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藏金于民"推動"藏匯于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6 06:47:42  


  中評社香港5月26日電/中國當前存在著外匯儲備增長過快和國內黃金需求不斷增長却難以自足的“雙重矛盾”;中國證券報發表評論文章稱,以“藏金于民”推動“藏匯于民”,可同時緩解這一“雙重矛盾”。
 
  文章指出,截至今年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已達到8751億美元,自2月底已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一。央行提出“藏匯于民”的政策建議,其含義是從國家持有外匯爲主到逐漸放寬持有和使用外匯的政策限制,讓民間更多地持有外匯。爲此,人民銀行已經採取了放寬企業開立外匯賬戶、放寬企業境外投資用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爲,在人民幣昇值預期下,持外幣資産對國內民衆和企業吸引力較低,加之外匯避險工具少,使得“藏匯于民”幷不容易實現。
 
  對此,時下學術界的思路是:調整“寬進嚴出”的外匯政策取向,如取消强制性的結售匯制度;推出更多的外匯交易品種和投資避險工具;拓寬資本流出入渠道,如推出QDII、開放國內居民的海外證券投資渠道;進一步加快資本項目及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步伐等。這基本沒有涉及如何利用國內黃金市場實現“藏匯于民”。而事實上,選擇黃金産品解决外匯問題是一個較好的切入點,目前中國通過黃金産品,以“藏金于民”協助落實“藏匯于民”的條件也已經較爲成熟可行。
 
  文章認爲,歷史上,金匯關係就一直非常密切,金匯難分。隨著國際貨幣的演化,黃金雖然同時具有貨幣和商品的功能,却依然與外匯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因此,選擇黃金産品解决外匯問題是一個較好途徑。
 
  首先,民間黃金消費需求巨大。當前中國外匯儲備按人均計算僅爲600多美元,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大致相當于人均擁有1盎司的黃金。受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居民對黃金有著特殊的偏好,一旦條件許可,在資産選擇上會偏向于持有黃金。另外,來自首飾業的信息顯示,隨著居民消費結構昇級,中國黃金消費十分强勁,而且農村黃金消費也已悄然起步。以每人增加1克黃金消費量計算,則全國對黃金的需求將增加1300多噸黃金,約爲中國目前外匯儲備的3.35%。 

  其次,中國有著潜在的巨大黃金投資需求。當前中國在黃金投資方面還有所限制,因此在用金結構中黃金投資僅爲4.4噸,不到黃金總需求的2%,中國真正的黃金投資根本沒有開始。在估算中國黃金投資潜力方面,較難給出準確數字,但我們可以比照A股投資市場作個參考。按中國現有7361多萬個股票投資賬戶算,假設每個股票賬戶平均僅投資1根50克小金條(約7000元人民幣)的保守估計,黃金投資能力就達到3680噸黃金,超過目前外匯儲備價值的8%。 

  再從美國、印度等國的經驗看,黃金衍生品市場的交易量巨大,而黃金期貨的交割率却小於5%,說明市場對黃金的投資性需求遠遠大於實際的消費性需求。加之當前中國投資工具尤其是長期投資工具匱乏,在流動性需求較多的市場環境下,可以預期一旦推出新型黃金投資産品,將會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 

  第三,中國黃金供需缺口大。目前中國礦産黃金年均供應量約爲198噸,年均需求量約爲228.2噸,年均供需缺口達30.2噸。當前中國黃金需求無論從首飾用金、工業用金,還是投資用金來說,都嚴重不足。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人均黃金消費的實際需求會不斷增加,幷且隨著黃金投資市場的不斷完善,黃金投資需求將呈爆發式增長,中國黃金需求將十分巨大。再看供給,由於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從長期來看礦山的産量難以大幅增加。因此中國的黃金供需缺口將進一步拉大。 

  由此可見,用外匯儲備按照國內黃金供需缺口,有計劃、有策略地在國際市場進行黃金交易,通過滿足國內黃金需求,在實現“藏金于民”的同時推動“藏匯于民”,有著厚實的現實基礎且潜力巨大。 

  文章表示,可通過黃金交易所這一交易平台,推出標準化的、既可交易也可兌付的新型黃金産品,克服現有“紙黃金”或類似産品的不可兌付、引用價格透明性差、交易費用高等弊端,開闢黃金投資渠道,擴大居民轉換儲蓄資産的選擇範圍,增加居民投資渠道,改善居民資産結構。此舉既滿足了國內黃金消費需求,又拓寬了投資渠道,在實現“藏金于民”的基礎上,實現“藏匯于民”。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