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草根金融勃興 擁抱各路資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1 07:05:27  


  中評社香港5月11日電/在國有金融部門大量退出農村市場之後,農村金融市場幾乎一片空白,空白即是商機。新財經發表北京大學金融與産業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金融部部長王曙光文章稱,新農村建設爲中國農村金融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廣闊的農村“草根金融”市場,正靜待拓荒者的到來。

  文章說,“三農”問題的最終解决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可以說,農村金融的改革與發展是中國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前提和保障。“草根金融”事關農村經濟大局,不可不重視,而農村金融體系的現狀距離農村經濟發展對其的要求還相差很遠。

  在國有金融部門大量退出農村經濟市場之後,農村居民的大量儲蓄出現向國有金融機構的淨流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巨大金融需求得不到國有金融部門的滿足,農村地區出現“信貸真空”和農村金融市場的“空心化”。

  農村金融體系中,農村信用社的壟斷地位業已形成,這不但難以形成有效的競爭,降低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流動性,而且不利于其自身的體制改革和業務創新。在農村正規金融體系難以滿足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的情况下,農村民間金融極爲活躍,其信貸規模極爲龐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正規金融體系的不足,但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和風險補償機制,累積的金融風險也是不容忽視的。

  從以上現狀出發,改革農村信用社體制和規範發展農村民間金融,就成爲農村金融改革的兩個戰略重點。

  農村信用社按照2003年《國務院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在近兩年的改革中取得了巨大成效。至2005年6月末,已有19家省級聯社挂牌成立,另有7家省級聯社批准籌建。“國家 宏觀調控、加强監管,省級政府依法管理、落實責任,信用社自我約束、自擔風險”的農信社監督、管理、經營體制框架初步形成。可以說,農信社經過兩年的改革發展,已經初步改變了以往資産質量低、金融風險大、經營效益低下的局面,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農村合作金融的命運出現了轉機。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極大,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嚴重不均衡。因此,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産權制度改革模式的多元化和組織形式的多樣性,應是未來農信社改革的基本原則。給農村信用社以更大的選擇自由,讓它們有權選擇適合于本地區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組織架構和産權結構,同時政府應放弃以往對農信社的歧視性差別待遇,爲農信社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這對農信社的未來發展極爲重要。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地區已經累積了龐大的流動資本,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富餘資金已經達到幾百億甚至上千億元規模,形成巨大的民間金融實體,以錢莊、合會、基金會等不同的形式進行民間借貸活動。

  央行已經明確肯定民間金融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對農村民間金融應該積極引導和規範其發展,已經成爲學術界和决策部門的共識。“十一五”規劃提出,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範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同時要“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政府的政策意圖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給予農村金融更多的自我選擇的自由,在所有制結構、金融機構的組織結構以及業務經營方面,允許農村金融進行適合于本地區經濟特點的制度創新和業務創新,尊重農村各類金融組織的首創精神。最近央行正努力推動四川、貴州、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的民間金融小額信貸規範試點,山西已經成立了晋源泰和日昇隆兩個民間小額信貸公司幷已於2006年初正式運作,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文章指出,“草根金融”事關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大局,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金融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必將在改革規範中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