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驗房火爆凸顯政府監管缺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1 06:35:58  


  家居南京的丁先生是該市某建設公司的副總,痛恨開發商欺詐行爲的他,反戈一擊,站在開發商對立面,兼職爲市民驗房,所開辦的驗房中介服務業更是紅紅火火。2005年,丁先生和他的團隊接受委託驗房4000多套,約佔當年南京商品住宅銷售總量的1/20,幾乎包括南京新上市的所有樓盤,索賠、要求整改成功率100%,被稱爲“樓市王海”,南京“民間驗房師”第一人。

雖說現在多數城市的房價早已賣出“天價”,商品房的建安成本大都不到房價的1/3,開發商在這上面“摳”,乃至影響到房屋的質量,似乎幷無必要。但就目前國內大中城市的平均房價來計算,一幢十幾萬平方米的樓盤,開發商靠降低建築標準,就能“降低”3000萬至5000萬元成本,且購房者還看不出來。倘若違規提高容積率、縮短樓間距,獲益則會更多。時下,除了開發商,施工單位也想“省”,因爲多是工程承包,在工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自然也收益不菲。

  應該說,每一幢住宅樓從設計、施工、裝修到交付使用都處於一整套嚴密的技術監控之中。如施工過程中有監理,完工交付有建工、質監部門驗收。開發商想從中玩“猫膩”,製造出“問題”房似乎幷不容易。但現實情况是,政府監管的缺位已成爲商品房質量問題層出不窮的緣由。儘管住宅建設和開發有工程勘測方、設計方、開發方、施工方、監理方五大責任主體,從表面看,住宅工程質量得到層層把關,但實際上這五方責任主體中祗有開發商是甲方,後四方則均受雇于此,能否拿到錢完全要看甲方“臉色”。按理說,房屋驗收是建築質量把關最後一環,可房改後,政府的建管部門鑒於人手不够,也不願承擔無限責任,房屋驗收也從“核准制”改爲“備案制”,通常祗抽查部分房子,這樣一來,自然給了開發商可乘之機。如果開發商再向有關部門加强“公關”,其驗收結果可想而知。

  毋庸諱言,廣大消費者傾其一生積蓄,甚至透支未來高價買房,如果再在住宅質量問題上“磕磕絆絆”,必然會讓他們遺憾終生。從火爆的民間驗房業背後,不難發現,正是因爲政府職能部門對建築市場監管的缺位,消費者才不得不有賴于專業中介,無奈之下靠“自救”來維護合法權益。從這個意義上 講,政府職能部門應當切實擔負起應盡的職責,爲購房者的住房消費撑起一片藍天!

                               來源:工人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