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就業兩極化 出路在哪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7 10:03:51  


  中評社香港5月17日電/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常任秘書長張建宗昨日表示,香港勞動市場出現兩極化。今年首季,高技術人士的失業率僅為2%,低技術人士的失業率則高達6.1%。

  香港《文匯報》今日發表社評認為,雖然經濟已經全面復甦,但低技術工人的失業率仍然高企不下,說明本港結構性失業問題已積重難返,警鐘長鳴。當局不能只是向社會講出勞動市場兩極化的事實,更有責任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辦法。政府必須正視香港作為一個獨立關稅區的城市型經濟,低技術人口無法走出去就業的嚴峻現實,以增加就業為首要考慮,在扶持高技術、高增值產業的同時,積極扶助環保工業等有助創造低技術就業職位的行業,從根本上緩解香港日益惡化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社評指出,勞動市場兩極化,是知識型經濟社會必會帶來的問題。而香港只是一個城市而非國家,低技術人口難以向外流動,令問題格外嚴峻。為了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政府勞工、教育、經濟、工商等相關決策部門,應與企業、高校攜手合作,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在職培訓機制,採用不同的訓練計劃及培訓方式,以提升勞動人口的素質。同時,政府還應改善目前高等教育學位不足的情況,增加大學學位,滿足年輕人求學的需要,避免更多青年成為低學歷、低技術人口,加入失業大軍行列。 

  社評認為,必須清醒看到,香港無論採取甚麼辦法,都不可能將現有的幾十萬低技術人士,全部變成具有大學學歷的高技術人口。香港必須從產業結構的調整入手,努力創造就業職位,增加低技術人士的就業機會。對此,政府不應抱有短視的眼光和僥倖的心理。綜觀世界上發達的經濟體系,儘管他們大都已建立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但是這些國家或地區並未有放棄本土製造業。即使是在亞洲四小龍中,也只有香港主動放棄了製造業的發展。這是香港勞工失業情況至今未因經濟好轉而得到根本改善的重要原因。 

  當然,香港是一個都市經濟體,自然資源條件有限,不可能也不需要發展門類齊全的製造業。但是,香港應當結合就業需求和資源條件,發展有利於整體經濟發展及解決就業的高增值製造業與環保業,包括信息產業、機電、甚至汽車零配件及垃圾回收利用等。香港還可以外資獨資或外資與本地資本合資的方式來建立研發部門和生產線,集中發展包括中藥、保健食品等在內的生命科技產業。

  社論總結說,中央給予香港零關稅待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帶動香港的製造業,以解決香港的就業問題。香港能否發展製造業,關鍵在於能否找到適當的產業和政府的遠見和決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