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來,我國政府對南海諸島地名審定共有4次:第1次是宣統元年(1909年)5月,兩廣總督張人駿派廣東提督李準率領海軍官兵170多人,到西沙群島勘探,查明島嶼15座,逐一命名勒石,懸旗鳴砲,公告中外。第2次是1935年國民黨政府“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根據當時的海圖,審定公佈南海諸島地名135個。第3次是1947年國民黨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審定公佈的《南海諸島新舊地名對照表》,包括172個地名。這是得到國際上公認的一次南海諸島地名審定,但如同1935年的審定一樣,仍没有采用一個漁民習用地名。對此,1948年就有學者公開批評國民黨政府在審定公佈南海諸島地名時,没有考慮采用“固有地名”(雙峙、第三峙、黄山馬峙、羅孔等)[1]。第4次是1980~1982年間,廣東省地名辦公室組織南海諸島地名普查,筆者參與全過程,出席了先後在番禺、鹽步、佛山召開的南海諸島地名工作會議。之後,廣東省地名領導小組根據3次會議的意見,歸納整理成《南海諸島地名表》,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上報國務院審批。1982年5月,中國地名委員會根據國務院復函精神,在北京召開南海諸島地名審定會議,筆者應邀參加。會上對廣東省人民政府提交的《南海諸島地名表》中的地名,逐一進行審議,再由中國地名委員會確認287個地名,經整理後向中外公佈[2]。這是我國歷史上公佈地名最多,影響最大的南海諸島地名審定。迄今,未見國内學術刊物發表評論文章,本文僅就其中采用的漁民習用地名進行論述。
一、現行南海諸島地名的特點
現行南海諸島地名,即指1983年4月25日由中國地名委員會授權,在《人民日報》第四版公佈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首次正式審定公佈的南海諸島地名,是南海諸島地名普查和審定的具體成果。它與1947年國民黨政府公佈的地名相比,有許多特點。
其中,現行南海諸島地名中,大量采用漁民習用地名,作爲標準地名與部分標準地名相對照,使歷史悠久、流傳民間的漁民地名公諸於世,是最重要的特點,最主要的成果。
二、漁民習用地名與瓊人俗名
漁民習用地名或當地漁民習用地名,又叫漁民地名,都是瓊、粤漁民給南海諸島的命名,是南海諸島土地名。
現行南海諸島地名中使用的漁民習用地名共129個,除“月牙島”一名外,其它128個全是海南島漁民給南海諸島各島礁的命名,海南島漁民給南海諸島各島礁的命名,叫南海諸島瓊人俗名。“瓊人俗名”一詞,最早見諸文字的是《西沙島東沙島成案匯編》(陳天賜編,1928年6月)及《調查西沙群島報告書》(沈鵬飛編,1928年)二書中提到的瓊東縣人李德光等呈報的“承領經營吧注島及吧興島種植漁業計劃書”所附《西沙群島圖》及圖説。在該圖中有雙帆、長島、吧注、吧興、吧興谷、三圈礁、干豆、鴨公、銀島、四江、三脚、二圈礁、老粗、圓島、尾島、大圈礁、白島仔、半路等18個地名,在每個地名之前均注“俗名”或“瓊人俗名”。而在圖説中稱:“民等承領之地爲吧注島及吧興島(均係瓊人俗稱),於圖中均以紅色繪其周圍爲記,而吧注島之位置則在長島(瓊人俗稱)之南端”,亦提到瓊人俗稱(名)。
記載南海諸島瓊人俗名最多的是各種版本的《更路簿》和1973年海南行政區水産局、國營水産公司和海南水産研究所3單位組成的聯合小組編寫的《西、南、中沙群島漁業生産和水産資源調查報告》,前者共載南海諸島瓊人俗名114處,後者共載100處。
國内出版的書籍最早記載南海諸島瓊人俗名的是《西沙島東沙島成案匯編》,記載了吧(巴)注、巴興、圓島3個瓊人俗名;記載最多的是《調查西沙群島報告書》,記載了吧注(巴島)、小巴島、吧興、三脚島、四江島、小三脚島等6個俗名。
三、漁民習用地名的地貌類型名稱及含義
現行南海諸島地名中的漁民習用地名,有些只列專名,而未寫通名,如干豆(北礁)、石龍等;有的既標專名,又注通名,如黄山馬峙(太平島)、八辛郎(湛涵灘)、三筐(浪花礁)、石塘(永樂群島)、大壙(華光礁)、二圈(玉琢礁)、紅草門(紅草門)、五風(五方礁)、大羅孔(馬歡島)、墨瓜綫(南屏礁)、貢士沙(貢士礁)、紅草綫排(樂斯暗沙)等。其中峙、郎(廊、榔)、匡(筐)、塘、壙、圈、門、風、孔、綫(沙)、綫排等,都是漁民習用地名的通名。這些通名屬地貌通名,它反映了南海諸島的地貌特徵。
3.1 匡(筐)、圈、塘、壙、門、風和孔(詳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地貌與瓊人俗名”)
3.2 峙、綫(沙)、綫排(沙排)和郎(榔)(詳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地貌與瓊人俗名”)
四、漁民習用地名中的具體島礁名稱及含義
漁民習用地名中具體島礁名稱,多能形象生動地反映島礁的主要特徵。現按1983年公佈的地名順序逐一叙述。
月牙島(東沙島):島西部原有兩條沙堤伸出,圍成小海灣,狀如新月得名。1965年7月台灣省地方當局修建機場,小海灣被填平。
西八島、下八島、下峙(永樂群島):西沙群島主要集中爲兩群:東面的叫宣德群島,由7個主要島嶼組成,漁民稱爲“東七島”;西面的叫永樂群島,由8個主要島嶼組成,稱爲西八島。海南島漁民到西沙群島從事漁業生産,先到宣德群島,再到永樂群島,所以把宣德群島稱爲“上七島”、“上峙”,稱永樂群島嶼爲“下八島”、“下峙”。
干豆(北礁):相傳曾有漁民在此拾得沉船遺下的干蠶蟲,故名。
尾峙、尾島(金銀島):海南島漁民習慣稱東、東北爲頭,稱西、西南爲尾。尾峙在永樂群島最西。
筐仔、筐仔峙(羚羊礁):是呈三角形封閉性小環礁,故名“筐仔”。
筐仔嶼(筐仔沙洲):爲筐仔(羚羊礁)上的小沙洲,因而得名。
圓峙、圓島(甘泉島):因島圓如鍋得名。
老粗島、老粗峙(珊瑚島):島上灌叢茂密,林冠參差不齊,表面望去,給人粗糙印象。
全富峙、全富、曲手(全富島):相傳該地多沉船,到此多能拾到財寶,故名全富。該島與鴨公、銀峙三島一起,看上去像手肘,得名曲手。
鴨公峙、鴨公島(鴨公島):大部由礁石組成,島形似鴨公。
銀峙(銀嶼):相傳清代沉船於此,留有銀子。
銀嶼仔(銀嶼仔):與銀嶼(銀嶼)共基一礁盤上,面積逾2000m2,比銀嶼(0.01km2)小。
咸舍、咸且島(咸且嶼)海南話“鹹澀”之諧音,鹹澀是吝嗇的意思。該處海産不豐,故名。
石嶼(石嶼):該島是由沙、海灘岩、珊瑚礁結成岩礁,故名。
四江門、四江島、世江峙(晋卿島):該島與老粗、圓峙和三脚搆成一矩形,從東北方到其中,必經該島,如同門户,故名。
三脚、大三脚島、三脚島(琛航島):島呈彎曲三角形,得名三角,諧音三脚。一説該島與老粗、圓峙鼎足而立,故名。
三脚嶼、小三脚嶼(廣金島):與三脚(琛航島)共處一礁盤,比三脚小。
二筐、二塘、二圈(玉琢礁):以距離“上七下八島”遠近爲標準,玉琢礁排行第二,爲第二個環礁(筐、塘、圈)。
大筐、大塘、大圈(華光礁):以距離“上七下八島”遠近爲標準,排行第一,又是西沙群島最大環礁。
白樹仔、白峙仔、白礁(盤石礁):是環礁礁盤上白色小沙洲。
半路、半路峙、螺島(中建島):雛形沙島。位於西沙群島最南,又當到南沙群島中途,故名半路、半路峙。該島盛産馬蹄螺,得名螺島。
上七島、東七島、上峙(宣德群島):見“西八島、下八島、下峙”。
猫注、吧注、猫島(永興島):海南音“注”與“峙”同。相傳島上多鼠,漁民携猫防鼠,逸野成野猫,遂名猫注。一説“吧”是有把握的意思,永興島是西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面積1.60km2),且樹木高大,是航行中容易找到的目標,因名吧注。
小巴島(石島):與吧注同在一礁盤上,面積僅0.08km2,比吧注小,故名。
七連嶼:原由北島、中島、南島、北沙洲、中沙洲和南沙洲等7個島嶼和沙洲組成,海南島漁民稱之爲“七連”、“七連峙”。
紅草一、紅草島(南沙洲):沙洲上生長紅色馬齒莧,從南向北的順序,南沙洲排列第一,是第一個紅草沙洲,故名。
紅草二(中沙洲):是第二個紅草沙洲,故名。
紅草三(北沙洲):是第三個紅草沙洲,故名。
三峙、三島(南島):自永興島始,經南沙洲,此爲第三,故稱三峙。
石峙、石島(中島):海灘上有海灘岩出露,故名。
長峙、長島(北島):島呈長條形得名。船暗島、船晚島(趙述島):即船隻可轉來避鳳的處所之意。
船暗尾、船晚尾(西沙洲):位於“七連嶼”最西,船暗之西(尾)部,故名。
巴興島、猫興、吧興島(東島):“巴”指有把握,“興”指興旺。該島海産豐富,到此生産,定能豐收,故名巴興。
尖石、雙帆(高尖石):南海諸島中唯一露出海面的火山島,成三級塔形,周圍陡峭壁立,遠望似帆船,因而得名。
北邊廊、北邊郎(北邊廊):郎(廊)即暗灘。因位於湛涵灘北面而得名。
三筐大榔、三筐大郎(濱湄灘):因近三筐(浪花礁)得名。
仙桌、八辛郎(濱湄灘):海南音仙與辛相同。由3組暗沙組成品字形。
三匡、三筐(浪花礁):以距離“上七下八島”遠近爲標準,該環礁排列第三,即第三個環礁(筐)。
老粗門(老粗門):珊瑚島與甘泉島間通海水道,因老粗峙(珊瑚島)得名。
銀嶼門:全富島與銀嶼間水道,瓊人俗名爲銀嶼門,因銀嶼得名。
四江門、四江水道(晋卿門):晋卿島與琛航島間水道,因四江門(晋卿島)得名。
紅草門(紅草門):“七連嶼”與永興島間水道。因紅草沙洲得名。
雙峙(雙子群礁):群礁上有兩小島,距離相近,有如孿生兄弟,故名雙峙。雙峙多海鳥,每年6、7月間孵蛋期間,海鳥群集,鳥蛋遍地,稍有噪聲,海鳥驚飛,如雲蔽天,極爲壯觀。當年初登雙峙的海南漁民,見此情景,接連喊出“奈羅”、“奈羅” 海南話“好呀”的意思,故名。
貢士沙、貢士綫(貢士礁):三角形封閉性環礁,低潮有礁塊突出海面。海南漁民稱“突出”爲“拱出”。海南方言,“拱”與“貢”同音,俗名“貢士”。
奈羅上峙(北子島):在奈羅(雙子群礁)偏東北,故名奈羅“上”峙。
奈羅下峙、奈羅峙仔(南子島):南子島在奈羅偏西南而得名。
奈羅綫仔(奈羅礁):因近奈羅上峙而得名。
奈羅角、奈羅谷(永登暗沙):海南島漁民“角”、“谷”同稱。指地形尖突、礁石出露或偏遠者。永登暗沙在奈羅(雙子群礁)東北16海里,東北端有一礁塊出露,因而得名。
紅草綫、南奈羅角(樂斯暗沙):處奈羅角以南,遂稱南奈羅角。沙洲尾部有鐵葱(紅草)生長,得名紅草綫。
鐵峙群礁(中業群礁):因群礁上的鐵峙(中業島)得名。
鐵峙綫排、鐵峙鏟排(鐵峙礁):海南話“綫”與“鏟”同音,因鐵峙得名。
梅九(梅九礁):在中業群礁東環礁,礁盤似求神問卜用的杯夾,海南俗稱“梅九”,因而得名。一説礁盤似玳瑁脊上最後兩片鱗,這兩片鱗,海南話稱“梅九”,故名。
鐵峙(中業島):中業群礁西環礁北面有3個珊瑚礁成串,位居海面附近,時隱時現,遠望如水中鐵鏈,漁民稱之爲“鐵鏈”。中業島與鐵鏈共居同一環礁礁盤,故名鐵峙。
鐵綫(鐵綫礁):鐵綫即鐵鏈,因是綫(礁),名鐵鏈綫,簡稱鐵綫。
醜未(渚碧礁):從鐵綫取醜未方向可達該處,故名醜未。雙黄(雙黄沙洲):低潮時有一對狀如蛋黄的珊瑚礁露出海面,故名雙黄,其中有一個礁上有沙洲[4]。
第三峙(南鑰島):海南島漁民到南沙群島生産,以雙子群礁爲第一站,中業島爲第二站,南鑰島爲第三站,因而得名。
銅鍋、銅金(楊信沙洲):因沙洲和礁盤均呈圓形,有如銅鍋,故名。
褲歸(庫歸礁):有兩個礁塊共居一個礁盤上,形如褲襠,海南方言,“襠”念“歸”,褲襠叫褲歸。
黄山馬、黄山馬峙(太平島):海南文昌話稱嶺爲“馬”,山馬即山嶺。太平島是南沙群島面積最大的島嶼,海上望去似嶺,故名。
馬東、黄山馬東(敦謙沙洲):因位於黄山馬(太平島)東而得名。
高佛(舶蘭礁):九章環礁北端,礁盤呈卵圓形。
銀餅、銀鍋(安達礁):礁盤上有不少圓盤狀礁塊出露。南乙、南密(鴻庥島):島呈橢圓形,有礫堤圍遶,中爲窪地。
南乙峙仔、沙仔(南薰礁):鄰近南乙,其上有高2m沙堆,面積比南乙小,故名。
東南角(小現礁):在大現礁之東南,因而得名。
勞牛勞(大現礁):爲無缺口之小環礁,表面海水似“流不流”,諧音而成“勞牛勞”。
西北角(福禄寺礁):在大現礁之西北,因而得名。
九章(九章環礁):海南話“九”是“多”的意思,章指障礙,群礁多險礁,障礙就多,故名九章。
秤鈎(景宏島):景宏島與大秤鈎(赤瓜礁)是九章群礁僅有的兩島,因大秤鈎而得名。
南門(南門礁):南門礁的礁門在北面,船舶需向南駛入礁湖,故名南門[5]。
西門(西門礁):西門礁的礁門在東面,船舶需向西駛入礁湖,故名。
東門(東門礁):東門礁的礁門在西面,船舶需向東駛入礁湖,故名。
長綫(長綫礁):爲長形暗礁。
牛軛(牛軛礁):外形酷似牛軛。染青峙(染青沙洲):因沙洲附近海水青緑而得名。
赤瓜綫(赤瓜礁):海南島稱海參爲瓜。該處盛産紅海參,遂名赤瓜。有礁塊高出海面1.3m,爲一礁島,礁盤形狀如秤鈎,又稱大秤鈎。
鬼喊綫(鬼喊礁):因多礁灘,經風浪拍打,呼呼作響,浪嘯之聲不絶,有如“鬼”喊。
秤鈎綫(華礁):因近秤鈎(景宏島)得名。
上士戊(永暑礁)海南文昌話,“士戊”是“堆”的意思。低潮時有礁石露出、礁塊堆叠,故名。一説因該處地形復雜,海水激騰翻浪不止,像是自下向上涌,“上士戊”意爲上涌、上翻。
火哀(火艾礁):長形環礁,像海南島用椰絲卷成的點火繩,俗稱火哀。
紅草峙(西月島):島上有紅色或紫色馬齒莧類草木植物生長,因而得名。
大羅孔、羅孔(馬歡島):馬歡島與費信島居同一礁盤上,羅孔意爲兩島,因馬歡島比費信島大,故名大羅孔。
羅孔仔(費信島):費信島比馬歡島小,仔爲小之意,故名。
五孔、五風(五方礁):指礁盤上5個地方(礁)。文昌口音“孔”與“方”相同,故名。
五方尾:爲五方礁中一礁石,因居環礁西南端,海南島漁民稱之爲“五方尾”。
五方頭:爲五方礁中一礁石,因居環礁東北端,海南島漁民稱之爲“五方頭”。
半路、半路綫(半路礁):據蘇德柳鈔本《更路簿》載:“自五風去魚鱗,用辰戌,四更收,對東南,半路有綫一只,名曰半路綫”。
鱟藤(鱟藤礁):低潮時出露一串串礁石,似鱟産卵像藤一樣相連接,故名。三角、三角礁(三角礁):爲三角形環礁,因而得名。
禄沙、一沙(禄沙礁):三角形環礁東北一小礁。
雙門、雙沙(美濟礁):環礁南面有兩個礁門,用門數給環礁命名,指兩個門的環礁。
雙挑、雙擔(信義礁):橢圓形環礁上有四塊礁石,望去像兩付擔子,故名。
脚跋(海口礁):圓形小環礁,無缺口,礁湖水渾色黑,似海南島陶制洗脚盆——“脚缽”,仿音而成。
海公(半月礁):漁民供奉的“神”,男神稱“公”,女神稱“娘”。半月礁東南有傾斜岩層出露,像似漁民供奉的男海神,遂名“海公”。
石龍(艦長礁):狹窄環礁,有條狀礁石,因而得名。
斷節(仁愛礁):礁環南半部斷成數段(節),互不相連,故名。
魚鱗(仙賓礁):環礁西北端和東南端有不少礁塊突起,星星點點,片片相間,狀如魚鱗。
牛車英(牛車輪礁):海南方言,輪讀英音。低潮時,礁盤出露呈渾圓形,像是海南木制牛車的輪子,故名”牛車英”。
東頭乙辛(蓬勃暗沙):在南沙群島東面,《更路簿》載:“自魚鱗(仙賓暗沙)至(東頭)乙辛(蓬勃暗沙)使乙辛二更”。即自仙賓暗沙取乙辛方向航行,可到南沙群島東面的蓬勃暗沙。
眼鏡(司令礁):長形環礁,中有沙洲,將潟湖一分爲二,狀如緑色眼鏡。
無乜綫(無乜礁):“無乜”爲粤、瓊方言,是“没有什麽”之意。因該環礁有火山岩或火山物質,海産不豐,没有什麽可捕撈。
惡落門(南華礁):環礁南端有一口門,内寬外窄,口門朝東南,不對風向,帆船難入,得名惡落門。粤、瓊方言,“惡”是難的意思,惡落即難落、難入、難進,故名。
六門、六門沙(六門礁):環礁有6個口門。石盤(畢生礁):礁盤西南部出露一大而平礁石,似磨盤。深圈(榆亞暗沙):爲沉没環礁,礁湖水深。
二角(二角礁):深圈北段尖突部分一礁石,故名。
浪口(浪口礁):深圈西段一礁石,高潮仍出露。綫排頭(綫排礁):深圈東段一珊瑚礁,爲暗沙,又居東,故名。
簸箕(簸箕礁):爲小環礁,其橢圓形環礁輪廓似簸箕。
大光星(光星礁):“光星”是海南島漁民對金星的俗稱。該星或晨現於東,或昏現於西。大光星與光星仔位於同緯度,一東一西,猶如光星,因一大一小,分别稱大光星和光星仔[6]。光星仔(光星仔礁):見“大光星”。
銅鐘(南海礁):西北一東南向環礁,淺湖中有沙洲,似銅鐘之鐘錘。
海口綫(柏礁):東北至西南方向伸延的石排,礁盤以礁頭多爲特點。單柱(單柱石):柏礁西南端一大礁石,高4.6m,狀如柱。
鳥魚錠(鳥魚錠石):柏礁東北端高出海面1.8m一群礁石,狀如錨錠,漁民稱“鳥魚錠”。
鍋蓋峙(安波沙洲):是中國最南陸地。發育在圓形礁盤上,礁盤四周陡峭,形似鍋蓋。
銅銃仔(華陽礁):鄰近大銅銃(東礁),比大銅銃小,因而得名。大銅銃(東礁):礁形似銃(古時大砲)。
弄鼻仔(中礁):鄰近大弄鼻(西礁),比大弄鼻小。
大弄鼻(西礁):環礁形似鼻窿,海南口語成窿鼻。因“窿”音近“弄”,遂成弄鼻。
鳥島峙(南威島):該島海鳥衆多,尤其産卵期間,海鳥群集,因而得名。
西頭乙辛(日積礁):從鳥仔峙取乙辛方向,可達日積礁,與東頭乙辛,一東一西,遥遥相對。
石公厘(彈丸礁):礁盤東部有大群高出海面1.5~3m的礁塊,一個接着一個竪着,海南方言大石頭叫石公,像是石頭搭成的籬笆,因名石公籬,諧音成石公厘。
五百二(皇路礁):相傳有人在此拾得五百二十塊錫錠,故名。近代海南潭門縣林玉樹也曾在此拾得錫錠。
丹積、丹節(南通礁):“節”是礁石出露單位。礁盤上有一高1.2~1.8m礁石出露,故名單節,諧音成丹節、丹積。
墨瓜綫(南屏礁):因盛産黑海參得名。
五、現行南海諸島地名中采用漁民習用地名的意義
中國人民很早就在南海諸島從事生産活動,對南海諸島的一島一礁都很熟悉。根據約定俗成的習慣,漁民對南海諸島的島嶼、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灘,分别給予命名。這套地名叫做南海諸島漁民習用地名。其中除東沙群島漁民習用地名月牙島外,全是海南島漁民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命名,是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漁民習用地名。
漁民習用地名,多以“更”和“路”的形式記載於《更路簿》中。“更”是指漁船從一地航行到另一地的時間或距離,“路”是指航行針路,即航向。針路是用中國古代發明的羅盤測定,用羅盤方向表示的,即把圓周分成24等分,用四維、八干、十二支來表示24個方位。每條更路均包括起訖地點、針路和更數。如“自猫注去干豆,乙辛兼辰戌,四更收”,意思是自猫注(永興島)去干豆(北礁)用乙辛兼辰戌針(285°~300°)四更(約8h)可以到達。海南島漁民除用更路確定島礁具體位置外,還用羅盤方位給島礁命名,如醜未(渚碧礁)、東頭乙辛(蓬勃暗沙)、西頭乙辛(日積礁)等。這表明漁民習用地名具有民族性,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漁民習用地名中,有的與中國古籍記載的南海諸島地名相一致。在海南島漁民收藏的《更路簿》中,多載有漁民習用地名“石塘”,如“自石塘世江門出,上猫注,用甲庚,五更收”(蘇德柳本《更路簿》)。據記載判斷,漁民習用地名“石塘”指西沙群島的永樂群島,這和北宋以後古籍記載西沙群島爲“石塘”相一致;又在《西、南、中沙群島漁業生産和水産資源調查報告》中,載有漁民習用地名“鬼喊綫”,它位於南沙群島的九章群礁,而在明顧玠《海槎餘録》中,載:“千裏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裏外,……萬里長堤在其南,波流甚急,舟入回溜中,未有能脱者……又有鬼哭灘,極怪异……”。據分析,“鬼哭灘”亦在九章群礁,且粤瓊方言,“喊”是“哭”的意思,漁民習用地名“鬼喊綫”應是《海搓餘録》記載的“鬼哭灘”。漁民習用地名與古籍記載地名一致,説明他們之間有一定淵源關係,反映漁民習用地名也是中國古代人民對南海諸島的命名。在漁民習用地名中,可以看到:海南島漁民很早就把環礁分爲“筐”和“塘”(或壙)兩部分。把珊瑚礁體按距離海面深淺分爲峙、綫(沙)、綫(沙)排和郎4類,這些都與近代的分類相似。海南島漁民對島礁的命名,是根據島礁的不同特徵,而這些地名所反映的特徵,有不少和現狀大致相符。表明漁民習用地名具有一定科學價值,是世代漁民長期在南海諸島從事生産實踐的産物。
漁民習用地名中有以當地語言命名的,如峙、咸舍、五方、羅孔、褲歸、牛車英、赤瓜、無乜、惡落、九章、鬼喊綫等;有以當地使用物命名的,如火哀、梅九、脚跋等,表明漁民習用地名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地方性突出,是地道的中國勞動人民的命名。
據統計,漁民習用地名總數達130多個。對同一地點的名稱(地名)記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國内外書刊有關瓊人俗名記載和各種《更路簿》以及《西、南、中沙群島漁業生産和水産資源調查報告》對瓊人俗名記載中,幾乎相同,顯示漁民習用地名具有穩定性。
據調查,目前海南島漁民赴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從事漁業生産時,許多仍使用《更路簿》作爲航行指南,他們能順口背誦更路,熟悉漁民習用地名。可見,漁民習用地名是南海諸島地名中使用率最高的地名。
綜上所述,漁民習用地名是來歷清楚,證據充分,有案可查,歷史久遠,内容豐富,流傳民間,影響廣泛的,是地道的中國人的命名。
現行南海諸島地名,是中國政府第4次,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第1次對南海諸島的命名。它與以往3次命名相比,最主要、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名從主人”的原則,大量采用漁民習用地名,總數達129個,包括4個實際已用作標準名稱(銀嶼門、七連嶼、五方尾、五方頭),而未列出漁民習用名稱的地名。在129個漁民習用地名中,有48個作爲標準地名(含用漁民習用地名諧音的),有80個作爲“當地漁民習用名稱”列出,與標準名稱相對照,從而把南海諸島官方地名與漁民地名匯合起來。
現行南海諸島地名中,大量采用漁民習用地名,其意義是很大的。漁民習用地名反映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它的采用和公佈,有利於永久保存這一寶貴文化遺産;漁民習用地名形象生動,有的能望名知意,它的采用和公佈,有利於普及這套具有群衆基礎的地名;漁民習用地名流傳於民間,尤其流傳於海南島,它的采用和公佈,有利於擴大土地名的影響和使用範圍,提高使用率;漁民習用地名是地道的中國人的命名,它的采用和公佈,有利於减少外來影響,維護國家的尊嚴;漁民習用地名歷史久遠,它的采用和公佈,證明最早給南海諸島命名的是中國人民,最早總結南海諸島航行經驗的是中國人民,南海諸島的主人是中國人民。
總之,1983年審定公佈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現行南海諸島地名)及其對漁民習用地名的大量采用,是在地名命名方面對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的維護,是從地名角度重申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參考文獻
〔1〕震明.評《南海諸島地理志略》[A].陳史堅.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C].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87.498.
〔2〕中國地名委員會.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N].人民日報,1983-04-25(4).
〔3〕劉南威.中國古代對南海諸島的命名[J].地理科學,1994,14(1):101-109.
〔4〕陳史堅.我國漁民對南海諸島各島礁的命名[A].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C].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87,510-515.
〔5〕郭振干.南沙群島地名綜述[A].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C].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87.17-19.
〔6〕劉南威.中國古代航海天文[M].廣州:科學普及出版社廣州分社,1989.38-44.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