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産率提昇才能驅動股市長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3 07:14:30  


  中評社香港6月3日電/近日,股市大幅上漲,滬市綜指達1684點。此間,成交再度趨于活躍,中低價股票引領風騷。

  第一財經日報文章稱,資金無疑是推昇股指的直接原因。資本天然具有逐利的本性,追求低風險、高收益,這就是資本的意志。意志决定行爲——資本因而流動。一定歷史時期,一旦主流的資本流動形成“勢”,往往會自我强化,引領大量風險厭惡型資本不斷轉化成風險偏好型資本。而一旦形勢逆轉,則往往矯枉過正。

  據此,文章認爲,當前股市的大幅上漲,相當程度上可以歸因于其他領域,比如房地産市場、國際資本的涌入。

  當前,人民幣昇值壓力依舊,大量國際資本不斷潜入中國。在貨幣政策獨立性不强、匯率機制仍不靈活的情况下,巨額的外匯佔款構成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同時,貨幣政策應經濟活躍程度而相機調整的內生性不足,主體利率水平低企;而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漸次提高,最終强化了金融體系的貨幣創造功能。全社會貨幣供給過多。

  貨幣之于經濟,無非三項功能,或交易、或投資(機)、或儲藏。現代社會紙幣的儲藏功能大大弱化。因之,大量貨幣不是參與實體經濟交易,就是參與金融市場投資(居民儲蓄就其本質而言,也是一種投資)。顯然,實體經濟體系與金融市場體系存在著貨幣之爭,而金融市場體系內部同樣存在貨幣之爭。

  一個實體經濟體系和金融市場體系均比較完善的國度,這種爭奪是有序的。房地産活躍,房地産股票同樣活躍。於是,一般不存在市場之間的顯著失衡。然而,對於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市場而言,却往往可能因制度缺陷出現系統性偏差。比如,前幾年,股市存在嚴重的制度性缺陷,不僅難以吸引資本流入,反而出現了大量資本析出的現象。然而,以房地産爲代表的實體經濟投資收益率却保持極高的水平。因此,以房地産爲代表的實體經濟構成了全社會主流資本流入的對象。

  時過境遷,當前政府調控房地産市場的政策接踵而至。房地産市場對於增量資本的吸引力大大下降,部分存量資本甚至析出,畢竟現有政策對於一些小型房地産商和中小投資者是非常不利的。

  相反,股市對於資本的吸引力則大大增强。股權分置改革接近尾聲,從根本上解决了長期困擾股市的制度性缺陷。相較全球其他股市,及中國經濟的發展勢頭而言,中國股市仍屬“窪地”。

  更根本的是,股權分置改革將大大增强股市的流動性,股票因而在相當程度上贏得“支付”功能和對企業家的“激勵”功能。跨國企業和中資有實力的企業,迎合中國大量産業整合的需求,借機調整自己的産業邊界和企業邊界成爲可能。

  從金融市場體系內部看,股市與債市之間同樣存在蹺蹺板效應。理論上講,利率上昇,對股市和債市均會産生負面影響。然而,輕微的利率上昇預期往往利空債市,利多股市。當前,各國相繼加息。對於我國而言,不管是爲防止通貨膨脹,還是優化投資結構,進一步提昇利率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增量資金不會青睞債市。同時,由於中國隱性通貨膨脹較高,儲蓄近乎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投資者也不太可能青睞儲蓄存款。因而,資本更有可能流入股市,近幾月儲蓄存款增長率大幅下降就說明了這一問題。

  文章認爲,儘管股市上漲有其內在的機理,然而,物極必反,一旦股市上漲大幅超過其內在的價值,趨勢逆轉,以至於矯枉過正也就不遠了。

  文章表示,股市上漲無非兩個理由:要麽勞動生産率改善,每股盈余增加;要麽資本過量供給,全社會基准收益率水平降低,市盈率因而提高。應當說,目前股市上漲的動力,主要源于後者。然而,歷史地看,真正能够驅動股市長期走牛的力量,應當源自技術進步(包括管理)帶來的勞動生産率的改善。

  以此觀之,中國股市要想長期走牛,還需要修煉。好在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股市對於管理者的激勵功能將會增强,技術因而革新,管理因而再造。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