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能耗降低20%路徑在哪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5 07:25:43  


  中評社香港6月15日電/單位GDP能耗降低20%,是作爲一項最重要的約束性指標列入“十一五”規劃的。經濟日報文章稱,顯然,這是一項硬指標,必須實現。於是,探尋降耗路徑,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和各地千方百計破解的難點。 

  在一個有關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會議上,上海節能監察中心主任陳汝媚表達了這種求索的困惑:“十五”期間,上海萬元GDP能耗下降了16.5%,在此基礎上要再降20%,難度可想而知。她說,今年上海推出了“十大節能工程”,預計可節約或少用300萬噸標準煤,祗佔上海節能目標的10%,如果再加上增强節能意識、增强節能的制度性因素,頂多也祗能佔到20%,由此看來,不找到一條跨越式的降耗之路,目標肯定無法實現。 

  文章認爲,陳汝媚說的情况有代表性。有專家如此解惑:從發達國家能源消耗的歷史軌道來看,隨著一國的經濟增長,特別是在工業化的初中期,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將快速增加;當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個較高水平,特別是進入工業化中後期,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將迅速降低,整個過程是一個開口向下的拋物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庫茲尼茨曲綫”。專家認爲,這就是能源消耗的路徑依賴。現在我們面臨的難題是,要找到一條新的道路,跨過拋物綫的頂端,擺脫拋物綫向上攀昇那段曲綫,改變這種被發達國家證明了的能源消耗的路徑依賴。 

  可這條路在哪兒?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分析清楚影響能耗的主要因素。一般來講,一個國家的能耗受能源消費結構、能源生産技術、能源制度三大因素影響。 

  長期以來,能源消費結構主導著中國能耗。有數據顯示,1980年到2000年,結構對能耗降低的貢獻率爲70%。2001年到2005年,由於快速重型化、快速城市化和居民消費結構快速昇級,能耗的主導因素發生逆轉,結構的貢獻銳降爲負數,讓人無法輕鬆的是,能源消費結構的三個變化均呈現出剛性特徵。這種現實告訴我們,在現階段,結構主導降耗的模式已經不易複製。 

  制度呢?衆所週知,制度雖然是可變的,但是制度變革受制於諸多因素,多少呈現出一些剛性特徵,因而把降耗的希望寄託于制度因素顯然是不現實的。 

  那麽,技術就必須擔綱。不少專家認爲,祗有技術創新,或者祗有在制度變革的基礎上依靠技術突破,中國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走出一種跨越式的降耗之路。 

  是不是真的存在著一條技術道路? 

  答案是肯定的。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能耗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逐年降低,幷持續穩定在一個較低水平,這種現象恰好證明了這條技術道路的存在。比如,美國工業能耗在其能源消費結構中祗佔1/3,建築能耗佔38.9%,交通佔27.8%。 

  從中國的現實來看,也存在著這樣一條技術道路。首先,中國工業能耗的比重過大,有數據顯示,中國工業能耗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比重高達73%,要降低這個比重,就必須依賴産業結構昇級,而産業昇級的動力則是技術突破。
 
  其次,中國技術降耗的空間巨大。 

  有數據顯示,中國綜合能源效率僅爲36%,是世界上單位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鋼鐵、有色、電力、石化、建材、化工、輕工、紡織等8大高耗能行業單位産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都高出很多,其中火電煤耗高22.5%,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可比能耗高12.4%,水泥綜合能耗高41%,乙烯綜合能耗高31%。扭轉這種狀况,最重要也是最現實的途徑就是技術進步。 

  第三,中國經濟正處在平穩快速增長期,投資十分强勁,祗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充分鼓勵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就可以越過那低級的、低效率的和污染大的項目。 

  第四,能源技術的重大創新,將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機遇。這些技術包括潔淨煤技術、清潔生産技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等等。 

  專家提醒,在這條技術道路的找尋和創建過程中,制度環境是重要的推動力,必須同時著力。其中最爲重要的有三點:一是建立起一整套的節能激勵機制。二是鼓勵能源市場化改革,努力建立一個有活力的、有效率的能源體系。三是調整現有的國際分工,限制高載能、高耗能産品的出口,畢竟高載能、高耗能産品出口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能源變相出口的過程,是全世界分享中國能源消費的過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