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自廢武功”之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0 07:11:58  


  中評社香港4月20日電/有關港深滬三所合幷的討論在香港熱鬧了沒幾天就無疾而終了。一厢情願的香港人似乎難以明白,內地股市爲何竟然連一點水花也沒泛。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評論稱,其實,內地股市之所以對此提不起興趣,除了埋頭股改自顧不暇之外,主要還是這一主張未必符合內地投資者特別是內地交易所的利益。叫人弄不明白的是,香港人放著最有優勢的“國際牌”不打,爲什麽非要打 “內地牌”不可?

  事情是由全球三大證券交易所之一的倫交所被競相收購的消息所引起的。作爲與倫交所同一體制的港交所“唇亡齒寒”,當然不能不預作“未雨綢繆”之計。

  “秀色可餐”的港交所一直是全球投資者夢寐以求的收購對象。港股總市值在國際證交所的排名雖然僅列第8位,但其權證市場的年成交量已經連續兩年保持全球領先地位,2005年在融資額方面更是相當于日本、台灣、深滬四個交易所之和,躍居全球股市第四位。不要說全球最具實力的歐美交易所從全球戰略的需要出發,欲將其納入囊中,就是近在咫尺的東京交易所何嘗不想把它攬入自己的懷抱。

  在許多人看來,國際資本之所以青睞香港股市,中國因素不可忽視。在香港股市遭遇虎狼之吻的危機時,這個“中國因素”豈不正好是可以拿來排難解憂的一塊絕佳的擋箭牌?於是,便有港深滬三所合幷之說。

  不錯,單從市值來看,港深滬三個交易所的合幷,無疑可以大大加快追趕日本股市的速度。這對於港交所來說,不啻其做大自身、坐穩大中華地區股市第一把交椅,同時又可以趁機消除一直以來骨鯁在喉的H股回歸A股之隱患的一箭雙雕之計。一旦三所合幷,想必其利斷金,將不是任何一種小威脅能輕易打倒的。

  可是,打這把算盤的人未免過於高估了自己在這個“中國因素”中的分量。他們也許忘了,香港之所以能够吸引國際資本同時也吸引內地企業,最根本的因素恰恰幷不是香港的發展速度比之內地有多快,而是對國際資本與內地企業而言,香港有其“致命的”吸引力,就是香港的國際化。

  香港和內地的最大不同是“一國兩制”。“一國兩制”條件下的香港體制雖然與西方不盡相同,與內地更是截然不同,從而才成就其地位———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近中國的理想自由港。如果香港一味與內地趨同而放弃自己的國際化優勢,則不僅不可能更好地服務于國際資本,同時也將無法更好地服務于內地企業。

  狹隘地就融資規模而言,滬深交易所一旦恢復融資功能,也許不要太長的時間就可以趕上香港。不過,香港上市成本雖然遠高於內地,但上市週期之快,融資能力之强,决非食洋難化的內地股市所能及,重要的一點就在於香港資本市場是按國際標準運作,無論是市場的成熟度、金融産品的豐富程度,還是公司管理的水平,都明顯好於內地。而這恰恰是看好中國的國際資本看重香港的重要因素。

  按照國務院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構想,港深滬三地資本市場各自的定位不同。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是內地企業走向國際的平台。香港的出路幷不在於擴大地盤,更不在於當不當三地三所的龍頭老大。祗要盡其所長,提昇自己的國際化優勢,不僅不難和滬深兩地資本市場共存共榮,相得益彰,而且也不難借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國長城抵禦外侮。如果“自廢武功”,能不能保住安身立命的立足之地就很難說了,這才是香港真正最該擔心的事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