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奇: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將現大轉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5 07:51:38  


  中評社香港6月15日電/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日前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中國在推動全球原材料需求上的主導地位可能在2005年已達到最高峰,幷可能在未來幾年顯著下降。
 
  “對於那些相信由中國帶動的超級商品週期將持續上昇的投資者和投機者來說,這無疑是當頭一棒。”羅奇說。中國青年報 文章稱,這位在華爾街打拼了30多年的紐約大學經濟學博士,被公認爲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中國最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强調,經濟將從以投資和出口爲主導的增長模式,向靠消費拉動發展的模式轉移。中國還將未來五年GDP增長預測調低至7.5%,顯著低於過去25年平均增長9.5%的水平。新規劃强調節能目標是到2010年每GDP單位的能源消耗量减少20%,中國高級領導人同時重申有必要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文章指出,基於上述觀察,羅奇認爲,中國經濟即將出現一個重大轉折,在未來幾年從“高消耗大宗商品”的增長模式轉爲低消耗的增長模式。他暗示,這將有助於抑制國際市場上不斷上漲的大宗商品價格。
 
  “一個‘低消耗大宗商品’的中國,顯然已不再是近年來世界已經習慣的那樣。”羅奇說。近年來,西方輿論一直指責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對大宗商品的需求胃口龐大,因此抬高了大宗商品價格,向全球輸出通貨膨脹。 

  羅奇對中國實現節約大宗商品資源的計劃持樂觀態度。他認爲,中國無須爲開發另類能源技術費煞周章,祗要把現行的生産技術更新爲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益的設施即可。 

  “此舉當然涉及成本支出,但對於擁有全球最高儲蓄率和最龐大外匯儲備的中國來講,撥出小部分資金以實現節省石油的目標是不成問題的。”他說。 

  但羅奇也提示,如果中國無法重新平衡經濟增長與向消費傾斜的關係,將可能迫使中國領導層延長其以投資和出口爲導向的增長戰略。“如果是這樣,對於解决中國佔全球大宗商品用量比重龐大且持續上昇的問題的作用將是有限的。”他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