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兩難的法國福利改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09 07:01:07  


  中評社香港4月9日電/法國的抗議風潮已持續數週。走馬上任尚不滿一年的總理德維爾潘,面臨執政以來最大的挑戰和政治風險。人民日報海外版文章如是說。
 
  這場社會危機的導火索是法國政府新近推出的一項勞工法案,名爲《首次雇用合同》。該法案規定,法國2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在與26歲以下青年人簽訂雇用合同後,最初兩年內可隨意將其解雇而無需說明原因。出台這個法案的初衷是鼓勵企業大膽雇用年輕人,改革過於僵化的勞工體制,緩解青年失業率高這一法國社會的頑症。在佔勞動人口10%的300萬法國失業大軍中,1/4是25歲以下的青年。

  然而,事與願違的是,由於在用工問題上對企業放寬了限制,加之政府同有關各方缺乏溝通與協調,新法案一出台,就遭到了工會組織的强烈批評和抗議,擔心失去就業安全感的年輕人也加入到了抗議者的隊伍之中。左翼反對黨的介入和趁機造勢,更是加速了抗議浪潮向整個社會蔓延。
 
  這次風潮深刻反映了法國日趨嚴重的經濟困難和社會矛盾。目前的法國經濟可用“三高一低”來概括,即高赤字、高逆差、高失業、低增長。其中,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既是法國經濟不景氣的標誌性指標,也成爲社會不穩定的一個重要根源。去年,法國人先對《歐盟憲法條約》說“不”,後又發生大規模的郊區騷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爲人們對高失業率的不滿。
 
  歷届法國政府都把解决失業問題作爲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力求有所突破。然而,見效甚微。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高福利體制的制約。35小時工作制、法定長假、免費醫療以及住房補貼等等,這些社會保障政策,不僅影響著國家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理念。在這一制度下,有些人似乎幷不擔心失業,因爲即使失業也還能坐享救濟金和醫療保險等種種實惠。
 
  隨著歐盟的擴大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這種高成本的“養懶人”制度越來越令國家和企業不堪重負。在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的壓力下,企業紛紛裁員或將工廠外遷。面對困難的經濟和社會形勢,一些社會政治力量越來越趨向極端化;法國的經濟政策也不得不繼續“向右轉”:壓縮公共赤字,調整稅收,削减福利。然而,要讓人們放弃既得利益幷非易事。
 
  其實,不僅法國,同爲歐盟主要成員國的德國和英國,在高福利社會保障制度方面也都處於“改革難、不改也難”的兩難境地。去年,德國的社會福利改革就遭到成千上萬人的抗議。3月28日,英國百萬市政工人舉行全國性大罷工,抗議政府擬通過延長退休年齡彌補養老金不足。這是英國8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全國性罷工。 

  改革考驗著歐洲政治家們的智慧。面對改革,歐盟各國的領導人需要在改革力度和民衆的承受能力之間以及市場化和社會公平之間艱難地尋求平衡。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