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漁民長期在南海從事生産和航海活動,在實踐的基礎上,熟悉了這裏的一島一礁,並給予形象生動的命名,這套地名稱爲西、南沙群島瓊人俗名。
一、民間繪製的西沙群島圖
1926年2月,海南瓊東縣李德光等向廣東省政府申請,省務會議議决,由商務廳復查的《承領經營吧注島及吧興島種植漁業計劃書》。然而該計劃書一直没有公開,未爲世人所知。直到1974年西沙事件後,筆者被廣東省外事辦公室借調,收集、整理南海諸島資料,才在中山圖書館館藏“南海諸島”專項資料找到。專項資料内容包括論著、東沙、西沙、南沙4個部分,共300多種(圖6)。計劃書有一幅“西沙群島圖”及圖説,西沙群島圖右側注有緯度數值,下邊緣注經度數值,還有圖例,還標注西沙18個地名(圖7),18個地名中,有些只標注“瓊人俗名”;有些只標注“俗名”;有些標注“瓊人俗名”和“俗名”,表明“俗名”即“瓊人俗名”。圖説除載有“瓊人俗名”外,還叙述吧注、吧興和長島的位置和大小。
由此可見,李德光的“承領經營吧注島及吧興島種植漁業計劃書”所附的地圖,是我國第一幅民間專繪比較詳細的西沙群島圖,以及最早出現“瓊人俗名”這一稱謂的地圖。瓊人俗名中,有不少是根據地貌特徵命名的。
二、石花礁
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地處熱帶海洋中,是由珊瑚礁搆成的珊瑚島群。海南島漁民早就知道西、南沙群島是由珊瑚礁搆成的。在1926年2月瓊東縣人李德光等所呈的“承領經營吧注島及吧興島種植漁業計劃書”所附的“西沙群島圖”中,各島礁都用圖例規定的“石花礁”符號表示,該符號在圖注記中標明“石花礁”(見圖7)在“西沙群島圖”中載:“吧注島……島外周圍石花礁欄之直徑長約六華里……吧興島……島外周圍礁欄之直徑長約五華里”。“石花礁”是瓊人俗名,“石花” 是海南島漁民對形態優美、造型多樣、色澤鮮艷、千姿百態、如花似錦的造礁石珊瑚礁的稱呼,“石花礁” 是海南島漁民對珊瑚礁的俗稱。從圖中對西沙群島島礁用石花礁符號表示,以及記載吧注(今永興島)和吧興(今東島)周圍的石花礁欄直徑來看,表明海南島漁民早就瞭解西沙群島是由石花礁搆成的,這和近代探明的西沙群島主要由珊瑚礁搆成的事實一致。
三、匡、圈、塘、壙、門、節和孔
南海珊瑚礁在形態上以環礁結構爲多。環礁的共同特徵是環狀礁體包圍淺水的潟湖。即環礁包括兩部分:一是在外的環狀礁體,叫礁環;二是在内的被包圍的淺水潟湖,叫礁湖。海南島漁民也把環礁分爲兩部分,並給予適當的命名,他們把包圍着潟湖形似籮筐呈圈狀的礁環,稱爲“匡”,或“圈”;把被“匡”(圈)包圍、風浪比外海小,似水塘的潟湖,稱爲“塘”。礁湖被礁環包繞,比礁環低,如穴,又稱爲“壙”。
雖然海南島漁民對礁環和礁湖,分别稱爲匡(圈)和塘,但對整個環礁來説,仍用匡,或圈,或塘來稱呼,即籠統地把環礁稱爲匡、或圈、或塘。如西沙群島的華光礁是典型的環礁,在李根深手抄的《東海、北海更路簿》中稱“大匡”(“自大匡門去半路峙用銀坤三更”),在蘇德柳手抄的《更路簿》中稱“大圈”(“自大圈下去半路,用艮坤加二綫醜未,三更”);蓬勃礁也是典型環礁,在李根深的《東海、北海路簿》中稱三匡(“自三峙去三匡用壬丙已亥三更半收回用癸丁”),在蘇德柳《更路簿》中稱三圈(“自三峙上三圈,用壬丙已亥平,四更收”);南沙群島的榆亞暗沙是沉没環礁,在許洪福手抄簿的《更路簿》中稱深圈(“自目鏡下深圈使寅申兼二綫甲平二更收”),在蘇德柳《更路簿》中有時稱深塘(“自目鏡去深塘,用寅申,二更收,對西南”);永樂環礁漁民稱爲石塘,如蘇德柳《更路簿》載:“自石塘上二圈,用乙辛辰戍,二更,對東南”。
礁環常有缺口,是瀉湖和外海溝通的過道,稱爲水道。漁民對水道的稱呼,因其可供船舶進出,有如門户,而稱之爲“門”。如晋卿島和琛航島之間的水道,稱爲“四江門”,南沙洲和石島之間的水道,稱爲“紅草門”,珊瑚島與甘泉島之間的水道,稱爲“老粗門”等。被水道分割的礁環,屬於暗礁的,海南島漁民稱之爲“節”,如單節、斷節等。礁環上的暗礁和島嶼,有時稱爲“孔”,如羅孔(費信、馬歡島)、五孔(捷勝礁),文昌口音孔與方相同,故孔即“方”,地方的意思,五孔即礁環上五個地方(暗礁),羅孔即礁環上的兩島(羅與兩諧音)。
四、峙、綫(鏟、沙)、綫(沙)排和郎
西、南沙群島的島礁,按其距離海面的位置,可以分爲島嶼、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灘。海南島漁民也有相應的分類和名稱。
對高潮也不被淹没的島嶼和沙洲,海南島漁民稱之爲“峙”。如:西沙群島的金銀島稱爲尾峙,甘泉島稱爲圓峙,中建島稱爲半路峙,南沙群島的太平島稱爲黄山馬峙,安波沙洲稱爲鍋蓋峙等;把小島和小沙洲稱爲“峙仔”,如雙黄峙仔。
對高潮淹没低潮顯現的暗礁。因着眼點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暗礁排列成串,遠望成綫,海南島漁民稱之爲“綫”,如:稱皇路礁爲五百二綫,南屏礁爲墨瓜綫,司令礁爲目鏡綫等;暗礁的頂部展平,似鏟,海南島漁民又稱之爲“鏟”,如稱司令礁爲目鏡鏟等,海南音鏟和沙相同,故暗礁又稱爲“沙”,如:五百二沙、墨瓜沙、目鏡沙等。
對低潮也不出露,淹没海面下較淺的暗沙,海南島漁民稱之爲“綫排”、“沙排”,如稱樂斯暗沙爲紅草綫(沙)排等。
對低潮不出露,淹没海面下較深的暗灘,海南島漁民稱之爲“郎”。因暗灘雖較深,圍網時仍受阻欄,海南話“欄”與“郎”同音,故稱暗灘爲“郎”。如:西沙群島的湛涵灘稱爲“八辛郎”,海王灘稱爲“北邊郎”,濱湄灘稱爲“三匡大郎”等。
五、具體島礁地貌特徵與瓊人俗名
西、南沙群島瓊人俗名中,有許多是海南島漁民根據島礁的主要地貌特徵而擬形命名的,所以往往能望名知義。反過來,從“義”中可以反映島礁的地貌特徵。如:
司令礁,瓊人俗名爲目鏡鏟。它是海南島漁民據司令礁爲一長形環礁,中有一沙洲出露,把潟湖一分爲二,形似眼鏡而命名。
高尖石,瓊人俗名爲雙帆。是據島呈三級塔形。遠望似船而命名。
東礁,瓊人俗名爲大銅鏡。是據東礁爲一杵錘狀環礁,像古時的大砲,西南端有缺口,像是砲口而命名。
西礁,瓊人俗名爲大弄鼻。“弄”是空洞的意思,是據該環礁兩個缺口,像鼻孔而命名。
彈丸礁,瓊人俗名爲石公籬。是據環礁邊緣有數塊露出海面的礁塊,一個接一個竪着,像是石頭刻成的人象(石公)築成的籬笆而命名。
仙賓暗沙,瓊人俗名爲魚鱗。是據礁盤上有一群點礁、低潮時露出,星星點點,凹凸不平,形似魚鱗而命名。
海口暗沙,瓊人俗名爲脚坡。是據海口暗沙爲一小圓形環礁,無缺口,礁湖水深色黑,似海南島陶制的洗脚盆——“脚鉢”,仿音而命名。
信義暗沙,瓊人俗名爲雙擔。是據環礁呈馬鞍形,較高的兩部分,像是挑的擔子而命名。
仙娥礁,瓊人俗名爲鳥串。“串”是禽類的硬咀,是據環礁呈尖形,似鳥的硬咀而命名。
畢生島,瓊人俗名爲石盤。是據環礁西南部出露一大而平的珊瑚礁石,形似磨盤而命名。
立威島,瓊人俗名單柱。是據長形環礁西南端一獨立突起的大礁石,高4.6米,如柱而命名。
南通礁,瓊人俗名爲單節。“節”是礁石出露單位,是據環礁有一高1.2~1.8米礁突露而命名。
仙愛暗沙,瓊人俗名爲斷節。是據礁環南半部斷成數段(節),互不相連而命名。
以上是西、南沙群島瓊人俗名中,反映出來的海南島漁民對西、南沙群島地貌特徵的認識,這些認識和今天瞭解的西、南沙群島地貌特徵基本相符,這表明西、南沙群島瓊人俗名是有一定的科學價值的。
西、南沙群島瓊人俗名,歷史悠久。據明黄淳《崖山志》述:“七裏洋,在文昌東海中,與吴川相對,一名七洲(洋)”,文昌“東海”即爲瓊人俗名,指今西沙群島(據韓振華:“宋端宗與七洲洋”,載《南海諸島史地考證論集》)。16世紀葡萄牙人稱西沙群的永興島爲Paxo,這是從瓊人俗名“吧注”(永興島)音譯過去的(據林金枝“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可見,西、南沙群島瓊人俗名,至遲在明代就已開始形成。這表明海南島漁民很早就已對西沙群島地貌有所瞭解。
參考文獻
〔1〕陳史堅:“我國漁民對南沙群島各島礁的命名”,載《海洋科技資料》,1980 年1期(增刊);
〔2〕劉文彪:“我國海南島漁民對南海諸島的命名”,華南師院七七級畢業論文;
〔3〕海南島漁民地名調查組:“南沙群島地名一覽表”,油印本。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