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半數中國人不讀書 國人當做何反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3 09:54:48  


  中評社香港4月23日電/今天是世界閱讀日。這是一個浪漫的日子,按照來自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幷傳到許多歐洲國家的傳統,婦女們在這一天將送丈夫或者男友一本書,而男人們則回贈一枝芬芳的玫瑰。這又是一個勤學共勉的日子,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這一天———4月23日,定爲“世界閱讀日”,旨在促進人類重視閱讀傳統,延續書籍文明。

  《新京報》今日刊登社論指出,日前,國家11個部委發出通知,在今年世界讀書日前後,開展“愛讀書,讀好書”的全民閱讀活動。的確,在這個油墨飄香的日子裏,我們應該暢游書的海洋,傳遞中外書情,分享閱讀快樂;我們更應該做一篇勸學的美文,吟咏知識的樂園,頌贊文化的功用。但是,在中國圖書市場及民眾閱讀的現狀與中國未來知識和思想需要之間,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藉此,似乎更應該做一個關于閱讀的反思。

  一邊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一邊是民眾閱讀率的逐年下降,這是我們在世界閱讀日應該首先正視的現狀。目前能够查到的公開資料,是2004年12月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的調查。調查顯示,5年來中國國民的閱讀率持續走低:“每月至少讀一次書”的民眾比率從1998年的六成降到2003年只有52%;在識字率、所得收入皆較高的城鎮居民,讀書率不增反降:近年來經濟快速成長的蘇州,有將近七成(67%)的人不讀書,北京不讀書的民眾比率也超過一半(55%),上海則有超過兩成(24%)。於是媒體驚呼:半數中國人不讀書。

  社論說,讀書率下降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然而中國的情况尤其嚴重。按照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在“兩會”期間提交的“設立國家閱讀節”提案的統計,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人,爲64本;而中國專事讀書的九年義務教育在校學生,平均每人每年讀書不足5本。

  是中國人不懂得讀書的重要性嗎?顯然不是。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求學生涯中,讀過抄過背過的有關勸學的篇章和格言警句數不勝數,從“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的提醒,到“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恐嚇,到“書籍是巨大的力量”的教導,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人生指南……這些警句都可謂苦口婆心,無微不至。爲什麽我們還是不讀書呢?

  社論說,我們可以找出各種答案,比如網絡、電視、遊戲等擠占了大量的閱讀時間,也成爲新的求知渠道和消閑方式。但是,到目前爲止,書籍仍然是人類智慧文明最主要的承載者,閱讀仍然是人們獲取真知灼見、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想像力、創造力以及修身養性的最有效途徑。網絡上的深度閱讀還僅僅是書籍的拷貝,影視作品的靈感也主要來自書籍。如果我們在閱讀率上大大落後於人,那麽,在網絡開發與創新、影視藝術的創作以及科研技術的成就等方面,我們也同樣不可能領先,建設創新型國家就永遠是句空話。
  
  有雜誌做過一個專題,宣稱今日“無書可讀”。也有一些有良知的出版人,一再譴責出版市場的急功近利,致使書香變成了銅臭,荒漠甘泉變成了城市污水。其實,在這些現象的背後,我們應該拷問的是,爲什麽在一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文明古國,嚴肅認真的圖書竟然沒有市場了?
  
  說到底讀書的問題就是教育問題,讀書的激情、收穫和習慣都來自教育。如今,我們已經進入終身學習的時代,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也因此應運而生。在這個背景下,讓更多的人對書籍充滿愛,充分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就顯得尤爲重要。
  
  無論如何,今天是世界閱讀日,我們不能僅僅唱贊歌。我們希望這些反思能够抛磚引玉,讓更多的中國人回到雅樂的書齋,讓我們對世界文明的傳承作更多貢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