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重視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5 12:06:22  


  中評社香港6月5日電/《南方都市報》今天發表題為“大學生就業享低保拆除制度障礙是關鍵”的社論,指出由中組部牽頭,會同教育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甚至國務院扶貧辦等十四個部委辦日前聯合發出《關於切實做好2006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種高規格、大聯合式的發文方式,表明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影響廣泛,已非任何單一部門能夠獨力面對。同時也表明,近幾年來,媒體和社會各界不斷呼吁重視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並非杞人憂天。

  社論表示,國家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件好事。但是首先必須指出,如果要指導今年的畢業生就業工作,《通知》已經遲了好幾步。巨大的就業壓力迫使畢業生的就業努力提前一年進行,大約從每年的11月份開始至次年的春節前後,是招聘會的高峰期。許多用人單位的編制指標與進人政策早於此前已經確定。現在已是6月,畢業生中,找工的、考研的、出國的,基本已經塵埃落定。尚在做最後努力的,也將在短期內見分曉。大學校園進入了告別的季節,所有那些同桌的你,心中的你,以及睡上鋪的兄弟等等,正開始互訴衷腸,互道珍重。

  從畢業生的角度也就是“政策對像”的角度來看,此時來談“切實做好……就業工作”雲雲,與每一個人活生生的命運節奏多麼脫節。《通知》中列出種種旨在幫助畢業生的措施,它們好不好、夠不夠力度可以暫且不論,重要的是,《通知》應該一年以前發出。現在應當開始著手政策的檢討與評估,看看有關的改進措施是否見效,各地是否把2006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切實做好”了。

  社論指出,在表面經濟數據連年向好的情況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和經濟回報預期卻越來越不樂觀,構成了中國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悖論。而在一年一度的就業浪潮已近尾聲之際才來談重視就業,則反映了政府決策速度與問題發展速度之間的巨大差距,特別是在前瞻性決策和機構反應靈敏度方面的差距。而這兩個方面,是當代管理理論最為強調的兩個特征。此外,如果把招生與就業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過程來看,並且比較一下在大學合並、大學擴招等方面近乎狂飆突進般的速度,那麼更准確的說法是,有關部門的政策能力是不平衡的,甚至是畸強畸弱的。

  無論如何,十四個中央部委辦聯合發文關注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終究是一個積極的轉折,表明了國家將在宏觀層面上聚合多種資源,加快創造條件,努力解決問題。而從《通知》所提出的有關措施來看,既有令人鼓舞的方向,也有尚待觀察的疑問。總體來說,有令人沉重的教訓。

  《通知》鼓勵消除各種制度性的障礙,特別是戶籍障礙,以求為畢業生擴大選擇範圍,這在原則上令人鼓舞。雖然在實際的施行上必然還有極大的困難需要克服,但是有一點要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這就是,提高“流動性”,是一個根本的方向。拆除制度障礙,促進自由流動,是解決就業問題的基礎工程。所有的政策努力和政策創新應當首先聚焦於這一點。

  《通知》首次提出,各地應將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學生納入低保範圍。這一點,非常引人注目。就政府提供保障的意願和能力而言,這是一種善良意願,也是能力進步。但是,學生個人、家庭和社會各方,是否在觀念上願意接受,這是一個問題。依靠貸款讀書的學生,靠低保如何還貸,是另一個問題。還有更重要的問題是,接受了低保的學生,在以後找工的過程中會不會受到歧視?會不會越來越難獲得理想的工作?能不能考公務員?等等。所有這些,顯然是尚待觀察的疑問。

  社論表示,無論是大學生千軍萬馬考公務員也好,聚集於發達地區不下基層也好,背後的根本原因是地區不平衡,部門不平衡,行業不平衡。只是要求畢業生改變就業觀念,或者提供一些短期的優惠,難以改變這種狀況。深刻的教訓是,不公平的發展,日益拉大的兩極分化,最終導致一種變異形態的大學生就業困境,甚至客觀上使部分大學生直接成為領低保的貧困者。無論從大學的角度,從學生的個人角度,還是從國家的減貧戰略來看,都是不能容忍的錯位。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