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的正式命名

  南海諸島是中國人民最早發現和命名的。據史籍記載,早在東漢時期,就已把南海諸島稱爲“漲海崎頭”,這是最早出現的南海諸島古地名。此後,各個朝代都有對南海諸島的命名,如晋代的“珊瑚洲”,泛指珊瑚生成的南海諸島,是最早的南海諸島科學命名;唐代的“石塘”,南海諸島以環礁爲多,石塘是環礁的俗稱;宋代的“千里長沙、萬裏石塘”(指今南海諸島),“九乳螺洲”(今西沙群島);元代的“萬裏石塘”(今南海諸島);明代的“石星石塘”(今中沙群島)、“石塘”(今永樂群島)、“萬生石塘嶼”(今南沙群島),“鬼哭灘”(今鬼喊礁);清代的“南澳氣”(今東沙群島),“紅毛淺”(今中沙群島)等。而清代至中國人民共和國時期,中國歷届政府對南海諸島正式命名的共有5次。

  一、李準巡海對西沙群島的正式命名

  日本商人西澤吉次,受日本湯峙樟腦公司派遣,自1902年至1906年多次侵入東沙島,到1909年8月西澤吉次糾合120餘人,乘“四國號”,持刀槍武力侵佔我國東沙島,驅走中國漁民,毁我漁船,强拆漁民興建的大王廟、兄弟所,强挖漁民墳墓百餘座,懸掛日旗,擅自將東沙島改名爲“西澤島”等。我國漁民樑盛等向政府控訴西澤罪行,引起清政府和封疆大吏的重視。派兩廣總督張人駿與日本駐粤領事交涉,幾經周折,收回東沙島。

  與此同時,清宣統元年(1909年)5月,兩廣總督張人駿派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海軍官兵170餘人,包括化驗師、工程師、測繪員、醫生、工人等,分乘伏波、琛航、廣金3艘軍艦到西沙群島,對西沙群島全部16座島嶼進行實地考察、測繪地圖,逐一命名,並在主要島嶼上刻石立碑、鳴砲、竪黄龍旗,公告中外,如在伏波島上刻字爲“大清光緒三十三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視至此”。這16座島嶼命名,有以軍艦艦名命名,如琛航島、伏波島(因李準乘伏波艦巡海先到該島得名)、廣金島,開創了以軍艦艦名命名的先例;有以生物命名,如珊瑚島,因島上珊瑚遍地比其餘島嶼爲多得名,有以水文命名,如甘泉島,因島上“挖地丈餘,即得淡水,美味清凉”得名,有以隨行官員籍貫命名,如豐潤島因張人駿爲河北豐潤人得名,鄰水島因李準爲四川鄰水人得名,霍邱島因裴代雲太守爲安徽霍邱人得名,歸安島因丁少蓀太守爲浙江歸安人得名,烏程島因沈季文大令爲浙江烏程人得名,寧波島因李子川觀察爲浙江寧波人得名,新會島因林國祥統領(即艦隊司令)爲廣東新會人得名,華陽島因王叔武太守爲四川華陽人得名,陽湖島因劉子怡大令爲江蘇陽湖人得名,休寧島因吴敬榮(廣金艦艦長)爲安徽休寧人得名,番禺島因汪道元大令爲廣東番禺人得名。在16座島礁地名中,甘泉、珊瑚、琛航、廣金4個地名沿用至今,伏波島1935年改稱都蘭芥島,1949年改稱爲晋卿島至今,華潤島1935年改稱林康島,1947年改稱和五島,今名東島,其餘10座島嶼的命名,因《李準巡海圖》散失,不知具體是哪些島嶼。李準對西沙群島的巡視,歷時1個月,其對西沙群島的命名,是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的第1次正式命名,是一次有意義的地名審定,是中國政府擁有西沙領土主權的宣示,開創了官方核定南海諸島地名之先河。

  西沙巡海後,於1909年11月19日,新任兩廣總督袁樹勛派補用知府蔡康等人前往接收東沙島,取消日商的擅自命名,恢復東沙島正名,並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昇旗竪碑,鳴賀砲21響志慶,重申主權。

  二、《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對南海各島嶼的正式命名

  1931年日本侵佔我東北三省後,1933年日軍又攻佔我熱河省(今内蒙東部),直逼長城,民族危機嚴重。此時,法國又乘機派軍艦亞拉亞特號、亞斯特洛塞號先後分别佔領我南海9座島嶼,並於1933年7月25日正式宣佈爲法國領土。消息一經傳出,全國嘩然,各地工會、商會紛紛抗議。在國難日益嚴重的情况下,當時中國政府於1933年6月設立由内政部、外交部、參謀本部、海軍部、教育部及蒙藏委員會等機構官員組成“全國水陸地圖審查委會”。該委員會成立後,於1934年12月21日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第25次會議上,做出了審定中國南海各島礁華英島名的决議。又在1935年1月出版的《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會刊》第一期刊登了《中國南海各島嶼華英地名對照一覽表》,這是中國政府第二次對南海諸島的正式命名。

  《中國南海各島嶼華英地名對照一覽表》審定公佈南海諸島地名136個,屬東沙島的2個(前一個應爲群島),屬西沙群島的29個,屬南沙群島的8個,屬團沙群島的97個,這是第一次較全面審定公佈南海各島嶼地名,也是第一次將南海諸島明確劃分爲東沙島(今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今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今南沙群島)四個部分。不過,這次命名没有審定“南海諸島”這一地名,而且這次審定公佈的地名是根據當時外國海圖進行的,因而大部分地名是從外國人擅自定名音譯或意譯過來的,開創了以英文翻譯命名的惡例,故其中只有東沙島、西沙群島、羚羊礁、北島、中島、南島、石島、北礁、高尖石、司令礁、海馬灘等11個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其餘120多個地名均不沿用。

  1935年4月“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將其專門繪製的《中國南海各島嶼圖》,在該委員會會刊第二期公開出版發行。這是中國政府第一幅公開出版的南海諸島地圖,也是第一幅比較詳細標繪南海各島礁名稱和地理位置的官方地圖。

  “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發佈的《中國南海各島嶼華英地名對照一覽表》和《中國南海各島礁圖》開啓了中國官方正式審定、公佈南海諸島地名的歷程,它對維護南海諸島領土主權起到一定作用,它向世界宣告,包括曾母灘在内的東、中、西、南沙群島是中國領土。

  三、民國政府内政部對南海諸島的命名

  1946年8月10日,日本戰敗並宣佈投降之後,根據1943年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的决定,台灣應回歸中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也應重歸我國版圖。當時中國政府繼收復台灣之後,立即組織以海軍爲主要力量,協助廣東省政府南下接管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於是,海軍總部抽調當時最先進的“太平”(艦長麥士堯)、“中業”(艦長李敦謙)、“永興”(艦長劉宜敏)和“中建”(艦長張連瑞)4艘軍艦組成收復艦隊,“太平”艦爲旗艦。海軍上校林遵、姚汝鈺爲正副指揮官,廣東省政府派肖次廣爲接收西沙群島專員,派顧問麥藴瑜爲接收南沙群島專員。1946年底副指揮官姚汝鈺率永興、中建兩艦於11月24日進駐西沙群島,於1946年11月19日扺達西沙群島主島永興島(以“永興”艦艦名命名,1935年命名爲茂林島,漁民習用名稱爲猫島),登陸後,測繪人員測繪草圖,並由隨艦的中央各部門代表、廣東省接收專員等舉行收復西沙群島儀式,鳴砲昇旗之後,竪立紀念碑,碑正面刻“衛我南疆”四個大字,背刻“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及“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立”,並派兵駐守。而位於西沙群島西南的、1935年命名的土萊塘島、漁民習用名稱爲“半路”的沙洲,改以“中建”艦艦名命名,以紀念這次參加接收的中建號軍艦。而總指揮官林遵率太平、中業兩艦於12月12日扺達南沙群島主島太平島(以“太平”艦艦名命名,1935年命名爲伊都阿巴島,漁民習用名稱爲黄山馬),登陸後,展開調查、測繪等工作,接收儀式由廣東省政府專員麥藴瑜主持,昇旗鳴砲志慶後,派兵駐守,竪一水泥碑,碑呈方錐形,正面刻“南沙群島太平島”,背面刻“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日重立”,碑左側刻“太平艦到此”,右側刻“中業艦到此”。而位於太平島北面的鐵峙(漁民習用地名),改爲以“中業”艦艦名命名,以紀念這次參加接收的“中業”號軍艦。至此,收復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任務基本完成,揭開了中國政府行使領土主權的歷史新篇章。隨後,中華民國政府又於1947年3月派太平艦接收並進駐東沙群島。1947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將南海諸島劃歸廣東省政府管轄,這樣南海諸島又重新置於中國政府主權管轄之下。在我國收復南海諸島的同時,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就着手對南海諸島地名和地圖等問題進行重新審定工作,這是中國政府第三次對南海諸島正式命名。

  1.南海諸島地名審定

  南海諸島地名的審定,由内政部方域司第二科(地志科)科長參加過西、南沙群島接受的鄭資約負責實施。召開討論會,進行審議,重新厘定了南海諸島名稱,制定了《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1947年12月1日,内政部通過中央社正式公佈,次日見報,由1947年12月2日《申報》以《南海諸島名稱,内政部核定公佈》爲題,予以報導。

  《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將1935年命名的南沙群島改爲中沙群島,將團沙群島改稱南沙群島,將應是群島的前一個東沙島,稱東沙群島。從此,南海諸島明確由東沙群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四個群島組成,這樣以方位名稱來區分四個群島,以“沙”字來貫穿四個群島更爲貼切。因而南海諸島又稱“南海四沙群島”,俗稱“四沙”。表中出現南海諸島、東沙群島2個地名,是對這2個名稱首次官方表述,促進了南海諸島地名的系統化。在地名數量上,審定公佈地名172個,較1935年公佈的136個多36個,其中表示群體的總稱、聯稱地名12個,表示個體的單稱地名160個。

  此次命名,除繼承李準巡海審定的甘泉島、珊瑚島和以軍艦艦名命名的琛航島、廣金島,還增加永興島、中建島、太平島、中業島外,其命名方式,多采用中國式命名,例如:有以中國古代航海家命名,如鄭和群礁、馬歡島、費信島等;有以歷史名人命名,如孔明礁、東坡礁等;有以帝王年號命名,如永樂群島、宣德群島等;有以古代官職命名,如都護暗沙、校尉暗沙等;有以當代人物命名,如南威島,爲紀念當時廣東省主席羅卓英(字慈威),敦謙沙洲、鴻庥島爲紀念中業艦正副艦長李敦謙和楊鴻庥;有以封建倫理觀念命名,如忠孝灘、仁愛灘等;有以吉祥意義命名,如海寧灘、歡樂暗沙等;此外還有以神話故事命名等。大量采用中國式地名是本次命名一大特色,對减少外來影響,很有積極意義。

  2.南海諸島地圖繪製

  南海諸島地圖繪製,由内政部方域司第三科(測繪科)和廣東省測繪局派赴南海諸島技術員負責,實測了太平島、永興島、石島等主要島礁。返航後,内政部方域司根據實測草圖並參考中、外有關海圖,在第三科科長王錫光的支持下,制成了《南海諸島位置圖》(1:400萬)、西沙群島圖(1:35萬)、中沙群島圖(1:35萬)、南沙群島圖、太平島圖、永興島圖等6種(内政部方域司制,國防部測量局代印),並與新舊名稱對照表同時公佈。

  該《南海諸島位置圖》第一次在南海中,畫一條用國界綫符號表示的11條綫段的“袋形斷續綫”,在“袋形斷續綫”範圍内標注有東沙群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群體名稱,還標繪大部分南海諸島具體島礁的單稱名稱,這是我國首次在官方地圖上標繪南海諸島群體名稱和個體名稱,以及用“袋形斷續綫”表示的傳統海疆綫,對維護南海諸島領土主權起了重要作用。

  同年11月,内政部方域司專門委員鄭資約根據當時掌握的資料,編寫出版了一本《南海諸島地理志略》(商務印書館,1947年11月),這是我國第一本南海諸島志書,書末附有“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表中詳列172個地名,其中有曾母暗沙、八仙暗沙和立地暗沙,後兩者都在曾母暗沙之南,最南點是立地暗沙,可能後兩個暗沙没有地理坐標數值,或受1935年《中國南海各島嶼圖》把“曾母灘”標在最南端以及1947年4月14日由方域司傅角今司長主持的、由内政部、國防部、外交部、海軍總司令部各派1-2人出席的“西南沙群島範圍及主權之確定與公佈會”,决議中提到“南海領土範圍最南應至曾母灘”的影響,致使《南海諸島地理志略》書中,在提及曾母暗沙時,把它説成“是我國領土之最南尖端”。這就是中國領土最南點爲曾母暗沙的由來,這一提法早已寫進小學課本,已是家喻户曉,衆人皆知,不易改變。

  1947年民國政府内政部審定公佈的南海諸島地名和地圖,被不少國外書刊引用,周邊國家也未提出反對意見,是得到國際上承認、影響較大的一次南海諸島地名審定。不過,這次審定公佈的地名與1935年審定公佈的一樣,均没有進行調查、研究,完全忽視了海南漁民創造的、具鮮明地方特色、鄉土氣息濃郁、流傳民間的漁民地名(又叫土地名、瓊人俗名)。

  四、中國地名委員會對南海諸島的正式命名

  20世紀80年代,爲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全國開展地名普查,要求實現全國地名標準化。在這一背景下,爲了消除南海諸島地名混亂,中國地名委員會於1980年6月-1982年5月間,對南海諸島命名,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次正式審定南海諸島地名,也是中國政府第四次對南海諸島正式命名。這次命名分地名普查和地名審定兩個階段進行。

  1.南海諸島地名普查

  南海諸島地名普查,於1980年5月-1982年4月間進行。由廣東省地名委員會組織的“廣東省地名領導小組”負責實施。

  在南海諸島地名普查期間,廣東省地名領導小組召開過三次會議。第一次會議於1981年1月6至9日在番禺縣市橋鎮召開,出席會議的有廣東省測繪局、華南師院(1982年改稱華南師大)、中科院南海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海南行政區建委、南海艦隊航保處、廣東外事辦公室、廣東軍區測繪大隊、中山大學、廣東省地名領導小組等單位共12人。會議討論了盡快審定南海諸島地名的必要性,初步討論了命名原則,審議了235個南海諸島地名,建議利用遥感技術確定具體島礁位置和形態,審議了地名普查計劃。第二次會議於1982年1月9至13日在南海縣鹽步鎮舉行,出席會議的除第一次會議的單位外,還有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中山圖書館、南海艦隊測繪大隊、廣州地理所、文昌縣辦公室、瓊海縣人大辦公室、萬寧縣革委會辦公室、海南行署辦公室等單位共22人,會議總結了第一次會議以來的工作,肯定了用遥感技術對地名審定的參考價值,認爲南海諸島地名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遺漏很多,采用的地名混亂,一名多寫、用字不當,外來譯名多,對島、洲、礁、沙、灘等地名采用仍不够科學,一地多名,没有采用漁民地名等。會上還成立漁民調查組、歷史組、遥感製圖組、綜合調查組4個組。漁民調查組赴海南訪問老漁民,搜集漁民珍藏的《更路簿》和分析漁民地名的含義等,歷史組主要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該館有館藏“南海諸島”專項資料)、北京、天津、南京等搜集南海諸島歷史資料及訪問有關專家,如用筆名震明在1948年第1期《地理之友》雜誌上發表文章,對民國政府内政部公佈南海諸島地名時,没有采用漁民地名,提出批評的華東師大地理係褚紹唐和曾參加接收南沙群島的專員、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的麥藴瑜等。遥感製圖組主要根據1972年至1978年攝製和製作的1:3369和1:100萬MSS衛片獲取的部分信息,結合我國出版的海圖,解决各實體現狀的定形、定位、定性等問題,綜合組整理歷史和現狀資料,制定地名命名、更名初步方案,供地名審定階段使用。第三次會議1982年4月在佛山市召開,出席會議的除參加第二次會議的單位外,還有外交部條法司、中國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廣州軍區司令部、海南師專、佛山地區民政局、廣東省地名辦公室等單位共31人。會議審議了南海諸島地名審定原則,審議通過了271個南海諸島標準地名。最後通過南海諸島地名普查,提出了“南海諸島地名命名、更名的初步方案”,上交中國地名委員會。

  “南海諸島地名命名、更名初步方案”是每一頁一個地名,主要内容包括標準名稱、地理坐標、普查前名稱、名稱由來及含義、概况等。其中,普查前名稱含1947年内政部公佈名稱、解放後我國公開出版地圖上的名稱、科學院地圖上的名稱、解放軍空軍司令部1:100萬圖上名稱、漁民名稱、台灣使用名稱、别名、外文譯名等項。

  2.南海諸島地名審定

  南海諸島地名審定,1982年5月8日中國地名委員會發出“南海諸島地名審定會議”的通知,(見《中國地名委員會文件》82中地字第6號),請求外交部、民政部、國家測繪總局、海軍司令部航保部、總編測繪局、國家海洋局、新華社、地理所、歷史所、地圖出版社、測繪研究所、民航總局、廣東省地名領導小組、厦門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院、鄭州大學、華東師大、華南師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學、西南中沙辦事處、海南行政公署等單位派人參加。於1982年5月24日在北京萬莊國家建委招待所召開,歷時七天。出席會議的單位有國家測繪總局、新華社參編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國家海洋局、外交部條法司、測繪科學研究所、海軍司令部航保部、海洋出版社、地圖出版社、民航總局、南京大學地理係、南京師範學院地理係、厦門大學南洋研究所、鄭州大學印度支那研究室、華東師範大學地理係、華南師範大學地理係、中山大學歷史係、海南行政區地名辦公室、海南師範專科學校英語系、廣東省地名領導小組、廣東省地名辦等單位,其中包括中國地名委員會1982年5月5日發函特邀的外交部3人(按:具體與會人員,由該部門决定,下同),民政部1人,國家測繪總局2人,海軍司令部航保部3人(包括南海艦隊),總參測繪局2人,海洋局1人,新華社1人,北京地理所2人,歷史所1人,地圖出版社2人,測繪研究所1人,民航總局1人,厦門大學韓振華(未出席)、林金枝,南京師院鞠繼武,鄭州大學戴可來,華東師大褚紹唐,廣東省地名領導小組3人,華南師院劉南威,南京大學楊懷仁(未出席),中科院南海所陳史堅、陳明鋭,海南行政公署2人,西、中、南沙辦事處1人等領導、專家、學者、權威共55人。會議由國家測繪總局李曦沫局長主持,會議内容包括:(1)商討南海諸島地名審定原則(半天)。一致同意遵循4條原則:名從主人原則;保持地名穩定性原則;消除外來影響原則;科學性原則。(2)重點對廣東省提交的“南海諸島地名命名、更名的初步方案”中的271個地名進行審議。分審議南沙群島地名(兩天半)、東沙群島地名(半天)、西沙群島地名(半天)、中沙群島地名(半天)、全面復審南海諸島地名(全天)、總結(半天)進行。在此基礎上,對初步方案中的地名作了一些修改和補充。這些修改補充意見是:對原來提出的271個地名,修改了32個,其中屬於消除外來影響的20個,更名的名稱中,用漁民地名的20個。更改的名稱中,用漁民名稱的8個。另命新名的19個,恢復1947年命名的2個,保留海軍航保部地圖上名稱的2個,正名不變括注副名的1個。增加命名19個,其中屬於消除外來影響的11個,新增名稱中,采用漁民地名的10個,另命新名9個。(3)對中沙群島劃分、中國領土最南點等問題進行專題討論。最後,測繪總局李曦沫局長以“南海諸島地名審定會議結束時的發言”爲題作總結,其總結發言主要談及兩個問題:一是會議有三點收穫:對審議南海諸島的原則取得了一致意見。對廣東省提出的命名、更名方案進行了逐條審議。討論了範圍綫内暗沙命名、最南點、中沙群島劃分和地名公佈與使用等問題。二是提出下一步要抓好兩方面工作:修改和整理現有資料。上報國務院審批等。

  這次會議要求廣東省在會後結合過往資料,把審議的南海諸島地名整理後,上報中國地名委員會。1982年12月25日,中國地名委員會批復整理後上報的方案。1983年1月,中國地名委員會根據廣東省整理後的上報材料,制成含287個標準地名的《南海諸島地名表》,地名表内容包括:序號、標準名稱、漢語拼音、地理坐標、漁民名稱等。然後於1983年4月25日,中國地名委員會授權在《人民日報》公佈《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

  地圖出版社陳潮、莊晋南副總編和杜祥明工程師在出席南海諸島地名審定會議之後,1985年5月地圖出版社根據1983年4月25日公佈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編制出版了1:200萬《南海諸島》圖,作爲以後正式出版《南海諸島》圖的範本。該圖背面附《人民日報》發表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

  筆者在出席南海諸島地名審定會議之後,於1982年6月2日,給時任廣東省副省長兼廣東省地名委員會主任李建安寫信建議:“廣東要按會議要求,保证上報材料的質量,以及編輯出版《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内部資料),爲今後工作打下基礎。”1982年7月14日,李建安對筆者的信作了“國慶同志並轉羅挺同志:劉南威同志的意見好,請轉處”的批示。獲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後,1984年11月廣東省地名委員會根據省政府指示,組成編委會(陳史堅任主編),編寫《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初稿完成後,於1986年8月19日-23日在華南師大召開《地名資料匯編》審稿會。由廣東省地名委員會副主席羅挺主持並致開幕詞,陳史堅主編介紹編寫過程和主要内容,責任編輯曾慶剛介紹編輯情况和存在問題。出席會議代表共26人。評審組由華南師大曾昭璇、劉南威、南海海洋研究所陳森强、曾成開、鄭州大學戴可來、莊晋南,廣東省外事辦謝詠常、海南師專黄循英、中國地名委員會國内組組長張成秋、李清源、厦門大學林金枝、海測專委員程福新、南京師大鞠繼武等單位共13人組成,曾昭璇任組長,陳森强、謝詠常任副組長。1986年8月23日形成“評審意見”。《地名資料匯編》編委員會參考“評審意見”修改後於1987年3月由廣東省地圖出版社出版,内部發行。《匯編》匯總了南海諸島普查與地名審定資料,以及其他南海諸島地名相關的資料,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南海諸島地名著作,對南海諸島地名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命名的主要特點

  與1947年中國第三次命名相比,此次命名有幾個特點:

  第一,實現了南海諸島地名的標準化,改變了采用地名混亂現象。

  第二,公佈的地名多,共有287個,而1947年公佈的地名爲172個。對這172個地名進行審定,根據穩定性原則作爲標準地名保留的152個,保留名稱暫不公佈的2個,銷名2個,更名16個。

  第三,除公佈具體島(含石)、洲、礁、沙、灘名稱外,還首次對水道(門)進行了命名,共公佈了13個水道(門)標準地名;

  第四,改變了名不副實的地名,做到了“是島稱島,是礁稱礁”,如1947年公佈艦長暗沙等,實際上不是暗沙,而是礁,這次公佈時都改爲礁,1947年公佈的北子礁、南子礁,實際上不是礁,而是島,這次公佈時都改爲島,1947年公佈的畢生島、玉諾島,實際上不是島,而是礁,這次公佈時都改爲礁等。

  第五,大量采用漁民習用地名,總數達129個,其中,有48個作爲標準地名(含用漁民習用地名的諧音),有80個作爲“當地漁民習用名稱”列出,與標準名稱相對照。

  在80個與標準地名相對照的漁民習用名稱中,包括與標準地名曾母暗沙相對照的漁民習用名稱“沙排”。事實上,“沙排”不是曾母暗沙的漁民習用名稱,雖然有些由海南漁民創造的、舉世無雙的《更路簿》也有提到“沙排”,如“自沙排去紅草用已辛一更半”、“自沙排去火哀駛干巽二更收”等,但從其記載的“更”(距離)和“路”(航向)的數據推算,沙排都不是曾母暗沙的漁民習用名稱,把“沙排”當作曾母暗沙的漁民習用名稱是張冠李戴的。實際上,曾母暗沙是没有漁民習用名稱的。

  4.幾點建議

  1983年審定、公佈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至今已有30餘年,建議選擇適當時機,根據新時勢、新情况,對南海諸島地名進行重新整理、修訂。具體來説,可考慮:1983年地名審定時,對1947年公佈的172個地名處理中的“保留名稱暫不公佈的2個”(指八仙暗沙和立地暗沙),予以重新審定;與標準地名相對應的“當地漁民習用名稱”中的“當地”二字,應取消,才更爲貼切;取消曾母暗沙的漁民習用名“沙排”;遺漏的給補上,如中洲礁、小南薰礁;對新生的沙洲、新發現的暗沙、暗灘進行審定;將南沙群島的永暑礁、美濟礁、華陽礁、渚碧礁、東門礁、南熏礁、赤瓜礁等的通名“礁”,改爲通名“島”(人工島);增列古地名,作爲與標準地名相對應一項,如與標準地名“南海諸島”相對應的古地名爲“漲海崎頭”、“珊瑚洲”,東沙群島的爲“南澳氣”,中沙群島的爲“石星石塘”、“紅毛淺”,西沙群島的爲“萬裏石塘”,“鬼喊綫”的爲“鬼哭灘”,太平島的爲“黄山馬峙”等。

  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的4次正式命名,都繪製了體現命名成果的官方地圖,審定的地名各具特點,地名數量逐次增加,地名壽命長短基本取决於命名原則的合理性。而大量采用漁民習用地名,把民間地名轉爲官方地名,奠定了標準地名的群衆基礎,漁民地名歷史悠久,是古代中國人民對南海諸島的命名,表明中國人民是最早發現和命名南海諸島的,是南海諸島的主人,從而大量采用漁民習用地名,是從地名學角度,對我國擁有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主權的維護。

  五、自然資源部龢民政部對南海諸島的命名

  在21世紀10年代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背景下,對南海諸島進行了中國政府第5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次命名。這次命名運用多種手段,經過多部門聯合審定,最後,2020年4月19日,自然資源部龢民政部通過民政部網站,公佈《我國南海諸島部分島礁和海底地理實體名稱》(表5)。從表5可以看出:第一,新南海諸島島礁25座,使“南海袋形斷續綫”内島礁總數從280座以上,增至310座以上;第二,首次公佈南海諸島海底地理實體22座,開創了對南海諸島海底地理實體命名的先河,是這次命名的一大特色;第三,宣佈中國地名委員會1983年4月受權公佈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繼續有效。

  在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四次正式命名中,中國地名委員會的命名,由於命名原則最爲合理,而且歷時最長(1981年1月至1982年5月),參與單位和人數最多,在審定過程中,匯集了大量歷史資料、文獻以及各部門的研究成果,訪問了南海老漁民和一些曾實地考察并發表過相關論文的權威學者,尋訪了曾參加接收西、南沙群島的當事人,搜集了大量文物和漁民珍藏的《更露簿》,還運用遥感新技術對具體島礁進行定性、定形和定位等,才形成《南海諸島地名命名、更名初步方案》,最後中國地名委員會邀請全國有關知名專家集中評審、定案,因而使用時間最長,至今已近40年。所以在2020年4月19日,《自然資源部、民政部發佈關於公佈我國南海部分島礁和海底地理實體的標準名稱的公告》中,宣佈“中國地名委員會1983年4月受權公佈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繼續有效”。表明中國地名委員會對南海諸島的命名,還要繼續沿用下去。

  表5  我國南海部分島礁和海底地理實體標準名稱

  表格略

  爲進一步規範有關地名的使用,現將我國南海部分島礁和海底地理實體的標準名稱予以公佈。中國地名委員會1983年4月受權公佈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繼續有效,請社會各界規範使用已公佈的標準名稱。

  一、島礁標準名稱

  表格略

  二、海底地理實體標準名稱

  表格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