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創新乃國畫 發展之路



  自學畫始,就被導師所陳述的中外大師的作品所吸引,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庫爾貝、顧閎中、周仿、黄賓虹、吴冠中等等中外畫家。他們的作品的魅力影響着衆多追隨者,在學畫生涯中,大師們的作品時常影響着我。畫,受心中世界起因,它是畫家内心世界的體現,來自於山、水、人、物、情。

  其實我們的周圍隱含着許多因素,人的因素、社會的因素、物的因素、空間的、動態的、静態的,這些因素都在影響着我們,所以我們的畫是和這些因素有着直接的關係。中國畫的意韵和精髓體現在一種博大和深遠的文化氣韵之中,而和這些文化有關係的是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學習。

  許多年過去了,太多的舊事漸漸模糊起來了。在中國畫的學習過程中,傳統的學習一直是習畫者們思考的問題,中國畫這一藝術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繪畫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是因爲它代表了東方民族的藝術審美觀念。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其實就是創新。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在學習傳統的同時一定不能忘記創新。北方的博大、渾厚和南方的靈秀、細膩都時時吸引着我,它們的山水情出現在我的畫中,傳統和藝術創新時時出現於腦海間,我勤於思考着,不斷尋找新的方向。

  我試圖表現我最初的感覺,也尋找着以往的夢和幻覺或者潜意識的東西,但這些東西似乎飄浮於我的腦海和我的作品之上,如同生命像軀殻也像影子,更像夢幻。藝術的東西看得多了也就想得多了,個性化風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藝術探索的結果,我努力想沿着這種似乎清晰的脈搏尋出點縱深處的什麽影響來,但我却常常苦於捉不住我那快速跳躍的思維邊際。感謝上帝使我一生和藝術相伴。

  我感悟大地給我帶來無盡的營養,更動情於綫條和筆墨帶來的另類快感,也樂於這種常人體會不到的只有繪事者纔可感悟的繪畫之美。我畫中國畫也有一段時間了,多年的磨練使我悟到了中國畫的精神,懂得了筆墨綫和意韵乃是中國畫的精髓,當代中國畫正在將傳統和現代的各種藝術語言相互並融,已形成多元化的藝術氛圍。在我的創作之外,平面設計、産品包裝、室内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服裝設計、包括漫畫、電影、電視等等其它藝術門類無不涉獵,讓它們來豐富我的創作,豐富我的藝術和人生修養。

  今日的中國畫,可謂面貌紛呈,有像中國畫的,也有不像中國畫的中國畫,因此中國畫的概念應該這樣來定,就是用和中國畫相關的材料所表現的繪畫就是中國畫。美術學院今天所進行的教育也應改革,中國畫的素描就應該采用中國畫的綫面語言去畫素描,學習藝術設計的就應該畫結構素描而不應該多畫調子素描,其它專業也應如此。這樣才是一個科學的教學體系。中國畫已在許多年輕畫家眼中早應該是另一番景象,傳統的中國畫需要研究、學習,現代西方藝術思想和表現手法也需要研究和學習,兩者的結合産生了今天許多像或者不像中國畫的中國畫,也正是這些正宗的和不像中國畫的中國畫在推動着中國畫的發展。

  我畫中國畫不是像那種所謂正宗的中國畫,而是從傳統中吸收自認爲好的東西和現代藝術觀念結合起來創作的中國畫。中國傳統藝術十分豐富,如中國畫家黄賓虹的畫有許多人在學,八大、石濤等名家也有許多人在追,有的人則學得很好,將其精神和思想學來了。而有的畫家學得不好,似乎很像某位大師,全然無自己的面貌可言。這樣便是學死了,學得無自己的東西,學得和名家似乎相同,這是不能提倡的。

  藝術的生命是靠精神的創造來維持的。傳統,作爲某種人類的精神,始終會通過不同時代的藝術家體現出她偉大的生命力。學習傳統又要不爲傳統的成規所囿,不要完全照搬傳統的手法和表現形式描繪現代生活。對現代繪畫過程中筆墨的形式應與傳統保持其連續性,傳統的精髓不能丢掉,更重要的是應有創造,有新的變化,不斷有新的形式去補充、擴大造型藝術的領域,把文學、詩歌、音樂、雕塑、民間藝術和現代藝術設計、建築藝術等各方面的藝術精神融會貫通,爲我所用。

  當我平静地坐在畫桌前面對着一幅幅記録着我思想的畫稿,所有的往事和所有印象像一幕幕夢幻般的電影一樣涌上心頭,如同進入了張藝謀的電影《英雄》中的金色秋林一般的燦爛無比,我覺得我有點莫名的衝動,人居然是那麽容易就被感動。於是我漸漸清晰地看到了我那種衝動的背後那個堅實的支撑點。

  2004年9月於佛山

  (作者:劉新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