地處我國最南的地區,全部在北回歸綫以南。所以,南海諸島終年高温,長夏無冬。各群島的年平均氣温在25℃以上,居全國首位。即使是最“冷”的1月,月平均氣温也在20℃以上,成爲我國冬温最高的區域。如位置最北的東沙島,1月平均氣温達20.6℃,已大大超過冬季的指標,可以説是没有冬季的;位置稍南的永興島爲22.8℃,珊瑚島爲23.8℃,位置更南的太平島爲26.1℃,却是四時皆夏了。氣温年較差也很小,如東沙島爲8℃,永興島爲6.1℃,珊瑚島爲5.1℃,太平島只有2.7℃。
南海諸島地處熱帶海洋中,不但終年高温,而且雨量豐富。年雨量都在1400毫米以上,且自北向南遞增,如東沙群島爲1459毫米,永興島爲1545毫米,太平島則爲1841毫米。但雨量的季節分配並不均匀。如東沙島5~10月雨量達1254毫米,約占全年雨量的87%,其中6~9月的雨量都超過200毫米;永興島6~11月雨量共達1254毫米,約占全年雨量的80%,其中7~10月的雨量都超過200毫米;太平島6~11月的雨量均在200毫米以上,共達1454毫米,約占年雨量的79%。
雨量季節分配不均,是台風和季風影響的結果。
南海諸島是我國最易受台風侵襲的地區之一,每年7~10月是台風盛行的季節。侵襲南海諸島的台風,70%是從菲律賓以東洋面移來的“客台風”,30%是發生在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南海台風”。南海台風具有範圍小、强度弱、不規則和來勢急的特點。長期航行在南海諸島附近海域的我國海員和漁民,又把它稱爲“土台風”。强台風過境時,風狂、雨暴、浪大、潮高,不僅毁壞林木和建築物,而且冲刷沙洲、島嶼,使之變形。如1970年第13號强台風侵襲西沙群島,風力超過12級,增水3~4米,持續40多小時,使許多島上倒樹斷枝滿地;永興島沙堤被風浪蝕去一部分,使島嶼面積减少;琛航島東北岸和東南岸由風浪堆積起寬10~30米、高3~5米的大塊珊瑚殘骸:使島嶼面積增加。
南海諸島還受季風控制,每年10月到翌年3月盛吹東北風,强勁而有恒,平均風力達4~5級。在强勁東北風吹送下,産生西南海流,流勢較强,時速可達1節。每年5~8月多吹西南風,風力微弱,常有間斷,平均風力爲3級。在西南風吹送下,産生東北海流,流勢較弱,時速0.4~0.8節。4月和9月是季風轉换時期,風向不定。季風對南海諸島的島礁形態有明顯的影響,在季風作用下,許多環礁呈東北—西南方向延伸,如鄭和環礁和九章環礁等。强勁的東北季風,使一些沙島東面比西面高;在定向風吹刮下,有些沙洲(如南沙洲)在東北風盛行期間,彎口向西南,沙洲向西南方向移動;在西南季風盛行期間,彎口轉向東北,沙洲又向東北方向移動。
我國人民早就利用定期轉换方向的季風來爲生産和航海服務。北宋朱彧在《萍洲可談》一書中,就有“船舶去以十一、十二月,就北風,來以五月、六月,就南風”的記述。沿海漁民還把能吹送海舶歸來的夏季風,稱爲“舶趠風”。宋朝著名詩人蘇東坡就曾有過“三時已斷黄梅雨,萬裏初來舶趠風”的詩句。他還在《舶趠風》詩的序中寫道:“吴中梅雨既過,颯然清風彌旬。歲歲如此,湖人謂之舶趠風。是時海舶初回,雲此風自海上與舶俱至云爾。”海南島漁民大多在立冬以後,乘東北季風揚帆南下到南沙群島,趕赴1~5月的“大春海”魚汛期,然後乘西南季風到西沙群島繼續生産,或滿載而歸返回海南島。
四
南海諸島,是碧海緑洲,海鳥天堂。
地勢低平,高温多雨的南海諸島,植物生長茂盛,終年常緑,四時常花,像是飄浮在碧藍色海面上的緑色花朵,有如沙漠中的緑洲,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南海諸島太陽照射强烈,常風大,蒸發旺盛,旱季較長。生長在這裏的植物,多具各種旱生生態,如有的葉和莖,甚至全株呈肉質;有的葉子表面密被白色絹毛,以防失水,降低蒸騰;有的葉子表面被上光亮臘質層,以反射陽光;多數喬木、灌木樹干裏貯水薄壁細胞發達。南海諸島土壤缺鐵、錳等元素,使植物有失緑現象,如有一些植物的葉子,除葉脈保持緑色外,其餘均呈黄色或紅棕色。
珊瑚島雖成陸不久,但植物種子通過海水漂流、海鳥携帶、風力吹送以及人工移植等傳播方式,使植物種類不致過分貧乏。據調查,南海諸島植物有216種,其中野生植物169種,栽培植物47種。喬木種類以白避霜花(麻瘋桐)和海岸桐發展較好,灌木種類以草海桐分佈最廣,栽培植物種類以椰子樹獨具特色。
麻瘋桐主要分佈在永興島、東島、琛航島、金銀島和太平島等島嶼的中部。它的樹高一般8~10米,最高可達14米,樹干中的貯水薄壁組織發達,有明顯的髓心,故木質疏鬆,徑粗10厘米的枝干可一折即斷。但根基大,生命力强,折斷後的樹枝,可附着在地上重新生長,所以,盡管南海諸島强風頻繁,麻瘋桐林仍能生長茂盛。它的枝杈縱横,葉子嫩緑,樹葉可從根部生長到樹頂。由它組成的森林,茂密蒼緑,遮天蔽日。
海岸桐主要生長在沙堤上,它材質較好,抗風能力較强。它易於繁殖,不但種子多,且萌生能力也强。它的樹高一般6~8米,最高可達9米。它的根基大,分枝多而低矮。由它組成的森林,林冠整齊,終年常緑,林内顯得茂密。
草海桐的生境條件多種多樣,所以在南海諸島中分佈最廣,幾乎各島都有,其中許多島嶼幾乎全部爲草海桐覆蓋。它的樹高一般3~4米,由它組成的灌木林,茂繁濃密,覆蓋度大,受强風危害小;但因樹干彎曲,分枝較低,互相交織,難以通行。
椰子樹是我國漁民親手栽種的,它既可生長在含鹽分的沙灘和當風的地方,又可作爲航行的標誌。所以,很早以前,我國漁民就在許多島嶼上栽種椰子,現在,一些島嶼上已經椰樹成林,結果纍累了。
南海中豐富的魚群,引來了以捕魚爲食的海鳥,島上茂密的喬、灌木林,成爲海鳥繁殖和栖息的理想場所,所以南海諸島鳥類豐富,素有“鳥天下”之稱。據調查,南海諸島的鳥類,僅西沙群島就有60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白腹鰹鳥。白腹鰹鳥,外形似鴨。白腹、紅脚,又稱“紅脚鰹”。這種鳥的雛鳥,毛色全白,看上去像似棉絮;成鳥的脚呈紅色,除翅灰褐外,全身皆白,群飛時,仰望之,如成片白雲,故漁民稱之爲“鳥白”;成千上萬栖息在樹林裏時,登高遠眺,宛如一片棉田。白腹鰹鳥産卵季節,鳥蛋遍地,俯拾即是。它們以島爲家,早出晚歸。白天,飛到海上覓食,在魚群上空盤旋,成爲漁民發現魚群的“偵察兵”;傍晚,飛回島上歇息,成爲漁民返航的“導航鳥”。目前,隨着人類活動的頻繁,海鳥已多移居到人迹罕至的島嶼上。
五
南海諸島,是富饒的寶島。
南海諸島物産豐富,一些産品還十分珍貴,馳名中外。
無數的鳥類,每天排出大量糞便,使地表堆積大量鳥糞,在高温多雨條件下,鳥糞迅速分解,釋放出大量磷酸鹽,與枯枝落葉腐解過程中産生的腐殖酸一起向土壤下層淋溶,和土壤中鈣質相結合,形成鳥糞磷礦,使南海諸島成爲著名的鳥糞磷礦産地。鳥糞磷礦是一種優質磷肥資源。
南海諸島島礁、灘多,海域遼闊,水温高,水産資源十分豐富。
魚類中經濟價值較大的有40多種,其中主要的有金槍魚、馬鮫魚、紅魚、石斑魚、鯊魚、鰹魚和飛魚等。特别是金槍魚和馬鮫魚,産量很高,是遠洋漁業的主要對象;石斑魚鮮嫩可口,是著名的海産;飛魚能像燕子那樣飛離海面,在離海面數尺的空中“飛行”,在空中停留時間可達十多秒鐘,滑翔數十米。海參中具有經濟價值的有19種,主要食用參有蛇目參、方柱參、黑乳參、二柱參、緑參、梅花參、花刺參等。其中體型最大的是梅花參,它體長一般爲60~70厘米,最大的可達90~120厘米,寬11厘米以上,被稱爲“參中之王”,因形似菠蘿,又稱“菠蘿參”。梅花參體大、肉厚、脆嫩、營養豐富,是南海諸島著名海産。爬行動物以海龜、玳瑁爲多,是南海諸島主要水産。海龜體長1米左右,重50~100公斤,最大的重200~250公斤。雌龜爬上沙灘挖洞産蛋,靠天然高温孵化繁殖,每次産蛋60~170個,大小和形狀均似乒乓球,殻軟,具彈性,富卵黄;龜肉味鮮美,龜板是名貴藥材。玳瑁由13塊背甲鱗組成,俗稱“十三鱗”,常栖息於珊瑚礁洞穴中,比海龜小,骨片質地好,顔色美,是珍貴的裝飾品。貝類有40多種,其中馬蹄螺是南海諸島主要特産,常生活在珊瑚礁質的海底,它個體較大,一般高達15~20厘米,形似馬蹄,俗稱“公螺”,它貝殻堅厚,珍珠層厚,是製造高級紐扣和高級油漆的原料;硨磲主要生活在礁盤及礁盤邊緣淺水處,是貝類中體形最大的,連殻帶肉可重250多公斤,大的可長達1米多,劈開可作兩個浴盆,肉和筋制成的干品,銷路很廣。海藻中價值較大的有海人草、麒麟菜、馬尾藻等。其中海人草是製造驅蛔蟲的藥物,是南海諸島的特産,馳名中外;麒麟菜可制瓊脂、防腐乳化劑等。此外,甲殻類的螃蟹、龍蝦,軟體類的魷魚、墨魚、蟑魚等都是南海諸島的主要海産。
南海諸島不僅有優質的鳥糞磷肥,多樣的海産,而且還藴藏着豐富的石油。
六
南海諸島,是我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早在秦代,秦始皇一統神州,我國就是一個瀕臨南海的國家。據《史記》記載,當時南海郡治番禺(今廣州市),已是南海各地土特産的集散地。
漢代,我國人民根據海水漲退的自然現象,稱包括南海諸島在内的南海爲“漲海”。
三國時,吴國派朱應和康泰遠航南海,訪問扶南國。隋大業三年常駿、王君政等縱渡南海,到達赤土國(今馬來西亞)。東晋著名僧人法顯和唐朝著名僧人義净,都曾取道南海來往於中國和印度之間。據《舊唐書》卷四十一“地理志、嶺南道、振州”和宋趙汝適《諸蕃志》海南條中記述,至唐末,在瓊州設置了都督府,把西、中、南沙群島劃入行政區,隸屬振州(崖縣)管轄。
宋代,我國人民首先把指南針運用於航海,大大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因而對南海諸島就有了更多的瞭解和定名。如周去非著《嶺外代答》(1178年)卷一中有:“傳聞東大洋海,有長沙、石塘數萬裏”的記載,把西沙和南沙分别用長沙和石塘來稱呼。趙汝適寫的《諸蕃志》(1225年)“海南”條中説:“東則千里長沙,萬裏石床,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爲則,晝夜守視唯謹毫厘之差,生死係焉”。已把西沙和南沙當作航行險地。
元代,我國航海的規模更大,祖國大陸和南海諸島的交通已相當頻繁,對南海諸島的瞭解也比較深入。據《元史·史弼傳》記載,1292年,元將史弼率軍五千去爪哇時,就曾“過七州洋萬裏石塘”。汪大淵在《島夷志略》(1349年)一書中,提出了對南海諸島整體的認識。認爲“石塘”由潮州生成,分三脈向南伸展,一向爪哇,一向帝汶島,一向崑崙島。
明代,我國的航海事業得到了飛躍的發展。在永樂至宣德年間(1405年—1423年)偉大航海家鄭和、費信、馬歡等人七下西洋,對西沙和南沙進行了考察和記述,著有《星槎勝覽》和《瀛涯勝覽》。茅元儀寫的《武備志》(1621年)中轉録有鄭和下西洋針路圖,圖中有“石星石塘”“萬生石塘”(可能是“萬裏”之誤)和“石塘”。可見,至少到明代,南海諸島就已正式列入我國的版圖。
清代,對南海諸島的瞭解更加深入,記述更加詳細,所繪地圖更加明確。如陳倫炯寫的《海國聞見録》(1720年)一書中,不僅對東沙和西沙有詳細的記述,而且在該書的“四海總圖”上,就已清楚分出“沙頭”、“長沙”、“七州洋”、“石塘”等,在沿海圖上繪出了東沙島。謝清高口述,楊炳南筆録的《海語》(1820年)一書,不僅指出了中沙群島的存在,而且還對中沙群島進行了描述。可見,清初已把南海諸島分出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島群了。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當時中國政府發現日人在東沙島偷採磷礦後,派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領“伏波”“琛航”兩艦,前往西沙群島視察,在一些較重要的島上懸旗、立碑、鳴砲,重申爲我國領土,並對各島重新命名。
抗日戰争期間,日本帝國主義曾一度侵佔我國的南海諸島。抗戰勝利後,日帝退出南海諸島。1946年冬到1947年春,當時中國政府在各國公議下,派遣海軍接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改定了各島、礁、沙、灘的名稱,並在永興島和太平島上建立了石碑,把南海諸島劃歸廣東省管轄。
南海諸島是我國領土的事實,不僅載諸於史册,有案可查,而且在各群島上還保留着大量我國人民活動的歷史見证。如房屋、墳墓、銅錢、水井、瓷器和廟宇等。其中墳墓如南沙群島北子島的二座清墓,其碑文一署“同治十一年翁文芹”,一署“同治十三年吴XX”,屬太平島的清代墳墓;東沙島上有1907年被日本人所毁的130多座墳墓等。銅錢如1920年在西沙群島珊瑚礁下約1.5m處,發現少量的王莽錢和大量的明代銅錢“永樂通寶”,及1974年在西沙群島的甘泉島、永興島、金銀島、珊瑚島和東島上發現的包括唐、宋、元、明、清以至近代的90多件瓷器等。廟,如東沙島上有清初我國漁民建的“大王廟”及大王廟被毁後重建的“天後宫”;西沙群島上有13座小廟(有孤魂廟、娘娘廟、公廟、石廟、土地廟等不同名稱);南沙群島的太平島上有“觀音廟”,南鑰島、中業島上有廟宇、祠堂等。這些廟宇大多建於清代,是我國封建時代鄉土社祭觀念的反映。
南海諸島上我國人民活動的遺迹和遺物的保留和發現,無可辯駁地證明,至少在唐代以來,我國人民就在這裏生活和居住了。因此,18世紀以來,各國來往船隻和測量艦艇,凡航至南海諸島的,無不發現我國人民是島上唯一的居民。事實證明,南海諸島雖然遠離祖國大陸,但是,自古以來,勤勞、勇敢的我國人民就一直在這裏航行和從事生産活動,是我國人民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開發和最早行使政權的祖國壯麗河山的一部分,是我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參考文獻
〔1〕曾昭璇,劉南威,吴鬱文,黄少敏:南海諸島,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
〔2〕陳史堅,鐘晋楔:南海諸島志略,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