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寬容失敗與重獎成功同樣重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6 06:57:33  


  中評社香港6月6日電/最近,高校中頻頻曝出學術造假新聞。有科技界人士認爲,這絕不是個別現象,在全國的大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光明日報發表評論說,一種錯誤行爲,如果僅是個別人所爲,主要是個人的道德水準問題;如果是一種較普遍行爲,就有必要從制度和環境中找找原因。
 
  文章稱,當前,全社會都十分重視科技創新,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寬容就沒有創新。衆所週知,科學研究是經歷無數失敗後不斷接近科學真理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成功很短暫,而失敗是常態。科研充滿風險,其結果也具有不確定性。選擇什麽樣的科研方向、走哪條技術路綫、如何設置具體操作環節等等,哪一方面出了問題,都可能帶來“滿盤皆輸”的後果。但科研的失敗又不同於一般的失敗,這種失敗具有科學價值,它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途。其意義在於:一是規避了後來者的風險,二是積纍了科研數據,三是爲新的研究探尋方向。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是科學研究的規律。 

  在艱苦而寂寞的科學研究路途上,能走到鮮花鋪就的成功終點者極少,許多人終其一生都默默無聞。獎勵成功者理所當然,那是對他們付出的報償;而對於失敗者,全社會是否給予了足够的關懷和敬意,他們的勞動是否得到應有尊重,這對營造創新環境十分重要。 

  文章認爲,其實,獎勵成功與寬容失敗,是建立科研激勵機制的兩個方面。作爲一種激勵機制,獎勵可以激發科研人員的榮譽感,調動他們的創新積極性,從而起到促進創新的作用。但同樣的事實是,科研人員很少是爲獲獎而從事科研工作。一位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的研究人員說,能獲獎當然高興,但如果爲獲獎而從事科研工作,那將十分痛苦,因爲獲獎是偶然的。
 
  與獎勵相比,寬容失敗對創新的促進作用不可低估。因爲獎勵祗針對極少部分人,而寬容是基於所有科研工作者的人文關懷,猶如設立了一道心理保護屏障,鼓勵更多喜愛科研的人走上科學探索之路。同時,寬容失敗可以醫治科研的“浮躁病”,將科研人員從多出成績、快出成績中解放出來,潜心做些實實在在的研究。當前,社會的創新氛圍有些畸形,一個人的成功,關乎各方面的利益,對個人,是職稱、職務、收入、榮譽;對單位,是聲譽、名氣和更多的科研經費,個人與集體一榮俱榮。於是,現實中,我們祗聞科研捷報頻傳,却從沒聽說哪項研究半路卡殼;科研人員也時時處於“祗許成功,不能失敗”的境地:好不容易爭取來課題,還要保證在規定的期限內出成績,否則,不但辜負了各方面的期待,自己的後續研究也難以爲繼,甚至面臨還能不能端科研“飯碗”的問題。因此,科研不端行爲在一定程度上與急功近利的心態直接相關。
 
  文章指出,我們不能爲學術造假者辯護。然而,不可否認,不敢失敗的心理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科研人員。在社會的各種獎勵機制不斷健全之後,當前應加强“寬容機制”建設。沒有寬容機制的平衡,獎勵機制也可能變得“走火入魔”——這方面,韓國黃禹錫的科研造假案爲我們提了醒。祗有讓失敗和成功都變成科研的常態,科研工作才能健康發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