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捧"中國概念" 日韓交易所爭鋒中國IPO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8 00:31:31  


  中評社香港4月28日電/曾幾何時,赴海外上市對很多內地企業而言,還是一件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隨著“走出去”的中資企業越來越多,人們豁然發現外面的世界正愈來愈廣闊,愈來愈精彩。北京現代商報文章如是說。

  兩大交易所同時伸出橄欖枝 

  文章稱, 就在本週初,世界第二大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再次向中國企業伸出橄欖枝。該所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西室泰三表示,東京證券交易所目前正在與中國有關部門密切接觸,爭取有更多的中國內地企業赴日本證券市場。他甚至樂觀預測,可能會有多達10家的中國企業將在該證交所上市。

  與此同時,已經從2001年網絡泡沫打擊中恢復過元氣的韓國證券交易所也不甘落後,由該交易所副總裁挂帥的推介小組正奔波于北京、東北、浙江、山東等地,向中國企業介紹韓國證券市場,希望獲得它們的青睞。

  “我們正期待著第一隻到韓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韓交所副總裁鄭鶴鵬在北京推介會上,向所有在座的中國企業發出邀請。 

  新華財經首嘗頭啖湯 

  據了解,東京、韓國交易所來中國推介已經不是第一次。
  
  日本是全世界擁有金融資産最多的國家之一,居民擁有金融資産總量達10萬億美元,由於銀行利率保持在20年來的最低水平,大量資金需要尋找新的投資渠道,因此,吸引中國企業赴日本上市,已成爲東京證券交易所的主要工作之一。

  東京證券交易所于2004年10月迎來了第一家中國概念上市公司——新華財經,結束了此前日本財經界把在中國有投資的本土企業稱爲“中國概念股”的歷史。

  東京交易所的國際化隱憂 

  國內證券界人士指出,近兩年東京證券交易所在內地頻頻舉辦推介會,除他們自信日本股市吸引力正逐漸增强外,東交所“國際化空洞”現象加劇,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據了解,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日本上市的外國公司有近130家,而現在僅剩下27家。這使得東京交易所儘管在總市值上號稱世界第二大證券交易所,但影響力遠遠不能與這種排名相匹配,甚至不如市值遠遠低於它的香港聯交所。

  專家認爲,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日本股市上市公司維持費用高外,缺乏投資者認可也是其中一個原因,許多外國企業股票正是由於流通量不够,最後不得不退出市場。 

  “中國概念”受追捧 

  “但是現在,這種情况正在改變。”一位投行人士告訴記者,經日本媒體的大肆宣傳,中國經濟長期保持高速增長的“經濟奇迹”,令日本投資者印象深刻,“中國概念”正日益受到關注。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作爲東京證券交易所惟一一家中國上市公司——新華財經,其股價已從最初的招股價上漲近2倍。

  日本資金的熱情甚至可以更早追溯到2002年7月,中銀香港在香港聯交所挂牌上市。日本投資者通過“非上市公開招股”(簡稱POWL,既境外上市公司可以在非日本證券交易所挂牌的情况下,針對日本一般個人投資者以及機構進行公募)的方式,當時,有8萬多名投資者參與申購,申購資金高達29億美元,平均每人投資達3.5萬至4萬美元。

   2004年11月,中國網通在香港上市,通過POWL形式在日本進行募集,再度上演了中銀香港的一幕——認購資金總額超過了11.4億美元的集資總額。

  “現在,日本投資者對中國概念的股票熱情很高。在他們投資的外國股票中,港股佔47%,中國內地的B股佔13%。”日本野村國際(香港)亞洲投行企業融資總監王長虹表示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