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財長易人美對華經貿政策值得關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1 11:43:48  


  中評社香港6月1日電/美國政府宣布了高層財經官員更替,斯諾退下財長一職,由投資銀行高盛的主席兼總裁保爾森接任。保爾森在金融界工作長達三十二年,對財經事務特別是市場走向經驗豐富。香港大公報今日社論說,但令全球關注者是,他上任後對美國的財經政策會起到什麼影響,對美元走勢作用如何?從中國及東亞地區的角度看,尤為敏感的是他的中國政策,特別是人民幣匯價政策又會是怎樣的?

  對保爾森中選,大多論者均認為是因白宮想利用他的經驗及聲譽,來重振經濟政策的認受程度。作為金融界重量級人物,他可補充布什政府經濟決策隊伍的不足,而這在兩方面尤為重要:(一)在預期的未來市場動盪加劇中發揮穩定作用,補充學者出身新任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市場觸覺上的不足。(二)向民眾更好地解釋經濟政策。目前美國出現了奇特的矛盾:當數據顯示經濟表現理想,如高增長和低失業等,人民的不滿情緒卻有增無已,令政府的民望江河日下。由於保爾森與布什並無緊密私人關係,或可令其言論更有說服力。

  影響如何關鍵在於新財長在政府中扮演的角色:他純粹是作為政策發言人及執行者,還是將參與重大決策?與克林頓時代的財長魯賓不同,過去布什的兩任財長包括離職的斯諾,都非施政的「內圈」人物,並不參與重大決策。而近年經濟決策更常由非經濟因素如國家安全、外交策略和國內政治等來決定。據報布什能請得保爾森從政的條件之一,是答應他將可參與決策,使其地位高於前兩任者。當然,最終保爾森的影響力有多大尚待觀察,但多數論者均認為他上任後縱有較大影響力,亦不會給布什的政策帶來重大改變。究其原因或有兩點:(一)保爾森的經濟觀與布什政府的大致相近,如他曾表示支持減稅政策,而減低赤字應由削減開支來達致。(二)政府要面對現實的政治壓力,所以保爾森上任後亦將不得不隨波逐流,順應政治主導的決策模式。

  社論指出,真正的問題是,目前美國財政狀況差劣,若不作根本的政策轉變將難以扭轉大局,令市場安心及平息民怨。相信保爾森可以其經驗為布什施政粉飾一番,但結果仍難以改變大勢,「磨心」角色實不易為。此外,對於雙赤及美元走勢等關鍵指標,新人上任的影響亦一時難斷,故更替消息傳出後市場十分波動,相信不少投資者將會在靜觀其變後再作部署。
保爾森的特點之一是,他可算是個「中國通」,十五年來曾到訪中國七十次,並受聘為清華大學經濟及管理學院顧問。在他領導下高盛與中國已有很多業務關係,故中國對他也應該比較熟悉。保爾森上任後,或可利用其中國經驗以助兩國間加強溝通和協商,令雙方經貿關係發展較為暢順。中美已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兩大火車頭,能夠較好地理順兩國關係,對全球經濟及市場亦至為重要。

  因此令人關注的自然是,他上任後將如何處理對華政策,特別是如何平衡一面向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另一面力拒政客及工會等的對華制裁要求。由於美國國內的保護主義、經濟愛國主義及遏制中國情緒日高,平衡任務顯然會愈來愈難,對保爾森及中國都將帶來更大考驗。據美國刊物報道,斯諾去職原因之一是不夠強硬,未能給中國定下「操縱匯率」罪名。因此,保爾森上任後會否更趨強硬?無論如何,中美在經貿合作不斷深化中,同時出現更多磨擦已無可避免,更不會因財長人選而異,故中國必須有應變準備。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