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中國的找油心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7 06:52:28  


中國多方尋找油源爲經濟發展提供保障,這一點應該得到發達工業國家的理解
  中評社香港4月27日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結束對美國的訪問後,從4月22日到29日,接連出訪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尼日利亞和肯尼亞等中東非洲四國。對比之下,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其餘四個國家都是或大或小的石油出口國。   

  美國《華爾街日報》在胡錦濤主席結束沙特之行後報道稱,“中國爲求石油低調出擊”,幷引用專家意見:“中國正力求淡化從沙特和尼日利亞獲得石油的意圖,以免引起西方國家過於激烈的敵對反應”。 

  中華工商時報文章稱, 的確,中沙能源企業在胡錦濤訪問期間簽署了多項協議;石油巨頭沙特阿拉伯表示,將與中石化合作,在福建和青島建造兩個煉油廠,還承諾2010年前向中石化每天供應100萬桶原油;24日,胡錦濤主席抵達摩洛哥,在與摩洛哥國王會談時,他也表達了加强兩國間油氣資源開發合作的願望。 

  其實,中國多方尋找油源爲經濟發展提供保障,這一點應該得到發達工業國家的理解。不僅如此,美國等消費國在能源問題上應該對中國採取更加接納的態度,比如不應再出現類似“抵制中海油收購尤尼科”的情况;邀請中國加入國際能源署(IEA)等。 

  文章表示, 中國是原油進口國,也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現在中國的能源消耗僅佔全球需求總量的8%左右,但需求正在擴張之中。 

  如果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必定要消耗更多石油”,那麽,西方國家現在要做的就不應該是遏制中國的石油需求,而是理解中國的找油心情,幷儘可能與中國在能源需求和使用上進行更多的溝通和協調。 

  國際油價本週突破了每桶75美元的高點,石油生産國和石油消費國們正在“打嘴仗”。 

  以美國爲首的西方七國集團指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這個石油卡特爾沒有能够生産足够多的原油;OPEC則指責美國人絲毫沒有降低石油消費的意願,指責西方石油公司對石油煉化能力投資不足,導致原油不能及時變成成品油,甚至認爲當前每桶75美元的局面更多是美國在伊朗造成地緣政治危機的結果。 

  祗要“口水仗”繼續打下去,油價肯定還要繼續漲。穩定油價需要這樣一種情形:石油生産國和石油消費國之間積極對話和協調,石油消費國之間也要積極對話和協調。

  對於後一點,美國對待中國能源需求的態度就有大問題。如果美國政界繼續指責中國“千方百計攫取能源資源”,國際油價就會因爲這種爭吵找到繼續沖高的理由。同樣,西方媒體炒作中國和印度之間的能源競爭,也祗會達到同樣的效果。 

  當前,爲了統一和協調石油生産力量,OPEC正在積極拉俄羅斯這個油氣新貴“入夥”。但是,作爲全球石油消費者的利益代言人,IEA的成員還是有限,所代表的利益群體也非常有限。作爲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的中國,目前還不是IEA的成員。 

  有行業專家認爲,對於平抑油價,OPEC的力量有限,IEA其實是有能力的。但是IEA的問題是,像美國這樣的消費大國沒有任何降低消費需求的意願;同時,已經在這個時候採取了最負責任的能源政策的中國,還沒有被邀請進入IEA。 

  文章指出,在積極尋找海外油氣資源的時候,中國政府在國內已經謹慎地限制了石油需求:節約能源的結構調整問題被提上了日程,成品油價也已進一步提高。同時,中國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的决定,也將爲今後平抑油價的短期波動起到關鍵性作用。 

  不僅戰略石油儲備在高油價時代變得經濟有效,一些分析人士還認爲,中沙之間達成的能源協議幷不會給市場帶來任何壓力。既然如此,外電評論說“胡錦濤主席的沙特之行追求建立石油儲備的目的非常明顯”,就不應該引起西方國家的擔心,相反應該視其爲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